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docx
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摘要:在20世纪西方史学和史学理论领域中,客观性这一历史学传统的核心价值和信念遭受了两次较大的冲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学相对主义思潮以及70年代以降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叙事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史学理论领域的主要体现。
相对主义以历史学所无法离弃的选择性和主观性、叙事主义以标示出历史文本的伦理和审美的层面以及对于历史文本整体特性的强调,而对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但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经历这些冲击之后,并未丧失其成立依据,我们需要在更为谨慎、更多限定的意义上来讨论客观性。
历史实在和历史学家的技艺,既是我们维系历史学客观性的依据,也是在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时所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
关键词:客观性;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一历史学19世纪在西方开始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之时,就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身鹄的和学科合法性来源的。
一代史学宗师兰克最为人所知的训诫,就是要“如实直书”(wieeseigentlichgewesen)。
那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们满怀信心,认为历史事实就蕴藏于史料之中,而历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开始代代相传下来、并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得到了长足进步的搜集史料、批判考辨的一整套史学技艺,只要秉持这一家法,过往历史的真相自然就会从史料中呈现出来。
但凡不怀偏见的历史学家正确地运用了这一套史家技艺,就会得出所有同样不怀偏见的人们都一定能够接受的历史图景。
19世纪后期,法国史学家古朗治(FousteldeCoulange)针对公众所发表的一系列历史讲演深受欢迎。
他在听众的欢呼声中说道:“请不要为我鼓掌;不是我在向你们讲话,而是历史通过我的口在讲话。
”1也就是说,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历史存在着,历史学家则是通过正确对待史料而将那一历史的某一片段或层面如实地呈现出来。
将过往的历史如实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所蕴涵的客观性涉及史学和史家两方面的品质。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历史的“客观性”应该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历史的客观性,不过在我看来记载的历史也有部分客观性。
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客观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和经历过的事情与过程,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19世纪西方历史主义的产物。
梅尼克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历史主义是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法体系相对立的思潮,它在近代德国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史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历史主义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是客观的过去,它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是历史认识的对象。
“过去”由事实构成,历史事实决定着历史真实。
历史真理存在于历史事实中,有待于历史学家将其发现出来,历史认识是否是历史真理,就看历史认识是否和历史事实相符合。
和历史事实相符合的历史认识,就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真理性的历史认识。
在这一说法中,客观性是和事实、科学性、真理性相联系的概念,并且处于它们之间的核心。
没有客观性就无法把握事实的本质,历史认识的科学性、真理性也都无法判定。
历史的客观性这一理解,是来源于自然科学,是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家力图使历史学科学化的一个结果。
尽管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对于历史学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绝对不同的。
因为历史学的对象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其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重复、多次发生的,对它的研究可以借助人工的环境再现其变化的进程。
历史事件作为人类活动的表现,是个别的,不具有重复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也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在现实中重复这一进程。
对于历史的研究,人们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在思想中再现历史进程。
而这种历史进程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而不是回到生活本身。
而“‘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真正差别并非出于井然有序与混乱之间的对峙,而是在生活中缺少那种通过讲述将事件转变成故事的观点。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和反映。
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不断地探索着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客观性意味着历史认识应该尽可能地贴近事实、客观、真实,而非片面、主观和歪曲。
本文将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因素、完善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受到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认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情感、观点、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对研究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历史传播中,传播者的立场、角度、目的等也会影响历史信息的传达和接受,使历史认识产生主观性。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贴近历史事实、客观真实,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对历史理解的影响,使历史认识更加公正客观。
客观性要求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当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总结和评价历史,避免片面、主观和歪曲的历史认识。
