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合集下载

核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

核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

胞 术前评估心肌存活量越多,术后效果越好。

力 预期疗效,可逆性缺损>混合性缺损>固定性缺损。
心肌灌注显像
七、临床应用
7 、 评 价 心 肌 细 胞 活 力
心肌代谢显像
一、原理
➢ 脂肪酸和葡萄糖都是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底物,心
肌在空腹时主要利用脂肪酸,在进餐(葡萄糖负荷) 后主要利用葡萄糖。
➢禁食状态下:


的不可逆性缺损;

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范围的可逆性缺损;


左主干冠脉区的可逆性缺损;

运动后左心室暂时性扩大;


门控显像:LVEF<40%。
心肌灌注显像
2 、 冠 心 病 危 险 度 评 估
心肌灌注显像
七、临床应用
4 、
99mTc-MIBI显像观察心肌灌注缺损的大小变化,
冠 心
2、四断、层显显像像:方法
180º采集,45ºRAO--45ºLPO; 360º采集,增加信息,提高质量。 3、门控断层心肌显像。 观察室壁活动,评价心室功能。
心肌灌注显像

层五、图像分析
显 像
经图像重建后可得到三个断面的图像:短轴、水平长轴和垂直长轴。
心肌灌注显像
一例心律不齐 的患者,我院 静息99mTcMIBI门控心肌 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
七、临床应用
1 、
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冠 (1)无创性 心
病 (2)准确性


典型表现:可逆性缺损,灵敏度和特异性
诊 断
>90%
(3)可了解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
心肌灌注显像

核医学显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系统诊断中应用

核医学显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系统诊断中应用

核医学显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系统诊断中应用核医学显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代谢、血流及功能的影像学技术。

在心脑血管系统的诊断中,核医学显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核医学显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系统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一、心脑血管系统的核医学显像技术1. 血液灌注显像血液灌注显像主要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注射到患者体内,通过核素的发射能量记录心脑血管系统的血流动态分布和速度。

其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是最常用的方法。

2. 心肌代谢显像心肌代谢显像通过测量心肌细胞对葡萄糖、脂肪酸等物质的代谢情况,评估心肌功能。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放射性示踪剂锝-99m标记的脂肪酸来评估心肌代谢情况。

3. 心脏功能显像心脏功能显像可通过观察心脏收缩、舒张及其运动情况,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其中,放射性示踪剂锝-99m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通过SPECT和PET技术对心脏功能进行准确评估。

4. 脑功能显像脑功能显像主要通过记录脑区域在特定任务或静息状态下的代谢和血流情况,评估脑功能状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常见的应用技术,它们可以提供有关脑功能活动的直接信息。

二、核医学显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系统诊断中的应用1.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核医学显像技术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血液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可以观察冠脉的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情况。

这对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病理改变,鉴别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核医学显像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心肌代谢和血液灌注的变化,准确地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尤其是PET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 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定位和评估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

它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核医学诊断1. 定位诊断核医学在定位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注射进体内,被癌细胞摄取,形成像片,通过分析图像可以定位癌细胞位置。

此外,核医学还可以对其他病变如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进行定位诊断。

2. 功能诊断核医学可以通过提供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心脏病患者可以接受核医学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来了解其心肌代谢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程度和治疗方案。

其他类似的功能诊断还有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评估。

二、核医学治疗1.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植入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患病部位的方法。

该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用注射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利用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骨髓瘤等。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到达患病部位,避免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2. 核素内照射治疗核素内照射治疗是利用放射性药物从内部治疗肿瘤或其他病变。

通常通过口服或注射将放射性药物置入体内,其放射性在体内产生较小的照射剂量,对周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但足以杀死患病细胞。

核素内照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剂量学核医学的剂量学被广泛应用于放射线诊断和治疗的剂量测量。

剂量学可以衡量人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并在安全范围内确定最佳的剂量方案。

此外,剂量学还可以评估不同剂量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总之,核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未来将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主编:陈盛祖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主审:王世真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中华医学会前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射科临床应用指南

放射科临床应用指南

放射科临床应用指南放射科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您介绍放射科临床应用的指南,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放射科技术。

一、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放射科中最常用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通过向患者身体投射X射线,并通过检测身体对X射线的吸收情况来生成影像。

