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那么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

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

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

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肝素的检测

APTT

APTT依然是作为监测UFH的选择之一。它是非常简单,快速和便宜的项目。然而,却难以标准化。APTT检测需要整个凝血瀑布中的所有蛋白都是完整的,从而可以准确测量肝素水平。有狼疮抗凝物或抗磷脂综合症的病人通常都有APTT升高,他们就必须使用肝素试验来监测。除了不同凝血因子水平的因素,试剂和仪器会影响其对肝素的敏感性,导致在实验室之间结果最终会有多达四倍的差异。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和标准化委员会(ISTH SSC)企图建立一个标准方法,类似PT实验中使用的ISI一样,给APTT试验建立一个纠正系数。但是由于磷脂,激活剂和仪器种类的多样化,这一工作只取得了一点进步。ISTH建议每个APTT的检测系统都应当采用推荐的方法,通过肝素抗Xa活性来进行定标并获得相应的APTT监测范围。

硫酸鱼精蛋白中和试验

该试验是基于UFH,一个高度负电荷的分子,被硫酸鱼精,一个正电荷的蛋白,中和的原理。配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鱼精蛋白加入血浆中,再加入凝血酶,测量凝固时间。将凝血酶凝固时间恢复至正常的硫酸鱼精蛋白浓度就被认为是肝素的浓度,这个过程仅仅用于UFH。

抗Xa活性检测

发色底物法检测肝素抗Xa活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标本中的肝素与AT形成复合物,抑制过量添加的Xa因子。剩余的Xa因子活性的测量,通过其与特异的底物作用,释放出pNA来进行。这一反应与肝素浓度成反比。不同的只是反应孵育时间,稀释用的缓冲液,底物以及是否添加外源的AT。缓冲液中的硫酸葡聚糖可以降低PF4的影响。

一步法检测

一步法测量肝素使得检测更加简单,并缩短了时间。这种方法不添加外源性AT。

检测是基于竞争抑制原理。加入Xa到血浆中与底物混合,立即同时有2个反应:底物被Xa水解和Xa被肝素-AT复合物抑制。一旦反应达到平衡,底物中释放出的pNA与待测血浆中肝素浓度成反比。在这个检测中,没有添加外源性的AT,完全依赖病人血浆中的AT数量。

这就代表了病人真实的肝素功能反应。病人AT水平在35%-130%之间,肝素浓度检测不会受到影响。

肝素的适应症

1.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作为体外(如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等)抗凝剂。

3.有报道,肝素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再催化三酰甘油水解,从而清除血脂;还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1. 介绍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然而,尽管肝素的疗效显著,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本文将详细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 2. 机制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生: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2.1 免疫介导机制 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与体内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被消耗。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既往没有接触过肝素的患者中。 2.2 非免疫介导机制 非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直接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导致血小板减少。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 3. 临床表现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表现为以下症状: •容易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等出血点。 •出血时间延长:常规止血时间延长。 •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的局部出血症状。 •月经过多: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 4. 诊断方法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4.1 血小板计数 通过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 4.2 凝血功能检测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来辅助诊断。

4.3 肝素抗体检测 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肝素抗体来确认诊断。 5. 处理策略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停用肝素 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停用肝素是最关键的处理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选择其他合适的抗凝药物。 5.2 补充血小板 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来快速增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 5.3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止血药物、促进骨髓生成等。 结论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但重要的不良反应。了解其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时停用肝素以及积极对症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保障患者的安全。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 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

红肿等局部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那么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 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 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 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肝素的检测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肝素的临床应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素的各病种治疗 心绞痛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

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 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硬脑膜窦血栓 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提示微血栓的

