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中期报告-常熟中学

合集下载

《小学里的独特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研讨》中期报告5篇

《小学里的独特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研讨》中期报告5篇

《小学里的独特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研讨》中期报告5篇小学里的独特校园文化构建与实践研讨中期报告1. 研究背景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构建和实践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里的独特校园文化构建和实践方式,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为小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实践方式。

4. 研究成果经过初步研究,我们已经获得了以下几点研究成果:4.1 小学校园文化构建的特点- 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 小学校园文化应该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现实情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 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4.2 小学校园文化实践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等。

-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和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实践。

-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校园文化实践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不断改进和提升。

5. 下一步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实践方式,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同时,我们还将扩大研究样本和数据的范围,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

“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开题报告

“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开题报告

“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看作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如不同学校特色的不同体现、实施的效果评估等等。

因此,开展关于“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常熟本土文化的内涵、特色及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2.探讨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式,着重分析如何将其特色体现到课程中,提高课程的特色性和针对性;3.分析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实施效果,并进行评估,为其他学校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常熟乡土文化的内涵、特色及其对校本课程的意义;2.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设计原则;3.常熟乡土文化课程实施方式;4.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如下信息:1.常熟乡土文化对于学生的意义、体验和学习效果;2.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认识、认同程度和成功标准;3.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相关信息。

五、研究目标1.了解常熟本土文化的内涵、特色及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探讨其在课程中的体现方式;2.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常熟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经验和做法;3.针对性探讨常熟乡土文化课程的实施后效果,并对其课程改进提出建议和指导,以及为其他学校开发常熟乡土文化课程提供参考意见。

六、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一个以常熟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产品实战经验;2.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个以常熟乡土文化课程为例的课程教学改进思路和方案;3.为当地教育局、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和成果本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究和实践中。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需求和研究情况的了解,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和要求,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方式,如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等。

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些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研究中,我们还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研究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教师培训、建设教学资源库等,以解决研究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三)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适合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方式。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备课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建设。

学校规定每周要进行两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时间保证在90分钟以上。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互相讨论学科系统的重新整合、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根据不同学生需要而进行的课堂创新等。

学校内推行赛课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为指导,开展学科组内赛课制。

这样可以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特色,选拔学科组内优秀者参加学部公开课,评选出校级优秀者,推荐参加外出讲课、比赛和对外公开课等活动。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加课时等物资奖励,也为参加学校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的评选创造了必要条件。

为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教研内容中,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丰富内容,在创新中提高教研水平。

同时,加大信息技术与现代课程的整合,坚持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交流”的教研方式深入开展下去。

课程研究中期报告

课程研究中期报告

课程研究中期报告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调查并分析某一特定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为进一步优化该课程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课程成绩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涵盖了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研究乐趣等方面的评价。

然后,我们收集了学生在该课程中的成绩数据,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初步分析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表示满意,认为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挑战性。

同时,部分学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任务。

成绩分析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该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一般或不理想。

研究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课程的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

2. 教学方法方面,应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3. 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辅导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

下一步工作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我们将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1. 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2. 设计并实施更多的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任务,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研究支持,帮助他们提升成绩。

结束语本中期报告总结了我们在课程研究中的初步研究结果和结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优化和改进,该课程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江苏省常熟中学

江苏省常熟中学

龙源期刊网
江苏省常熟中学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9年第08期
【特色课程概貌】
江苏省常熟中学建设的虞山文化课程基地,充分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建设虞山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特有场域,促进育人模式转变,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在虞山文化校本课程具体实践中,该校将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引向深入,融入学科课程,体现地域性;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体现自主性;充实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探究性;结合活动课程,体现体验性;开发环境课程,体现人文性。

江苏省常熟中学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像杠杆一樣撬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影响深远。

从课堂教学模式看,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为主;从教学成果看,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关注能力的提升,情感、价值观的升华;从教学评价来看,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

可以说,由校本课程建设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型是全方位的,意义重大,影响深刻。

文化建设课题中期总结

文化建设课题中期总结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课题负责人:苏晓光为实践和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职业人文教育体系,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2012年3月本课题组成员申请了我院思想文化建设立项课题,并积极组织进行课题相关研究。

一个学期以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1.通过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认识,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我院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课题组通过定期学习交流,加强课题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更新了观念,补充和完善了知识结构,为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课题组还认真学习和研读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关的教材和知识,奠定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 本课题组按课题要求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总结,对“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分析了职业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分析和探讨了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课题组按照课题要求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调查问卷》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访谈提纲》,完成了对我院部分院系学生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调查、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当前我院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归纳总结我国高职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长期培养不平衡的原因。

