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高原病
内科学第八版目录-考研复习进度表
书
贺银 成
视频
真题 1
准确 率
练习 题
书2
第一篇绪论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 气管支气管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肺结核 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九章间质性肺疾病 第十章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 脏病 第十二章胸膜疾病 第十三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 合征 第十四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五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 第十六章烟草病学概要 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心力衰竭 第三章心律失常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房性心律失常 第四节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第五节室性心律失常 第六节心脏传导阻滞 第七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 用 第八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手 术治疗 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五章高血压 第六章心肌疾病 第七章先天性心血管病 第八章心脏瓣膜病 第九章心包疾病 第十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一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二章主动脉与周围血管病 第十三章心血管神经病 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第三章食管癌 第四章胃炎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胃癌 第七章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附】代谢综合征
第二十五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
碱平衡失常
第二十六章高尿酸血症
第风湿热
第三章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五章脊柱关节炎
第六章干燥综合征
第七章原发性血管炎
第八章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九章系统性硬化病
第十章雷诺现象与雷诺病
第十一章骨关节炎
第十二章痛风
第十三章骨质疏松症
高原病介绍以及常见高原病如何急救
高原病介绍以及常见高原病如何急救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又称高山病。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
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
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
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而因高原其他非缺氧性致病因素,如寒冷、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冻伤、日光性皮炎等急病则不属于此病范畴。
高原病有以下特点:(1)在高原环境发病;(2)致病因子主要是高原低压性缺氧;(3)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其发病机理的基础和临床表现的根据;(4)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呈好转甚至痊愈。
常见的高原病有以下几种:一、急性高原病根据起病急缓和特点,将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但三者间互有关联,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应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迅速登山更易发病,进入高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可伴有失眠、多梦、部分人有口唇紫绀,少数人血压暂时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症状明显,以后减轻,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高原病
浅谈高原病在高原病的诊治过程中,作者遇到一些问题。
现加以整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供同道参考。
1对高原病定义的认识与建议迄今为止,内科学教材上仍将高原病定义为由平原进入海拔3000m 以上的高原地区,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而发生的综合征[1]。
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制订的“青海标准”,已明确将海拔2500m作为定义高原的起始海拔高度。
故建议内科学教材有必要将高原病的定义重新审定,合理适当调整海拔高度将其确定为高原。
科学规范地制定高原病诊断标准,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对高原病做出科学严谨的诊治。
2关于初到高原人员的高血压诊断、治疗问题中国将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脑水肿及混合型。
慢性高原病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
许多文献中指出,高原高血压起病缓慢。
但事实上,有不少患者,在平原地区血压(包括24h动态血压检测)正常,而初到高原1w后血压上升(血压≥140/90mmhg),表现为以舒张压增高为主,且多发生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患者常为汉族男性青壮年,体质较胖,暂且将这部分人群发生的高血压称为急性高原高血压。
高原病的诊治标准中却将这类患者归纳为慢性高原病当中[2]。
急性高原反应表现当中提到有少数人初到高原血压暂时升高,1w左右消失,但发现这部分人群只要在海拔4000m 以上地区居住,血压增高的情况持续存在,回到平原后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
至于这部分患者若长期在平原地区居住,将来是否会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不清晰。
血压增高患者短期内不能回到海拔较低地区,且明显呈高血压症状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转换酶抑制剂等。
人初到高原,机体对低氧产生急性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增多,心排血量增加,周围小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这样就加强了血液对组织的灌注,有一定的适应作用,以后随着其他器官或细胞水平适应的建立,约经数周至数月,血压逐渐恢复正常,但这部分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的调节功能紊乱,交感神经活动依然维持在高水平。
高原性疾病的处理合并ppt课件
• 3.风大,增加人体的对流散热,代谢增高,耗氧 量增加,加重缺氧和冷伤。
8
(一)高原环境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 4.气侯干躁,蒸发快,机体水分含量减少,致全 身粘膜干躁,易引起咽炎、鼻衄、手足皲裂 及体内脱水。
• 5.紫外线强,加上高原雪域反射易发生光敏 性皮肤病和高原紫外线角膜炎,使自由基产 生增加,与高原人的衰老有关。
18
(三)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8.微循环 初进高原微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 集增多,异、畸形管袢数目增多,微血流速度减 慢,管袢出血及渗出,色泽变暗红或淡红。
• 9.其他 眼底动脉痉挛或扩张,静脉扩张弯曲, 早期可有视网膜出血,视力模糊或减退,或有幻 觉,听觉迟钝、耳鸣或幻听。
19
二.进驻高原前的准备
• 6.肾脏 急性低氧时,因心输出量减少血液重 新分配,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 增加,血液粘度增高等原因,使肾血流量减少, 尿量也减少。其变化取决于低氧的程度、 持续时间、机体低氧的耐受性等。轻度低 氧引起低氧性利尿,严重低氧则引起少尿,后 者易发生急性高原病。呼吸性碱血症,尿中 碱排出量增多,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或酮体。
17
(三)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7.内分泌及免疫系统 表现下丘脑-垂体应激 反映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 (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髓质(髓质激素-儿 茶酚胺)功能增强;甲状腺功能一时增强;但性 腺功能减退,女性月经初潮推迟,月经周期和 持续时间缩短或改变。短暂中度缺氧引起 免疫功能增强,长期持续缺氧则免疫功能受 压制,吞噬活动减弱,血中补体减少,特殊抗体 合成减少。
29
高原病
高原环境特点
高原海拔高,大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而氧气对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必要的,对 人类尤其重要,在高原,人体缺氧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的气温普遍较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