1. 个人认知因素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历史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历史认识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理解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历史认识难以做到客观。
3.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假如历史文献存在伪造和篡改,必然导致历史认识的偏差和主观性。
确保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关键因素。
关于历史客观性哲学思想的研究
三、客观性与相对性——没有绝对的
真理 相对性经常被作为客观性的对立物
来使用。这种用法实际七1凳相对性”一词
相当子“主观的缯仃“随意的”,但我认为这 种用法是不恰当的。 习惯上我们讨论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的思维模式是:只对已经被感知、记述、传 达、认识或评论过的历史的客观性状况进 行思辨。实际上,关于历史客观性问题的 “全解,,.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切曾经 占有过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过程即本 体历史的客观性:二是在“一定时间和空 间”一旦成为过去之后,因为人的主观介 入而仍能被感知即“流传”的历史的客观 性。关于这两个层次的关系,从历史的存
客观性的新问题——没有主观性,选择
怎么可能昵?历史叙述的主旨与其说是 由历史事实来规定的,还不如说是由历 史学家所施加的影响来决定的。历史学 家沃尔什认为,历史学原则上是一门科 学。既然是科学,他就需要具备客观性的 特点。然而,在历史思维中,历史学家的主 观成分起着极大作用,这就使历史认识的 客观性独具其特点。 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 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 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在重点问题或 需要解释、强调的知识上,除了借助多媒 体课件,还应该采用板书的形式。教学过 程要注意设置一些学生活动,如小组讨 论、任务驱动式学习等,这样既增加了师 生间的交流,避免多媒体教学形式上的呆
层次卜集中表现为认识歧异相持不下的 现象也不容否认,因此,天真的客观主义 也是难以成立的。 我们认为,所谓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 指主体认识与认识客体的符合;亦即历史 认识的真理性,这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 面的辩证关系来保证认识的客观性。从以 上我们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界定可以看 出,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肯 定历史认识客体的客观性,如果否认了这 一基本前提,就会否认历史认识的客观 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历史认识的主体 性因素,必然导致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否 定。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要求就是要从认识 事实的确实性提升到认识规律的本质性。 历史认识的这一特点是与历史认识注重 历史事实的描述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认 识的性质所决定的,就是说,历史认识的 客观性既不是脱离事实描述的抽象,也不 只是不关注揭示规律的事实堆砌,历史认 识客观性是通过客观历史事实所揭示的 规律的客观性来达到的
历史客观性问题
一
中的概念丝 毫不 减其有形 的存在 ,也 不会影 响人 们通过 语 言 了解 该事 物的可能性 。针对第二个 论断 ,实则 是夸 大了 的怀疑 主义 ,后现 代主 义认为字词 与所 时代 的人会构建他们 自己的一 套词汇 ,语 言在一 定程度 上是 有共 识性 和稳 定性 的 。 其 三 ,是从 诠 释 学 的本 体论 上 说 的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所 谓 诠 释 是 读
我 们 知道 1 8世 纪 以来 ,伴 随 着 启 蒙 运 及 科 技 革 命 , 科 学 地 位 大 大 提 升 , 于是 改 革 者 把 科 学 等 同 与理 性 认 为 科 学 不 讲 求 私 利 ,不 偏 袒 保 证 了这 个 世 界 的不 断前 进 ,科 学 成 为 一 切 知 识 的绝 对 范 本 , 于 是 历 史 研 究 也变成 了寻找人类发展 的法则 。它遵循着一种英雄 主义模 式即研究者是 个理性 的巨人没有 主观价值 ,以中立可观 的眼光对待研 究对象 。所 以 受此影 响建立起来 的兰克 的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 都追求绝对 的 客观 ,历史学要如实 的反应史实 ,就必须依赖对史料 的批 判考证 。历史 学家要如实直 书。到 1 9世 纪这样一个 尊重事 实的时代 下 ,科学 范式 的 历史学获得 了辉煌 的发展 。在这个历史学 的世纪 中,历史 书写就是秉 笔 直 书,就是类似 于史料学 。那个时代 的人们相信历史是绝 对客观 的,这 点从未被质疑过 。 但 是 ,进 入 2 O世 纪 以后 ,这 种 科 学 范 式 逐 渐 受 到 质 疑 和 挑 战 , 尤 其是后现代 主义对历史学 的巨大冲击 。它从历史著述 的形 式来 打破科 学 史学 的神话 ,叙述体 这一形 式使 得历史 工作 与文 学创作 没有 根 本的不 同,它们都需要借助语 言,撰写历史不是一件寻找真相 的工作 ,而是 在 表现历史学家 的政治理念 。它不仅批判 了理性 的普遍意 义 ,甚至还否定 了历史 的客观存 在。 自启蒙运动 以来 ,知识 的绝对 主义 上台 ,到后现代 主义对其进行彻底 的打击 的同时却造成 了另一种形式 的绝 对主义 ,也 就
历史研究-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
历史研究-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论文关键词:历史事实史料客观研究法个性特征普遍规律论文摘要: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实质上就是以历史客观李实为墓石,以真实史料为中介,在认识上反复深化,从而揭示出历史事实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并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的方法。
梁启超说:“历史者,叙人群进化之现象合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就是说历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历史进化的规律,从而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提供出历史研究必须客观,要使用“客观研究法”。
客观研究法是梁启超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也最明快、最有说服力地体现了他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倾向。
虽然梁启超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补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方法的精华却早已融人后来的历史研究之中。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重温他的历史研究的客观求真方法,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是重新认识作为历史人物的梁启超的需要,而且客观、公正地研究历史也仍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一、历史事实之客观性与整体性历史的客观性表现在它的事实性、整体性。
历史的真实一方面是事实之真,另一方面则是本质的真实。
事实之真是从单个事实本身来说的,而本质之真则是从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角度和整体角度来说的。
