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碱性磷酸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合集下载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羟基脯氨酸(OH-Pro)三种指标。

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骨代谢的情况,对于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碱性磷酸酶(ALP)1.概述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有机磷物质水解反应。

在人体内,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肠道、成骨细胞和胎盘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肝功能和肝胆系疾病的判断。

同时,在诊断某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时,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诊断成人型软骨发育不全症和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AL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诊断骨转移性癌症、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方面,ALP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钙素(BALP)1.概述骨钙素(BALP)是一种存在于成骨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再生。

在人体内,BALP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中。

2.临床意义B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诊断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BALP的水平会显著降低。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骨吸收治疗时,B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羟基脯氨酸(OH-Pro)1.概述羟基脯氨酸(OH-Pro)是一种存在于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稳定性。

在人体内,OH-Pro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肌肉和软骨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OH-Pro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胶原蛋白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时,血清OH-Pro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胶原蛋白治疗时,OH-Pro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通过对于骨转换标志物三项(ALP、BALP和OH-Pro)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项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碱性磷酸酶测定SOP_ALP临床意义_检验科生化项目SOP

碱性磷酸酶测定SOP_ALP临床意义_检验科生化项目SOP
PH10.35Mg/Zn
2标本采集与处理
2.1采血方法
空腹采不抗凝静脉血2~3ml。
2.2标本保存
室温可稳定8h,2~8℃可稳定4~5d,-20℃可稳定2个月。
2.3注意事项
推荐选用血清。标本避免溶血,也可使用肝素抗凝血浆,避免使用EDTA、草酸盐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因它们可抑制ALP活性。标本应避免脂血、溶血、黄疸。
碱性磷酸酶测定
文件编号:
版本号:
页码:第页共页
1检测原理
碱性磷酸酶在磷酸根转移缓冲液、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存在的情况下催化硝基磷酸苯酯(p-NPP)转移磷酸根到硝基苯酚(p-NP)。通过使用镁和锌离子加强反应。因为p-NP形成引起的在405nm光吸收的改变与ALP活性成正比。
p-NPP+AMPALPp-NP + AMP + PO4
7性能参数
本法线性范围为0~1000U/L,对于超过测定线性范围的结果,用酶稀释液对标本进行稀释,输入稀释因子后再重新检测。
8生物参考区间
50~136U/L。
9临床意义
ALP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的指标。
活性增高可见于(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06~410。
编写:审核:批准:
3试剂和设备
3.1试剂
采用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3.1.1试剂组成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血液病鉴别中的临床应用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血液病鉴别中的临床应用

Cl i n i c a l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e ne u t r op hi i a l ka l i ne ph os p ha t a s e a c t i v i t y i n t he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 o f h e ma t o l og i c d i s e a s e s
高于正常对照组( P <O . O 1 ) 。特 发 性 血 小板 减 少性 紫癜 ( I TP ) , 骨髓 增 生异 常 综合 征 ( MDS - RA S ) , 缺 铁 性 贫血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比 较
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结 论 根 据 NAP活 性 特征 可 以 用 于 血 液 病 的鉴 别 和诊 断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2 0 — 2 6 8 0 — 0 2 关键词 : 中性 粒 细胞 碱 性 磷 酸 酶 活 性 ; 血 液病 ; 诊 断 ; 鉴 别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2 O . O 1 8
Su Li , Li She ngw e i, Zhan g Yab i n
( De p a r t me n t o f Cl i n i c a l La b o r a t o r y, Th e T h i r d H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Zh e n gz h o u , He n a n 4 5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n e u t r o p h i l a l k a l i n e p h o s p h a t a s e ( NAP)a c t i v i t y i n t h e i d e n t i f i c a —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之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之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之碱性磷酸酶染色(NAP)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医学检验学的部分知识做了汇总,今天我们来学习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之碱性磷酸酶染色(NAP),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原理(偶氮偶联法):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在pH9.4~9.6的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沉淀,定位于酶活性所在之处。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灰褐色至深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

