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认识清朝前期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了解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清朝前期危机的原因;(3)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1)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文化科技: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清朝前期的危机(1)内部困境:腐败现象、农民起义、民族矛盾;(2)外部压力:西方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如何使学生理解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清朝前期的盛世景象;(2)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为何会出现盛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4. 案例分析:(1)展示清朝前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2)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清朝前期盛世与危机的影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
分析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和背景。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
第二章:清朝的盛世与危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让学生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清朝的盛世,包括康乾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清朝的危机,包括内忧外患的表现和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危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
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包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分析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日本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影响。
第四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危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
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
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后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侵略事件和后果。
第五章: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
分析近代前夜的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主题: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概念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探讨近代前夜的危机对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影响。
3. 分析并评价不同国家在面对近代前夜的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近代前夜的概念和定义。
2. 近代前夜的危机所涉及的领域:政治、经济、思想等。
3. 近代前夜的危机案例研究:法国大革命、俄国社会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
4. 不同国家在面对近代前夜的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5. 近代前夜的危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方法:1. 多媒体讲授: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引入并解释近代前夜的危机概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研究并分析不同国家的危机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历史人物,以小组形式进行辩论,探讨他们对危机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在面对近代前夜的危机时的策略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评估方式:1. 小组报告:要求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某个危机案例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2.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近代前夜的危机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3. 口头回答问题:在讨论和辩论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危机教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和教具。
2. 相关的历史文献、书籍和资料。
3. 角色扮演所需的历史人物资料。
拓展活动:1. 邀请历史学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 组织一次近代前夜的危机实地考察活动。
3. 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危机案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学生将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同时也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第一篇: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教案示例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1、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带了多少人去?(27800人)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
这说明朝是否强盛?(强盛)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
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
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课前导入: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进入新课:一、明清经济发展(板书)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板书、提问)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板书)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2、康乾盛世(板书)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板书:农业、对外贸易、商业),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
(板书)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板书)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掌握近代前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近代前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课程,引导学生对近代前夜的兴趣。
展示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近代前夜的了解和观点。
1.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近代前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第二章:盛世的表现2.1 教案目标: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分析盛世的原因和后果。
2.2 教学内容:介绍盛世的表现,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分析盛世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等。
探讨盛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如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等。
2.3 教学活动:展示盛世的表现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盛世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盛世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2.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章:危机的爆发3.1 教案目标: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分析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危机的爆发,如战争、经济危机等。
分析危机的原因,如社会矛盾的激化、国际关系紧张等。
探讨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动荡、生活水平的下降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危机的爆发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危机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危机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3.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第四章:应对危机的措施4.1 教案目标:了解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
4.2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危机的措施,如政策改革、国际关系调整等。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如领导力的发挥、民众的支持等。
探讨应对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生活水平的恢复等。
4.3 教学活动:展示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的图表或幻灯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经济进展、重农抑商、文字狱、官场作风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纳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可不能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担忧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认识到闭关政策是近代前夜危机的重要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闭关政策的要紧缘故及历史阻碍。
教学过程1、清朝的夜郎自大。
清朝统治者之因此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固、不需要外来的商品就能够自给自足之外,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周围一些国家臣属或朝贡的对象,统治者适应了以“天朝大国”自居。
另外,康乾盛世也的确繁盛一时。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都市进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在国内,上上下下更是都为盛世所沉醉,却没有注意到正是在同一个时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专门是英国却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进展。
2、闭关锁国的政策一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缘故。
明朝中叶以后,实行闭关政策是为了防止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清朝初年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是为了隔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
乾隆时期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是担忧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滋扰生事”,威逼其统治。
可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截了当缘故是为了防范自卫,防范倭寇,防范明末抗清武装,防范西方殖民者。
而其深层的缘故,则是由于上述夜郎自大的心理。
二是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
八级《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下载】
八级《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与反思八年级《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近代前夜的危机科目:历史与社会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一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课5-2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之《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课时)这时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
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最后一个盛世的光环下,清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而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及对世界工业曙光的误判,在全球史观下,潜伏严重的危机。
这课是一个包袱,历史上农耕最高峰(纵向比较),中外(横向比较),是方法论,也是为下三个单元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前夜中国政治各种举措、产业政策、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朝流中落伍的原因。
2.运用史论结合,中外比较法分析,了解清朝中期,帝国由全盛走向衰弱的表现。
3.了解明清时期中外对比,思考中国在近代前夜危机,并对当今“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我们的行为,做出反思。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校以“学习单”介入教学,但学习主动性欠缺,史料的分析能力不理解,课外阅读量少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习单,把目标细化,同时主要针对中等成绩学习者。
小组竞争机制介入。
小组成员互助,让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提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清中期农耕盛世与危机并存,在全球史观背景下,分析危机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自学:课前完成问题:课前设计小组竞争抢答,给加分。
自学:课前完成问题:(阅读课本P23-25)1.清朝统治者,坚持。
2.清朝统治者以自居,自为。
同时为防范和,长期。
3.在近代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比较中,中国采取作茧自缚,闭关守国,使。
这是自学,选择最简单的知识填空。
是本课基础知识,目的让学生知道本课时的主要知识轮廓。
二、互学课前问题设计小组学习中,下组辅导与了解情况。
选两个讨论成果,展示。
4. P 23《近代前夜的危机》的政策中,阅读资料1资料2,思考:从上述资料来看,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有哪些担扰?设计目的,与皇权膨胀、重农抑商政策。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清朝盛世的成因和危机,以及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中,教师以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内涵,提高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促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讨论、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充分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例如,讲述康熙皇帝是如何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以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传说,让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产生好奇。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康熙到乾隆年间被认为是清朝的盛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4.危机与隐患:封建制度的僵化、官僚腐败、科技滞后、外部压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清朝盛世的成因是什么?