自然界不用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客观的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是客观的,是过去、现在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不是简单的各民族、人群或各个人的孤立活动史,或其活动的叠加史,而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的民族、人群或个人通过其文明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的、其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联系和影响,并由于差异而相互补充,由于联系而相互作用,由于作用而相互影响,进而共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人类社会历史整体。
历史的整体性以历史事件的互相联系和影响为纽带而表现出来。
历史的整体性与梁启超关于全民进化的历史观点相互说明而关联。
梁启超说,历史事件的发生、各民族的活动,都有环环相扣的关系,“史之为态,若激水然,一波才动万波随。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历史中起着重要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历史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强调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是客观条件和客观因素的统一体。
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客观把握历史的客观规律,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的主观性。
主观性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实践的重要因素,强调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观性是指人类在历史中的意识和实践活动,是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主观性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主观性,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内在规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客观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主观性是历史演变的内在动力和推动力。
客观性决定主观性,主观性又反作用于客观性。
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历史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洞察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的规律,为实现未来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历史的认识
关于历史的认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引导未来的发展。
然而,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存在着误解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历史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关于历史的认识问题。
一、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由于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解释者不同,历史的客观性常常受到影响。
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国家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从而导致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因此,我们在对待历史的认识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多方面比较和分析,不偏信任何一方的观点。
二、历史的对象与方法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资料来还原和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无论是考古学、文字学还是口述历史等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以确保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
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历史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社会和现状,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了解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历史简单地套用于现实,要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四、历史与个人的认识历史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学术界,它也与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息息相关。
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可能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五、历史的重要意义历史的认识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根源和身份,同时也能够借鉴历史的成功和失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而社会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引导未来的发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的客观性
1
2 3
1
1
在知识由不完全真 理构成的这个意义上, 科学知识与历史知识并 不能区分出谁更加接近 真理。因为历史所具有 的客观性品质与物理过 程所引起的客观性完全 不同。
1
历史研究与科学研 究二者在揭示自然界奥 秘时所使用的语言具有 “不可通约性”,展示 的都是客观世界的某一 个侧面,是不能片面的 分出哪一个更加“符合” 客观实在的。
2
对于个人的主观性, 历史学家必须时刻保持警 惕,以一种人类共同价值 观捍卫者的标准来要求自 己在历史研究中的行为— —捍卫人类对于真善美的 追求。
2
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水平、角度各异,历史的 观察者和陈述者必须在承认自己局限性的前提下, 去考察尽可能多的历史研究成果,甚至了解价值 观相对立的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这样的历史研 究成果才能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客观性,避免自说 自话,在更大范围内被接受。
2
源自于社会的对于客观性的 追求,由于评价主体的丰富性 而会呈现出与共同体内部协商 不尽相同的图景,从而会对共 同体改进历史研究客观性产生 复杂的影响。
2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以不严肃的态度满足于 主观评价,而抛弃了对于历史真实面貌的追 求;相反,这一过程中每次有意义的主观检 验都应是对偏见式的、意识形态式的历史陈 述的谨慎回避,这样才能体现人在历史中的 能动作用。
一
历史的双重含义
二
三
“客观”的历史研究
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
客观事物 发展演化的历 程,是不依赖 于我们今天主 观意识的、以 往的客观存在。
1
2
1