①(-)灰褐色沉淀,0分。

②(+)胞质出现灰褐色沉淀,1分。

③(++)胞质深褐色沉淀,2分。

④(+++)胞质中已基本充满棕黑色颗粒状沉淀,3分。

⑤(++++)胞质中完全充满棕黑色颗粒状沉淀,4分。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①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②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的计算: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全部阳性反应的细胞之和即为阳性率,将所有阳性反应细胞均以+ 级表示后计算其总积分值。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正常参考值是:7-51分。

(4)临床意义①生理变化:新生儿、在应激状态下紧张、恐惧、激烈运动等NAP活性可增高。

月经周期中经前期增高,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

妊娠2~3个月的NAP积分值轻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分娩时达高峰。

②病理性变化:见于可用来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的指标、鉴别急粒和急淋、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例题: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更好的选择( )。

A.酸性磷酸酶染色B.铁染色C.NAP染色D. -NBE染色E.PAS染色答案:C。

碱性磷酸酶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碱性磷酸酶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碱性磷酸酶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碱性磷酸酶是生化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肝胆疾病和骨发育的临床诊断。

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它在蛋白质磷酸化、催化去除DNA和RNA磷酸基团、酶联免疫分析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它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磷酸化;DNA测序;酶联免疫分析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是一个同型二聚体的磷酸单酯酶,分子量为56KDa。

每个单体由449个氨基酸组成,完整的AP分子呈现典型的α/β的拓扑结构,同时每个单体均具有一个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区域由 Asp101-Ser102-Ala103三连体、Arg166、水分子、三个金属离子(1个镁离子和2个锌离子)及其配体氨基酸组成。

磷酸酶是一种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催化反应机制都基本相同,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除去,并生成磷酸根离子和自由的羟基。

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酯,为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磷酸根离子;催化除去DNA、RNA、三磷酸核糖核苷和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5’磷酸基团等。

AP在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1 临床医学诊断测定血清中AP的活力已成为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多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AP,其原理为以磷酸对硝基酚为底物,该底物本身易自发水解成对硝基酚,在405 nm波长附近测量。

AP测定是生化检测中的一项指标,在血液中的正常范围是女性50~135 U/L,男性45~125 U/L,妊娠期和儿童骨发育期会有生理性升高[1]。

碱性磷酸酶来源于肝脏、肾脏、骨及其它器官,主要由胆汁排出,若过程中出现异常,那就会引起血清AP 偏高,AP的含量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2,3]。

临床骨型AP常用于临床上对骨发育、骨骼康复、骨质疏松、牙齿疾病的诊断[4,5]。

2 磷酸化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参与调控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细胞周期等诸多细胞过程。

综述:碱性磷酸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综述:碱性磷酸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综述: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作者:陆双妙 201540007医学检验技术15级17班1组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陆双妙广西医科大学15级17班1组(广西南宁)前言: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

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本文综合概述了碱性磷酸酶主要在临床检验方面的应用。

摘要:碱性磷酸酶按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骨碱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以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本文分别探讨及阐述了它们各自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1.骨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①检测骨碱性磷酸酶含量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佝偻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疾病之一。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继而使骨发育障碍。

佝偻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造成骨骼的畸形,对患儿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严重的佝偻病还会对患儿的神经、肌肉等系统或组织造成损害,故早期对婴幼儿进行佝偻病的筛查十分重要。

佝偻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儿常常出现易激惹、夜惊、多汗等,且目前临床上对于、佝偻病的早期筛查尚无较为有效的指标,而对于<2岁,尤其是<1岁的婴幼儿,其血生化、X 线的表现均不明显,故临床上早期诊断婴幼儿佝偻病的困难很大①。

虽然我国佝偻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下降,但仍然很高②。

佝偻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畸形,严重者甚至会损伤神经系统,故对佝偻病进行早期、有效的筛查十分重要。

BAL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一种生物酶,其含量与成骨细胞的活性成正比,佝偻病患儿在临床症状未出现之前,骨钙化受阻就已经发生,当骨钙化不足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BALP含量也随之升高。

通过研究,898.IC 得出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血清中BAL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BALP≥200 U/L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P<O.05),这说明在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成骨细胞已经开始活跃,验证了上述的观点,说明BALP对于骨钙化不足较为敏感。

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ALP)为一组单酯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的浓度较高。