4. 课题组主要成员相应完成了中期有关的研究成果,至目前为止共有2篇主题文章准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期工作报告《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是江阴市长寿中学于2011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2012年4月9日通过教育学会专家论证。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按计划开展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背景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五严”规范,利剑出鞘,直指当前教育两大积弊:一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二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

“五严”规范重典治乱,针对教育的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减负增效,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主能力得到提高,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大有裨益。

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校外自主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摆在面前的问题其实相当严峻。

据对本施教区家庭调查,课外时间尤其是双休日、节假日,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占我们家访的49%,而这些老人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学生学习基本处于放流状态、无人监护的,占家访的35%,这类学生父母或者上班、打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或者沉迷于娱乐休闲,甩手不管。

真正能够关心孩子学习、成长的,少之又少,令人担忧。

如何布好课外自主学习局?怎样盘活家校联系棋?我们认为,建设和发展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将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的学生有序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校外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其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和认识,学校于2011年5月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立足实践,完善调整,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发展自课题立项以来,长寿中学积极谋划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积极开展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以下成果:(一)创建了“学校为主,依托社区,家庭为辅”闲暇日三结合活动模式1.积极整合校园教育资源,拓展延伸,才艺双修。

高中主体浸润性课堂的实践研究-常熟市中学

高中主体浸润性课堂的实践研究-常熟市中学

常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案一体化”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常熟市中学化学教研组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对教育理论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特别是如何将不同的课堂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教学理论中寻找实践的指路明灯,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后来反思行动的理论支撑。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而近百年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大繁荣: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从人本主义到建构主义,发现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程序教学、暗示教学、范例教学、掌握性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合作教学等等。

每一种理论都有着自身核心思想,都是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指导思想,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步骤。

所有这些都是当今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思想园地,本课题的提出,意在能够对百年来课堂教学理论做一些梳理,从中提升我校化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时的理论素养,丰富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站在一个高视野的平台上探索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

2.新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已经进入了第二轮,广大教师在这一论的新课程实施中应该说经历了一次教学理念上的巨大冲突,在实践层面上也经历了痛苦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对新一轮的新课程实施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确实存在许多未能解决好的问题,需要在新一轮的新课程实施中加以研究、加以探索,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层面,如何落实好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如何开发、实施好校本课程等等。

本课题的提出,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也直面了我校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很多困惑,我们就是想要在新课程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探索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一些新范例。

3.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完成的,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其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也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课题阶段性总结编号062711187-78吴江市高级中学我们学校自1998年建校以来,几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江苏省内一所办学时间不长,具有一定实力的四星级学校之一。

2000年,学校建成以CISCO为核心的千兆校园网,以校园网为依托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席卷整个校园,经过全体师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富有人情味的校园网的潜力,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新时期我校工作重点之一。

经过八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学校建网站,网络教育教学,网络科研,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管理等,自然过渡过网络文化建设与探索,现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络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吴江市高级中学的新优势。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彰显新特征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通过我校教科中心组成员专门讨论了《我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 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将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校园网络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仍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

校园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都将通过校园网络来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将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异地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在线交流活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基于校园网络的校园文化不是对已有的校园文化的推倒重来,而是使传统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新的特质。

学校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常熟中学

学校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常熟中学

学校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常熟中学点燃阅读激情共建书香校园——常熟市兴隆中学课程基地建设情况汇报常熟市兴隆中学于2014年被确定为省初中课程基地——基于广泛阅读的书香校园建设。

一、课程基地的目标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挥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通过学校课程基地建设营造富有学校个性特征的阅读文化环境;开发和实施有助于中学生开展健康阅读提升文化素养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广泛阅读的培育机制和配套措施,通过广泛阅读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二、课程基地的任务在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知道了课程就是轨道、就是经历、就是机会;课程要以学习为中心,回归学生的课程学习。

以开发为核心,回归教师的课程运作。

以创新为本意,回归学校的课程建设。

为此,学校课程基地确定了四大工作任务:一是完善阅读网络,明晰阅读内容的模型建构;二是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创设特色鲜明的阅读环境;三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建设阅读活动的研学中心;四是创建多样阅读载体,搭建阅读交流的展示平台。

通过广泛阅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知识、技能、道德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基地的教学环境1.核心理念首先定义了本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价值:阅读影响人的成长,阅读提升人的素养。

为此,我们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确立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核心理念。

(1)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环境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让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可视文化信息为学生文化熏陶的素材。

