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4b082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7.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注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②
【注释】
①吴音:此处指上饶一带口音,这里古属吴国。
媚好:绵软好听。
媪(ao袄):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②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
【译文】
一排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谁家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操着柔美的吴音愉快地谈笑?
这家的大儿子正锄草在溪东的豆田中,二儿子坐在门口编织着鸡笼。
那小儿子十分顽皮招人爱,他躺在溪边正在剥吃莲蓬。
【集评】
现代·俞平伯:“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顽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无赖’,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
”(《唐宋词选释》下卷)
【赏析】
这是作者专写江西地区田夫野老之家的生活情态的一首农村词。
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民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吻与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之觉得历历如在眼前,足见作者描写能力之高。
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老人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
格特征。
俞平伯谓“客观地写农村景象”,其实从场面描写之闲适从容亦可窥见作者精神世界中纯真质朴、追求朴野平淡之趣的那一面。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5050b28762caaedc33d408.png)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作者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feb4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b.png)
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c021fbc850ad02df804117.png)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5dfa7381c758f5f71f6727.png)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古诗清平乐村居意思
![古诗清平乐村居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b69fa8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d.png)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辛弃疾,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这两句在全首词中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
“亡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极妙的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6f07924028915f804dc2a3.png)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清平乐 · 村居的意思
![清平乐 · 村居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47005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b.png)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译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56220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0.png)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茅草屋的屋檐十分低小,小溪边上青草依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古诗注释
![清平乐村居古诗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2a3df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0.png)
清平乐村居古诗注释
1、《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古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莲蓬。
3、此词以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流露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诗词鉴赏-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草书
![诗词鉴赏-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草书](https://img.taocdn.com/s3/m/dc1a5a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d.png)
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 风俗,呈现出一种清 新宁馨的风格。
小学四年级必背古 诗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 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译文; 茅屋矮小,溪边长 满了翠绿的小草。含
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 的公婆父老?大儿子 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 草,二儿子正在家里
编织鸡笼。最喜欢的 顽皮的小儿子,他正 横卧在溪头草丛,剥 着刚摘下的莲蓬。
简析;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
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 环境和情景,借此表 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 趣。作者把这家老小 的不同面貌、情态, 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
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 ,惟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 喜爱。全词以白描手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ed7b2d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2.png)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
清平乐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古诗词全文
![清平乐古诗词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c5895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a.png)
清平乐古诗词全文
任务中的“清平乐”应该是指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
作品选入选四年级下册教材,是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词的原文和译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同“无”。
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青平乐·村居古诗译文
![青平乐·村居古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99970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2.png)
《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https://img.taocdn.com/s3/m/cdb41d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3.png)
清平乐村居一、简介清平乐村居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东南部,距离五台山南麓仅有数公里之遥。
这座小村庄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二、历史文化清平乐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记载,当时的这里就是五台山的山麓之地。