碱性磷酸酶大部分由骨细胞产生,小部分来自肝脏。

此酶催化磷酸酯的水解反应,并有转移磷酸基的作用。

当上述器官病变时,此酶的活性增强。

ALP参考范围(速率法):
女性1~12岁<500U/L、大于15岁40 ~150UL;
男性1~12岁≤50OU/L、12~15岁≤750UL、男性>2540~150U/L。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
①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结石、胰腺头癌、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外阻塞。

其中阻塞性黄疸ALP升高幅度小于肝外阻塞;恶性肿瘤的ALP升高大于胆石症的。

②骨骼疾病。

骨损伤、骨疾病、变形性骨炎症(Paget病),使成骨细胞内有高度的ALP释放入血,如纤维骨炎、骨折恢复期、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因为ALP生成亢进,血清ALP或活性升高。

③用药。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可导致ALP升高。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分子改造 高效表达研究及应用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分子改造 高效表达研究及应用

一、碱性磷酸酶的特性
3、底物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可根据底物的不同分为不 同的亚型。例如,肠型碱性磷酸酶(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IAP) 主要催化小分子磷酸酯的水解,而骨型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则主要催化磷酸基团从骨胶原等大分子中释放。
背景
背景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是一种丝氨酸磷酸酶,能够催化磷酸基团的裂解,具有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然而,天然的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能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催化效率不高、稳定性欠佳等。因此,针对大肠杆菌碱性 磷酸酶的分子改造和高效表达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的
目的
本次演示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进行分子改造,提高其催 化效率和稳定性,并探究高效表达的策略。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如何对大肠 杆菌碱性磷酸酶进行分子改造?2)这些改造对酶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有何影响? 3)如何实现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的高效表达?
二、碱性磷酸酶的应用
二、碱性磷酸酶的应用
1、生物分析:由于碱性磷酸酶具有优良的底物特异性,因此在生物分析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利用AP的底物特异性来检测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的 活性,从而为研究生物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碱性磷酸酶的应用
2、生物工程:在生物工程领域,碱性磷酸酶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蛋白质 工程中。例如,可以利用AP的活性位点来设计新型的催化剂和药物分子。此外, AP还可以作为基因治疗和疫苗佐剂中的关键成分,用于调节免疫反应。
内容摘要
对于昆虫碱性磷酸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种类昆虫中碱性磷酸酶的分类、 基因结构、表达调控等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昆虫碱性磷酸酶可以分为多 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具有不同的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特征。例如,在蝗虫中发 现了两种碱性磷酸酶,分别命名为APL1和APL2,它们在基因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 异,同时在表达调控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肠外营养中血清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与监测策略

肠外营养中血清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与监测策略

肠外营养中血清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与监测策略肠外营养(TPN)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提供肠道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的患者。

TPN可以有效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代谢异常。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由肝脏、骨骼和肠道分泌的酶,参与骨代谢和胆汁生成等过程。

其临床意义在于评估肝胆疾病、骨代谢异常以及胆汁堵塞等情况。

然而,在TPN中,血清ALP的水平可能会受到干扰,需谨慎监测和解读。

肠外营养中,血清ALP的升高与TPN相关的肝胆道病变有关。

长期使用TPN可能导致高脂肉肝、胆汁淤积、胆汁酸代谢紊乱等,并进一步导致血清ALP水平升高。

因此,在TPN治疗期间,及时监测血清ALP水平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肝胆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策略方面,血清ALP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TPN使用时间来决定。

对于TPN治疗时间较短且没有肝胆道疾病史的患者,每周监测一次即可。

而对于长期使用TPN及存在肝胆道疾病风险的患者,则应每两周进行一次监测。

此外,监测血清ALP水平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骨骼代谢指标和胆汁相应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肝胆道情况和TPN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ALP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肝胆疾病或骨骼异常。