0.6摄氏度。寒冷可以促进人体产生热量,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加重了人体缺氧的情况。寒
适当的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尽量摄取优质的蛋白 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鸡、
鸭、鹅、鹌鹑蛋)、瘦肉(猪、羊、牛、家禽肉 等)、乳类(人、羊、牛乳)、鱼类(淡水、海 水)、虾(淡水、海水)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 中以黄豆、蚕豆、花生、核桃、瓜籽含量较多,米、 麦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
三、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发的疾病,
发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高原病可分为
5、
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通常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可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但彼此又可互相交叉、并存。(1)急性 高原反应:很常见。未适应者在一天内登上海拔 2500~3000m以上地区后6~72小时即可发生。表现为 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 乏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过量饮酒时相同。有些病 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一般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 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 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2)高原肺水肿:是最 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4 天内发生,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原地也 可发病。
3.如何预防急性高原病?
◆进入高原避免速度过快,最好采用“步步 高”的逐渐登高方式;
◆进入高原后3-7天不宜做过多的活动,多休 息。
《高原病防治》课件
高原病注意事项
喝水注意事项
多喝水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但不宜饮用过多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
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轻易消化的食物。
身体保暖
高原气温变化大,要注意保暖,穿戴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凉。
结语
综合防治
通过合理的预防、适时的治疗及良好的饮食 和锻炼习惯,可以缓解高原病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健康出行
众多旅游景点位于高原地区,出行前提前做 好高原病预防,健康安全地享受旅游。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高原病常使用中草药、针灸等方法, 以调理体内气血平衡。
营养保健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补充,提高身体适 应高原环境的能力。
高原病预防
1
适应期
在前往高原前,进行适应期锻炼,提
预防性药物
2
高机体对高原气候的适应能力。
在高原环境中,预防性使用药物如布
洛芬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减轻高轻型高原反应
最常见的一种高原病, 症状轻微,包括头痛、 恶心、食欲不振等。
2 中型高原反应
3
症状较轻型高原反应明 显,可能包括呼吸困难、 胸闷、心悸等。
重型高原反应
最严重的一种高原病, 症状严重,可能导致肺 水肿、脑水肿等危险情 况。
高原病症状及体征
呼吸系统症状
高原病常引起呼吸 困难、气促、咳嗽 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高原病会导致头痛、 头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高原病常出现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等 消化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高原病可能引起心 悸、胸闷、血压升 高等循环系统症状。
高原病治疗
氧疗
氧疗是治疗高原病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予 患者纯氧供氧,缓解缺氧症状。
藏医在高原地区常见病防治中的作用
藏医在高原地区常见病防治中的作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藏医在高原地区常见病防治中的作用摘要:藏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古以来在高原地区的常见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PPT课件
吸氧、休息、药物治疗。
高原脑水肿
症状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预防
进入高原前进行适应性锻 炼,避免过度劳累,保持 良好的心态。
处理
快速降低颅内压、吸氧、 休息、药物治疗。
03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
总结词
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是预防高原常见病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高原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来适应环境。因此,建议摄入富含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如肉类、蔬菜、水果和坚果等。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 对身体造成损害。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ppt课件
目录
•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高原常见疾病 •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 高原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的重要性
01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低氧环境
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长期 处于低氧环境会导致人体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乏力、失 眠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肺水肿等严重疾病。
预防措施
进入高原地区前应提前做好适应训练,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 受能力。同时,可携带氧气瓶等设备辅助呼吸,减轻缺氧症 状。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大,温差大,白天 和夜晚的温度差异明显。人体难以适 应这种气候变化,容易出现感冒、咳 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 物。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
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疾病发生
促进健康生活
通过预防高原常见病,可以降低高原 地区居民的疾病发生率,提高他们的 生活质量。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五章-第五节-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2014年版
1、高温、辐射、噪声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属于()。
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生物因素D:劳动心理因素答案:A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不包括()。
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环境因素D:生物因素答案:C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A:15minB:1hC:8hD:24h答案:C4、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类共()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A:8 120B:10 115C:8 115D:10 116答案:B5、粉尘引起的职业病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尘肺等疾病。
A:肠胃溃疡性B:局部阻塞性C:局部麻痹性D:致癌性答案:D6、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能引起接触粉尘的职工得()。