X射线成像可以用于检查骨骼和某些内脏器官,如肺部和胸腹部。

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X射线机的床上,并保持姿势不动,医生会给予必要的辅助配件,如固定夹等,以获得更清晰的影像。

二、CT扫描CT扫描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横断面影像的成像技术。

相比于普通X射线成像,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并且可以对不同组织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在进行CT 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并通过滑动进入扫描仪内部。

CT扫描广泛应用于脑部、胸腹部、骨骼等各个部位的检查。

三、MRI扫描MRI扫描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影像的高级成像技术。

与X射线不同,MRI扫描无辐射,对人体健康无害。

MRI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软组织的观察更为清晰。

MRI扫描适用于检查脑部、脊柱、关节等部位,并且对于肿瘤、炎症等疾病的诊断也有很高的准确性。

四、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回波来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的成像技术。

超声波检查简便、无创伤,并且可以实时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妇产科、心脏病学、肝胆病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超声波检查可以检查子宫、卵巢、心脏、肝脏等器官,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来观察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代谢情况的检查方法。

核医学常用于心脏功能、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等的评估。

核医学影像可以提供定量的信息,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总结:放射科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核医学:核心脏病学

核医学:核心脏病学

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分析〗
断层影像:
定性分析
•短轴:垂直于心脏长轴,从心尖→心底,呈环状, 显示前壁、下(后)壁、间壁、侧壁。
•水平长轴:平行于心脏长轴,由膈面向上,呈马 蹄形,显示间壁、侧壁、心尖。
•垂直长轴:垂直上述两个层面,从室间隔→左侧 壁,显示前壁、下壁、后壁、心尖。
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分析〗
亲梗死灶显像
Infarct avid imaging
心肌灌注显像〖原理〗
1、正常心肌细胞选择性摄取某些单价阳离子/ 化合物,通过放射性标记后可使心肌显影 2、示踪剂的摄取与心肌局部血流量呈正相关 ,与细胞功能状况密切相关。 3、正常心肌显像,而病变心肌(局部缺血、 坏死或疤痕心肌)呈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冷区”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分析〗
靶心图示意图
心 肌 缺 血 靶 心 图
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分析〗
靶心图示意图
门控断层
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分析〗
心肌影像的常见正常变异:
(1)生理性 室间隔的膜部 心尖部心肌薄 侧壁心肌衰减影响少于间壁
(2)技术因素 乳房衰减伪影; 下壁衰减伪影
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冠心病的应用
无再分布:负荷和静息显像需二次注射
正电子灌注显像剂
82Rb、13N-NH3、15O-H2O 分辨率高、可定量、可评价心室功能和心肌活力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方法〗
1、平面显像:少用 2、断层显像:RAO 45°→ LPO 45° 3、门控心肌显像:可获得左心室功能参数 4、负荷试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方法〗
4、常用检查方案: ① 201Tl负荷/再分布或负荷/再注射显像法
•运动高峰时注射201Tl 2~3mCi, 5-10min、延迟/再注射 •不宜做负荷试验可选择静息显像 •判断心肌活性时可加做延迟显像或再注射显像

核心脏病学

核心脏病学
1.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⑴心肌灌注显像(MPI)能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 围和程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0%;门控断层 显像同时能提供心功能参数和室壁运动,提高诊断价值。 •典型表现:可逆性缺损,负荷诱发室壁运动异常。 •急诊胸痛的评估:99mTc-MIBI静息显像。
心 肌 缺 血 断 层 显 像
诊断桥血管有无闭塞,术后10年,发生率75%。 3) 其他治疗方法的评价
心肌显像与冠心病疗效评价
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二)心肌梗死的评价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早期诊断AMI极为敏感、可 靠方法,发病后即表现局部灌 注缺损。敏感性达92-100%。
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2、 急性胸痛的评价
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一)冠心病的应用
1.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⑵与其他诊断方法比较 •运动ECG诊断CAD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CAD的“金标准”,但有创伤性, 不能充分评价冠脉狭窄的血液动力学意义与侧枝循环。 •MPI是冠状动脉造影的“筛选试验(gatekeeper)”。
• 一定水平的血流灌注是心肌代谢过程得以维持的 基础,通过准确测定心肌血流灌注也可以检测存活心 肌,因此,201Tl 以及99Tc-MIBI MPI也可以用于存活心 肌检测
检查方法
1、201Tl再注射显像 2、201Tl静息/再分布显像 3、99mTc-MIBI 静息显像 4、 99mTc-MIBI硝酸甘油介入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影像〗
异常类型
影像表现
可逆性缺损 负荷显像稀疏缺损、静息显像填充
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
固定性缺损 混合性缺损 反向再分布
负荷显像稀疏缺损、静息显像无填充 心肌梗死或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核医学科临床应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应用工作。