其他因素,如干扰药物的使用、急性炎症反应、骨折愈合过程以及儿童生长发育等,都可能对血清ALP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在解读监测结果时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中血清ALP水平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使用TPN的患者,及时监测血清ALP水平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干预TPN相关的肝胆道病变,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进行监测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TPN使用时间制定监测策略,并综合分析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肝胆道状况和TPN治疗效果。

alkp

alkp

请查看试剂标签,了解试剂量。
检测有沉淀的样品前,请先离心。
Alkaline Phosphatase IFCC 碱性磷酸酶
定标 定标液 定标模式 定标重复性 定标间隔 calibrator f.a.s 去离子水作为零点 线性回归 两次重复 每个批号(Integra 700/800) 每个试剂盒及 7 天(Integra 400/400+) 溯源性:该方法手工根据”IFCC”标准标准 化。 质控 参考指控 病理质控 质控间隔 质控顺序 定标后质控 计算 Cobas Integra 系统会自动计算每一个标本的 结果.更加详细的信息可以参考说明书的第七 章的相关内容,或者采用在线帮助功能. 转换因子:U/l×0.0167=ukat/l 干扰因素 标准:回收率在 90%-110%之间。 血清,血浆 黄疸:没有明显干扰。 脂血:没有明显干扰。 溶血:当血红蛋白的浓度在 0.16mmol/l 下没 有明显干扰. 其他:白蛋白的浓度低于 7g/dl 时没有明显干 扰. 精密度 应用人类血清标本和质控品进行日内和日间 的重复性检测(批内 n=20,批间 n=20),获得的 结果如下: 特殊的性能指标 下面的相关性能指标是通过 Roche/Integra 系统得到的数据.每个实验室获得的具体数据 会有不同. Precinorm U plus 或 Precinorm U Precipath U plus 或 Precipath U 24 小时推荐 用户定义 推荐 参考范围 37℃检测: 成人: 女性 男性 儿童: 1天 2-5 天 6 天-6 月 7 月-1 岁 1-3 岁 4-6 岁 7-12 岁 13-17 岁女 13-17 岁男 <250 U/L <231 U/L <449 U/L <462 U/L <281 U/L <269 U/L <300U/L <187U/L <390U/L 35-104 U/L 40-129 U/L 如果结果做为诊断指标 应该结合病史及其它 临床检查结果来进行评估。

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

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

碱性磷酸酶的底物特异性与其结 构有关,通过对其结构的研究可 以了解其与底物识别的机制。
04 碱性磷酸酶的应用
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生产生物催化剂
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生物工程中用于合成磷酸酯 、脱氧核糖核酸等物质。
蛋白质水解
碱性磷酸酶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为蛋白质工程提供原 料。
生产药物
某些物质可以抑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可以是非竞争性抑制或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的抑制剂与底物不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位点,而竞争性 抑制的抑制剂则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位点。
酶的稳定性与活性
温度稳定性
碱性磷酸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稳定的,但 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
pH稳定性
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的pH范围内是稳定的, 但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会失去活性。
金属离子稳定性
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增强碱性磷酸酶的稳定性 ,如钙离子和镁离子。
活性测定
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催化底物水解的速率可 以确定其活性。
酶的底物特异性
01
底物种类
碱性磷酸酶可以水解多种磷酸酯 ,但其对底物的特异性有所不同 。
02
03
底物特异性
结构与功能关系
不同来源的碱性磷酸酶对底物的 特异性有所不同,有些酶对某些 底物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碱性磷酸酶可以用于生产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
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肝功能检查
碱性磷酸酶是肝功能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 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骨骼疾病诊断
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与骨骼疾病有关,如骨肉瘤、骨 折等。
肿瘤转移监测
肿瘤细胞转移时,碱性磷酸酶水平会升高,因此可以 用于肿瘤转移的监测。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球蛋白、甘油三酯、肌酐、尿素等临床生化检验生化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增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多种器官和组织中。

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骼、肠道、妊娠晚期胎盘、肾脏等器官,显著升高可发生于许多与肝外或肝内阻塞相关的疾病。

增高:肝胆疾病时,ALP 释放入血增多,常见于癌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肝硬化胆管结石、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折愈合、骨软化症、骨转移癌等疾病时骨转换水平较高,导致骨来源 ALP 升高;血清 ALP 水平升高见于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肠道 ALP大量释放。

