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课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课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水波感受声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跟温度和介质有关。

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二、教学重点体会声波和声音传播的快慢三、教学难点声波概念的领会四、教具蜡烛、音箱、火柴、水槽、玻璃缸、橡皮塞、水、铅笔五、教学过程(一)、声波1、探究声波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实验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

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实验2.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媒体播放:声音传播的微观解释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2、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2)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二)、声音传播的快慢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如何?(见书本第9页图1-17)记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快。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温度越高,传播的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管足够长,两端封闭,在里面装满水可能会听到几次声音?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课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课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声现象对7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小学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声的知识,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但是,他们对声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显的感知阶段, 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缺乏科学的认识, 所以对教材中有关声音发生和传播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探究设计的基础上让其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相互合作的愉快,激发学习的动机和乐趣,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确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三、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四、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五、教具教师演示仪器:真空电铃实验、音叉,乒乓球、小闹钟、塑料袋、土电话等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鼓、笛子、梳子、钢尺、矿泉水瓶、烧杯一只,水,橡皮筋、笔套等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媒体]播放各种声音①音乐②蛙的声音③汽车嗽叭声··这些声音都听到了吧?老师讲的话同学们也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

同样许多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声音,声音与生物的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二)、问题探究面对这精彩的声音世界,你的心中可能有许多问题和疑惑想与大家交流?你有哪些问题?(1)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4)人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研究结果并演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次初中科学课程《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主题是关于声音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机制。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本次学习的主要目标是:1. 掌握声音的定义和特性;2. 了解声音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3. 掌握声音传播的介质和传播规律;4. 能够结合实际,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

三、评价任务为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我们将设计以下评价任务:1. 课堂小测验:通过简短的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声音定义、特性和发生机制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例,检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3. 实验操作:进行声音传播实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声音传播的介质和传播规律;4. 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短文或制作一个关于声音的科普小报。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讲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发生机制;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声音应用实例;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短文或制作一个关于声音的科普小报。

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学后反思学后反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 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习的兴趣。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优美悦耳的声音可以使人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它们就像看不见的特殊养分,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声音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探究性活动一:声音的发生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组织学生活动:1、让橡皮筋、音叉等物体发出优美的声音。

2、观察橡皮筋发声时在做怎样的运动?3、敲音叉的时候,听到什么?触摸音叉感觉到什么?手捏住音叉时,声音还有吗?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afternoon","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

设疑: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教师演示:敲响音叉并靠近乒乓球,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合作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活动1】利用你课桌上的物品造出声音来
例如:拉紧橡皮筋,并拨动,(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此时橡皮筋处于状态;当橡皮筋振动停止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橡皮筋属于______(选填“固态”、“气态”、“液态”)。

使出你的洪荒之力,用其他物品试试看吧!
记录:
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
2、总结: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在,停止,物体就停止.
②、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声源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声音的传播
1、【活动2】科学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
实验设计
2、真空中,声音________(能/不能)传播
3、总结:①、声音能在___ __、__ _ _、__ ___等物质中传播,不能在中传播,
②、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作_________.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小组讨论】
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声速大小排序)。

2、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_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快。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

四、小结
说说看,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科学浙教版初中教案

科学浙教版初中教案

科学浙教版初中教案:《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

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一:拨动琴弦师:请同学们拿出琴弦,轻轻拨动琴弦,观察琴弦的运动及产生的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拨动琴弦会产生声音,而且琴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2)实验二:敲击鼓面师:请同学们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振动及产生的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敲击鼓面会产生声音,而且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3.探究声音的传播(1)实验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师:请同学们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另一位同学敲击桌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很快。

(2)实验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师: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水面,让另一位同学敲击水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水等介质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为什么在雷雨天,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为什么在水中,我们听到声音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生:讨论并回答。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

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波的概念。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验、勤于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1)声波的概念。

(2)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都可以作为声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教师点拨】1.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跟进训练】1.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A)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2.当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就不再发出声音,其主要原因是(C)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也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4之中传播。

将一只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并抽出里面的空气,我们将不能听见铃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上面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交流。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6、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用摩擦、搓揉、指弹、撕扯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
(2)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3)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把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敲击笔帽也会发声。
(4)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5)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当停止发声时,手指又有什么感觉?
(6)敲击音叉,将用线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析、观察思考、概括总结
教具与学具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手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婴儿从呱呱坠地起就时时刻刻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声音,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明白,还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如何防止有害的声音等。我们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学习简单的声现象。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 第一章声现象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音叉、铁架台带线的乒乓球、水槽、发声器、真空罩视频。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物资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振动的含义:物体沿直线或曲线做往复运动。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优美的歌声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补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提问: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吗?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源的涵义。