肝素抗凝的并发症及处理

肝素抗凝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抗凝不足引起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透析过程中或结束后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1、常见原因 (1)存在出血倾向面而没有应用抗凝剂。 (2)透析过程中抗凝剂剂量不足。 (3)先天性或因大量蛋白尿引起的抗凝血酶不足或缺乏,而选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作为抗凝药物。 2、预防与处理 (1)对于合并出血或出血高危风险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选择枸橼酸钠或阿加曲班作为抗凝药物;采用无抗凝剂时应加强滤器和管路的监测,加强生理盐水的冲洗。 (2)应在血液净化实施前对患者的凝血状态充分评估,并在监测血液净化疗过程中凝血状态变化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3)有条件的单位应在血液净化治疗前检测患者血浆抗凝血酶的活性,以明确是否适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4)发生滤器凝血后应及时更换滤器;出现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抗凝、促纤溶治疗。 (二)出血 1、常见原因 (1)抗凝剂剂量使用过大。 (2)合并出血性疾病。

2、预防与处理 (1)血液净化实施前应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2)在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和过程中凝血状态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 (3)对于发生出血的患者,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停止或减少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剂量,重新选择抗凝药物及其剂量。 (4)肝素过量可给予适量的鱼精蛋白,严重过量可给予凝血酶原或血浆。 (三)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肝素等暴露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无论肝素剂量、给药方案或给药途径如何,发生率较低。 (1)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抗体(HIT抗体)所致。 (2)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d内血小板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万/μl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以及HIT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5-7d后,血小板数可恢复至正常则更支持诊断。 (3)治疗:停用肝素类制剂,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或促纤溶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发生HIT后,一般禁止再使用肝素类制剂。在HIT发生后100d内,再次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可诱发伴有全身过敏反应的急发性HIT。 2、高脂血症、骨质脱钙 (1)病因:长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所致。与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较少发生。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作用。本文将对低分子肝素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分类、药理作用、应用范围、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一、低分子肝素的定义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由肝素经化学或酶解改造得到的药物。通过特定的工艺,将肝素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从3000-4000道尔顿降至4000-6000道尔顿,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二、低分子肝素的分类 根据低分子肝素的来源和生产工艺,可以将其分为妥昔低分子肝素、罗维低分子肝素和法玛低分子肝素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通过与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活性,从而抑制凝血酶Ⅱ的形成和凝血反应。此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四、低分子肝素的应用范围 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血栓栓塞症(PE)、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凝和血管介入治疗等。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孕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五、低分子肝素的剂量调整 低分子肝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病情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体重0.1-0.5mg/kg,分1-2次皮下注射。儿童和老年人的剂量调整一般较为复杂,需严密监测。 六、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七、总结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作用。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应注意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不良反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肝素的不良反应》的内容,具体内容:肝素,肝素,很明显是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的,那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 肝素,肝素,很明显是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的,那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

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应对措施:轻度过量时,停药即可;重度过量时,除停药外,还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剂——鱼精蛋白 偶见过敏反应。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自发骨折。 肝素的适应症 1.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作为体外(如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等)抗凝剂。 3.有报道,肝素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再催化三酰甘油水解,从而清除血脂;还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肝素的禁忌症 1.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 2.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 3.外伤或术后渗血。

药理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药理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关于青霉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G+球菌作用强 B、对静止期细菌杀菌作用强 C、属繁殖期杀菌剂 D、对G-杆菌无效 E、对人和动物毒性小 正确答案:B 2、患者,女,16岁。肺部感染3天,医生给予青霉素治疗,今天早晨出现发热,体温39.2℃,此时宜选用下列何药降温 A、吲哚美辛 B、羟基保泰松 C、吡罗昔康 D、双氯芬酸 E、对乙酰氨基酚 正确答案:E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选用 A、二甲双胍 B、格列本脲 C、阿卡波糖 D、胰岛素 E、甲苯磺丁脲 正确答案:D 4、禁用于皮下和肌内注射的拟肾上腺素药物是 A、麻黄碱 B、间羟胺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去氧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D 5、糖皮质激素隔日清晨一次给药法可避免 A、停药症状 B、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C、诱发或加重感染 D、反跳现象 E、诱发或加重溃疡 正确答案:B 6、药物在体内主要的吸收部位是 A、小肠 B、胃 C、肾脏 D、肝脏 E、大肠 正确答案:A 7、硝酸甘油抗心绞痛不宜采用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含服 B、软膏涂抹 C、口服 D、稀释后静脉滴入 E、贴膜剂经皮给药 正确答案:C 8、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视觉模糊 B、过敏反应 C、消化性溃疡 D、自发性骨折 E、自发性出血 正确答案:E 9、促进K+从细胞外流向细胞内的药物是 A、二甲双胍 B、阿卡波糖 C、格列齐特 D、普通胰岛素 E、甲苯磺丁脲 正确答案:D 10、某胃溃疡患者,近感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经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伴贫血。该类型贫血可用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肝素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肝素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1. 引言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然而,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制定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不良反应。 2. 肝素不良反应的分类 肝素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过敏反应和出血反应。 2.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肝素后,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发红、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2.2 出血反应 出血反应是指在使用肝素后,患者出现不正常的出血现象。出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的皮肤淤血到严重的内脏出血。