在隋唐时期,由于五台山的香火之盛,人口不断增加,使得这里的土地被开垦出许多可供人居住的草地。
经过百年的发展,清平乐村居成为了五台县境内的一个繁华村庄。
这里建有寺庙、道观、桥梁、堡垒、宅第等各种建筑,成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平乐村居的繁华逐渐衰落。
但是,这里依然留存着许多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古迹,如清平恭庆寺、大明宗羲书院、眠月亭等,这些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景点。
三、自然环境清平乐村居位于五台山的南麓,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被青山环绕,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里林木葱茏,山花烂漫,绝对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好地方。
清平乐村居的自然风光以其千姿百态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春天的清平乐村居,桃花盛开,杏花怒放,花海四季飘香,草木葱茏,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夏季,清平乐村居避暑胜地,林荫蔽日,清凉怡人,是避暑胜地。
秋季,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落叶季节,红叶满村,美不胜收;冬天则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冬日风景。
四、民俗风情清平乐村居充满了浓郁的乡村风情,这里的居民也十分热情好客,富有人情味。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品尝到当地的土特产。
当地的古建筑、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都非常有特色。
清平乐村居每年还会举办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盛大的节日庆典,如清平乐乡村春节庙会、迎春团圆汤圆宴等。
五、旅游服务清平乐村居是一个旅游开发得比较完善的村庄。
这里的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有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酒店、民宿、餐厅、小吃店等各种服务配套。
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住宿和餐饮选择。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4cec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4.png)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翻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清平乐村居的全部意思
![清平乐村居的全部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ade2d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2.png)
清平乐村居一、清平乐村居的概述清平乐村居是一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在乡村中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追求宁静与和谐的境界。
它与都市快节奏、高压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注重自然、纯朴和简单的生活理念,让人们远离尘嚣与繁忙,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二、清平乐村居的特点2.1 自然的环境清平乐村居常位于乡村或小城镇,周围被自然景观环绕。
房屋多为传统建筑,规模较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清晨的鸟鸣、夜晚的虫鸣以及田野间飘来的泥土的芳香。
自然的环境让人们心情舒畅,重获内心的平静。
2.2 和谐的人际关系清平乐村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和谐。
村居中的邻里关系紧密,人们相互帮助、互敬互爱。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村民围坐一起聊天、共同耕种田地的情景,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使生活更加有趣而充实。
2.3 朴素的生活方式清平乐村居的生活方式注重朴素和简单。
人们追求简单的饮食,注重健康和营养,保持身心的平衡。
他们喜欢自己养殖蔬菜、果树和家禽,享受自给自足的生活。
村里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富有乐趣,例如举办农民市集和村庙庙会等活动,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简单幸福的味道。
2.4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清平乐村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们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经验。
在这里,你可以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如编织、木雕等,了解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农历新年庆祝和丰收祭祀等。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文化的底蕴。
三、清平乐村居的意义3.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平乐村居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人们尊重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重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土地的保护。
通过清平乐村居的生活方式,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繁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3.2 心灵的滋养与修复在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竞争和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和疲劳。
而清平乐村居给予人们心灵的滋养与修复。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调整生活节奏,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清朝诗人高鼎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诗,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而在宋朝词人辛弃疾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词,(指课题)一起读。
生:清平乐村居师:我听到这一个字,有人读“yuè”有人读“lè”,该怎么读,谁来说说生:应该读yuè,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这《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当时即兴写成的一首小歌,所以读yuè师:噢,清平乐在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可以唱的曲调,我们一起读生:清平乐师: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首词,叫《长相思》,同学们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有的词既有词牌名,也有词的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词的题目是《村居》,中间有个间隔号,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好,一起读“清平乐·村居”生:清平乐·村居看到村居你会想到什么原来村居指的就是乡村的生活呀。
二: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翻到24页,自由朗读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明白要求了吗好,开始。
2、正确朗读,解多音字“剥”。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谁来就字音是否读准了来评一评。
师:词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bāo”,一个念“bō”,在这里该怎么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判断。
bāo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课件出示剥的读法和意思)。
你们认为该怎么念为什么在这里念“bāo”(你能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真棒)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
(齐读)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词啊,词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词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词。