①指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 展过程。 ②以往的事实。 ③以往事实的记录。 ④历史学科。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 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其他 释义几乎与上相同)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和变迁。
而历史的认识的客观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是指历史认识应当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带有主观色彩。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要求,而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文化对待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这一问题。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社会和人类活动,历史的客观性就是历史研究应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把握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
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历史资料和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而真实的分析,而不是根据主观偏见和立场来进行评价和判断。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研究的根本要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实现历史真相的重要保障。
历史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历史的认识必须具有客观性。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发现历史真相。
如果历史认识失去客观性,就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虚假,影响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历史真相的还原和把握。
为了实现历史真相,必须坚持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和总结。
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历史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决定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活动和经验的记录,是人类对过去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问题之一。
在历史认识中,客观性是指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即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的认识应当基于客观事实,忠实于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客观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的认识是受到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历史的客观性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会有所不同。
在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因此历史的客观性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历史的记录会受到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干扰。
而在现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受到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历史学家通过考古、文献等手段,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保持历史的客观性。
现代社会也存在新的历史认识的偏见和误解,比如政治、利益等因素会影响对历史的认识,导致历史的客观性受到侵蚀。
历史的客观性是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的。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会对历史的记录和理解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产生对立的观点。
特别是在涉及民族、宗教、领土等敏感问题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出现对历史认识的争夺和歪曲。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影响,比如东西方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会有所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受到时代、地域、文化、个人主观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的客观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历史学家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维护历史的客观性。
普通人也应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不偏不倚地对待历史,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尊重历史的真相。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塑造未来。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指在历史研究和理解过程中,遵循客观事实,尽量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客观性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和文化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呈现。
历史研究应当立足于事实,从史料和文献中梳理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按照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客观证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而不应该照顾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和情感。
历史的客观呈现也需要历史学家具有客观的态度和方法,不被主观情感和偏见所左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不给予主观臆断和偏颇看法。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客观评价需要从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行为举止出发,对其正面和负面的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不能片面看待历史人物,也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地对待历史人物。
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作用,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历史研究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解释,不能简单地根据个人情感和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片面的或错误的解释。