第三条术语定义•核医学科:医院设立的特地负责核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科室。

•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的方法进行医学诊断、治疗的学科。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核医学医师:具备核医学专业职称或资格,并取得核医学临床应用工作相关证书的医师。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核医学科的职责核医学科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进行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2.核医学相关设备的管理、维护与校准;3.核医学临床应用质量掌控;4.联合其他科室开展核医学临床研究;5.临床应用过程记录与统计分析。

第五条核医学医师的职责核医学医师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和操作;2.核医学临床应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订立;3.患者的核医学检查结果解读;4.监督核医学技师的工作,确保操作符合标准;5.参加核医学科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沟通。

第六条核医学技师的职责核医学技师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核医学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核医学检查的准备工作;3.核医学检查的数据手记与处理;4.患者与仪器的安全管理;5.完成医师交代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七条患者接待与诊断1.患者就诊时,由核医学科负责接待,认真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2.核医学医师进行初步评估,订立核医学检查方案;3.核医学技师依据方案进行相关设备的准备和检查操作;4.核医学医师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将结果及时报告患者及相关科室。

第八条核医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1.核医学科负责核医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2.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质量掌控,及时解决设备故障;3.设备维护记录应详实保管,设备维护和修理记录原则上应保管3年以上。

第九条核医学临床研究1.核医学科与其他科室联合开展临床研究工作;2.研究项目需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确保患者知情同意;3.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心血管神经系统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心血管神经系统

再分布(延迟像)
心绞痛患者的PTCA术前后运动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 术前部分可逆性缺损,术后正常,疗效好。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心肌代谢显像
1、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2、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 3、有氧代谢显像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评价心肌活性的金标准)
如何进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1、药物负荷:双嘧达莫、腺苷、潘生丁---扩张冠脉、增加耗 氧量、增加血流量 2、运动负荷:分级式次级量踏车运动
30w负荷---3分钟后加量30w---3分钟后再加量-------直至 预期最大心率85%(190-年龄)、或心衰、呼吸困难、心律失 常、血压下降、ST段下移>1mm---注射显像剂---继续运动2 分钟
4、心脏神经受体显像:无创评价心肌交感神经支配状态 5、心肌乏氧显像
一、心肌灌注显像
是心肌显像最常用的一种 是心肌显像的基础,是核心脏病学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其最有价值的临床应用是静息与负荷显像结合评价缺血性心脏病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脉造影(金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冠脉狭窄的 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意义,提供诊断决策、疗效及预后信息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要求
1、首次通过心肌摄取率高 2、不受其他药物影响 3、心肌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量成正比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种类
单光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 1、201Tl 2、99mTc标记化合物:99mTc-MIBI
99mTc-tetrofosmin(P53) 正电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13N-NH3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侯森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核医学是核医学中发展最迅速而且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心血管核医学是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研究的重要工具。 心血管核医学也称为核心脏病学,是核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心 血管疾病现代诊断与研究中的简便而无创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心血管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伴随着核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心血管核医学在临床上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目前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已成为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诊断和处理的常用技术,且已经被众多临床指南充分肯定。

为促进心肌灌注显像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与进一步推广,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1.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概述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的基本原理是心肌细胞对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显像剂在心肌中的分布取决于局部心肌血流量以及心肌活性。

当心肌缺血或坏死时,由于其对显像剂的摄取减低或不摄取,因而影像学表现为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与正常心肌存在显著差别。

MPI的显像剂分为应用于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显像剂和应用于PET心肌灌注显像的显像剂,前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201Tl,另一类是99m Tc标记的化合物(如99m Tc-MIBI),后者主要包括82Rb、13N-NH3和15O-H20。

在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中,201Tl在心肌内的初始分布取决于心肌血流灌注量,随后摄取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呈现“再分布”,而99m Tc标记的MIBI、tetrofosmin均无明显的再分布,且201Tl需由加速器生产,成本较贵,图像质量亦不如99m Tc-MIBI,故目前应用最广的显像剂为99m Tc-MIBI [1]。

