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是由马克思开创,后对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出发,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活动、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是制约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会交往主要分为不同群体的内部交往、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三种不同形式。

社会交往理论与物质条件、精神生活、社会制度以及个体的自主活动、个体实际享有的物质成果等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是人类整体及个体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最终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批判和扬弃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不同国家、民族、群体、阶层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交往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揭示了社会交往背后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改变社会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交往的社会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更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协调。

他认为,交往活动不仅受到个体意志和利益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变革的出现。

因此,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交往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会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变革的框架和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交往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更体现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10098 姓名:陆瑶【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的背景,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生产;社会发展“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这类概念,并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以及由“物质交往”决定的“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领的联系日益增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在这部手稿当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

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从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马克思最早提出“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主要是针对交换和贸易而言的。

他认为,交换和贸易是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制范围内的联合,所以交换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是外化的、外部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换和贸易是维护和获取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而且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交往中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出来的。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

根本 前提 和必要 条件 。同时 , 马克思 从异 化劳 动 的成 坚 实 的唯物 论基础 。 二、 马克 思社 会 交往理 论的 形成 因开 始分析 , 在此 基础 上理顺 了异化 劳动 与交往 关 系
异化 之 间的相互 关 系 , 而得 出人 与人交 往异 化 的思 从
马克思 在 《 态 》中 阐 明 了社 会 交 往 的 丰 富 内 形
他 们先 后使 用 “ 人 之问 的交 往 ” “ 他人 之 问 个 、和
、世 、保 、 在《 提纲》 形态》 中, 和《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 的交 往 ” “ 界 交 往 ” “ 险公 司也 是 一 种 交 往 ” 青 年黑 格尔 派 和费尔 巴哈 派 的集 中批 判 , 揭示 了 以青 “ 民族 内部 的交 往 和 外 部 的交 往 ” 范 畴 , 含 义 非 等 其 涉及 经 济 、 治 、 交 、 事 、 神 、 易 等方 政 外 军 精 贸 年黑 格尔派 和 费尔 巴 哈派 为 代 表 的 德 国哲 学 在 用 他 常广泛 , 马克思 揭示 了社会 交往 与 生 们 自己所谓 的意识 形 态理论 在认 识世 界 、 改造世 界 以 面 的 内容 。在该 著作 中 , 产的关 系 , 把交 往与 生产 看作是 实践 活动 不可分 割 的 及 如何 处理 人 与社会 关 系等 问题上 的局 限性 , 确立 了
探讨 了生 产 与交往 、 交往 与生 产力 、 物质交 往 与精 想 : 人同 自己的劳动产 品、 即“ 自己的生命劳动、 涵 , 自己 世 全 的类 本质相 异化 这 一事 实 造 成 的直 接后 果 就 是 人 同 神 交往 、 界交 往等 问 题 , 面 阐述 了 自己 的社 会 交 人 相异 化 ” 在这 种 情况 下 , , 只有 消灭 私 有 制 , 弃 劳 往 理论 。 扬 ( ) 一 马克思、 恩格斯 阐明 了社会交往 的丰 富涵义 动异化 , 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 占有 , 的自由 人 本 质 才能真 正实 现 。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摘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对交往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地位进行梳理与浅析。

关键词:唯物史观;交往理论;生产实践一、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的、辩证的科学角度考察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

唯物史观终结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变革。

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论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等内容。

交往作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最基础的社会活动,贯穿于唯物史观之中。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蕴藏于唯物史观的整个体系之中,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值得探究。

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转变之时,就孕育着其交往理论的产生。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批判,他提出社会压迫剥削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他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探讨了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加速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物质交往和生产实践来考察人类历史,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初步形成,交往理论呼之欲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步发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其中也涵盖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物质交往和交往实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 代文化交流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交往的本质和特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社会交往的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交往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交往概念的核心在于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各种需求。

社会交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既包括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也包括人们之间的间接联系。

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举个例子,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既包括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也包括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

这些交往可以促进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交往的形式是由社会生产的特征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系,包括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地租关系等。

这些生产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性质,又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阶级关系则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社会生产中产生的不平等和矛盾所引发的。

阶级关系体现了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冲突,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社会交往在这些形式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交往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社会交往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促进了社会变迁的发生和推动。

社会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催生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社会成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从而形成对社会变迁的需求和动力。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

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价值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

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交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中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①。

把交往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方式,“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②,“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③但是此时马克思仍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845年马克思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

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标签:社会交往;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创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比较集中、系统、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概念的基本涵义。

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等问题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理论的确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甚至“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因此,马克思认为,交往(Verkehr)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从物质交往到精神交往、语言交往及其他形式在内。