客观解释需要基于客观的史料和文献,同时要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环境,辩证地、全面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
这种客观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含义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规律和演进。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对历史文化的客观阐释。
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应该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
客观阐释历史文化需要从客观的史料和文献中寻找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而不应该被个人情感和偏见所左右。
只有客观阐释历史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于历史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浅析
摘要:在历史研究的全过程中,影响客观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五类,即个人偏见、群体偏见、互异的史学理论、对立的哲学思想和史料的主体性。
历史研究要想被大多数接受,必须尽可能克服以上因素的影响,接受“客观性”的约束。
客观性成为衡量史学家良知的一种尺度。
“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害相关度较高的问题上。
关键词:历史研究客观性相对性在历史思维中有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
人们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
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
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
一、历史研究非客观的因素导致历史阐述非客观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一)个人偏见。
指纯属历史学家个人的与历史学家的个性、气质、地位相关的那些价值偏好或偏见。
个人的好恶如果走向极端,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就容易走样和偏差,导致明显的非客观性。
(二)群体偏见。
主要表现形式为:(1)民族主义观念。
在“民族国家”的藩篱未拆除,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未被充分兼容的时候,历史学家考虑问题可能会带有“国族”背景。
(2)阶级立场。
因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导致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倾向。
(3)宗教的偏见。
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在观察和叙述同一个历史时,所看到和展布的场景会有不小差异。
(4)党派的偏见。
更多地以一种潜在的政治原则出现,更不容易被察觉和改变,更难以克服。
(三)互异的历史理论。
指有关历史进程中各种不同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见解。
如果历史学家做出努力的话,是可以克服个人偏见和集体偏见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让历史学家放弃所有有关历史解说的理论,从而排除众多历史理论的存在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所造成的威胁。
史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历史叙述中的客观性问题
(3)胡绳:《近五年间中国历史研究的成绩》 (1946年)。 此文是对1941 年至1945 年间唯物史观派史学成就的 总结。 胡绳认为这期间的中国史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当 然主要是唯物史观派取得的) , 郭沫若、吕振羽、翦 伯赞、范文澜、吴泽等人的古代史研究, 侯外庐、杨 荣国等人的思想史研究, 华岗、严中平、李平心等人 的近百年史研究, 就是优秀的代表。 胡绳还赋予这些成就重要的意义: ‚不仅表现着历史 研究这一个部门内的进步‛, 而且‚是学术研究风气 转移的一个重要契机‛。学术研究‚ 可以认识中国 的历史和实际的基础, 那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才能做到学术中国化, 才能使洋八股和洋教条完全 ‘休息’下来‛。
(四)1949——1977年。
1949 年后的30 年, 由于种种原因, 关于20 世纪中国史学学术史的研究陷入停滞。 这30 年里,大陆史家在20 世纪史学史叙事上, 基本延续了叶蠖生、金灿然创立的基调学术史 研究的重新启动是1978 年以后的事情, 此后 的十多年, 学术史研究, 特别是唯物史观派的 学术史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7.唯物史观派的声音:
(1)叶蠖生:《抗战以来的中国历史学》(1941年) 作为当时延安的革命史家之一, 叶蠖生带有强烈的战斗 气息, 并首次将政治斗争引入史学史的叙事中。 他从政治立场出发, 运用政治标准将当时的史学界分为 两大营垒四大派。 叶蠖生认为, 唯物史观派随着抗战不断发展, ‚它正走 向独占中国历史园地, 击溃一切非科学的历史方法的道 途之中, 正因为它已成为历史学中的主力, 因而起着主 导的作用‛。而‚唯心论的历史学者, 则走向消沉没落 的道路……实验主义的历史家……也全然失去它过去在 历史学上权威。毫不为人们所注意了‛。 这篇文章, 当然满足了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 而影响更 为深远的是, 该文初步奠定了此后50 年间中国唯物史观 派史学家对20 世纪中国史学学术史的叙事基调。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对历史的解释往往会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并就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 历史学的主观性历史学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历史记录和历史解释上。
首先,历史记录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完整和选择性。
在历史事件发生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偏颇。
历史记录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也会对历史事实的呈现产生影响。
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历史学家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其自身的认知,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些解释和分析往往带有历史学家个人的见解和理论倾向。
然而,尽管历史学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历史学家们仍力求在其研究中保持客观性。
2. 历史学的客观性尽管历史学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仍追求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
客观性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尽量以客观的立场对待历史数据和资料,并且在研究结论中给出合理、客观的解释。
为了实现客观性,历史学家们常常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会收集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资料,包括公开记录、个人日记、报纸报道等。