由于PET 心肌灌注显像的设备与检查费用高,因而目前并未在临床普及,多用于科学研究。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在临床应用广泛,因而本文主要围绕SPECT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介绍。

2.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2.1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SCAD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核医学-心脏影像

核医学-心脏影像

心脏疾病和核医学检查
了解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核医学检查在心脏疾病筛查和诊断中的作用。核医学技 术能够提供独特的心脏影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常用核医学检查技术
探索核医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三种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 层显像(PET)和负荷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这些技术为心脏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心血管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
核医学影像可以提供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评估和预测,帮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核医学检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比较核医学检查和其他常用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磁共振)之间的优缺点,介绍 核医学检查在特定情况下的独特价值。
核医学检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核医学检查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供详细的心脏影像。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 辐射暴露和临床使用的限制。
参考文献
列出核医学和心脏影像领域相关的重要文献和研究,供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 解和进一步研究。
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望核医学和心脏影像技术的未来,包括更先进的设备、更精确的影像解析 度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床医学的重要性
核医学和心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 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关键的工具和信息。
结论及建议
总结核医学-心脏影像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提出在未来发展中的建议和展望。
核医学-心脏影像
核医学-心脏影像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探索心脏疾病背后的核医学 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展望未来核医学和心脏影像的发展前景。
核医学和心脏影像
核医学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用于观察和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液供 应。心脏影像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 信息。

核医学60分指南

核医学60分指南

核医学60分指南核医学定义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物理1.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相同的核素彼此称为同质异能素(如99mTc 和99Tc)。

2.湮灭辐射:β+粒子射程仅1-2mm,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完全耗尽其动能前,与物质中的β-粒子结合,正负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511KeV 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称为湮灭辐射。

3.放射性活度(A):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过去习惯性称之为放射性强度。

在新的国际单位制(SI)中,其单位是贝可(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4.光电效应:当入射光子(γ)与物质原子中的轨道电子作用时,光子把全部能量移交给某个轨道电子,使其脱离轨道发射出去成为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消失,这个过程称为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当入射光子和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发生弹性碰撞时,入射光子只将部分能量交给轨道电子并使其脱离轨道而释放,而入射光子本身则成为能量较低的散射光子并与自己初始运动方向呈θ角而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康普顿散射电子5.电子对生成:当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1020KeV)时,在原子核静电场作用下,入射光子的能量可全部被吸收而产生一对电子(正电子和负电子),光子本身消失,这一过程称为电子对生成或电子对效应SPECT 和PET(1)SPECT定义: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是γ照相机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核医学显像仪器,在γ照相机平面显像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增加了断层显像功能。

工作原理探头围绕受检对象或部位呈180°或/和360°旋转,从多角度、多方位采集一系列平面投影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重建获得横断层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SPECT 和CT 的区别SPECT 主要显示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对解剖结构和比邻关系显示不如CT、MRI。

核素心血管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核素心血管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AS C 。在综合患者症状 、 C E G表 现及病史 等 临床 信息进行 初
步诊断 的基础上 , 如果 心肌 显像未 见灌 注缺损 , 患者发 生 则 心脏事件 的危 险性 很低 , 不必 住 院治疗 ; 有灌注 缺损患 者 而 则属于心脏事件 高危 人群 , 应住 院接 受进一 步诊 治。此外 , 对于急性 、 慢性心 肌缺 血患者、 心力衰 竭患者 , 指南也指 出可 以联合患者临床信息 和负荷 心肌 显像试 验结 果来判 断冠 心
病的危险度 。
美国心脏病学 院/ 国心脏 学会 在核素心 肌显像 的临床 美 应用指南 。 中指出 , 。 在进 行冠 心病 危险度 分层 时 , 心脏 病 年 死亡率 小 于 1 的 患 者 为低 危 , 于 3 的 患 者 为 高 危 , % 大 % 1 ~3 者为中危 至高危 。心肌 显像最 适合 判 断 中度 危 险 % % 的患 者 , 因为低危或 高危 患者危 险度 评估 已经很充 分 , 不影
如 T - B 。而 T — B 、 T —t f mi 者 在 诊 断 心 cMII cMII ctr o n二 ro s 肌 缺 血 方 面 结 果 比较 一 致 。 用 于 P T心 肌 血 流 灌 注 显 像 E
do , C ) 明确 A S 而 心 肌灌 注 显 像 尤 其适 用 于 可 疑 rmeA S 、 C,
邸丽娟 王 荣福
种心功能参数 , 合评价整体心脏功能 。 综
核素示踪技术是 指将 核素标 记 的化合 物引入 生物 机体 或体系 , 此标记物将 参与 生物 的代谢 及转 化过程 , 过对 核 通 素标记物发射射线的探测 , 以间接了解被标记 物在生物体 可 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 而得 到定性 、 位及定 量结果 。核 从 定 素心血管显像是核素示 踪技 术在冠 心病诊 治 中应用 最广泛 的核医学技术 , 是指 利用 能被心 肌细 胞摄取 、 应心 肌局部 反 血流量和心肌细胞功能的一种功能显像 , 它在冠 心病 中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 , 以提高对冠 心病诊 断、 可 治疗 的整体水平 。 核素心血管显像 在冠心病的诊断 、 冠状 动脉病变程 度和范 围 的估计 、 心病处理 决策上 的应 用 、 冠 疗效 的预测 以及 预后 的 判断方面有其突出优势 。本 文就 核素 心血管 显像 在冠 心 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 用及 相关 进展进行综合 阐述 。

