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单雪超1.节气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3.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4.节气规律
4.1 简介
1.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
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还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2.雨水: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
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3.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按照一般气侯
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4.春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春分日
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
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6.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
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
7.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这个时候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
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1.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为小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意
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12.大暑: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13.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
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14.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15.白露:每年9月7日前后。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
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6.秋分:每年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
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17.寒露:每年10月8日至9日。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
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18.霜降:每年10月23日前后,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
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