2.通过观察、实验、电脑模拟演示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与水波进行对比,将声波这种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声波以及声波的应用。

4.让学生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要求了解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用因特网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在本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2.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及探究成功后的自豪。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传声的物质。

虽然学生在小学《常识》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但本节课要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

本节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由于课本中介绍的抽气实验,一般学校都不一定有这套设备,或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用电脑模拟了这个抽气实验,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抽气过程中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基本可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

然后用学生敲桌面用耳听实验、讲解贝多芬的小故事、电子捕鱼让学生知道声音一样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由于声音是一个用语言不好描述的科学现象,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已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中的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且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观察力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5.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声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教案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教案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1、能通过亲自体验分析归纳出物体发声的原因。

2、能说出声源的概念及举例。

3、能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4、会解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声音在小学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设计,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与”振动”的体会。

本节课预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对联入手,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引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用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让学生从常见的活动中归纳出物体发声的原因。

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介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流程一、设问引入课堂设问: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应该是什么?——答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学生回答:这个上联中描述了几种声音?这些声音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点?二、声音发声过程的认识1、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完成。

教师巡视并小组内给出部分解答。

活动1:一个同学用2个手指拉开橡皮筋,另一个同学拉开橡皮筋再放手,放手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并记录。

【学生听到橡皮筋“嗡嗡”作响】活动2:给学生2个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有水,一个杯子是空的,把水倒入另一杯子中,在倒水的过程中,观察有声音产生吗?【会,学生听到“滴答”的水声】活动3:让学生说话,同时用手放在喉咙处,能感觉什么呢?【学生能听到喉咙处有振动感】活动4:每位同学用笔的表套放在嘴前,吹气,能听到什么呢?【学生能听到或高或低的风啸声】活动5: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①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②振动和发声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即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吗?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2、小组成果汇报。

挑选两组汇报前四次小组活动的结果。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补充顺序如下:①针对第二个活动,倒水前后的声音为何不同?【振动的物体不一样】②针对第三个活动,身体还有哪些部位能够振动发声?【拍手】③针对第四个实验,有吹口哨的同学表演,请同学分析原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仪器】
多媒体、视听资料、扬声器、音叉、乒乓球、图3-10实验装置、
“土电话”。

【教学过程设计】。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准备引入] 放一段有关聋哑人的生活片段。讨论:与你的日常生活相比,你有什么感想? [课题揭示]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没有声音的世界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举例:让学生举出一些没有声音的场所或星球。(月球、太空、宇宙飞船) 设问: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的呢? [新课展开] 一、声音的发生和声源 小实验 1:让学生用手头的橡皮筋按书上实验描述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填写书上 有关空格。并增加一步:当皮筋停止振动后,能否继续听到声音?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橡皮筋有做怎样的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实验 2:让学生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发出声音,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 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小实验 3:让学生用一把梳子,想办法让其各梳齿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出声音时, 梳齿的现象。当梳子的齿停止振动时,能否继续听到声音?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亲身体验: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部,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 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完成书本上的空格: 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实验设计:你能否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你如果有机械手表可以将手表放于桌面上,然后将耳朵贴着桌面听声)音。 小实验 4: 桌面能传播声音吗?按书本上实验设计两人合作完成实验, 并填写空格。 你站在桌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你能听到敲击声吗?此 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你能听到敲击声吗?此时的声 音又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发生条件〔2〕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2新设计隔空打鼓-----将一个挂有乒乓球的音叉放在鼓的旁边,敲击鼓面,观察音叉是否会振动。

3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根本习得了总结、归纳、比照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程度地开展,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提高。

另外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节与生活关系密切,我们一天中要经常和声音打交道,学生对于声音也是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产生条件却不是很清楚。

所以本节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点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5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当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学时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能够解释实际问题。

学时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鼓是怎么发声的?将黑米放在鼓面上,然后敲打,观察现象。

活动2【活动】音叉是如何发声的?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敲响音叉,再靠近静悬的小球,小球是否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当音叉不发声时,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活动3【活动】敲击时的声音是哪里来的?敲击桌面的时候桌面有没有发生振动?请设计实验来证明?〔放上黑米或者观察水槽中的水是否振动〕。

活动4【活动】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1〕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2〕当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时,听到的声音又越来越响。

以上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特点是什么?活动5【活动】固体也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公开课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公开课教学设计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三衢中学姚义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能力目标: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由土电话引课一、声音的产生【小组活动1】使用橡皮筋、尺、桌子发出声音(活动要求:1、在学案上记录发声方法,比一比哪一组的发声形式最多。

