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可有选择地提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夏商早期政治制

度的影响是什么?

2.西周分封制的建立、目的、受封对象、内容、影响、解体(原因及时间,可提问简单些)?

3.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及含义,宗法制的内容及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7)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2.“始皇帝”的来历

3.简述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明确其形成的标志。

4.郡县制的形成、机构及职能、意义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要准确)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要准确)

3.从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P15)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重点是内阁的设置)

2.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设置)

3.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19)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通过战争爆发前的国内外背景)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对战争的直因、经过、性

质简单提问,重点提问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及后来的扩大)和影响(实验班可补充)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合两次战争图)、结果、影响,重点是两个条约的内容

3.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重点是背景、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战争的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是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

5.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概况和结果(简单了解)重点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6.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直隶提督史荣椿;甲午战争

中的爱将领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通过这些事迹体会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理解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抗日战争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分中共、国民政府、国外战场三个角度)3.从敌我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建立,抗战的经过和结果等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4.掌握抗日战争的国内外意义;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反帝斗争的伟大转折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兴起和发展、高潮(重点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

评价)、衰落(重点掌握《资政新篇》评价)、失败、性质、(败因)启示2.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和失败的原因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二课辛亥革命

1.理解辛亥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掌握思想和组织基础)、革命形势的发展(理解三民

主义及评价)、爆发、高潮(重点掌握《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结局

及原因,评价(重

点提问)

2.可从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国的近代化、民主革命的进程等角度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

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三、四课新民主主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口号、过程、结果、性质、意义(通过性质、意义等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时、地、代表)内容和意义,中共的性质、特点和诞生的意义(以此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共二大的(时、地)中心任务、内容和评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高潮、失败、性质;理解其败因及教训(重点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意义,北伐战争的成果)

4.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的内容和意义;红色政权的建立

5.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可补充“长征精神”)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分三阶段)

7.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可补充新民主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8.认识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一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条件、过程、意义(重点掌握政协会议的内容特别是《共同纲领》

的内容)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的背景、确立、发展(重点54年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意义)

3.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背景、初步建立、正式确立和发展

4.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建立、意义

5.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二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了解文革发生的原因和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史实,以此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4.认识实行以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含义、形成过程和意义

2.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的概况)

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条件、概况(可补充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独立自主外交制订的背景、内容、新中国成立时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提出、内容、意义(重点理解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理解即可)、时地、议题、结果、意义

4.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时地、议题、中国的方针、意义

第二课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恢复、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条件、进程、发展

3.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条件、进程

4.概括中国七十年代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意义

5.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P89)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调整(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列举中国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所取得的成就

3.列举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取得的成就

4.通过新时期的外交活动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了解希腊文明起源的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概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三个改革特别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明确其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3.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4.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含义、起源、发展

2.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罗马法的内容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七单元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背景(议会制度的形成、光荣革命)、制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时间、产生、权限)、发展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法制的特点及作用

第二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制订、内容、特点、评价(重点是内容和评价)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机构(组成及权限)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P113)

第三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颁布的背景、颁布、内容、意义(重点是内容)2.德意志的统一及意义、《德意志德国宪法》的内容(重点)

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作用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

2.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建立、公社的措施、结果、原因、意义(要理解和认识巴黎公社运动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第二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意义,

2.通过其国际意义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背景(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

2.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过程(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宪法制定、三大改造)

3.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意义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和表现各是什么?

2.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表现是什么?战后东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有哪些?

3.为回应美国的冷战,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双方对峙局面出现的标志是什么?4.“冷战”(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哪些?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共体形成的背景、进程、内外政策、影响?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表现?影响?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可提问简单点)、标志、特点、作用和影响?4.中国振兴的进程及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5.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理解为主)