A:鼻腔癌B:皮肤肿瘤C:矽肺病D:食道癌答案:C7、我国目前职业病发病人数最多是的尘肺病,《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给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
其中,发病人数占前三位的疾病是( )。
A:矽肺、炭黑尘肺、水泥尘肺B:煤工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C: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铝尘肺D: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答案:D8、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A:消化道B:呼吸道C:眼睛D:皮肤答案:B9、人体铅吸收属于()。
A:急性中毒B:慢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带毒状态答案:D10、在炼铁、炼焦等企业作业场所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是()。
A:一氧化氮B:一氧化碳C:甲烷D:氨气答案:B11、各种车床产生的噪声属于()噪声A:空气动力B:机械性C:电磁D:撞击答案:B12、主要引起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的辐射是()。
A:射频辐射B:红外线辐射C:紫外线辐射D:激光答案:A13、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不包括()。
A:中暑B:减压病C:高压病D:高原病答案:C14、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称职业病。
2017注安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
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第一节职业卫生概述二、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分为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2、物理因素。
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
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0类132种)①导致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因素粉尘类(13种);其他呼吸系统类(6种)②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9种)③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④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4种)⑤化学因素(60种)⑥物理因素(7种)⑦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等11种);⑧生物因素(5种);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1种);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3种)。
四、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最高容许浓度(MAC)。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高原病
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
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
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分型说明】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现分述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发病机制】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 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
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
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高原病PPT课件
急性高原病自身因素
➢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等 ➢ 迅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时,机体发生代偿性变化: 1. 增加心脏收缩力使每分钟搏出量增加 2. 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来增加携氧能力
短时间内无法建立适应能力,极易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病客观因素
➢ 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左右 ➢ 3600米---5000米发病率达50% ➢ 结论:海拔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高原脑水肿之临床症状
➢ 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可剧烈头疼、呕吐;神志恍惚、丧失 方位感、丧失记忆、出现幻觉或精神行为,个别人出现抽搐, 最后嗜睡至昏迷
➢ 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 孕妇登山2600米以上,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致畸
高原脑水肿后果:高原昏迷
➢ 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 ➢ 昏迷前:头痛、头晕、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等 ➢ 昏迷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缩小且固定,
子汁)并观察脱水情况。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和强 地松。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初步急救,待病情稳定后,安全转移至海拔较低处
➢高原肺水肿 病人绝对静卧休息,吸入流量
高浓度氧,保暖。数现场确无医疗条件, 转运到低海拔区,可迅速好转。休息2-3 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释后 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可减少肺毛 细血管渗出。氨茶碱0.25mg加50%葡萄糖 20ml稀释缓慢静脉折射和缓解支气管痉挛
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 ➢ 1/5的病人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性高原病预防(二):小药方
上山前2天至进入高原后3天:
➢ 口服乙酰唑胺
0.25g
2次/日
➢ 根据缺氧情况加服强地松 5-10mg
高原医学课件
针对高原环境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研究高原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高高原病的治疗效果。
高原环境对生殖与遗传的影响研究
探讨高原环境对生殖与遗传的影响,为高原人口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高原医学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1 2 3
加强基础研究
未来高原医学研究应注重基础研究,深入探讨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更加 科学、有效的方案。
慢性高原适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会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通过调节呼吸、循环和神经系 统功能,以适应低氧状态。
03
高原疾病的防治
高原肺水肿的防治
01
急性高原肺水肿
由海拔4000米以上进入高原,出现严重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症状,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02
慢性高原肺水肿
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和肺功能减退等。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高原病的发 生风险。
提供医疗保障
建立健全高原医疗保障体系,提高高原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 健康权益。
高原医学实践的前景与展望
01
拓展研究领域
高原医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循环系统
高原缺氧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等生理反应,以维持重要脏器的 氧气供应。
神经系统
高原缺氧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身体为适应高原 环境而做出的反应。
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与过程
急性高原适应
人体进入高原后,首先会出现一系列急性高原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这是身体为适应高原环境而做出的生理调整。
高原病(急诊医学)