第八章 第三节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八章 第三节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
TSH水平 ✓进行甲状腺显像并结合扪诊获得甲状腺重量 ✓病情较重的患者,131I治疗前对症治疗 ✓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三) 131I治疗Graves病
131I治疗剂量的确定
(1)固定剂量法:简单易行、 疗效高,早发甲低率高。
推荐剂量: GD : 111~370MBq(3~10mCi)
(三) 131I治疗Graves病
4
十一、放射性核素治疗
(一)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第一 第二类:发射α射线,如211At、212Bi、223Ra、
225Ac等。射程:μm 第三类:通过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的俄歇
电子或内转换电子,如123I、125I等。射程:nm
5
十一、放射性核素治疗
(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特点 1.靶向性:病变组织高度特异性浓聚放射性
药物。如131I治疗甲亢和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 灶, 131I-美妥昔单抗治疗肝癌。
2.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病变组织无时间进 行修复,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较小。
3.高吸收剂量:内照射治疗的吸收剂量决定 于病灶摄取放射性核素的多少和放射性药物在 病灶内的有效半衰期。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起 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主要包括甲状腺乳 头状腺癌和甲状腺滤泡癌。采用131I治疗DTC主 要包括去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即“清甲” 和治疗 DTC转移灶即“清灶”治疗。
➢ 甲状腺大小、质地 ➢ 131I在甲状腺内的有效半衰期 ➢ 年龄 ➢ 病程 ➢ 是否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三) 131I治疗Graves病
给药方法
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简称131I) 应空 腹口服,服131I后两小时方可进食,以免影 响吸收。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原理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原理

杀手无假期暑假安全校长演讲稿8篇暑假安全校长演讲稿8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杀手无假期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暑假安全校长演讲稿篇一亲爱的同学们:暑假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猜想同学们都是怀着激动和期盼的心情来迎接这个暑假的,但是同学们,你们有假期,安全却无假期。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学校要求同学们,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玄,增强安全意识,熟记安全知识。

在此,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并把所讲的内容牢记于心。

同学们,不安全的因素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就在昨晚,电视里还在报道:一名10岁的男孩因落入水塘而溺水身亡;近两天强降雨的天气导致重庆、湖南、安徽等多省市的部分地区遭受洪水、雷电、飓风等灾害,洪水导致房屋被淹,人员失踪……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将继续承受强降雨带给我们的考验。

同学们,不管是自然灾害也好、人为因素也罢,只要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有危害,我们就要坚决抵制。

为了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警惕,将人为的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而对于我们无法改变的自然灾害,我们也要学会基本的安全常识,学会自救自护,争取将灾害带给我们的危害降到较低。

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这次旅程所买的是一张单程车票,没有回头路可走,也没有后悔药可吃,这就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我们的生命。

具体来说,今天我讲以下几点:一、在假期中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草池初中学生常规》。