3. 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3.1 应急预案制定的背景 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患者在使用肝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预案的制定是基于对肝素不良反应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深入研究,旨在提供医护人员在应急情况下的操作指南,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3.2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3.2.1 应急流程 •在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首先应立即停止给予肝素。 •紧急联系相关科室的医生,报告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的症状。 •同时进行急救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止血药物等。 3.2.2 人员分工 •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工作,指导医护人员的操作。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护士:负责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急诊科、药剂科:提供急救药物和技术支持。 3.2.3 应急装备和药品准备 •配备急救箱,内含急救药物、注射器、抢救设备等。

•确保肝素过敏患者的保险针和进口肝素替代品的储备数量。 3.2.4 应急培训和演练 •定期组织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演练应急预案,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3 应急预案的实施 当发生肝素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需要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具体操作: 1.停止给予肝素,并立即记录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的症状。 2.联系相关科室的医生,报告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的症状。 3.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患者急救药物、止血药物等。 4.同时配合医生进行其他必要的处理,如补液、输血等。 5.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4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改进 每次应急处理结束后,医疗机构应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个人和团队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血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皮下注射是LMWH最常见的给 药途径之一,其操作规范和技巧对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最佳证据,提供关于LMWH皮下 注射操作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准备工作是LMWH皮下注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操 作人员应首先进行手卫生,戴上干净的手套。同时,清洁注射部位的皮肤,选择无菌单次使用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注射器能够容纳所需的药量。 在进行注射之前,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药物的剂量。确认后,将患者的体位置安排在舒适的姿势,通常是坐立或平卧。注射部位通常选取腹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可以是腹壁的上、下部位或在股外侧。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需要避开静脉、瘢痕组织、坏死和疤痕等不适宜注射的区域。对于腹壁皮下注射,建议选择一个与脐环约2cm(或1寸)的距离,以减少疼痛和刺激。 注射前,操作人员需要使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下组织,以便于注射器的插入。插入角度通常为90度,但对于皮下脂肪 较多的患者,可适当减小角度以避免进入肌肉组织。 注射器插入后,需要将药物慢慢注射到皮下组织中。注射时要保持注射器垂直于皮肤表面,以防止药物在皮下层析或渗出。在注射过程中,应观察是否有血液返回,如果有血液返回,则表示可能有穿刺到血管。 在注射完成后,需要将针头缓慢地拔出,并用无菌棉球或消毒纱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局部渗漏和出血。患者可

轻轻按压注射部位数分钟,以帮助药物的吸收。 注射后,操作人员应将注射器和针头等医疗废物放入特制的医疗废弃物容器中,并及时进行手卫生。 此外,还需注意监测患者在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淤血、瘀斑和皮肤瘙痒等。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总体而言,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操作只需简单且易于实施。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LMWH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药物特性的影响,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灵活应用和调整。 总之,LMWH的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给药途径, 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技巧进行。通过准备工作、正确选择注射部位、缓慢注射药物,并适时观察不良反应,可以确保LMW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望本文对LMWH皮下注射操作提供 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给药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和规范。正确选择注射部位、缓慢注射药物、观察不良反应等步骤都是确保LMWH有效性和 安全性的关键。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灵活应用和调整。通过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LMWH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例肝素稀释液致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及护理