L-γ-谷氨酰转肽酶(L-γ-GGT)L-γ-GGT 在肾脏内最多,其次为胰腺和肝。

正常人血清中的γ-GGT 主要来自肝脏,可用于对占位性肝病、肝实质损伤的诊断。

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酒精性肝病、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肝外胆道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是糖酵解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和肺等组织中。

增高: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巨幼贫、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

肌酸激酶(CK)CK 分布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

增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发病时 4至6 小时开始升高 2至4 小时开始上升,18至36 小时可达高峰,2至4 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 达高峰时间提前,动态监测 CK 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α- 羟丁酸脱氢酶(HBDH)α- 羟丁酸脱氢酶是含有 H 亚基LD-1和LD-2总称。

临床应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PPT课件

临床应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PPT课件

ACCESS® Ostase ® -- Assay Format
One Step
Single Monoclonal
Lumi-Phos
BAP
Anti-BAP
GAM
PMP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Ostase)的变化特征:
•引起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增高的疾病 由于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多种 骨骼疾病导致其升高,反映成骨细胞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亢进。因此任 何引起成骨细胞增生和活动旺盛的因素都可使骨特异性 碱性磷酸酶升高。例如:
Bone Specific Alkline Phosphtase
反映骨形成的指标主要有: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Ostase) 由成骨细胞分泌,其含量变化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检测方法学 以往其测定方法采用电泳分离法,热失活法,麦胚凝集素沉 淀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灵敏度及特异性、准确 度较差。 •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cess分析仪上采用 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进行检测,是最灵敏、准确、特异以及 全自动化的方法。
儿童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 畸形性骨炎、软骨症、骨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癌、 氟骨症、成骨肉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 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转换型; 佝偻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治疗有效时将迅速下 降)
引起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低的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贫血患者;
Access Ostase(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检测性能 标准曲线稳定期: 检测灵敏度: 检测线性范围: 28天 0.1ug/L 0.1~120ug/L
ACCESS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的临床应用
Access Ostase(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的临床应用

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
马敏;罗定心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12(021)A02
【摘要】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或ALP)又称正磷酸单酯磷
酸水解酶,分子量约为160000的二聚体。

在生理pH条件下(pH7.4)只显示
一半活性,只有当Ph〉9.0时,方显示最大活性。

两价金属离子(MR2+Zn2+)是AIJP的激活剂。

AIJP的每一个亚基含2个锌原子,其中1个和亚基紧密结合,【总页数】1页(P319-319)
【作者】马敏;罗定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J], 万楚成;刘瑜;周培一;夏云金;姜铧;章正华;杨华强;郭仁慈
2.骨肉瘤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岳国阳
3.血清γGT和碱性磷酸酶联合检测判断无症状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意
义 [J], 王晔飞;杜加录;刘庆东
4.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意义 [J],
应国明;张云玉;高美华
5.急性肠梗阻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蒋琴;蒋文军;刘文英;李治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背景介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1.碱性磷酸酶(ALP)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

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

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

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1.评估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

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的临床应用

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的临床应用

建血运而无明显 功能 障碍 l1j。本组 中 4 后残 留成角 小 于 45 ,无水平 方 向移位 , neck fr0cttm:s in ehildrea J Pediatronh性坏 死 ,2例 分别 经 2年 1十 月 前臂 尚存 5o ~60 者 ,旋前 和旋 后 活动
2Ot 7'14.
吸收 ,功能评价 尚可 ,可能 已发 生再血 管 化 。故只有 当患儿 骨骼成熟后桡骨头仍
参 考 文 棘
4 ( ∞ -H m _唧 P,AI 一RomeraA . 曙 。s J,et INsptaced radial neck frac—
明显畸形并影响前臂旋转活动者才考虑 1 W ilkins KE. a 值m HG . Fractures of
tr ̄rtedullary pinnhag(MetBiz ̄utechn Lque).
J Pediatl"on k ,1997,l7:325-331
(收蒋 日期 :2000。12.13)
碱 性磷 酸 酶和 骨碱 性磷 酸 酶 的临床 应用
刘敏 彭 明惺 彭 志英 郑 虎
碱 性 磷 酸 酶 (alkaline phes0hatase, ALP、BALP活性。所有检测者均排除了 ALP)和 骨 碱 性 磷 酸 酶 (bone alk ̄ine 肝 、肾等疾 病。
结 果
p} tase,BALP)是 评 价骨 形成 和 骨
二、试 剂及 仪器
采用对硝基苯磷 酸法及 麦胚 凝集沉
转化 的常用 指标 之 一 l 。ALP来 源 的
5g/L麦胚 凝集 素 (s m 公 司 );35 淀法检 测 224名儿 童 的 ALP及 BALP
组织部位 较 多 ,特异 性 差。而 BALP来 mrr ̄l/L SDS生 理 盐 水 :20 g/L Triton 结果见表 1。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与临床应用汇总.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与临床应用汇总.