物质交往是基础,是制约和派生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作为相互理解的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一开始就从属于物质交往。

社会交往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具体考察和分析。

马克思独特之点在于,他把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做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这种思想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关系分析入手的。

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但在原始人类社会,则表现为极其简单的自然的交往关系。

原始人类必须如此,才能够抵御灾害,解决起码的“生命需要”、“劳动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需要”。

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同时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种简单协作性的自然的交往。

【推荐下载】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推荐下载】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

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启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应立足实际,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积极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模式,随着21世纪的科学技术蓬勃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发展也愈演愈烈的时候,那么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自由是否也遵循着马克思的交往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

交往是马克思原着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人类社会变更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又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基石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把交往与社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交往范畴的界定 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可大致归结出两种重要的倾向:第一,是突出交往的客观物质方面,把交往看作是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力和成果的交换关系,这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是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信息符号、知识、情感)交流、沟通和理解。

第三在内涵方面,也明确地指出了交往的主体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

人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与其他人交往,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从而更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属性。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物质交往对物质生产发生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个人发展和交往活动产生的关系,就没有整个的人类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不过是人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自然的前提,而人的活动内容和生活的过程,则要求人必须同他人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以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我们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

我们将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相互作用。

我们将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和展望。

我们将指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将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交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互动,而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关系。

社会交往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因此,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交往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交往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交往普遍化,但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
“ 语 言 也和 意识 一样 , 只是 由于需 要 , 由于 和他 人
“ 交往” 问题 的系统研究体 现在《 德意 志意识形
态》 中, 其 中有 7 0多处使 用 了“ 交往 ” “ 交往 方 式 ”
“ 交往 关 系 ” 这类 概念 。 在 马克思 的语 境 中 , “ 交往 ” 特指 人 的一 种 关 系, 动物虽然 也与外 界有 联 系, 但 却没有 关 系,
交 往 的迫切需 要才 产生 的 ” 。 _ 2
物 质交往 与精 神交 往是 马克 思和恩 格斯 建构
其社 会 结构理 论 的重要 环节 。唯 物史观 从物 质生 产 与物 质交往 活动 中引 申出生产力 和生 产关 系范 畴及其 相互关 系 的辩 证 原 理 ; 又从 精 神 生产 活 动 和精 神交 往关 系 中引 申出社会 政治 上层 建筑 与思
作者简介 : 李砚 忠( 1 9 8 O 一) , 男, 山东潍坊人 , 政治学博士 , 中共 中央编译局 战略发展研 究部博 士后 , 北京城 市学院公
共 管理 学部 教 师 。

6・
识形态》 中并 没有给“ 交 往” 一个确切 的定义 , 但 是 根据 马克 思原 初使 用 的意 义域 以及 人是 一种 能
换, 即 劳动过程 ; 另一个是人 与人之 间的交往 。交往理论就其基 本特征 而言, 存在 着实践性与社会 性、 物 质性
与 历 史性 、 价 值 性 与 科 学 性 原 则 等 多向 度 性 的 统 一 。按 照 马 克 思 的 交往 理论 ,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 在 交
往过程 中, 既要 体现世界 历史的整 体性 , 又要充分发挥各 民族的个体特 色。 中国共产 党提 出的建设有 中国特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当前,对于处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来说, 处理好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交往关系,已是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社会问题。研究马克 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发掘马克思的科学交往思想并用以指导我国更好地进行积极有效的 交往实践活动无疑有着十分现实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研 读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交往的相关论述,并在借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在第一部分中, 考察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在第二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的理论资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说明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既批判和继承了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进行了革命的变革和创新,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创立,并在实践 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第三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 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说明了马克思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交往是构成社会有机体 的基本要素或者说基本环节、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交往的基本形式、交往的社会作 用的基本思想。在第四部分中,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社会交往 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社会交往实践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所面临的主要交往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practical need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
construction,follow the method of combine history and practice together,crack the relative classic works of Marx seriously and take reference of existing researches.In the first part, study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In the second part,illuminate that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animadvert and inherit the study of pre-learners but also make change and innovation revolutionary.It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ermination,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constantly. In the third part,expatiate the contents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ore roundly and systemically.Explain the category that Marx defined,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c factor or tache which constitutes social organism,the basic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the basic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同时分析了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趋势以及对其评价。

文章指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不足。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延伸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学术界对该理论的更全面理解和认识。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整体来看,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国内学术界、研究、认识、现状、趋势、评价、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马克思对社会交往的研究贯穿于其整个著作中,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存在的矛盾。

随着社会交往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国内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核心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研究方法不够系统等问题。

