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白杨礼赞》必备知识点

《白杨礼赞》必备知识点

2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1年3月,1940年,茅盾从新疆归来,受朱德总司 令的邀请,全家同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讲学。在延安,他 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直朴质、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1941年3月,他饱 含激情地写出《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歌颂北方军民。
生活中的例子
花语 许多花也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如: 剑兰: 高雅、长寿、康宁 非洲菊: 有毅力、适应力强 康乃馨: 慈祥、温馨、真挚 雏菊 :娇小玲珑、精灵可爱 太阳菊 :热情、活力 鸢尾 :热情、适应力强 毋忘我 :友谊万岁、永远思念 红掌 :热情、热心、热血 马蹄莲: 纯洁、幸福、清秀 小苍兰 :清新舒畅 玫瑰: 99朵有情缘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 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 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 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 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 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 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典例展示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一种树。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 _1

《白杨礼赞》 _1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

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

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教学活动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难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问题1:阅读书下注解①,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你能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吗?[明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文题诠释:“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3.文章主旨: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4.内容解读:白杨树内在精神: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朴质平凡坚强不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写作特色:(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见精神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见精神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见精神《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作者茅盾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以鲜明的时代特征。

课文示例【示例1】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但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和气质,托物言志,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示例2】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顺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贵族化的楠木”与“极普遍的白杨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技法点评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韧精神。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想。

因此,同学们在写这类文章时,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

【练笔1】请你在“花中四君子”中选择一种,仿照下面的诗歌,写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白杨礼赞》使用的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使用的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使用的象征手法首先,作品中的白杨树被赋予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无论遭受多大的压力和挫折,白杨树依然屹立不倒,展示出无畏的生命力。

在人们面临困境和苦难时,白杨树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告诉人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其次,雄鹰是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

雄鹰代表着自由与力量。

在作品中,雄鹰作为一种强大的隐喻,象征着追求自由和力量的渴望。

通过描写雄鹰飞翔的场面,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和强大的追求,号召人们奋勇向前,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三,作品中使用了悲剧性的象征手法。

悲剧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命运,也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

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这种悲剧性的描写,代表了人类的苦难与挣扎,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悲剧的描写,唤起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第四,作品中还使用了土地的象征手法。

土地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和国家的希望。

在作品中,土地被描述为沃土,象征着人民的勤劳和辛勤付出。

土地也被描绘为一个广阔的舞台,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通过描写土地的形象,作品传达了人民的力量和国家的希望。

最后,作品中还使用了孤独和寂寞的象征手法。

孤独和寂寞被描述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主人公在作品中面临着孤独和寂寞,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描写孤独和寂寞的现象,作品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对于孤独的接受和抗争。

综上所述,《白杨礼赞》通过精妙的象征手法,传达了人类的坚韧精神、对自由和力量的追求、对苦难和困境的思考、对土地和人民的渴望以及对孤独和寂寞的思考。

这些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白杨礼赞》技法点拨-背景美、形象美、象征美 (1)

《白杨礼赞》技法点拨-背景美、形象美、象征美 (1)

团结、力求上进
明确: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对民族解放斗争中军民表现出的朴质、坚强、力求 上进的精神进行了热情地歌颂。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思考:细读全词,揣摩“梅”这一意象的象征义。 明确: “悬崖”表明环境的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酷烈, 而梅花却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 形态,更凸显了梅花是不畏艰难、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的象征。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泛出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的, 更不用说倒垂”
明确:白杨树整齐划一的外部形态特征活现了白杨树超凡脱俗、倔强神奇的 风采神韵。
象征美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象征
白杨树
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守卫家乡的哨兵 血写出新中国历 史的精神和意志
背景美
形象美
象征美
背景美
无边无垠 黄绿错综 高原风光 坦荡如砥
雄壮、伟大
明确:气势恢弘、色彩鲜艳的高原环境,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了雄浑壮 阔的背景,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形象美
枝:“笔直”“一律向上”“紧 紧靠拢”“像加工过人工似的。 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干:“笔直”“丈把高”“像 加工过人工似的”“绝无旁枝”
背景美、形象美、象征美
赏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 的一条大毡子”一句中的“扑”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扑”将视觉转化为触觉, 写出了汽车在风驰电掣般行驶, 眼前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形。“扑”既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高原风光的丰富、壮美,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情。