•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 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 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可升 高,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测定方法
• 我国曾应用较广的为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但现 在应用较多的是连续检测法。原理为以磷酸对 硝基酚为底物,2-氨基-2-甲基-1-丙醇或二乙醇 胺为磷酸酰基的受体。在碱性环境下,ALP催 化4-NPP水解产生游离的对硝基酚,在碱性溶 液中转变成黄色。根据405nm处吸光度增高速 率来计算ALP活性单位。
肝胆疾病引起的ALP升高
• 肝细胞参与合成ALP,肝胆疾病时增高的ALP来 自肝细胞。
淤胆性疾病时ALP的升高
• ALP存在于毛细胆管面的微绒毛上,在胆汁分 泌障碍时明显增高。因胆汁酸刺激而ALP mRNA转译增高,肝细胞合成ALP亦增高。ALP 经胆汁排出,肝内外胆管阻塞时,ALP有非常 明显的升高,ALP升高先于黄疸的出现,在黄 疸消退后还可持续异常。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 、药物性肝炎、肝移植排斥或淤胆型病毒性肝 炎引起的肝内淤胆,都会使ALP升高,甚至高 达正常值的4倍。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梅河口市新华医院
简介
•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脏器器官中, 其中以肝脏为最多其次为肾脏,骨骼、肠、和 胎盘等组织,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 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 5’-OH末端。
• 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 发现有 AKP1 、AKP2 、AKP3 、AKP4 、AKP5 与 AKP6 六种同功酶。其中第 1 、 2 、 6 种均 来自肝脏,第 3 种来自骨细胞,第 4 种产生于 胎盘及癌细胞,而第 5 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 与成纤维细胞。

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韩曼云; 梁冰【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30【总页数】3页(P196-198)【关键词】血清碱性磷酸酶; 血管钙化; 心脑血管疾病【作者】韩曼云; 梁冰【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一种催化血管钙化抑制剂无机焦磷酸盐水解的酶[1],它也是膜结合糖蛋白中的一种(金属酶),广泛表达于人体的各组织中,尤其在肝脏、骨骼和肾脏中活性最高。

最近科学研究发现,ALP 是血管钙化的一种调节剂,通过减少无机焦磷酸盐的水平对血管的钙化进行调节,无机焦磷酸盐能够对血管提供一定的保护,ALP将会破坏无机焦磷酸盐的结构和活性,进而促进了血管钙化过程,从而引起机体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2]。

其也能够对机体的炎症状况进行反映,ALP与血管性疾病关系已经受到很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根据现有的研究,ALP和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的关系,因其类似于C反应蛋白(C-reativeprotein,CRP)的作用,已被报道为心血管疾病[3]的一种新的风险标志物(炎性物质),血清AL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已被证实存在关联。

1 ALP1.1 ALP相关概述人体的很多器官都广泛存在ALP,其中浓度最高的器官是肝脏,肾、骨骼等组织中浓度较低。

其中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肝脏和骨骼。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膜结合的金属酶,可以催化焦磷酸盐的水解。

焦磷酸盐被证明是血管完整性的一个保护因素,血清中ALP水平升高,通过焦磷酸途径的方式,促进血管钙化。

作为血管钙化调节剂,ALP关系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普通患者相比,腔隙性脑梗死、中重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具有更高的ALP水平。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是一种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

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生物学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一种磷酸酶,具有催化磷酸酯水解的活性。

它由碱性磷酸酶家族的成员之一组成,与骨骼生长和骨重建等过程有关。

这种酶在中性粒细胞中的活性与细胞的发育状态和功能密切相关。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细胞功能的改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主要通过染色法进行。