高原病1.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又称高山病,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在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轻重不一、或急或缓的缺氧综合征。
2.在我国,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急性高原病的诊疗如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急诊较常见。
3.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平原和(或)氧疗,这比明确诊断更重要。
4.所有高原病患者都应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5.诊断高原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发病;②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③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④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6.对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区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患者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肺部疾病病史,今天晨起乘车前往海拔约4000m地区旅游途中突然出现进行性心慌、气短1天,胸闷、憋气1小时来诊,伴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不能平卧。
查体:BP110/80mmHg,P110次/分,SpO276%,急性病容,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及湿啰音,心律齐,双下肢轻度水肿。
【问题1】患者来诊后急诊应做什么?思路1:患者胸闷、憋气的原因尚不明确,所有类似患者都先进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建静脉通路,吸氧,快速采集病史。
思路2: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知识点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非职业性高原病参照此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进抵海拔3000m以上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外周水肿、尿少等。
高原病介绍
什么是高原病,高原病都有哪几种,症状是什么样的?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又称高山病。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一、急性高原病:1、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 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
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
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
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
发病率约为3%。
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
也有迟至3~10天者。
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
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
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
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
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
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
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
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
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高原病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和干燥,紫外线辐射强。
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disease of high altitude),或称高原适应不全症(unacchmatization to high altitude),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高原病也可发生于海拔3000m 以下地区。
随着旅游业发展,高原病发病率与日俱增。
高原病是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
[病因]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
随着海拔升高,吸入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
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
海拔2400~27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海拔3500~4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海拔5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海拔5500m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或完全不能适应;海拔7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268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76OmmHg)的1/3,吸入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
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发病机制]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
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
(一)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
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
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二)呼吸系统进入高原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出现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使肺泡通气量和动脉血氧分压增加。
过度换气呼出CO2增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适应能力强者,肾脏代偿性排出HCO3-增多,以纠正呼吸性碱中毒。
急性缺氧致肺小动脉痉挛,持续小动脉痉挛导致平滑肌层增厚,肺循环阻力增高,肺毛细血管压明显升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增多,发生高原肺水肿。
此外,肺泡壁和肺毛细血管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血管活性物质(花生四烯酸、PG、TXA2)释放,加重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渗漏,促使肺水肿发生,出现痰中带血。
登山运动员血内皮素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两倍。
血内皮素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通过活化钙通道收缩血管。
氧供改善后,血内皮素水平和肺动脉压下降。
慢性高原病者,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敏感性降低,肺泡通气不足,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
长期处于低氧环境可引起肺小动脉平滑肌肥厚及内膜纤维化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发生慢性高原病。
(三)心血管系统高原缺氧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引起心率增快是机体最早的代偿性反应,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急性缺氧时,体内血液重新分布,如皮肤及腹腔器官(特别是肾脏)血管收缩,使血供减少;心及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血液重新分布是机体的重要代偿机制,有利于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血管代偿性扩张有一定限度,严重和持久性缺氧将引起心肌损伤。
长期移居高原者,肺动脉阻力持续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本来可以改善低氧条件下肺血流灌注,但是肺动脉压持续增高使右心负担加重,出现右心室肥大,即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属于肺源性心脏病。
缺氧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又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