1 例肝素稀释液致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及护理 【关键词】肝素;过敏反应;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6-0084-01 肝素具有带强电负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 的作用,按其分子量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s,UFHs)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s,LMWHs)。随着静脉留置针及各种导管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常用不 同浓度的普通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进行封管,但稀释肝素液封管引起过敏反应的现象极为少见,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更是罕见,现介绍1例,旨在引起重视。 1 临床资料患儿,女,四岁,因诊断急性支气管性肺炎收治入院。为防止导管堵塞,住 院期间一直用肝素稀释液对其深静脉置管封管。其中在8 月15 日、16 日、17 日分别在常规 封管后患儿出现恶心、头晕、胸闷、呼吸急促、寒战、继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到,双肺可闻及中量哮鸣音,心律齐,心音低钝,肢端稍凉,考虑为过 敏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取休克卧位,并遵医嘱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推注、 非那根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扩容、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滴,同时予高浓度(8L/min)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30min 患儿神智转清,面色较前好转,气促缓解,呼吸平稳, 23 次/min,心率118次/min、血压118/68mmHg。急诊ICU会诊,考虑肝素过敏可能性极大,因此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肝素,一律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封管,在这之后患儿 在住院期间再无类似事件发生,确认该例为对肝素稀释液过敏致过敏性休克。 2 护理 2.1 加强询问为了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在使用肝素稀释过程前,应加强询问,详细 询问患儿的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应对常见可致敏的药物以及可引起患者不适的药物认 真观察,采取积极措施。过敏体质应禁止使用,确诊为过敏反应后,一定要告诉患儿家属今 后不能再次使用该药进行封管(换生理盐水),并在病历封面上记载肝素过敏反应的“阳性” 标记。 2.2 健康教育封管前应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护理,告知患儿肝素封 管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该药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消除其紧张心理,使 其积极配合治疗。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能理解,也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预防虽然肝素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几率较低,为了使影响过敏反应发生的因 素减少及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科内应制定详细的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不定期抽查考核应 急预案及各项急救操作,确保人人熟练掌握。平时加强急救车的安全管理,确保抢救药品和 器械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 加强观察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偶可引起血小板 减少,常发生在用药初5~9d;过敏反应很少有报道,但一旦发生往往很严重,甚至危及患者 的生命。所以对于长期住院的需要用肝素稀释液封管的患儿除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外,还应 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瘙痒、恶心、头昏、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要做到迅速、准确。切勿马上拔出针头,因患者在休克时血容量严重不足,血压较低,静脉塌陷,难以穿刺;过敏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滴注生理盐水,保持 静脉通畅,保证抗休克药物顺利应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2.5 应对措施护理人员在对静脉导管针进行肝素封管时,应高度重视药物过敏反应的可 能性,推注宜慢,在此过程中及用药后均应加强巡视和观察,认真询问患儿的自觉症状,尽 早发生不良反应,并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工作。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沉着冷静,积极配合 医生做好过敏反应的抢救记录工作。避免发生医疗意外。

肝素片的功能主治

肝素片的功能主治 1. 什么是肝素片? 肝素片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以肝素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片剂,通常用于预 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2. 肝素片的功能 肝素片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抗凝血作用:肝素可以通过激活体内一种称为抗凝血酶的物质,从而抑制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防止血液凝结,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预防血栓形成:肝素片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特别在高风险的手术、长时间卧床、肿瘤患者等情况下,能够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治疗血栓性疾病:肝素片也被广泛应用于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可以减少血栓的扩大和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从而促进血栓的溶解和吸收。 3. 肝素片的适应症 肝素片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和情况: •预防血栓:对于高风险的手术患者,如大手术、骨盆和下肢外科手术,肝素片可以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心脏血管病:对于心脏血管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肝素片可以用作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素片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降低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肺栓塞:肝素片可以用于肺栓塞的治疗,通过抑制血凝块的形成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肺血栓栓塞的程度。 •孕妇:对于孕妇,肝素片可以用于治疗妊娠期血栓形成和预防流产。 4. 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在使用肝素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用药剂量和周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来确定用药剂量和周期,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出血风险:由于肝素片的抗凝血作用,患者使用肝素片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已经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需特别警惕。