第二、放假后,及时回家。

不得在外游玩,迁延逗留,结伴串门。

未经家长同意,不得私自离家外出,更不准私自在外留宿。

假期中,不得无故进校。

不私自外出游玩,不玩有危险的游戏。

不下河洗澡。

不到工地、危墙、危房、电线杆、道路上、水塘边等危险地方玩耍。

不进电子游戏室、录像室、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玩耍。

不收听、收看、播放不健康的音像制品。

不参与功等任何邪教组织活动。

第三、交通安全方面。

核医学-心血管系统

核医学-心血管系统
适应症:
胸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冠心病及其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心肌梗塞的预后估计
心脏手术前排除冠心病
禁忌症:
急性心肌梗塞(<1周)、不稳定心绞痛
严重心律失常、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重度心衰
严重全身疾病或运动障碍
终止指征:
运动量达次极限量
ST段下移>0.2mV或上抬>0.1mV
一、心肌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
(一)显象原理: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摄取量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
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影,而坏死和缺血的心肌不显影(缺损)或影像变淡(稀疏),从而达到了解心肌供血、诊断心肌疾病的目的。
②99mTc-MIBI:
优点:价格优势;半衰期短;图像质量好;可进行首次通过和门控心肌显像
缺点:负荷和静息需进行两次;药物需临时定量;可计算心肌血流储备
缺点:价格昂贵;PET
2、显像方法:
①201TI负荷-再分布显像法
②99mTc-MIBI负荷- 静息隔日法
(1)冠心病的诊断
了解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部位及范围;在诊断心肌 缺血时,SPECT比运动心电图更敏感、更特异。
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是MPI最有价值的临床应用。
(2)危险度分层
MPI正常,死亡或心梗发生率<1%/年,不需CAG;
轻度可逆性灌注缺损,一般仅需内科药物治疗;
高危患者,需进行CAG和再血管化治疗:
1、显像剂种类:正电子药物、201TI、99
mTc标记化合物。
特点:
①首次通过心肌组织的摄取率高

核医学检查操作与安全手册

核医学检查操作与安全手册

核医学检查操作与安全手册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对人体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技术。

随着核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推广,操作者必须熟悉核医学检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以确保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

本手册旨在提供核医学检查的操作指南和安全措施,帮助操作者正确、安全地进行核医学检查。

第一章概述核医学检查是一种通过内部摄取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人体器官功能和结构的方法。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经过体内分布后,通过γ相机等设备进行成像和记录。

核医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

第二章核医学检查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核医学检查前,操作者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准备和设备的准备。

患者准备方面,操作者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告知患者检查的具体要求。

设备准备方面,操作者需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剂的准备充足,并检查影像记录设备的工作状态。

第三章核医学检查的操作流程核医学检查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准备、放射性标记物质的摄取、显像和记录。

在患者准备过程中,操作者需要保证患者身体舒适,遵循放射性同位素的摄取时间和进食要求。

在标记剂摄取过程中,操作者需要按照规定剂量和摄取时间将标记剂注射或摄入患者体内。

显像和记录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准确设置设备参数,保证图像质量,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第四章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措施核医学检查涉及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安全措施,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这些安全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放射性同位素的正确使用和存放、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

第五章核医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核医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操作者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检查,确保设备稳定性和成像质量。

此外,操作者还需要对标记剂的质量进行监测,并参与相关质量评估活动。

结语核医学检查操作与安全手册为核医学检查的操作者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参考。

心脏交感神经显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心脏交感神经显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心脏交感神经显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琚敏;汪蕾;宋雷;方纬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23(44)1
【摘要】交感神经系统在调节心血管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应用放射性核素心脏交感神经显像,可无创性评估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在疾病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疗效评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综述心脏交感神经显像技术在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脏移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以及研发新型显像药物对该技术普及推广的意义。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琚敏;汪蕾;宋雷;方纬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心脏神经受体显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3.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心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4.利用新型镉锌碲晶
体单光子发射断层进行心肌灌注/心脏交感神经同步显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5.心脏副交感神经正电子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知识】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医疗知识】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显像剂:18F-FDG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范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范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

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②可较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和并发症的缺血面积。

③急性心梗是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只能做静息显像。

心梗6h后即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灌注异常。

⑵急性胸痛的评估。

①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一般静息心肌显像时都会发现有灌注缺损。

②临床上急诊心肌显像为正常的患者中,几乎没有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而心肌显像为异常的患者,80%以上的病人后来证实为急性心梗可不稳定性心绞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简要版)JCS联合工作组(2012发表)目录表I一般问题1.背景2.基本原理3.成像技术4.依据病理和疾病选择诊断试验技术II实用指南:成像技术1.心肌灌注成像2.应用I-123 BMIPP心肌交感神经成像3.应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4.应用Ga-67柠檬酸炎症成像5.心脏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6.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7.负荷试验8.小儿科病例的特征和注意事项III 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的临床应用1.急性冠脉综合征2.慢性冠状动脉疾病3.心力衰竭4.心肌存活力评估I一般问题1.背景心脏核素成像应用广泛,如心脏病的诊断、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