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

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

让学生真正与文化结缘,时时刻刻呼吸着文化的空气,得到审美的启迪。

(2)体现跨学科文化课程:挖掘各学科的文化阅读,用文化浸润课程,用阅读促进理解。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提出1.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

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

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1.香山资源。

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

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

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

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

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

植根文化土壤 构建成长场域——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建设

植根文化土壤 构建成长场域——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建设

【关键词】虞山文化课程体系;人文素养;探究实践;教育场域【中图分类号】G 远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9-0063-03【作者简介】陈炯明,江苏省常熟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科所副主任,高级教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植根文化土壤构建成长场域———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建设陈炯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而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是建立在乡土区域时空中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

因此,乡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是实现乡土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相统一的主要途径。

在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强调转变育人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并完善地方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人文研学场域,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

江苏省常熟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充分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将特有的乡土风物、丰厚的人文积淀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打造精品课程基地,创设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常熟,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和独特的古城格局,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虞山既是常熟的地理标志,也是鲜明的文化符号,虞山文化即常熟文化。

常熟历史上产生的许多文化艺术流派都以虞山冠名,如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等,这些流派影响深远。

优秀的虞山文化理应成为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值得认真挖掘与整理。

为了有效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申报了虞山文化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经江苏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为省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2015年6月,虞山文化课程基地正式启用。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新课程实验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常熟市第一中学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新课程实验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常熟市第一中学

常熟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本学期教科室工作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要点,根据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教科研工作计划要求,围绕省、市有关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自觉执行江苏省“五个严格”、苏州市“三项规定”和常熟市深化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在学校和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发展为本,不断丰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内涵,真正使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师需要相结合,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不断适应学校优质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成效,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工作,促进学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学校考试及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导和检查,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改善工作方式,增强课改意识,反思课改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本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具体工作如下:一、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课题组、微型课题组和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各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髓。

同时按教育局的布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通过学习把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吸收、内化,并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学段意识、课程意识、责任意识,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以“改变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为突破点,自觉做到将“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打造名教师。

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充分认识教育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学校创出特色的唯一途径。

推荐3位教师参加常熟市教育局组织的未来教室种子教师培训;分二批次组织校内鸿合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三批次组织学生电教员全员培训。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称 和 炫耀 的 学 校 文 化 的存 在
更 不 用 说 感 受 这 种文 化 的 魅

收 的地 方



是 书本 文 化 和 生 活 文 化 融 会 贯 通 的 地 方

“ ,



课 堂 内外 的 文化 充满生机 的



有很大的反差


课 堂 外 是开 放



课 堂是传授 和 学 习 文 化 的 主 要场 所

校 文化 魅 力的 场 所 基 本 是在课 堂 之 外
的 各 种 活动
、 。

是发生在课堂之 外
是 传 统 文 化 与 现 代 文 化 交 汇 的地 方

是异域 因此
而在 课 堂 中


很 难 感 受 到校 长 们 所 宣
文 化 和 本 土 文化 碰 撞 的地 方
是 教师 文 化 和 学 生 文 化 相 吸

把 课 题 内容 形 象 化


从 某种 程 度上 说

课 堂 是教 育改 革 成 败 的 关 键 所 在

而 文化 充 盈 于 课 堂 之 内

渗透于师生之 间


是课 堂 的 重 要

要 让 老 师 明 白 课 题 研 究 并不 是 高深 莫 测 的 它 可 以 实 实 在 在 地 与我 们 的 教学 相 结 合 我 们 与 教 导 处 的 日 常常 规 工

引领
y is it ?
o u r s
等符合本 课 内容的对 话 句子
学 生 漫步 在 轻 松 愉 快 的课 堂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中期报告-常熟中学《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中期报告常熟市实验中学课题组执笔人:范沩《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是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1年6月启动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本课题通过对校园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对课程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引进与内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国家课程文化、地方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工作,全方位地打造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两年多来,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稳步、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不断地总结实验方法,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在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引导下,形成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文化取向,即相信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以不变的客观知识应对社会变化,以一次性学校教育解决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终身发展问题。

当今社会,知识的培养和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校的知识传授无法与社会进步和知识增长相同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形成新的课程文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校,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新课程文化,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多元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

无论对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与反思,课程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成功建构的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精神气候,它能够给逐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校课程文化:指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四部分。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从国外研究的现状看:美国学者迈克尔·阿普尔从居于文化霸权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了课程文化观,这使课程理论突破工具理性的范围,进入了从文化角度理解课程的新阶段。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认为课堂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通过对话、交流与沟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是课堂文化群体性特征的表现。