2、总结出你所使用的发声方式的共同点。

)(生实验师巡回指导)[演示音叉实验]学生根据上述实验归纳结论,完成小组活动1填空。

[播放水鼓视频][完成学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设问]固体能发声,那液体气体是否能发声吗?[听音辨声]所以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由常见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振动发声[亲身感受]学生将手指贴在喉部,并发出声音,感受一下二、声音的传播[举例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小组活动2】你来敲我来听: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由此解释土电话传声的原理[学生举例]学生举例液体也能传声的例子,如无法举例演示水下传声的实验[讲解]先给学生讲解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理论猜想学案上“真空铃”的现象并填空。

[播放真空铃视频]分析得出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演示水波实验和声波实验]得出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声波形成的微观解释视频]讲解声波用途和回声原理三、声音的传播快慢学生分析学案上的表格,并完成相关的问题,并得出结论1、15℃时,v空=340m/s;2、v气< v液< v固;3、在相同介质中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约增加0.6米。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影响声速的因素。

难点:波的概念用声波的知识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教具:投影仪、土电话、(音叉、小球、棉线)、(录音机、蜡烛、火柴)、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具:橡皮筋、笔套、烧杯两个(其中一个装水)、滴管、玻璃水槽(装水4/5)一只、软木塞【设计说明】在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学生对声音比较熟悉,且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一些声音的知识,如制作土电话的活动学生已经能够完成,可对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传播形式(声波)和传播快慢等知识还是似懂非懂。

所以决定以探究课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选择完全开放性探究教学还是选择半开放性探究教学呢?基于本教案所针对的使用对象,最后选择半开放性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预设了探究方向,安排好某些相应的学生活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和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1.从橡皮筋发声时橡皮筋明显的振动→人发声时内部声带的振动→对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要求学生探究把微小振动放大的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的得出:固体的振动可以发声。

2.通过对水滴到干烧杯和盛水烧杯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的比较,使学生得出:液体振动也能发声。

3.通过演示“小电铃”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再提出:本实验中的玻璃罩能传声吗?让学生认知认真观察实验的重要性,从实验中去发现问题。

4.波的感知是个难点。

利用类比法,通过:“水波”实验,感知水波并观察到水面波能将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演示“喇叭对烛焰”实验,感知空气也能以波的形式将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课件展示),5.声音传播的快慢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相关材料来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

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到了声音,说明音叉在振动,你看到了吗?T: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视频]视频中有哪些能够发声的物体?[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和液体。

[思考与讨论]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答:通过腹部的发声器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提问]优美的蝉声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活动]实验一:分组实验:两人一组,一人轻敲桌面,另一人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你能听到敲击声吗?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上述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实验二:将两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T: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实验三:《电铃实验》,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T: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完,相当于就是真空环境,声音有什么变化?S:声音消失,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需要在有气体、液体或固体这样的物质中才能传播。

[定义]我们把声音传播时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

[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提问]1、我们平时沟通交流听到的声音都是依赖哪一种介质?S:空气。

2、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如何交流?S:无线电。

[思考与讨论]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

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活动]土电话是依赖哪一种介质传播声音?(三)声音的传播形式[提问]你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视频]1、观察水波的传播形式。

2、《会跳舞的蜡烛》,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S:声音的传播形式与水波相似,以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称声波。

S:声波具有能量。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v自学:声音传播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关系如何?[自学分享]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2、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思考与讨论]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T:什么是回声?T:回声是怎么产生的?T:什么情况下能听到回声?[介绍]回声的效果三、课堂小结[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
哪些知识呢?上课教师修改:[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A本P17-182.课时特训P27-28[教学反思]1、活动效率差。

学生活动时要求学生让一根橡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学生就很木讷,有的研究如何让橡皮筋和尺子同时发声,有的用尺子摩擦桌子发声,有的学生发呆,活动效果差,给予学生的时间和学生活动效果入不敷出,反而不需要活动学生就能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ü对策:只要求学生做尺子活动,让尺子发声,使得活动对象和目标明确。

2、学生合作意识薄弱。

学生进行实验时,第一节课中要求相互配合:一个学生敲击桌子,另一个学生听,发现学生之间相互捣乱,有的重重敲,有的不愿意参与等等,活动的进行缓慢而又没质量。

ü对策:简短地进行爱的鼓励,提醒学生要有小组意识,配合良好的小组给予小组分;关于活动设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敲击自己捂耳听,效果良好。

3、电铃装置的效果依旧不明显,真空泵的管子存在漏气的可能。

ü对策:涂抹凡士林,加强密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