缺氧刺激血儿茶酚胺、垂体加压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使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高原性心脏病。
长期缺氧损伤心肌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也可出现收缩压降低和脉压变小。
(四)造血系统进入高原后,出现代偿性红细胞增多和血红蛋白增加也是缺氧适应反应。
急性缺氧时,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储血器官释放红细胞,糖无氧酵解增强,血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离曲线右移,还原血红蛋白增多,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合成增加,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使氧易于释放给组织。
低氧血症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ri)生成,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使红细胞数增多及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增强血液携氧能力。
[病理]高原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是细胞肿胀,脑、肺及外周血管常发生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或静脉血栓。
(一)急性高原反应没有特征性病理学变化。
(二)高原肺水肿两肺重量明显增加、充血和水肿。
在小气道和肺泡内有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变性,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和通透性增强。
肺中、小动脉和肺毛细血管有散在血栓形成。
(三)高原脑水肿肉眼可见大脑皮质和软脑膜充血,可有脑病形成。
镜下可见脑细胞及其间质水肿、脑组织点状出血,局部有毛细血管损害、红细胞淤滞和血小板聚集,部分脑细胞变性或坏死。
(四)慢性高原病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和室腔扩张。
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浊肿、心肌坏死灶、心肌纤维断裂和间质增生、水肿。
右肺下动脉干扩张,肺动脉干弹性纤维消失,肺小动脉中层肌纤维肥大、结缔组织增生和肺细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高原适应不全的速度和程度决定高原病发生的急缓和临床表现。
(一)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分为三种类型,彼此可互相交叉或并存。
1.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altitude reaction)很常见。
未适应者一天内进入高原地区后6~24小时发病,出现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和呕吐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饮酒过量时表现相似。
有些病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
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
少数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高原肺水肿(high-altiude pulmonary edema)是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
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4天内发病,先有急性高原反应表现,继而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干咳加重、端坐呼吸、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摄盐过多、快速攀登、过劳、寒冷、呼吸道感染、服用安眠药和有高原肺水肿既往史者较易发病。
3.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又称神经性高山病(nervous puna),是罕见且严重的急性高原病。
大多数进入高原地区1~3天后发病,表现剧烈头痛伴呕吐、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幻听、幻视、言语和定向力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步态不稳、嗜睡、木僵或昏迷,有的发焦惊厥。
(二)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又称Monge病,较少见。
主要发生在久居高原或少数世居海拔4000m,以上的人。
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1.慢性高原反应(chrollic high altitude reaction)是指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恢复者,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和颜面水肿,有时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对高原缺氧的一种代偿性生理适应反应。
红细胞计数超过7×1012/L,血红蛋白在180g/L以上,血细胞比容超过60%。
由于血黏滞度过高,可有脑血管微小血栓形成。
患者常表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或短暂脑缺血发作,颜面发绀和杆状指。
3.高原血压改变久居或世居高原者通常血压偏低(≤90/60mmHg),常伴有头痛、头晕、疲倦和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
血压升高时可诊断高原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病表现相似,但很少引起心和肾脏损害。
少数高原高血压患者可转变为高原低血压。
4.高原心脏病多见于高原出生的婴幼儿,成年人移居高原6-12个月后发病。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咳嗽、发绀、颈静脉怒张、心律失常、肝脏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
有的患者间断出现睡眠呼吸暂停或打鼾。
应与Pickwickian综合征鉴别。
[实验室检查](一)血液学检查急性高原病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漫性者红细胞计数超过7.0×1012/L,血红蛋白浓度超过180g/L,血细胞比容超过60%。
(二)心电图检查慢性高原心脏病患者表现电轴右偏、肺型P波、右心室肥大劳损、T波倒置和(或)右束支阻滞。
(三)胸部X线检查高原肺水肿患者胸片显示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模糊阴影。
高原心脏病者表现肺动脉明显突出,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右心室增大。
(四)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患者表现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高原心脏病者表现PaC02增高和低氧血症。
慢性高原病患者肺活最减少,峰值呼气流速降低,每分通气量下降。
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压、右房和右室压升高,PCWP正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高原病的诊断依据:①进入海拔较高或高原地区后发病;②其症状与海拔高度、攀登速度及有无适应明显相关;③除外类似高原病表现的相关疾病;④氧疗或易地治疗明显有效。
此外,不同临床类型高原病应与相关疾病鉴别(一)急性高原反应应与晕车和急性胃肠炎等鉴别。
(二)高原肺水肿应与肺炎、高原支气管炎、肺栓塞或梗死或气胸鉴别。
如果出现肺水肿或ARDS,应与心源性或其他非心源性肺水肿(如药物或神经源肺水肿)鉴别。
(三)高原脑水肿应与代谢或中毒脑病、脑血管意外和颅脑创伤鉴别。
(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主要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常见于中老年人,脾大明显,除红细胞增多外尚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对氧疗和易地治疗无效。
[治疗](一)急性高原反应1.休息一旦考虑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未改善前,应终止攀登,卧床休息和补充液体。
2.氧疗经鼻管或面罩吸氧(l~2L/min)后,几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
3.药物治疗头痛者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普鲁氯哌嗪;恶心呕吐时,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严重病例,口服地塞米松(4mg,每6小时1次),或联合应用地塞米松(4mg,每12小时1次)和乙酰唑胺(500mg,午后顿服)。
4.易地治疗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即使海拔高度下降300m,症状也会明显改善。
(二)高原肺水肿1.休息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坐位或高枕卧位,注意保暖。
2.氧疗应用通气面罩吸入40%-50%氧气(6~12L/min)可有效缓解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