染色法将中性粒细胞与碱性磷酸酶底物结合,在底物的作用下产生有色产物。

根据产生的有色产物的数量,可以定量测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道格拉斯-多布因染色法和Kervran 染色法。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方法。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急性白血病和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在慢性髓样白血病等疾病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还在炎症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炎症和感染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复制增加和激活,从而增加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和释放。

因此,通过监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评估炎症和感染的活动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中性粒细胞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对细胞功能的调节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检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改变,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作者:陆双妙 201540007医学检验技术15级17班1组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陆双妙广西医科大学15级17班1组(广西南宁)前言: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

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本文综合概述了碱性磷酸酶主要在临床检验方面的应用。

摘要:碱性磷酸酶按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骨碱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以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本文分别探讨及阐述了它们各自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1.骨碱性磷酸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①检测骨碱性磷酸酶含量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佝偻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疾病之一。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继而使骨发育障碍。

佝偻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造成骨骼的畸形,对患儿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严重的佝偻病还会对患儿的神经、肌肉等系统或组织造成损害,故早期对婴幼儿进行佝偻病的筛查十分重要。

佝偻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儿常常出现易激惹、夜惊、多汗等,且目前临床上对于、佝偻病的早期筛查尚无较为有效的指标,而对于<2岁,尤其是<1岁的婴幼儿,其血生化、X 线的表现均不明显,故临床上早期诊断婴幼儿佝偻病的困难很大①。

虽然我国佝偻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下降,但仍然很高②。

佝偻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畸形,严重者甚至会损伤神经系统,故对佝偻病进行早期、有效的筛查十分重要。

BAL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一种生物酶,其含量与成骨细胞的活性成正比,佝偻病患儿在临床症状未出现之前,骨钙化受阻就已经发生,当骨钙化不足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BALP含量也随之升高。

通过研究,898.IC 得出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血清中BAL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BALP≥200 U/L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P<O.05),这说明在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成骨细胞已经开始活跃,验证了上述的观点,说明BALP对于骨钙化不足较为敏感。

对观察组患儿利用“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中关于佝偻病的简易诊断方法诊断,并与利用血清BALP含量筛查佝偻病的结果做比较,结果发现,当BALP≥ 200 U/L时,其诊断佝偻病的灵敏度为94.15%,漏诊率仅为5.85%,但是特异度较低,仅为50.0o%,而误诊率也高达50.00%,这说明利用BALP含量对佝偻病患儿进行筛查,对于阳性结果的患儿,患佝偻病的概率极高,但对于阴性结果的患儿,需要定期复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或者可以用并联实验降低误诊率,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含量可以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②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预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意义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致骨脆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并发骨折时明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③。

骨质疏松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骨折后骨骼重建是由成骨细胞介导的新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相互偶联的过程。

然而,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其再骨折率仍偏高。

最新的NOREPOS研究数据显示④,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年内再发骨折率男女比例约为11%和15%。

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是早期反映骨形成的重要指标。

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酯和焦磷酸盐,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时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变为活跃的成骨细胞,由于骨吸收亢进而出现代偿性骨形成增加致BALP增加。

BALP的变化反映了骨转换过程中的骨形成程度。

Veitch等⑤证实,骨折后局部骨量减少、骨转换增加,骨折围手术期同时启动骨愈合机制,在成骨活跃期开始即有骨形成的生化指标的变化。

我们认为较高的骨代谢指标浓度常与较低的骨密度(BMD)相关联,较高的骨代谢指标浓度提示较高的骨代谢转换水平。

BMD可以反映骨强度,但不能反映骨小梁结构因素,对早期骨量减少不够灵敏,提供的资料是非动态及局部性的⑥.在骨质疏松骨折中,BMD的低下反映骨质量减低、骨量减少的骨骼机体基础状况,在骨折发生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可能影响其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

而BALP是能监测骨代谢微小变化最敏感的指标。

越高的血清BALP水平提示更高得骨转换,将消耗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加速成骨细胞的凋亡,导致微骨折不能修复,增加再骨折发生。