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简单了解东欧剧变的概况和苏东剧变的原因

2.苏联解体的过程(以填空形式提问)和影响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和表现?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即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夏朝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国家最高权力方面,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特色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各种官职,地方封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本课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奴隶社会森严等级秩序的关系。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与当今社会的影响。 鉴于夏、商、周三代历史久远,在初中又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情况下,学生学起来难免枯燥、吃力。如何在开学的第一课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教师可利用传说故事、历史史料、情景设置、成语等,从与身边相关事件切入。突出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题,抓住“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三项制度,重点讲述三个问题: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这三个问题都是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这就需要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层层推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通过教师的“导”来推动学生的“学”,以期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勤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历史剧角色扮演。 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准备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 (2)了解奴隶社会的分期,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3)理解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可有选择地提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夏商早期政治制 度的影响是什么? 2.西周分封制的建立、目的、受封对象、内容、影响、解体(原因及时间,可提问简单些)? 3.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及含义,宗法制的内容及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7)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2.“始皇帝”的来历 3.简述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明确其形成的标志。 4.郡县制的形成、机构及职能、意义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要准确)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要准确) 3.从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P15)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重点是内阁的设置) 2.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设置) 3.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19)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通过战争爆发前的国内外背景)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对战争的直因、经过、性 质简单提问,重点提问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及后来的扩大)和影响(实验班可补充)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合两次战争图)、结果、影响,重点是两个条约的内容 3.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重点是背景、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战争的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是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 5.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概况和结果(简单了解)重点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6.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直隶提督史荣椿;甲午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全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考点1 宗法制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是,它的目的是 。 2.宗法制的定义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宗法制下,有和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3.宗法制的作用:。 第2课 考点2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名称的由来: 2. 首创的皇帝制度,具有、、特点,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秦始皇还建立一套以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最高权力为所有,在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其职责分别为为百官之首,;是副丞相,执掌,负责;太尉,负责。在之下,设有诸卿。 4.丞相的设置,开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主线:之争。 考点3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把全国分为,郡内又分为若干县。 2.与郡县制相适应,建立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县的长官称,主要任务是治理,管理。郡和县的长官都由任命。 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直接有效的控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另一个主线之争的开始。 考点4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秦朝和的实行,形成了从到的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对进行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和。 第3课 考点5 行省制度

1.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实行。 2.中央设中书省,直接管辖河北、、等地。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之下设,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行省的长官由任命。 元朝在中央设,管理西藏和。 3.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它便利了,加强,巩固了。 考点6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为、 __ 、 ___ ,分别负责、、 _______ ,在之下,设、、、 __ 、 __、_____六部。 3.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三省互相,削弱了,保证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4. 时,出现并形成科举制,并一直沿用到。科举制是封建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紧密相连,有利于,扩大 ,提高,把选拔人才和的权力,从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 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演变。 考点7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2.通过,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 时期,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 4.明太祖废,设。至时,形成内阁。阁臣拟处理意见,呈给皇帝,成为。皇帝审定,太监朱笔抄出,交付实施,是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决策权仍在 _______手中。 5.清朝,君权进一步加强。康熙时设,扩大皇权。 6.雍正帝时,为办理,设。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意旨拟写成文,军国大事均由裁决。提高了,且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____手中,加强,进一步得到巩固。 7. 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单元 第5课 考点8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公元前5世纪,在担任首席将军时期,雅典民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2.伯利克里为,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3.雅典民主的实质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历史必修1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最新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最新 学习高中的历史需要一定的理解。而且在我们学习的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 (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新型的工人政权)。 5、失败原因: (1)主观: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当的领导,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2)客观(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实力。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仅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

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经验教训: (1)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教训: ①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第8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82-91页)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85页)(A).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85页)(B)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2)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3、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及其经验教训及意义:(86页)(A) (1)史实: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 (2)教训:①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②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③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88-90页)(A)新 课 标 第 一网 (1)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 ①爆发: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爆发在俄历二月,被称为“二月革命”。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发表:1917年4月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①起义爆发: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②建立政权: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复习课教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课题第一单元复习—内化—外延 教学目标知 识 技 能 第一单元主干知识: 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2、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3、深刻挖掘、归纳提炼推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因和规律性的隐性知 识 4、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历史概念、哲学概念的理论知识。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1、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它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追寻的。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自豪与自省,骄傲与批判。养成对待传统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 思想文化)成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科学方法。 3、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 领域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过 程 方 法 师生互动,双主和谐: 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反馈表达―师生互动评价―形成认识巩固知识。 1.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 2.教学四个环节:“吸引注意—渲染气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3.学法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听懂—理解—掌握—解题”四环节向 “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现代的学习理念转化。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 二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简单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内化成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认识秦、唐、元朝在建立和发展政治制度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及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搜集历史资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 本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 明确相应的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有关概念,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 觉。 教学时数一课时

高中历史人民社课标版必修一_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公开课

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剖析】 一、秦汉时期 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 (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唐朝 (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对外关系

(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术由此西传。 (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广州——越南——阿拉伯;明州——日本、朝鲜半岛;泉州——南海。 三、元明清时期 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 (1)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 (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 (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 (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 2.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边”。 (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 (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管理藏族地区。 3.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 (4)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对外交往 (1)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

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06-3- 新课标必修一第2--5单元教材分析 这四个单元基本上是以原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和补充编写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所熟悉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新课程教学可以照搬原有教学思路和模式。还应该看到,新课程教材融入了不少新的理念和思维,比原来的教材有发展和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改革精神实施新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好新课程教材,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

