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
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河道是城市空间格局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现、更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景。积极开展对河道滨水环境的提升与整治工作,是近年
来各个城市的首要城建计划。如何利用好河岸空间创造更多的活动场所,便成为
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对城市河道中高差较大的河岸改造进行了探究
与摸索。
关键词:高差处理滨河景观活动型城市河道
随着现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打
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活力,更能切实的为
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1],达到创造城市美好人居生活的目的。滨水空间作
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向往,带着逐水而居的
深层基因,人们始终存有观水、亲水、戏水的精神需求。而城市内河往往由于周
边地块的建设,使得滨水空间局促、河道线型生硬、水与岸之间存在高差,多出
现陡坡和直立挡墙的驳岸形式,既不亲水、也不生态。这就要求河道整治工程中
提前做好竖向设计,结合景观效果最大化去解决人与水的关系,因地制宜,根据
不同高差设置合理的驳岸形式,创造与河道环境相匹配的活动场所。
梳理河道水文情况
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各项水文资料进行了解与梳理,组织多
次现场踏勘,目的是明确河道功能,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提升水环境。除了防洪排涝,河道是否承担航运、水源等功能也尤为重要。
其次,必须在明确了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质、地下水、
降水、蒸发量等水文基础资料后,结合河道现存问题去切实提出景观改造的设计
方案。
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手法
滨河空间是景观的高频项目类型,可以理解为是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而这种景观界面如果存在2m以上高差,就变得很难利用,会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点。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直立驳岸挡墙:这类手法一般用在城市用地极为局促且高差大的河道中,多结合墙面浮雕或景观护栏,来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经典案例有韩国的清溪川项目。
2.
多层台地:台地式驳岸比直立挡墙更为美观,每层台地多结合宽度与覆土深度,进行相应的种植设计,台地整体造型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形状的。
3.
自然放坡:在高差允许的条件下,自然放坡并结合植物群落设计是最能体现河道生态性的处理方式。
4.
亲水阶梯:这是最能满足亲水需求的处理方式,在高差允许的情况下,多用在城市活动聚集型滨水空间,但要满足安全防护前提。
5.
自然置石:利用具有体量感的石块堆叠,起到挡墙的作用,形成假山景观,并结合草坡,共同解决高差问题。
6.
平台:结合河道线型,在水面扩宽的段落设置临水平台,形成悬臂式结构,创造观景的滨水节点。
以上滨河区的高差处理可单一出现也可多种结合,并且根据河道整体景观风貌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细部设计。
实例研究
1.案例背景与区位条件
本次选择一条设计中遇到的功能要求多且高差较大的案例,来进行探讨与分析。十里河滨河景观项目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条圩区内河,位于新城区内,
周边多为科技研发等产城融合区域。项目设计主要包含对河道进行新建开挖、清淤、修整、景观改造及功能提升改造。工程设计长度为4公里,河道上口设计宽
度为30-50m不等;两侧绿带宽度为10~30m,常水位与驳岸之间存在4m高差;十
里河东侧水岸边紧邻一条城市快速路,西岸为科研建筑地块与文体场馆。十里河
规划目标为城市生态廊道,定位为一条都市化的自然河道。[2]
2.设计难点—高差
本段河道除了景观游赏之外,承担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它是区域内一条
水上赛艇赛道,兼顾游船、皮划艇、赛艇三种水上活动。由于赛道的要求,原本
规划为30m宽的河道向东扩宽至50m,河道蓝线偏移20m,原本的东岸绿带压缩
至6-26m。根据河道沿岸场地周边环境及地形地势、河道过水流量对断面的要求,河道断面不同区段分别采用了梯形断面(放坡)、矩形断面(挡墙)、复合式断
面(挡墙+放坡)。在这个范围内,滨水区需要设置一条通畅无阻的骑行步道,
用于日常赛艇训练和比赛摄像车跟拍;还要设置2段观赛看台和比赛用码头。如
此多的功能要求让场地变得局促起来,这4m的高差也变得尤为难消解。超大的
高差和狭窄的宽度,使设计在解决高差问题时必须思考观赛的交通需求、挡墙的
体量和实施技术、雨水和挡墙泄水、活动空间的尺度、整体色彩与对岸的协调等
一系列技术和设计难度。
3.滨河高差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需求,滨河区提出了下沉式空间的设计理念,将水岸整体打造成为
一个城市化的下沉长廊,从而形成两层观景活动空间。上层与道路人行道相接,
满足人在路上观水的需求;并在节点处设置主题广场,解决集散与上下通道的功能。下层设计为5m宽的滨水步道,步道全线贯通,综合了城市休闲、滨水慢行、赛时摄影、训练辅助等多重功能。开敞的河岸利用高差布置有观赛看台,为观赛
的主界面,看台台地结合无障碍坡道,同时解决观赛与上下通行,看台台阶中设计有绿化种植区,使得景观效果更为突出;看台上方放置主题造型的遮阴棚。观赛看台在日常时也可作为市民休憩的绝佳场所。
在下沉墙体的表皮设计上更多着眼于“城市长廊”的“城市”特质,才能更好地与河道所在的新城区环境相呼应。
整体风格以现代、秩序、精致的表达方式,去应和“城市活动”和“赛艇活动”主题所形成的动感统一,符合新城文化的基调,尽量减弱郊野化和生态化粗放的设计元素。赛道沿岸的高差根据绿地宽度形成变化的墙面与绿坡,整体风格秉持现代整齐的基调。高差大于2m的段落则结合上下通道与功能广场设置挡土墙;通过墙前的区域形成不同形式的交通节点与下沉空间。
为了形成开合有秩的界面,让线性下沉走廊变得灵活有趣,设计在其中设置了数段300m的开敞段,与走廊墙面相衔接,起到软化过渡的作用,并结合植物形成多彩的缓坡,整体联系各特色节点形成统一视觉界面。植物缓坡可以缓解下沉长廊所产生的沉闷感,让环境更为绿色舒适。缓坡为植物软坡,在水上赛道举办赛事时,也可作为宣传标语的布置背景,满足航拍等特殊要求。
滨河区的下层步道在保证骑行通畅之外,长廊立面也是重要的景观载体。立面可根据高差的变化,设计成为不同高度的交错式挡墙;交错的交界处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排水点,这样既能解决地表雨水的速排问题,保证了长距离挡墙的安全性;又结合上下人流交通组织和两岸的对景关系,把挡墙设计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标准挡墙,这是由1.2m和1.5m的两种标准高度的混凝土结构加0.6米的分色绿篱组成的墙面形式,把挡墙控制在2米左右的高度内,是为了同时解决高差较大的视觉压迫和有效降低造价的需求。上端分色绿篱可以软化墙体,视觉上增加色彩的变化;整形绿篱形状干净、有动感,紧扣“城市活动”的主题。绿篱可采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等色叶类灌木,减少使用云南黄馨等自然式垂藤植物,保证下沉走廊的干净利落感。第二种:高降坡“街角”小游园,这一类为解决2m 以上高差,主要设置在交通节点处。十里河的大高差段基本位于桥梁跨河段,也就是景观重要的交通节点。此类游园式空间根据与对岸的对景关系,在水上赛道的起点和终点间及重要上下节点处设置,通过广场与台阶、坡道的结合,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