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农村居民无法获得和享受必要的公共服务,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主题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它的内在要求是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村居民是必然趋势。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处于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倾向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日益拉大,广大农民无法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
从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政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实际的问题。
通过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最低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的全面覆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2.完善农村公务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农村居民和农业从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套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的总称。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对策
CONTEMPORARYECONOMICS【摘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接着阐述了城乡公共服务差别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最后提出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包容性增长成为新的发展理念,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预示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围绕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提高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加速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社会公平正义目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赋予了更新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内涵。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它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新确立,预示着一个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淡化功利价值体系的和谐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论述:“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体现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根本原则。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文献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文献综述摘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同样也是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区域间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
本文主要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见解,并进行评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是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点和基础,但其具体的概念、内涵学术界对此没有固定的看法,大部分学者主要是针对“基本”对公共服务进行解说。
国内学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以刘尚希、杨元杰、张洵(2008)为代表的是需求论。
他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与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和无差异的需求相关联的公共服务,同时李阿萌(2011)也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社会公众的低层次或基本的公共需求;二是生存论。
“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普适性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基础层次”柏良泽(2009)。
最低层次、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满足人民生存的需求。
赵晓、张庆芝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为全体居民在各个基本层次方面提供制度性安排从而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温俊萍(2009)强调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满足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提供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三是人权论。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主要目的、以均等化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的公共服务”陈海威(2007)。
国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法国学者莱昂·迪骥在1920年—1930年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政府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做过研究,亚当斯密(1776)最早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他提出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国家必须提供公共服务,如国防,安全,社会秩序,非营利性公共工程,而且这些公共服务能被每个公民平等享有。
Adolf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1872)在论述公共服务的概念时提出财政政策对社会有重要作用;莱昂·迪骥(1912)认为公共服务应当加以规范和控制而且公共服务应当作为现代公法制度的基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A.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B.标准化、均等化、法治化
C.规范化、均等化、法治化
D.规范化、均等化、法定化
参考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规划》指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社会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412时事政治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卜2 7 [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十 六大 以来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民生理 论 发展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1 2 B K S 0 4 2 : 河 北省 社科 基金 项 目: 新时 期 民生建 设 路径研 究. 项 目编 号 : H B 1 1 S H O O 1 .
第2 9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3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0F XI NGT AI UNI VE RS I TY
V0 1 . 2 9 . NO . 1 Ma r . 2 01 4
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是 国民生活幸福 的基本保 障
孙 俊 花 ,苏 献 启 , 窦孟 朔
中图分类号 :C 9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4 6 5 8 ( 2 0 1 4 ) 0 1 . 0 0 0 8 . 0 4
目前,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 0余年 的基 础上,我国 已经跨入 中等收入 国家行列,与此相对 应的人们生活正 由生存型 向发展型转变。在社会转 型过程 中人们的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 ,发展性压力 全面凸显,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的发展 明显落后 于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和 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 ,以社会保障等为重 要内容 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 出“ 加 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 民生建设为 重点,解决好人 民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在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 及其均等化既是保 障和改善 民生的重要 内容,又是 社会建设的基础。为此,围绕保障和 改善民生、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 目前 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要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十二五”规划指出: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 政府主导提供 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 应, 旨 在保障全体公 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 服务。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 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 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 是人们 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 的均等。享有基本公共 服务属 于公 民的权利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 职责。 (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生活幸福 的 基 本保 障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健康、教育、就 业、安全、环境等。健康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安全、 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健 康 的保 障;公共教育正是个人和家庭改善境遇、提 高生存 质量的重要途径;公共就业服务能够促进就 业、减少失业,提升人们 的幸福感;社会保 障体 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题库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题库一、单选题(共82题,每题1分,共82分)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紧紧把握( )的原则,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A、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B、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C、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D、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答案:B2.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提出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长篇报告,目的是()。
A、重建战后和平B、缓和阶级矛盾C、度过经济危机D、以上均正确正确答案:A3.因追索工伤医疗费,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个月金额的争议,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A、6B、24C、12D、18正确答案:C4.社会保障所指的退休年龄一般以()为标准。
A、社会年龄B、心理年龄C、日历年龄D、生理年龄正确答案:C5.生育保险受益女性按身份可以分为()。
A、男性和女性B、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C、在业女职工、男性雇员未就业配偶和女性国民D、以上均正确正确答案:C6.军人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军人及其家庭B、政府C、员工D、军人基本生活正确答案:A7.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是在1985年9月的()中。
A、《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B、《劳动保障法》C、《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确答案:D8.社会保障待遇给付通过扩大制度的覆盖面来使全体国民不同程度地得到保障,体现了( )A、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B、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C、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D、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正确答案:A9.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按职工人数()的比例录用残疾人。
A、2%〜3%B、1.5%〜2%C、0%〜1.5%D、3%〜5%正确答案:B10.政府资助医疗社会保险的方式不包括()。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清发[2012]28号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正文:----------------------------------------------------------------------------------------------------------------------------------------------------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2012年9月8日清发〔2012〕28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率先突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和总体目标1.必要性。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执政理念,提高执行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我市区域协调发展。
2.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6年,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80%以上,我市北部地区(指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下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南部地区(指清城区、清新县、英德市、佛冈县,下同)平均水平的80%以上。
初步建成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实现区域和城乡基本相当。
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二、全面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3.以教育创强促教育均衡发展。