对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认识、研究现状、评价及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评述和梳理,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还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进行评述和探讨,有助于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社会交往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作用。

在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也得到了较为丰富和深入的阐释和述评。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学者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梳理和解读,进一步理解并深化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

对于交换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强调了它在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它与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的内在联系。

在这一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对于社会交往的多元性、全球化趋势和技术革新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丰富了理论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学者们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也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个体行为和意识形态的分析相对不足,未能完全解释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者们也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应对现代社会变化中的适应性提出了疑问,认为其适用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批判和反思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应用与拓展。

学者们通过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对于具体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一些学者将其应用于城市化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社会交往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角色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中,对于社交媒体和虚拟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这些应用与拓展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内容,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不仅进行了深入阐释,而且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并通过应用与拓展实践使其更好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 “交往”范畴的界定��关于交往范畴的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除有交往的含义外,还有传递、传播、传达、表达、传意、通讯、通信、联络、信息、消息等多重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曾几十处用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范畴。

但并没有对“交往”这一范畴作明确的界定。

之后出现的有关于“交往”的定义都是学者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的使用意蕴而加以界定和解释的,并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本人对交往含义的理解。

交往[verkhr]这一术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含义很广。

它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一切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精神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科学、观念、制度等的相互影响、启发、互补,具体有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知识交流、情感交流。

”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活动和交往形式,“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产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品。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因此,所谓“交往”,就是指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集团、阶级、民族、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以语言、符号等为媒介的,在物质和精神上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1)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交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并形成日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

在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也将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研究述评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学者们通过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深入研究,试图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在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从而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

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交往规律的认识。

这一理论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社会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规律,为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可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做出贡献。

1.3 研究方法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开展研究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

文献综述是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查找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

理论分析是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对理论观点和原理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思想内涵。

案例研究和田野调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调查,可以验证和应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该理论。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的开题报告马克思是19世纪最为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之一,在传统分类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

他强调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性和不可避免的矛盾。

同时,他也对社会交往的本质、形式和目的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交往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主要围绕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方式展开,其中,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两个方面。

他认为,人类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独生产、交换,而是通过互相合作和协作来完成生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之上的,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这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

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生产物质财富而相互结合的关系。

共同参与生产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生产目标,形成更为紧密的交往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的形式也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剥夺工人劳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既不是平等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双方利益相对的本质关系。

同时,马克思在交往理论中也强调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人们的交往影响。

他认为,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在支配阶级的文化中进行再生产,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思维形态支配下的共同认知,进而在人们的实践行动中深入影响着其交往方式和维度。

(二)当代启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日趋复杂,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维度也在不断演化。

基于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体系中,得出一些对当代社会交往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关系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改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

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价值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

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对于交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中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①。

把交往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方式,“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②,“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③但是此时马克思仍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845年马克思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这里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及其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直观唯物主义的强烈批判,从现实和社会的角度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了关于现实的人与其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这本著作当中集中阐述了社会交往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诞生。

他没有延续从异化概念来分析人与人关系的表达方式,而是以《提纲》中的实践批判原则出发,从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出发,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往理论。

“交往”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相互往来”,在学科上,我们把“交往”定义为“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接触的过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对“交往”关注度不够,“交往”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交往越发达。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往。

生产是以彼此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生产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与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会劳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交往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交往使得人们联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它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内容。

交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方式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金字塔式的带有阶级性质的交往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建设。

交往关系纷繁复杂,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社会是人类交往产生的结果,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促使新的交往的出现。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④人们通过交往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反过来,这些社会关系会成为促进或抑制个人发展的因素。

因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⑤
(二)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活动。

可见,交往是一种社会范畴,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往来,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人的本质是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⑥因此,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性,那么,人类是自我认识、发展和完善只能在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选择。

社会关系乃至各种社会制度无一不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

(三)生产决定交往,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的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⑦所以,生产决定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生产,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二者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人们的交往根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发展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往,才能建构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家庭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人的交往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国家,在这个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的交往方式。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其他地区、民族、国家的交往愈发频繁,联系加强,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跨进了一个社会化的全球式的人类社会交往体系中。

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交往的节奏明显加快,层次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界性的交往。

研究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解释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人的解放。

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交往的扩大,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演进过程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交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得人逐渐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成为真正普遍的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高度发达的思想觉悟,人将是全面的自由的人、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特征,并且是我国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依据。

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进入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即历史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世界市场的出现更加确证了交往带来的关联度的增加。

在当今世界普遍交往的背景下,在全球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腐蚀,积极地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给予发展和壮大自己,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交往的普遍发展,只有同时兼顾二者并使之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3]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5.4
[4] 王婷婷:《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1.12
[5] 高振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6]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