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轼1.轼的词.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轼词在容方面的突破.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任上.3.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亮,过,克庄,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轼和辛弃疾为主。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一、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开创豪放词风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他的词作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2.壮志难酬的豁达苏轼一生虽屡遭谪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词中虽不乏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与超脱。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仍怀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3.词中寓情,清旷洒脱苏轼的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毫不做作。
他的词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遭遇的豁达面对。
这种清旷洒脱的词风,使他的词作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继承并发展豪放词风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词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士词人的独特魅力。
2.战士豪情与爱国情怀辛弃疾自幼在金人铁蹄下长大,家国仇恨成为他词作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情怀,表达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沉郁雄浑的词风辛弃疾的词风在豪放中更多了几分沉郁与雄浑。
他的词中常常抒发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无奈,如《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执着。
这种沉郁雄浑的气质使他的词作更具震撼力。
三、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1.相同点:两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作中均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豪放不羁的气概。
他们的词作都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VIP专享]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被誉为两位顶尖的大家。
本文将对比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
苏轼的诗歌风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具有博大精深和自由奔放的特点。
苏轼以豪放洒脱、妙趣横生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善于表现生活百态。
他在表达爱国情怀以及抒发个人感受方面颇有造诣。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以其雄浑豪放和激昂慷慨而著称。
辛弃疾以其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诗作而被广泛赞誉。
他也擅长写景和描绘个人感受,但相比苏轼更加热衷于表达爱国思想与对战争的抨击。
诗歌风格对比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但他们在诗歌风格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苏轼的创作更偏向于自由奔放、虚实结合,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而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各自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创作主题对比苏轼在创作中关注了更广泛的主题范围,包括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等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经历等。
而辛弃疾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国家大事、战争冲突等社会状况上。
尽管两位诗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他们在主题选择上有所不同。
影响力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创作领域成为宋代文学巨擘,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并对宋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辛弃疾则因其爱国主义情怀、壮志豪情等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怀,激励了一大批后世爱国诗人。
结论苏轼与辛弃疾是宋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各具特色。
苏轼更偏向于自由奔放与妙趣横生,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注重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
两位大家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世文人视为楷模。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简述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宋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
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
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
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
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
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
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
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店铺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店铺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
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
苏诗伤学,词伤才。
两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辛弃疾的《青玉案》词风鉴赏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辛弃疾的《青玉案》词风鉴赏引言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们的作品被广泛传颂至今。
其中,苏轼创作了《水调歌头》,而辛弃疾则创作了《青玉案》,这两首词描写了不同情感和主题,但其词风亦各具特色。
本文将对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辛弃疾的《青玉案》进行词风鉴赏,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1. 内容概述《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所创作的一首词,以其豪放、奔放而闻名。
这首词以描摹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年华不再追求和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2. 词风特点•豪放奔放: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运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他敢于追求自由的心境。
•自然描写:苏轼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作为情感的投射,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辛弃疾的《青玉案》1. 内容概述《青玉案》是辛弃疾晚年所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写了深情爱情以及离别之痛。
这首词以女子美丽脱俗、才情出众为主题,展现了作者深情厚意的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爱情的伤感。
2. 词风特点•深情厚意: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美丽女子的赞美和余韵。
•才气横溢:辛弃疾通过形象生动且文采斐然的描写,展现出他才华横溢、文字功底深厚的一面。
三、异同比较异同点:1.强调主题:苏轼更注重在词中表达自由和闲适的情感,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在词中表达深情爱情与离别之痛。
2.文字运用:苏轼以豪放奔放、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辛弃疾则更倚重于才气横溢、文采斐然的文字描述手法。
相似点:1.抒发真情:无论是苏轼还是辛弃疾,他们的词作都能够饱含真挚的情感,让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和内心所思所想。
2.文学成就: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们各自对于晚唐汉亡后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词作。
结论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辛弃疾的《青玉案》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两位文学家才华横溢、字里行间透露出淋漓尽致的情感。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
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
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
”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
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
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
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词风都充满浪漫主义精神苏辛并称主要是他们词中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继承了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
云丰五年(1082)中秋,苏在黄州作《念奴娇》下阕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落,起舞徘徊风露下,不知今久何久,使欲飘,番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俨然是月下独酬的李白再现。
虽然他们的词风都是豪放的,但绝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不能简单等同,就苏辛而言,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功业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产生积极浪漫主义的土壤。
雄壮高亢的声调,神奇的幻想和想象,大胆的夸张,长于主观的热烈抒情,议论纵横,狂放不羁。
这些是苏辛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
苏词中热爱生活,肯定人生,向往事功;辛词中对女真统治者的仇恨,要求收复北方领土的愿望,对南宋统治者的抗议和揭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都符合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苏轼于丙辰(1076)中秋夜饮达旦作的《水调歌头》,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内心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而最后还是留恋人间,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襟怀。
前人认为此词乃“画家大斧皱”、“无仙化之笔”、“大开大合之笔”。
元丰五年(1082)苏在贬谪黄州时,曾数游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人物而作的作品《念奴娇》气势磅礴雄壮,向往英雄事业,凭吊英雄人物,念及自己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早生华发,恍然如梦,临江更引起对古人的崇敬,词中“人生如梦”一词,似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
像这样浪漫主义基调渗透在苏轼一部分的作品中,在词坛上是空前的。
辛弃疾大大发展了积极浪漫主义,达到了这一词派的高峰。
辛词比苏词更激烈悲壮。
辛颇得意之作《贺新郎赋邑中城亭》谈笑夸张:“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热情奔放的主观抒情之作,常常见于辛词中。
二、苏辛的不同词风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虽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1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一)、出于《庄》的苏轼词风1.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2。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⑶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在对词的雕塑中,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扩充了其内涵。
这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不得不使词从外表到内容都有了一个卓越的跨度。
2.苏轼的词中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
本来载道言志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是诗的职责,但是自苏轼以后,词也拥有了此等作用。
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两年,那时苏轼处境艰难,却无畏悲凉。
“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苏轼“莫听”,风雨之中照样“徐行”,他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浑然不觉,这不就是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所摆出的豁达姿态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把苏轼的人生坎坷展示了出来,但是他泰然自若,我行我素,不被摧残所折腰,这样超然的胸襟,也使这句词成了千古绝唱。
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
人生的变故如同自然的雨晴,难以预测,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就是在面对任何变故的时候,都满怀着一颗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心。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短暂,命运易变,苏轼所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一种自然天地之间的洒脱。
这种带有哲思的语言,不再仅仅属于诗才能表达的。
苏词完整地呈现出苏轼积极面对挫折和把苦闷转变为自适的人格气魄,也让词有个真正的传颂价值。
3. 苏词中,词有了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但是苏轼并不是要把词完全的诗化,他还主张词“自是一家”○3。
这样词的高度再次被提拔,让人读词如观人。
那时秦观有首《满庭芳》,其中有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完全是模仿柳词词风之作,后来苏轼见到秦观,提及此事,秦观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模仿前人之嫌,苏轼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词的句法么,让秦观惭愧叹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苏轼是非常反对当时的词人一味的抄袭别人的风格,所谓作词,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面,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丰富了词人本身的写作水平,让其有所利益追求,又丰满了词体的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