)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纷纷举手,朗读。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词。
清平乐(yuè)·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同学们,这儿有两个空格,以此为线,词分为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这可是词呀,古代词是可以唱的,咱们来打打拍子读读,读得跟唱的一样好听,多读几种节奏,对,就这样,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由地读,痛快地读。
同学们,人们曾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学生说到哪句情景,教师就出示哪句话。
)谁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用词中的一个字:醉师:可以打开书。
哪些词句好好地去品味,也可以用笔画一下思考的痕迹,因为思维是最美的浪花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生:我觉得“卧剥”能体现出最小儿子的最可爱,因为剥莲蓬一般都是坐在那边剥,或站着师:而他却是….生:而他却是躺着剥师:哦,躺着剥,是卧剥莲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卧剥莲蓬的小儿,看一看他的姿势,他在…..来,你说生:他趴在地上,拿着莲蓬,在那边剥师:趴在地上,这就是俯卧,想想看,他还有可能怎么卧你说生:他可以一会翻翻身一会再翻过来,师:如果这样侧过来,这叫什么卧生:侧卧师:侧卧,如果面朝上,这是生:仰卧师:哎,正如你所说得,他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你说生:我如果是小儿子的话,我可能一边剥一边讲,干活,不干活干活,不干活全班哄笑师:哦,这是你体会到的小儿子的可爱,还有,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来,你说生:我觉得这个小儿子,一边剥莲蓬,一边说,大儿子二儿子怎么回事啊,像我悠然自得的剥莲蓬吃,多好啊,他们在那边干活累不累啊师: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哥哥。
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来,我们读,把这个天真的小儿读出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我听出来了他的天真,还有是怎样的小儿,来,你说。
生:他还会说,大哥哥和二哥哥都把我的活给抢了,父母看到了,肯定会以为我不愿劳动,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师:哦,是这样的想法,这是童言无忌,好,你说。
生:我觉得小儿子是最调皮的,最顽皮的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从“最喜小儿无赖”的无赖中,体会到的。
师:哦,无赖,无赖原本是指,知道吗你说生:无赖,原本是指不讲道理,在本文中指的是小儿子的顽皮。
师:哦,也就是说,小儿在这是不讲理的意思吗你说生:不是的师:你是怎样认为的生:最喜小儿无赖,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师: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
来,读出那种喜欢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我听出了喜欢,还有谁喜欢这可爱的顽皮的小儿,除了这老夫妻俩,你说生:还有作者也喜欢小儿子。
师:说说你的看法生:因为作者写“最喜”师:哦,你抓住了一个词“最喜”,来,读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是啊,是最喜欢、最淘气,最惹人喜爱的小儿子。
还有谁想读一读这一句你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听出了你的喜欢,你读出了小儿的可爱。
还有谁愿读来,你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我也听出了你的喜欢,同学们,其实像无赖这个词啊,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欢,这是一种爱称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经常会这样说我们,他们也可能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无赖,你这个小调皮,你这个小顽皮,你这个小淘气,你这一个小捣蛋,你这个小傻瓜,这是一种浓浓的爱呀!好,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一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个顽皮可爱的小儿,最喜,齐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眼中,童年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眼中,童年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眼里,童年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刚才我们说到,这翁媪聊到了自己的大儿、中儿,他们还会聊些什么你说生:媪会对翁说,别喝那么多酒,你都快神志不清了,师:哦,关心他的身体,那翁可能会对媪回句什么呢想想看生:可能说,没关系,反正家里来客人了,少喝点还不如多喝点,我醉不了师:哦,这是对自己酒量的自信,对客人的热情,是吧孩子们,我们看啊,当我们看到这一对白发苍苍的翁媪,在阳光下,在茅檐前,亲热的交流着,交谈着,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这是哪家的翁媪呢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来,你读生:醉里吴音相媚好师:我听出来了,你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想读来,你读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我也听出了你读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字,醉,大家都说他喝了一点酒,有点醉意,或者有点微微醉了,还可能会是你说生:还有可能会沉醉师:沉醉在什么当中,你说完整生:沉醉在师:好,想想看,生:沉醉在他们的谈话中,师:谈话中,还可能,好,你说生: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师:这份生活之中,你说生:沉醉在幸福之中,师:幸福之中,所以词人辛弃疾看到了这一幕,也不禁感叹,读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同学们,这温馨的田园风光,这一家老小五口,被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啊,就这样一幅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感觉你说生:他们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师:你感受到了和谐温馨,你说生:他们给我留下了欢乐祥和的情景师:给你留下了祥和的感觉,好,你说。
生:他们给我留下了,家庭是多么美好和温馨师:给你的感觉是一份美好和温馨。
那位女生生:给我留下的感觉是很温馨、很美好,夫妻两个很和睦。
师:很和睦,很恩爱,孩子们,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温馨师板书温馨、美好。
师:还有你们所说的和谐,幸福。
下面让我们把这种温馨美好幸福这样的感觉,带进词中,一起读出来,清平乐村居齐生读课文师:假如你来到这样的村居前,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这温馨美好的场景,你会怎么样呢你说生:我沉浸在幸福祥和的生活中,我觉得外面战乱纷飞,而他们却像往常一样,使我很感动。
师:哦,你沉醉在当中,享受一份心的宁静。
你说生:我似乎也变成了翁媪的一个儿子,感觉很快乐感觉很温馨。
师:你已经读进去了,你沉醉其中了。
你说生:我也好想加入他们啊!师:一份加入,你说生:我觉得这个家庭很和睦,这个地方很风趣。
师:有一份独特的风味,是吧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感觉汇成一个字或词,就是醉和陶醉啊,其实沉醉其中的不仅是翁媪全家,还有我们,还有谁也会醉了生:作者师:作者,对,大家都醉了,师板书“醉”师:词人辛弃疾,他生活在社会动荡、战火连年的宋代,童年时,他的家乡就被金人占领,他一直渴望收复失地,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他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他会说些什么呢你说生:哎,外面战火纷乱,而这户人家是这么的温馨,太好了师:感叹温馨的生活,你说生:如果外面也像这里一样,和平、温馨,该有多好啊!师:是啊,俗话说,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啊,所以辛弃疾笔下才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师放音乐师:我们一起读生配乐读课文三:总结课文师:同学们,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这样的温馨美好幸福,其实这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好。
下课。
让我们一起醉在这幸福的村居生活中吧!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
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
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