•药物相互作用:肝素片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抗血小板药物或其他抗凝剂,需遵医嘱使用。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对肝素片中的成分过敏,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妊娠和哺乳期: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肝素片需咨询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使用肝素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 •出血:如皮下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等。 如果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5. 用法和用量 肝素片的用法和用量需遵医嘱,在使用前一定要详细阅读说明书,按照建议用 法使用。 一般情况下,肝素片的建议用量为每日口服2-4片,分2-3次服用。具体用药 剂量和周期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6. 总结 肝素片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具有抗凝血、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血栓性疾 病的功能。主要适用于预防血栓、心脏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妊娠期血栓形成等情况。在使用肝素片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周期、出血风险、药物相互作用、过敏反应以及妊娠和哺乳期的特殊情况。正确使用肝素片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五)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五)1、伴有强心利尿作用的平喘药为 A沙丁胺醇 B氨茶碱 C肾上腺素 D色甘酸钠 2、下列哪一药物对哮喘急性发作迅速有效 A色苷酸钠 B 氨茶碱 C沙丁胺醇吸入 D倍氯米松 3、色甘酸钠预防哮喘发作的主要机制为 A抑制肥大细胞对各种刺激引起的脱颗粒作用 B 直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C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D直接对抗组胺等过敏介质 4、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宜选用 A异丙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麻黄碱 D 氨茶碱 5、N-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的祛痰作用机制是

A使蛋白多肽链中二硫链断裂、降低粘痰粘滞性易咳出B恶心性祛痰作用 C增强呼吸道纤毛运动,促使痰液排出 D使痰量逐渐减少,产生化痰作用 6、可待因为 A吗啡的去甲基衍生物 B非成瘾性镇咳药 C外周性镇咳药 D兼有镇痛作用的镇咳药 7、非成瘾性中枢性镇咳药是 A可待因 B氯化铵 C喷托维林 D溴己新 8、平喘药的分类和代表药搭配正确的是 A拟肾上腺素药—倍氯米松 B糖皮质激素药——克伦特罗 C M胆碱受体阻断药——色甙酸钠 D茶碱类药物——茶碱 9、沙丁胺醇的突出优点是 A兴奋心脏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 B对β2受体的作用明显大于β1受体

C气雾吸入作用比异丙肾上腺素快 D作用强而持久 10、茶碱类主要用于 A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 B主要用于支气管扩张 C主要用于肺不张 D主要用于气管炎 11、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于: A 剧烈干咳 B 痰粘稠不易咳出 C 支气管哮喘咳嗽 D 急、慢性咽炎 12、可待因主要用于治疗: A 剧烈的刺激性干咳 B 肺炎引起的咳嗽 C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D 支气管哮喘 13、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中枢镇咳药是: A 可待因 B 右美沙芬 C 喷托维林 D 苯丙哌林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的不良反应、原因 分析与预防护理 低分子肝素钙(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遍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协同作用以及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等因素,极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常常出现注射部位有皮肤淤点、淤斑、皮下血肿、硬结、疼痛、甚至大片淤青、皮肤坏死等情况,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了治疗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的适应症 1、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 2、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DIC),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 低分子肝素钙的禁忌症

1、有出血危险的器官损伤,如:消化性溃疡、出血综合征、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等。 2、对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钙过敏。 3、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患者。 4、产后出血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5、患有严重肾病的胰腺病变、严重高血压、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和术后出血期患者。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低分子钙素钙的不良反应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呢? 不良反应 1、疼痛 2、注射部位皮下血肿 3、硬结 4、腹壁血肿 原因分析 1、注射过浅

