民族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

一、名词部分

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

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是从民族

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

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十六国:公元316年,西晋统治政权被匈奴所灭。可是匈奴正确并没有能力控制当时进

入中国北方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北方从此经历了一个大分裂时期。从公元304年巴賨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先后有十六个政权出现,史称十六国。实际上不只十六个政权,除了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巴賨建立的成汉以外,其他政权分别是匈奴族建立的汉、前赵、北凉、夏,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秦、南梁、南燕,羯族建立的后赵,氐族建立的前秦、后凉,羌族建立的后秦。而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所以又称为五胡十六国。

匈奴: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胡。其名始显于战国。自稀罕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

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獫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方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遇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有芬人或斯拉夫人等一些说法。

呼韩耶单于:匈奴单于,名稽侯珊。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立为单于。后为兄郅

支单于所败,于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归附西汉,次年率所部南迁汉光禄塞下。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他。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耶单于恢复了对匈奴全境的统治,自呼韩耶单于归汉后,匈奴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长达六七十年。

合市: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者互市。合市在西汉一出现,

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每次合市,汉商以以大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数以万计的牛马。汉和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中大夫的作用。汉族的小商贩还载负货物,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商品换取民族地区的土特产,进行民族间的物资交流。

白登山之围: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空虚,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

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遂引兵南逾句注(今山西原平北)进犯太原,直达晋阳(今太原西南)。次年冬刘邦率军亲征,轻敌冒进,被冒顿精兵40万骑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太原东)达7日之久。后陈平用计使人暗中以厚利疏通单于阏氏,才得以脱险。

羌族:中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古中原汉人对以游牧为主的西部各族的通称。从夏商时

期,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羌人以姜为姓,与周人关系密切,曾与周人结成部落联盟。公元前11C,助武周灭商。部落众多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居的部分羌人渐营农业。东晋到北宋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秦、西夏等政权。与汉人来往密切,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小部分延续至今,为羌族。

氐族: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甘川交边地区。一说与羌同源。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汉至三国,曾两度迁徙。晋惠帝时,与晋相战两年余。魏晋南北

朝时期,以氐族为主,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唐代,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其余氐族人与汉或其他民族相融合。氐族以农业为主,习俗与汉族相近,汉化程度很高并最终同化于汉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后凉: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一个政权。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

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建元太安。史称其政权为后凉。389年自称三河王,年号麟嘉。后因统治内部自相残杀,于403年为羌人政权后秦所灭。后凉建国17年,传三代而亡。其疆域最大时,南逾河湟,东至陇西,西霸西域,北至居延,中心地区在河西,建都于凉州。后凉的开创者于中原纷乱,西域同中原政权断隔之后,又一次在政治上接通了中原政权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为加强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作出了贡献。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不顾群臣谏阻,

于太元八年(383)八月,强征各族丁壮,率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大举南下,自恃“有众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企图一举统一南北。晋相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北府兵八万拒之。十月,苻融率前锋三十万渡淮水,占寿阳,遣梁成率兵五万屯洛涧。苻坚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至寿阳,遣所俘晋将朱序至晋营说降,序劝石乘秦军未集,速战败其前锋。石从之,十一月遣刘牢率北府精兵五千趣洛涧,一战击溃秦军前哨,阵斩梁成。坚登寿阳城,望晋军阵容严整,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始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约秦军后移,以便渡河决战。坚欲半渡击之,乃挥军稍退。兵士厌战,一退不可止;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心怀异志,希望秦军失败以便割据;加以朱序于阵后大呼秦军已败,晋进趁机渡江猛攻,秦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蔽野。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且至,昼夜不敢息,乃草行露宿,饥冻者甚众。坚中流矢,单骑逃至淮北,退回长安。是役后,晋乘胜收复河南地区,秦则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大分裂。

月氏:古代居于敦煌、祁连(今兰州以西到河西走廊一带)间的游牧民族。秦及汉初,

月氏势力强盛,曾胁迫匈奴送质子于月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沿天山北路,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了居于此地的塞种人。后又败于乌孙,南渡锡尔河,进入大夏,建立政权。这一部分西迁的月氏,中国史籍称之为大月氏,另有小部分未西迁,游牧于祁连地区,为小月氏。西迁后的大月氏政权分为五翕侯,后由贵霜翕侯统一,建立起贵霜王朝。

贵霜王朝(帝国):公元1C中叶到公元3C左右兴起于中亚的奴隶制国家。1C左右,

大夏五翕侯间发生兼并战争,最后由贵霜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建立起贵霜帝国,都蓝氏城。第一任王是大月氏贵霜部落首领丘就却,公元2C初,在迦腻色伽一世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曾拥有人口百万士兵20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到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崇信佛教,对于早期传播佛教来华有巨大的贡献。其经济发达,为丝绸之路的枢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公元5C,为嚈哒所灭。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2C到6C间,我国北方崛起的阿尔泰语系的古代游牧民族。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