总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易发生再骨折,检测骨折后血清BALP水平是简单有效的指标。

对于预测患者骨折再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③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测定结果比较及其临床意义钙离子在人的生长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若钙营养吸收不足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导致成长出现异常,严重的会出现佝偻病等⑦。

目前临床治疗中对婴幼儿进行钙检测,主要通过血钙及影像学检查方式,但影像学检测对婴幼儿骨丢失并不敏感。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检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方法,此检测方式可以更好地对婴幼儿进行体检,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指标。

降低佝偻病的发生率等。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由骨质中分泌出来,当骨中钙盐沉淀不足时。

该酶分泌增多。

骨中钙盐充足时分泌减少,所以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可用来帮助检查有无钙吸收不足的情况。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参考值为≤200 U/L,临床治疗中可用于检测小儿血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催化活性.以筛查或辅助诊断因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钙化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⑧。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都可检测出婴幼儿的钙缺乏情况,但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检测率更好,有助于反映患者钙营养情况,有助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血清碱性磷酸酶对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功能改变(痉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鉴别诊断。

然而研究发现,血清ALP催化有机磷酸水解被证明是血管钙化病理生理焦磷酸途径中的一个促进因子,ALP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血管钙化,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冠状动脉疾病形成的基础。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AL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疾病不良预后和死亡率相关。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部分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白血病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发病常表现为出血、发热,患者常见淋巴结肿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疼痛。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白血病发病率高居我国肿瘤第6位,白血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常给其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白血病高发区域,发病率为2.76/10万。

目前,对于白血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总结相关研究报道,我们发现,通常有以下几个致病因素可能与白血病发病具有相关性:遗传因素、放射因素影响、毒携带与感染、有毒物质的摄入等。

贫血往往为主要症状,呈进行性发展。

半数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常常为不明原因发热,可因疾病早期体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人体正常造血功能,正常细胞减少,体内免疫能力降低,发生感染所致。

急性白血病出血为早期表现,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毛细血管被浸润破坏和凝血功能可以导致皮肤面膜出血甚至内脏出血。

器官和组织浸润为主要体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和肝大,脾大,骨骼和关节疼痛,眼部、齿龈肿胀,皮肤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睾丸白血病⑨。

急性白血病确诊时细胞数高低不一,白细胞总数特高或特低者,治疗更为困难,预后也较恶劣。

白细胞分类时,80%一90%的患者可见原始细胞,其次为部分中间型幼稚细胞和少数成熟白细胞。

有时周围血液仅见原始与成熟细胞,而无中间型细胞存在,即白细胞裂空现象。

表明尚有患者血液内原始与幼稚白细胞少见或者阙如,就应于红细胞沉降率棕黄色涂片内仔细寻找,并须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通过对180例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统计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积分。

其结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前NAP染色积分高,治疗后NAP染色积分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O.05)。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前NAP染色积分低,治疗NAP染色积分高。

说明NAP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水解磷酸酯的非特异性酶,反映成熟粒细胞的成熟度和功能,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①杜文冉,王平,崔立华,等.儿童佝偻病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1—233.②钱永红,郑波.新生儿骨碱性磷酸酶检测筛查先天性佝偻病.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7):3833—3834.③Tarride JE,Hopkins RB,Leslie WD,et a1.The burden of illness of osteoporosis in Canada.Osteoporos Int,2012,23:2591-2600.④.Morrison A,Fan T,Sen SS,et a1.Epidemiology of fall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Clinicoecon OutcomesRes,2013,5:9—18.⑤Veitch SW ,Findlay SC,Hamer AJ,et a1.Changes in bone mass and bone turnover following tibial shaft fracture.Osteoporos Int,2006.I7:364_372.⑥Yu CX,Chen L,ran ZJ,et a1.Determine valu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for osteoporotic fractures.Chin J Osteoporos,2012,18:127.129.⑦刘英华,潘炳灿.骨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l,6(19):33—35.⑧罗伟炎,刘丽红,邹惠英,等.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早期佝偻病应用的探讨[J]_中外医学研究,2013,l1(17):16-17.⑨.余霞,程邦宁.3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分析叨.临床医学工程,2014,16(5):349.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