一、对这四个单元的整体分析 这四个单元实际上包含了原来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政治方面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思路,两个历史阶段或者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思路是中国如何摆脱政治上落后与被侵略状况,发展为一个近代或现代的国家,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两个时期。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分别是:前一阶段为反侵略反封建,后一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融入世界潮流,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段历史:对内和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国家要从根本上进步和发展,对内,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必须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社会主义阶段,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从历史必修(1)整个一本书的完整内容看,实际上是从政治角度介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基本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由相当多数的国家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等,都是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有序化的表现。)。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从根本上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二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的观点和道理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抗日战争为止,始终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掌握着主动权,首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都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自身的发展和扩张而侵略中国引起的,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力阻止这些侵略的发生;第二,侵略中国的列强拥有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外交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互相勾结,使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但在这样的斗争中,也增强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的勇于反抗一切压迫的斗争精神、为国家民族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这些优良传统。 充分认识先进阶级领导和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认识的指导的重要性,这在近代反对侵略斗争中,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中都具有关键作用。科学的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伟大的力量所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从思想认识看,两个运动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史中民主政治建设,由于认识上的失误等原因,我们党也曾经有过错误和失误,例如,对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的充分发挥;毛泽东在民主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看法,如对资产阶级民主基本否定,认为民主只是手段,没有全面认识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还有,毛泽东在上一个世纪50年代逐步接受并且提倡对他的个人崇拜,在党内部形成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正是由于民主制度的极不完善,使得所谓文化大革命能够以少数人的意志左右大多数人。这些都给历史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教训。 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材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过,教材中引用了解放初期张谰先生的一段讲话,其中有可以商榷之处,主要是他把总统制和内阁制统统认定为是陈腐的旧东西,旧中国实行的这两个制度确实是有名无实,但这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不行,恰恰相反,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由于自己的落后性与局限性,不愿意也不敢真正实行。一句话,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的问题,张谰先生的讲话,看来是打错了板子。由此可见,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师应该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历史及制度有所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因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许多方面借鉴和吸取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积极内容;第二,可以通过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认识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趋势。在当代,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已得到普遍承认,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一次历史性超越。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在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吸取、借鉴历史上的、外国的(包括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西方民主政治经验和制度有多方面的借鉴。比如,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三个:即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西方民主主要有四个机制: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先说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借鉴了西方议会制度;中国的各种类型的选举制度,就有不少方面吸取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精华,正在逐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文明与历史 新石器文明是指以九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文明为起源的新的社会文明,出现在近代史之前的新的史前文明,包括蒙古族黄河文明、洪磷文明、江夏文明等等,即在九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新的文明。此外,新石器时代也是历史上发展最辉煌的文明时期之一。 2、新石器文明的特征 新石器文明的最大特征在于人们可以使用具有威力的奥秘武器,例如石制长矛和石制旋转长矛、石制双管炮、石制狙击枪、青铜刀以及各种石制斧头。另外,新石器时代又有众多细节,例如石制饰品、陶器以及纺织品。 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可以称为全球历史上最早的文化,包括古巴比伦的记载、中国秦始皇的封土行动以及东亚的黄帝文化。其中,巴比伦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最完整的,而秦始皇封土行动和黄帝文化则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的代表。 二、古代中国 1、商朝文明 商朝文明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一大发展阶段,主要位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约始建于约前1700年至约前1027年,且拥有黄金文明的“地榜”、商鞅改革使中国“社会分层”形成,历书、易经也是商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2、夏朝文明 夏朝文明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封建王朝,大约从前2070年开始至前1600年结束,夏朝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而且集中国籍诞生并得到发展,夏朝文明把农耕文明从萌芽发展到较高水平,推动了中国社会有了可以记载的史料,并且为历史大事提供了重要记载资料。 3、西周文明 西周文明是诸多文明文化兴盛之一,主要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大约从前1050年左右开始,直到公元前722年。西周文明传承了商朝文化的部分内容,同时也有新的创新,包括开发出商朝先期的楔形文字的西字体,并且发明了铜镞、太阳钟,以及粮食统计等。 3、春秋时期文明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01.什么是“宗法制”?目的?影响? 答: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政治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02.“皇帝”称号的由来? 答: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03.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有皇帝总揽。 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04.三公及其职权? 答: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职权: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太尉职权: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05.郡县制何时开始实行?作用? 答:(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控制。 0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完善。 07.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制度:行省制度。 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08.什么是三省六部制?有何意义? 答:定义: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意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09.唐宋削弱相权的实质? 答:宋初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反映皇权加强。 10.科举制何时出现?意义? 答:(1)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1.军机处的设置及影响? 答:设置:雍正帝时设置。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积极:自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巩固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 局限:因为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军机处设立后起了消极作用,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束缚人们思想。 13.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评价? 答: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2)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3)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5)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戏津贴”。 评价:(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新课标高中历史知识点经典详细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复习要点152问答 经济生活 一、生活与消费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我们常见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小幅走高(走低)X个基点”中的走高(走低)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贬值),美元贬值(升值)。 2、从影响消费的因素看,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社会消费水平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必须缩小收入差距。 (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因此,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要稳定物价。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国有经济的作用及其体现? 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注: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集体经济的作用: 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其体现?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