以创建省教育强市为抓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012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英德市要力争创建成省教育强县;2013年,全市8个县(市、区)均建成省教育强县(市、区)、90%以上的建制镇(街)创建为省教育强镇(街);2015年,全市所有的建制镇均创建为省教育强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4.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概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是“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是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是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七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9考研毛中特答题必背知识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考研政治中毛中特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已经进入11月份冲刺复习阶段,考生们大部分都把复习重心转移到政治上。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毛中特答题必背知识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拉动内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表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尤其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当前,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滞后,削弱了启动消费的短期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等预防性储蓄;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王金祥表示,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改委将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统筹规划,促进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新变化,完善社保制度,降低社保的进入门槛,扩大覆盖面;四是正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五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会上表示,财政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社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实现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现了我国的民本文化及执政传统民生思想在也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民本思想有关。
早在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便纷纷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观点。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就被孟子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等影响后世的理论,而管仲也曾说过“政之所兴,在于顺民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仁政的思想开始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执政原则。
这样的民本思想底蕴也造成了中国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辛勤劳作,财务才不会匱乏。
古语还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食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1.23•【文号】国发〔2017〕9号•【施行日期】2017.01.2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7年1月23日“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强化,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451万人,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就业率平均达70%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整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残疾人小康进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2类,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5%,大病保险覆盖全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和380元,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全国累计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013万套、其中改造棚户区住房219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794万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最早起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到十八大报告已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地位不断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及评估(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我们知道,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为特定公共需求的群体所提供的服务。
而基本公共服务则主要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涵盖全体社会公众并满足全体社会公众对最低公共资源需求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特殊形式,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涵盖全体社会公众;二是满足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
公民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主要包括与公民基本生存权、基本健康权和基本发展权等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
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基本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对于“均等化”的理解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权利平等、二是财政均等、三是机会均等、四是结果大体相等。
权利平等是基础,财政平等是保证,机会均等是前提,结果大体相等是目的。
聚焦兜底线保民生以标准化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经贸导刊■聚焦兜底线保民生以标准化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邢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健全基本公共 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 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 务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2021》),为 全国各地提供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划定了底线、明确了责任,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步,为 今后五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奠 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标准202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弱势群体的急难愁盼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国家标准2021》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 穿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研究制定的各个环节,始 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提供标准化的基 本公共服务作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 重要途径。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围绕公民个体从出 生到死亡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 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 各级政府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以“标 准化”推动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不断缩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做到 细处。
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 标准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 要的重要手段。
人民希望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更希望享 受均等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背景下公众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 务职能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 服务的客观需求,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纳人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牟永福
2008年,一个有关民众切身生活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UNDP驻华代表处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代表共260余人在海南共聚一堂,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
理论上的繁荣带来实际行动的快速启动,一些省、市相继行动起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广东省率先规划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浙江省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了制度性规定。
一
那么,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从构成上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均等化”。
就“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其范畴因国而异:加拿大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以初等教育、公路设施为主;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把基本教育、初级医疗、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列为主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内容。
“均等化”含有“平均、平等、等价”之义,是指不同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分配上的等量和平等。
具体来说,“均等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结果的大体相等;三是公众自由的选择权利。
然而,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并不要求所有公众都享有完全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
话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可及;二是公共物品大致相同;三是政府财政能力大致均等。
二
其实,早在200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就体现在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该《建议》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
到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了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4.66万亿元,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连续第五年双位数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凸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不可否认,有些差距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个人禀赋等外在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差距却是政策、体制的推波助澜使然,一些强势群体可以轻易且廉价地占有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而另一些群体则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期表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所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社会公平、缓和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
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两个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
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众的基本福利权利。
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2、25、26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它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
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
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公民生存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必须予以保障或满足。
然而,市场的逐利本性使公民福利权利的实现陷入了困境:在民间,养老、医疗、教育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老百姓最怕生病,高额的医疗费让许多人在医院门前望而却步,贫困者生病生不起,甚至也死不起,本属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在一些地方收费高得离谱;教育不公平筑高了穷人子弟跳“农”门的门槛,面对在他们看来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要弥补这些因市场失灵而留下的“服务空白”,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出了号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
四
“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既要依赖庇古所言的经济能力,也要有制度上的安排。
就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而言,主要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
为此,《人民论坛》联合人民网就“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1056人。
调查发现,对于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1.7%(3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体系”,28.5%(301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22.2%(2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体系”,17.5%(18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可以看出,公众对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非常迫切的。
从各地经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存在三种制度模式:“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
“人均财力的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按每个地区人口以及每万人应达到的公共支出标准来计算向地方政府补贴的制度。
“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对公共服务颁布设备、设施和服务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模式。
“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是由英国学者布朗和杰克逊于1978年提出的、将政府间职能分工与经费保障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就我国而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制定和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性战略规划,确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种类、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在确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投入和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