2.盛世背后的危机有哪些表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针对这些危机,你认为当时的历史人物应该如何应对?
4.从清朝盛世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危机案例说明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这一目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旨在让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本课重点,认识中国农耕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从而突破难点,了解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
教学过程1. 从清中期的社会危机到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教师讲述:清朝前期,中国在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时,社会危机四伏。
然而,这时的中国面临更大的民族危机,那就是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2.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7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教师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大帝国“被打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清朝被打垮的原因就是中国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梦想中。
教师讲述:在中国固步不前的时候,西方国家在迅速发展。
(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教师出示制作的时间数轴,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发展。
教师讲述:1684—1799年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了顶峰,经济全面繁荣,清朝国力达到其鼎盛。
这段时期,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其时间跨度至少有10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目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设计一、课标2-3-8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4-5辩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知道各国的发展状况和道路各具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各种史实资料,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从清代人口与土地的发展角度分析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生产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
理解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知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是明清皇权不断强化。
第二目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
如何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节课要落实的目标。
通过对比中西在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的差异,具体也许还要通过补充课外资料后者联系第六单元的相关内容才能去探究。
2、教学重点: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3、教学难点:在进行“中西对比”时,关于西方的相关资料只有书P25的阅读卡的简单介绍,需要老师作适当的史料补充,学生阅读量就增加很多,怎样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有效教学是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法与学法:图文结合的多媒体准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及上黑板演练、社会调查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原因和表现。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男耕女织彩砖》《瓦特的蒸汽机》1、学生回答:这两张图片分别来自于哪两个国家?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2、进一步思考: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思考题,暂时不作回答,新课时穿插进去)(二)、新授环节1、阅图文资料,教师设问,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想一想,口头回答:图文内容反映了明清统治者怎样的心态?2、参阅书本P23的内容和以上图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书面记录,集体评议: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分析导致明清统治者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了解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方式,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教学难点:(1)如何评价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清朝前期历史地位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提问:“清朝前期是中国的盛世吗?它是否存在危机?”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述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讨论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4)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是否存在盛世与危机并存的现象?3. 课堂小结:(2)强调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概括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四、作业布置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清朝前期历史的深入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4. 案例分析:(1)以“康乾盛世”为例,分析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以“准噶尔叛乱”为例,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以“康熙帝与荷兰使者”为例,分析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清朝前期存在的盛世与危机现象;(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前夜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现象及其成因;(2)认识近代前夜我国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3)掌握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近代前夜我国盛世与危机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近代前夜的盛世现象(1)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原因;(3)掌握康乾盛世的成就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近代前夜的危机根源(1)分析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因;(2)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的内外困境;(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与近代前夜的终结(1)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的变革。
4.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5. 第五课时: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评价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盛世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具体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的表现;2. 期中学业成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4.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社会危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清帝国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近代前夜的危机,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可能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难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案:提前准备教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4.辅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近代前夜的危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前夜的中国会陷入危机?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展示相关历史事件。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第一章:明清盛世的成就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1.1.2 分析明清盛世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1.1.3 认识明清盛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明清时期的政治成就: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1.2.2 明清时期的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2.3 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繁荣。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清盛世的成就。
1.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清盛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3.3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明清盛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近代前夜的危机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近代前夜中国面临的危机。
2.1.2 分析近代前夜危机的原因。
2.1.3 认识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近代前夜的政治危机:清朝的衰落、内忧外患。
2.2.2 近代前夜的经济危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困境。
2.2.3 近代前夜的文化危机:科举制度的衰败、科技的滞后。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2.3.3 利用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鸦片战争的爆发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1.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1.3 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革。
3.2 教学内容3.2.1 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
3.2.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贸易不平衡、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3.2.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
3.3 教学方法3.3.1 利用历史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明朝的永乐盛世”为主题,讲述永乐皇帝的相关故事,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明朝在永乐时期会出现盛世?”“盛世背后是否存在危机?”等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认识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近代前夜盛世与危机的历史背景。
2.知道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以及危机的出现,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清朝的鸦片战争等。
3.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等,以及他们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永乐盛世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让学生对当时的繁荣景象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详细讲解明朝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阐述当时的繁荣与成就。
2.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具体案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清朝鸦片战争等,让学生了解危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的深重危机。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3.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导致的危机来临。
4.让学生从清朝由鼎盛走向没落中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激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教学重点】
重点:清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难点:“闭关锁国”政策与清朝中衰的联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一)清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1.乾隆后期,“康乾盛世”达到鼎盛。
从乾隆后期起,潜伏的危机逐渐显露出来。
乾隆帝喜好巡游,六下江南,挥霍无度。
大小官吏上行下效,吏治败坏,多次爆出贪污大案。
2.嘉庆、道光时期,政府公开卖官鬻爵,许多官员上任后一心捞钱,人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3.吏治败坏加重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据史料统计,清朝中后期一共爆发了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
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变化,在比较上得出结论:危机出现。
在中西方力量对比迅速逆转时,英国于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消弱,社会危机更加严重,终于陷入任列强宰割的境地。
奇异的悲歌:
西方殖民者为扭转贸易逆差,开始走私鸦片,一方面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情操的财政危机,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清朝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
【课后思考】
清政府为什么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你认为成功抵御侵略的决定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