其次,历史学家们会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校正和验证。
此外,历史学家们还会调查多个来源的资料,以便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历史学家们努力追求客观性,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历史学家的主观立场和思想倾向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观点。
而同时,客观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也会对历史学家的主观想法产生一定的制约和调整。
历史学家们在进行历史研究和解释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新的历史发现来更新自己的研究成果。
阿兰·梅吉尔历史客观性思想研究
阿兰·梅吉尔历史客观性思想研究阿兰·梅吉尔历史客观性思想研究阿兰·梅吉尔(Alan Megill)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术研究对于历史学领域的思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梅吉尔对历史客观性的思考和研究尤为重要,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历史对象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论观点,并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文将对阿兰·梅吉尔历史客观性思想进行全面解读和探讨。
首先,梅吉尔对历史对象性的思考非常重要。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寻找并理解过去的客观真实,而不是为了满足当下的兴趣或意识形态的需求。
他指出,历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客观地审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在这一意义上,历史研究需尽力还原过去,并尊重历史过程中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其次,梅吉尔对历史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提出了深入的思考。
他指出,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因为历史学家的观点和价值观必然对历史解读产生影响。
然而,梅吉尔同时也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尽力减少研究中的个人主观性,而是聚焦于对历史事件本身和时代背景的客观解读。
梅吉尔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促进了历史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此外,梅吉尔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历史对象性和主观性的平衡思考的方法。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保持对过去事件的客观性解读。
同时,梅吉尔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家需要从其他领域借鉴理论和方法,以求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历史解读。
最后,梅吉尔的思想对于历史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对历史对象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让历史研究更加注重还原过去的客观真实,避免了历史研究中的个人主观偏见。
梅吉尔的方法论对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历史学的革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阿兰·梅吉尔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历史客观性的思考和研究为历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摘要]“客观性”是历史学科独立的基础,但是历史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活动中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历史研究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历史研究。
这样就无法完全的排除主观性的的存在。
但是历史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对史料的收集,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鉴别运用,在历史叙述中保持客观公正,对史学思潮辩证对待,提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中应该持有的学术的良知和史学技艺。
[关键词]历史研究;客观性;历史学家
一、绪论
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学科重要标志,也是其学科独立的基础。
历史学要在科学之林立足,就必须符合科学的起码要求,对客观实际持有应有的关注。
“真实对于历史,就像人的眼睛那样重要,人没有眼睛变成终身残废,而历史缺乏真实,则成了无稽之谈。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首先,“历史”一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二是“对往事所做的记录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寻”即“实在的历史”和“描述的历史”。
因为“实在的历史”就是历史本身即过去存在但是现在又离我们而去的人物事件以及制度等。
历史本身已经不能存在于现在的时空下,因此它是确实的不存在;但却也是确确实实过去发生的。
随着历史相对主义的兴起,对历史的动力和规律已经不做过多的探讨。
“同时由于“实在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杂乱无章实在,同时包含人类所有的活动;所以对历史本身的探索是一个多学科协同还原的过程,是人类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多学科的协作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还原的历史本身也是杂乱无章
的,这样的探索和还原也只是为历史提供原料,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历史
研究。
本文探索的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主要指是“描述性历史”的客观性
问题。
描述性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或经历事情的记载和对往事真相
的追寻,“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和历史
发展趋势的预见。
”可见历史研究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一定价值取向和一
定目的探究,那么对历史事实的判断标准也就有所不同,如李大钊所说:“历史总是记述以何理由惹人注意的事,至于如何的事才惹人注意,则古
今不同。
”那么历史就成了活着的人为了某种目的而重建死者的生活,这
样的重建必须基于客观,不然这样的研究就没有应有的意义。
二、影响历史研究的客观的因素
(一)史料的运用
历史的事件总是会留下痕迹,虽然相对于历史本体是比较少的,但是
其保留下来的痕迹的总量还是很大的,有人认为研究近代史的,无论如何
刻苦用功的人,都不能阅读已出版的书籍的四分之一,因此怎样的事实成
为历史事实这就是有赖于史家的选择,如何利用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痕迹?怎样的选择才能使史料的选择更有客观性?是历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历史材料的考察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制度的研究等是历史研