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来看: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课程文化的构建是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创新型课程文化。

新课程文化荡涤了应试文化的污泥浊水,彻底变革传统的非人性课程,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发展空间。

我国教育界一致认为课程文化的创新是一个需要理性和实践智慧才能解决好的问题,是涉及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需要对我们的文化源头有深刻的把握,认识其精神之所在。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的挑战和深化,本课题在选题上具有时代意义,多功能地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实践方法创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课题研究把握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理论依据由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和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也随之而来。

教学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来借鉴外来的课程文化。

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它们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考虑到不同文化个体的异质相斥,理性地移植和嫁接,做到和而不同。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种新的教学观念的载体,用课本教而不是死教课本,在教学中要走进课本,走出课本,所谓走进课本,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课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必须走出课本。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目标:传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突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创新的学校课程文化,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性教师团队。

有意识地构建与营造一种有益于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创新性文化环境,自觉地消除传统文化积淀中那些有碍民族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分,培养一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器和成功。

研究内容:1.借鉴国际课程的文化,加强课程文化的多元化研究。

2.重视书本文化,加强国家课程文化的创新型研究即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因此我们要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进行教学案一体化研究,使教材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教材。

3.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

为了重新认识本土文化,我们要对原有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安排,以适当的方式将本土文化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建设一种包含当地文化知识的课程。

4.开展综合实践,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应该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而是一种适应性的改变,是有机的补充。

我校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重构,不是全新打造,而是在原有课程去粗取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之更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校本课程实现的主阵地是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六、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立足于我国课程文化改革现状,以解决课程文化的建构为切入点,在全校开展实践研究。

所有的学校教师都是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资料法。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动态把握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观点,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性,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性。

查阅国内外课程文化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对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理解。

3.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和现实数据。

4.经验总结法。

不断总结我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成果,及时把握课题研究各个部分及子课题的实施状况,对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形成可操作性成果并及时推广。

5.个案研究法。

以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研究的某个核心内涵、或某个子课题为个案,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从中揭示学校课程文化的内涵。

七、研究工作进展1.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教科室领导组成的课题研究实施小组,经常性地对子课题开展指导工作,由校长带动教师,做到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

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课题小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专门建立了学校的“十二五”课题管理专题网站,为各子课题建立专门栏目,所有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传,确保了课题轨迹的真实,同时也使课题管理动态化。

2.加强理论学习,确立课程文化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主要的是先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

我们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得具备与现代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研究,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成为所有参与研究者的自觉行动。

课题组定期活动并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教育教学论文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学习与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加深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课题基本理念的理解,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3.开展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参加各类进修学习活动。

自开题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

4.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普及课题基本理念。

自课题研究起,举办讲座、指定书目、读书沙龙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课程文化的理念。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听课评课、国内外学校交流、专题讲座、艺术节等为主要活动形式。

使大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事实也证明,这些教师不仅自身成长,也以点带面,推动了全体教师的进步。

八、阶段性成果从筹备、申报、开题到全面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来,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1.一批子课题项目研究逐步深入。

张立老师主持的“乡土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进展顺利。

乡土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等诸多领域的因素,与语文课程资源有广泛的交汇和高度的融通。

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育艺术和涵养,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拓宽教学空间;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滋养生命课堂;巧妙借力乡土资源,丰润诗意情怀。

对乡土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从学生反馈来看,课程的定位和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参与积极,反映良好。

张立老师参加苏州市中学语文评优课常熟选拔赛获得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好风借力花满枝》在2012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高军民老师主持的“初中数学课程文化研究”课题,在初一年级全面铺开,其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改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烦琐化、复杂化倾向,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的联系和数学思维与素养的培养。

课题组季叶红老师参加2013年苏州市中学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获得初中组二等奖。

课题组钱莲英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部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五招”》分别在《中学数学》和《数学学习与研究》上发表。

徐若宇老师主持的“中外课程文化的对比研究”,与澳大利亚玛法拉中学开展交流活动,安排学生每周一次的Skype交流,把在iEARN和Wikispace上发表问题和看法看作日常交换意见的平台。

通过多方面的活动来促使以课程文化为主的各方面文化冲突的产生,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及时整理总结取得的研究成果。

张阳老师主持的“课程文化中德育的渗透”课题,借助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教学的全面育人理念,关注课堂生命力的指导思想,完善课堂教学中对习惯、品质、人文、生命、活力的关注,成立各学科“活力课堂”备课小组的同时,打造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学科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