《白杨礼赞》课文优秀《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课文优秀《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课文优秀《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1、白杨礼赞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白杨礼赞 艺术手法

白杨礼赞 艺术手法

白杨礼赞艺术手法
《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是: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的艺术手法有:
1、象征手法。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北方的农民。

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2、欲扬先抑。

文章一开始写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黄土高原的“单调”,再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

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波澜起伏,为后文着力赞美白杨树蓄势。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四单元《白杨礼赞》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四单元《白杨礼赞》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四单元《白杨礼赞》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帮课堂】《白杨礼赞》(解析版)

【帮课堂】《白杨礼赞》(解析版)
④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树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知识点04字词积累
1.字音:
开垦(kěn)主宰(zǎi)倦怠(dài)丫枝(yā)晕圈(yùn)倔强(jué jiàng)婆娑(suō)虬枝(qiú)宛然(wǎn) 秀颀(qí) 妙手偶得(ǒu)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恹恹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楠木(nán)锤炼(chuí)
【答案】C
【解析】“坦荡如砥”形容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本句用于形容待人接物不恰当。故选C。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有改动。文章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3、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托物言志,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掌握字音
yín dǐ yān qiú suō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
qí jiànɡ zhān zǎi dài nán
秀颀倔强大毡子主宰倦怠楠木
5、理解词义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熟记文学知
识。

读一读字音和
字义。

为下面的学习做
铺垫,重点知识
需要熟记。

掌握重点字音字
义。

上。

引导学生系统梳
理课堂知识点,
有利于掌握课文
内容。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ywjszxk@文学WENXUE《白杨礼赞》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茅盾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最早源自《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象征手法在诸多文章中都得到了运用,而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各种佳作不断,《白杨礼赞》就是其中一篇。

下文将概述象征手法,并重新解读其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一、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运用分析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在形、情、礼三个方面高度统一,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与作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富有深意。

具体来说,《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不能只是形似象征对象,更不是代替象征对象。

运用象征手法只是为了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在“神”的方面与象征对象相似,《白杨礼赞》中的象征在这方面的运用非常恰当。

从全文来看,读者所能看到的是非常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又是不普通的。

虽然它普遍存在,不被人们重视,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能生存下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借用白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农民,以白杨百折不挠的强大生命力来表现北方农民的斗争性格是非常贴切的。

分析这些需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反对全民族抗战。

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高潮,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

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区的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渐发展成抗日的主要力量。

作者曾经在1940年称《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李环宇43DOI:10.16412/ki.1001-8476.2018.14.0132018.05赞他们:“第二次反攻高潮是黎明前的黑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屹然不动,同反动派作坚决斗争。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作者:李环宇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期《白杨礼赞》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茅盾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最早源自《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象征手法在诸多文章中都得到了运用,而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各种佳作不断,《白杨礼赞》就是其中一篇。

下文将概述象征手法,并重新解读其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一、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运用分析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在形、情、礼三个方面高度统一,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与作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富有深意。

具体来说,《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不能只是形似象征对象,更不是代替象征对象。

运用象征手法只是为了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在“神”的方面与象征对象相似,《白杨礼赞》中的象征在这方面的运用非常恰当。

从全文来看,读者所能看到的是非常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又是不普通的。

虽然它普遍存在,不被人们重视,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能生存下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借用白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农民,以白杨百折不挠的强大生命力来表现北方农民的斗争性格是非常贴切的。

分析这些需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反对全民族抗战。

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高潮,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

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区的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渐发展成抗日的主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一、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图片中展示的是西北常见的一种树白杨树和西北的抗日军民。

那么西北的白杨树和抗日军民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去《白杨礼赞》寻找答案。

二、背景与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
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究竟什么是象征手法呢
2、知识链接: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是如何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我们一起去品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请欣赏文章第5自然段,思考:
1.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有何深刻涵义(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2.你能体会到白杨身上某种内在精神吗它具有怎样的品格
"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诵读后三段,思考:
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这里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深化,含蓄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相同的地域
白杨树————————抗日军民
相同的品质
我们要注意的是,象征是写作手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

那么,象征手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好处。

象征的作用:1、把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寄托在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的告诉读者。


四、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请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
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训练。

(提示:先找二
者相似点,再展开联想,最后揭示象征意义。


五、课堂总结
《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在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上,自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我们不仅要学会象征手法,还要学习朴素、力求上进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