究的一个基本内容,是每一个史家必须涉及的内容。
就历史研究本身而言,历史本身与历史记录之间的关系来看,绝大部分的历史材料已经如烟云般
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而留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有的处于
偶然有的原因保存下来,也有的是人有计划的留存。
“客观性”在自然科
学中的定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能胜任的科学家从同样的证据出发,
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和结论可以被科学界同行普遍接受”。
历史的客观性的概念可以参考自然科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历史不能复制,
不能重演,都是过去的内容,其客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复
制还原,也很难达到普遍的认可,因而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客观的历史真相、最后的历史终结的真理是不可能发现的,历史的真相就是在河流的彼岸,我们苦苦的在茫茫的故纸堆中追寻,在历史遗迹中追寻,在前人的史
书中追寻,但是他只是一丝曙光给我们指引但是不能到达。
史料就是过去留下痕迹,“如果人们所说,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没有留下痕迹,等于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所以说历史留下的痕迹对
于历史研究很重要,那么史家对史料的收集是影响历史客观性的重要要因素,没有丰富的史料,历史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么历史研究
的客观性就无从谈起。
史料的收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件事情,历史学家必
须收集大量的史料,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从历史的瓦砾废墟中发现历史
的痕迹,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下来的痕迹,从这些
痕迹中重建历史。
(二)历史学家本身
历史学家本身也是影响历史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历史学家个人的好恶;即与历史学家个人的个性、气质、学识、地位有关的这些价值导向和偏好,这些会影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同时历史学家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也有
其群体的偏好,历史学家总是以自己的时代范畴来思考问题的,并用自己
时代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历史学家的叙述总是带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历史
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繁多杂乱,对于历史事件史实的选择主要依靠历史学家
自身的学识见解,一个事件能不能成为历史事件,关键在于历史学家的选择。
一个事件要成为历史事件就必须有史家的参与,历史在这里就是历史
学家和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研究者对历史事实的选择、编排、
理解等都是影响历史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历史认识受到研究者本身
的认识水平的限制,个人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感受力上去理解历史。
这就
这就中国史学家所说的“史识”问题,即就是史学家对历史史料的选择能
力问题。
这样历史学家自身的能力是影响历史客观性的因素。
(三)史学思潮
一个时代的史学思潮对历史学家及对历史书写的客观性有巨大的影响,历史学科有着悠久历史,虽然历史研究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外缘的解释,但是历史研究也有自身的发展轨迹。
我们不能忽视学术自身
的演变有自己内在的范式,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定的历史思想都有其本身存
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暂时不能解决,有的没有解决,有的当时很重要,后来又不重要,有的旧的问题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这
样史学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都有所变化,因此史学思潮对历史研究深
远的影响,也对史学研究的客观性有重大影响。
如西方历史学在希腊罗马时代就有大的发展,古典的客观主义,影响
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研究,那个时代的修昔底德推动落实在古典的客观主义
思潮,修昔底德落实了西方史学中严格的史料批判、人本主义史观和超然
的中立叙述,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实践了这些原则,并对希腊罗
马的史学家有深远的影响。
后来进入中世纪的黑暗的千年。
在这个时期,
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没有历史判断的观念,没有历史客观性的追求,史
学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人类的历史完全操控于上帝之手。
经过文艺复兴
以后,西方史学开始苏醒,到十九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以他的“如实直书”的客观性原则引领时代的风潮,客观的历史成为史学家最为重要的追求,当客观主义史学影响一代历史研究之后,由于客观主义史学,重视史
料的收集,重点利用图书馆和档案馆,因此使历史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
更多的是政治史、国际关系史。
同时忽视历史解释,文章的可读性不强。
面对这些问题,历史相对主义对历史的客观性原则进行批判;而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对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在历史上,没有真理、没有客观、没有真实。
历史是推论、是意识形态的变形、是历史学家的语言游戏,与文学没有两样,认为历史没有所谓的连贯性,一致性,历史是碎片化的,是多元的。
历史学家通过移情和想象,设身处地的进入历史情境之中是不可能的,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成为一个被否定,被推翻的境地。
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深远的影响了当代的历史研究。
后现代史学站在解构和批判的角度来瓦解颠覆传统史学,在历史学实践中客观性仍然是一个立足的基石,客观性问题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顺应当代的史学思潮,也应该回顾历史长河过程中史学思想的变化过程,辩证的多元的看待各种史学思潮。
博采众家之长,顺应时代思潮的同时反思时代的思潮;并在现代与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之下,从新思考和多角度的思考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追求。
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描述中如何做到客观的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议题。
历史研究通常希望发现历史的真相,明了事情的原委,以期得到某种借鉴,有利于社会与未来,因此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应该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家应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