皮肤浅筋膜区分布较多神经和血管,注射过浅或针头斜着刺入皮肤,造成针头损伤区域扩大就会引起明显疼痛。加之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易造成皮下淤血。 2、药液残留 低分子肝素钙刺激性强,注射完毕后针头处有药液残留,进针后部分药液刺激神经渗入毛细血管,增加疼痛出现瘀斑。 3、注射药液速度过快 注入速度过快会使局部浓度过高,产生疼痛形成硬结。 4、注射部位的选择,患者自身局部皮肤反应不同,敏感度也不同 未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如肌肉内注射会引起疼痛,使皮下血肿的症状更加明显。 5、拔针方法欠缺 拔针速度过慢或未沿注射角度拔针,导致部分药液渗入皮下造成疼痛和瘀斑。 6、按压时间和力度 按压时间过短,力度过轻都会造成患者出现皮下瘀斑 如何预防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 药的治疗监护)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用药原则 抗凝血药: 降低血液凝固性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纺治。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有三类,即维生素K拮抗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有华法林钠(只有体内抗凝作用),作用强且稳定,且价格便宜。其作用与肝素比,应用疗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 (2)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以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抗血栓首选药。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依诺肝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延长凝血激酶(APTT)作用弱,血浆半衰期长2倍,对血小板功能、脂质代谢影响小。 (3)直接凝血酶拮抗剂包括凝血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和比伐卢定;另外,阿加曲班主要针对凝血因子Ⅱa和Xa因子抑制剂;合成戊糖和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希美加群。 抗血小板药: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围绕激活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抗血小板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6个亚类: (1)环氧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

(2)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目前临床应用的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拉米非班。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5)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主要激活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药物有肌苷、前列环素、依洛前列素和西卡前列素。 (6)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主要有奥扎格雷钠。 根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 同时颁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管理治疗最新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包括三大策略: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尽快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抗凝血药。对于介入方案,应选用伊诺肝素和普通肝素,或比伐卢定和磺达肝癸钠;对于保守方案,可选择伊诺肝素、普通肝素或者磺达肝癸钠;对予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倾向于选择磺达肝癸钠。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的“基石”: 对所有发生急性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若无禁忌,应尽快给予阿司匹林150-300mg/d口服,1~7d后改为75~150mg/d,长期维持。 对所有冠心病或缺血性脑卒中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mg/d作为二级预防。 研究证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者,氯吡格雷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治疗,用于心血管病一、二级预防。 2006年ACC/AHA/ESC房颤指南推荐低危或有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可口服阿司匹林,存在一项以上中危或一项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房颤抗凝应该权衡利弊,小剂量开始,注意调整,严密

低分子肝素钙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前注意事项、皮下注射方法、减轻疼痛技巧、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发生原因

低分子肝素钙,作用、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前注意事项、皮下注射方法、减轻疼痛技巧、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发生原因 低分子肝素钙,是新型抗凝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用于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 适应症 (1)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 (2)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DIC)。 (3)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 禁忌证 (1)有出血危险的器官损伤(消化性溃疡、出血综合征)。 (2)对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钙过敏。 (3)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患者。 (4)产后出血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5)患有严重的肾病的胰腺病变,严重高血压,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和术后出血期患者。 用药前注意事项 (1)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硬膜外麻醉方式者术前2 ~4 小时慎用。对下列患者要慎用并注意监护,有过敏史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中风,严重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先兆流产;已口服足量抗凝药者。 (2)还应防止同非甾体抗炎药物、抗凝药物、水杨酸类药物、

对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和血浆增容剂(右旋糖酐)等同时应用。 (3)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女性)对肝素较敏感,可能易出血。在使用过程中,检查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皮下注射方法 (1)注射部位的选择:腹部,以脐部为中心,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脐周1cm除外)范围内做“十”字,将腹部分为四个象限,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使每个象限注射时间间隔48h,注射点间距大于2cm。 可以使用腹部皮下注射定位卡,帮助我们进行规律轮换。定位卡中间大孔为禁止注射区域,其余小孔按数字由小至大依次选择,每次注射去掉一个小孔,规律轮换。 (2)排气方法:注射前无需排尽空气,因为注射用的低分子肝素钙剂量较小,容易导致液体剂量不足。在具体操作中采用安瓿中的注射器抽吸液体1ml,然后注入0.07ml 的空气,再放低针管。空气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会漂浮在液体上方。注射后使少量空气进入针孔,不仅防止针尖处残留液体的刺激,而且充分利用药液。 (3)注射方法: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不用抽回血,匀速注射10 s,注射后停留10 s,再快速拔针。 (4)按压:注射后通常无需按压,如果有出血或者渗液,可以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分钟,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cm 为宜。 皮下注射减轻疼痛技巧 1、注射前按摩

血液系统用药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血液系统用药理论知识考核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单选题] * A. 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B. 与钙离子形成络合物 C. 收缩血管 D. 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 E. 激活纤溶系统 2. (单选题)肝素用量过大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应用下列哪种药物对抗[单选题] * A. 氨甲苯酸 B. 鱼精蛋白√ C. 维生素K D. 氨甲环酸 E. 华法林 3. (单选题)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单选题] * A. 仅在体内有效 B. 仅在体外有效 C. 体内、外都有效√ D. 仅口服有效 E. 起效缓慢

4. (单选题)肝素引起出血宜选用[单选题] * A. 鱼精蛋白√ B. 维生素K C. 氨甲苯酸 D. 去铁胺 E. 促红细胞生成素 5. (单选题)肝素的临床应用不包括[单选题] * A. 脑血栓 B. 心肌梗死 C. 体外抗凝 D. 早产儿出血√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 6. (单选题)肝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单选题] * A. 过敏反应 B. 消化性溃疡 C. 自发性出血√ D. 自发性骨折 E. 视觉模糊 7. (单选题)体内体外均有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单选题] * A. 枸橼酸钠 B. 链激酶 C. 阿司匹林

E. 华法林 8. (单选题)临床治疗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应选用[单选题] * A. 肝素√ B. 铁剂 C. 维生素K D. 叶酸 E. 大剂量阿司匹林 9. (单选题)肝素及双香豆素均可用于治疗[单选题] * A. 高血脂症 B. 血栓栓塞性疾病√ C. 体外循环 D. 脑出血 E. 体外抗凝 10. (单选题)关于香豆素类抗凝药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 * A. 口服有效 B. 起效缓慢,但作用持久 C. 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 D. 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对抗作用 E. 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11. (单选题)仅在体内有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单选题] * A. 呋塞米

依诺肝素指南

《依诺肝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 (2) 一.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凝治疗现状 (3) 二、依诺肝素药物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3) 三、依诺肝素在ACS抗凝中的应用 (6) (一)依诺肝素在UA/NSTEMI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的应用 (6) (二)依诺肝素在STEMI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7) (三)依诺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8) (四)与GP IIb/IIIa抑制剂的联合 (11) (五)依诺肝素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2 (六)依诺肝素治疗建议:............................................................................................... 13 小结 (15) 参考文献: (15) 1 前言: STEMI应用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已有近50年历史,临床实践充分证明其有 效性。80年代病理学研究发现UA/NSTEMI和STEMI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提示 UA/NSTEMI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大量临床研究证实UA/NSTEMI应用UFH抗凝治疗可进一 步降低早期(<5天)心血管死亡风险56%[1],奠定了UFH在UA/NSTEMI治疗中的地位。 2002年ACC/AHA UA/NSTEMI治疗指南提出,UA/USTEMI的抗凝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 (LMWH)优于普通肝素(UFH)。2002年以来又先后发表了多个高质量的LMWH用于ACS 的临床研究,除继续探索对UA/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外,将LMWH引入了急性ST段抬 高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在对这些临床试验结果仔细评估、分析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