这些指南的目的是使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心脏病的诊断中能实际而有效的应用。

为此,我们根据过去的报告总结了诊断试验技术的有效性和证据水平。

每一项诊断试验技术的特点和有效性在本指南的前半部分列出,而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中的应用则分述于后半部分。

2.基本原理本工作组根据过去的参考文献:关于用核医学技术诊断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委员会的报告(1989–1991, Fukuzaki等)和新的放射性药物对循环器官临床适应症的标准(1998, Sugishita 等),讨论了核心脏病学在临床上适宜的应用。

鉴于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学院(ACC)和美国核心脏病学学会(ASNC)在2003年发表了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日本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被提出要以详细复习日本发表的报告、增加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报告为基础。

工作组修订了2005财政年度发表的指南以与5年来核心脏病学领域的新知识相一致。

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文献中的最新报告,通过计算机检索了以英文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结果,对这次修订的指南,我们引用了1000多篇论文。

我们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每一项成像技术决定文献检索周期。

在详细复习了选定的论文后,我们才决定适应症和证据的分类。

工作组详细讨论了分类的证据水平。

就适应症和分类而言,存在一些有分歧的问题。

我们也尊重成员中少数人的意见。

在指南第一版中重叠的分类和证据水平的表格,已被有条理地安排变得更容易理解。

而且,对心脏放射性成像的意义最近已变得明显的领域,增加了新的描述。

依照常规指南,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的有效性分类如下:日本循环学会(JCS)分类I,、II、III被用于总结如下试验的适应症(Table 1).。

这次修订的心脏核医学指南由独立的评价委员会综述,且由JCS和合作学会批准。

本修订指南将在JCS网站发表。

而且,我们已制定了简要版以使完整版指南更广泛传播。

这个简要版指南还企图帮助医师在临床上应用心脏核医学,并帮助评估先前版本的意义。

3.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根据放射性核素成像中所用的放射性药物种类来分类。

我们增加了新的章节,如门控心电图(EC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成像融合技术,到这次更新的指南中。

在负荷试验和儿科病例中,我们强调了放射性素成像应用的分类。

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被分为Tl-201-标记和T c-99标记的心肌灌注成像技术。

此外,用I-123-(间苯苄胍)(I-123 MIBG)心肌交感神经成像、用碘-标记(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Ga-67柠檬酸盐和Tc-99m焦磷酸盐成像也被强调。

4.诊断试验技术的选择依据病理和疾病,这些指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和心肌存活力评估,强调诊断技术的选择。

II 实用指南:成像技术1.心肌灌注成像心肌灌注成像已被确定为核心脏病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

它使医生应用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能简单而无创地评价心肌缺血和冠脉血流储备的降低。

心肌灌注成像可提供冠状动脉的功能信息,这与由冠脉造影所提供的形态信息是不同的。

而且,对心肌灌注情况的定量评估是适宜的。

ECG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提供心肌灌注和左室(LV)功能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它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包括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心肌存活力的评价、血管重建手术适应症的确定、及疗效的评价。

它还被用于病变的评估和决定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严重程度。

而且,存在大量支持这种技术用于确定预后的资料。

心肌灌注成像的推荐列于表2。

2.用I-123 MIBG心肌交感神经成像I-123 MIBG可反映心脏交感神经末梢的分布。

用I-123 MIBG能检出局部去神经支配。

I-123 MIBG从心脏清除可反映交感神经活性。

因此,清除率的升高与心衰所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

当评估心衰患者的预后时,最早的研究集中于扩张型心肌病。

然而,已经报道I-123 MIBG成像对评价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衰患者的预后也是有用的。

应当注意对病患者,即使在没有心脏病时,左室下壁I-123 MIBG 累计摄取的降低也能观察到。

心肌交感神经成像的推荐见表3。

3.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代谢成像这种技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是有用的,而对ACS早期的诊断是非常有用的。

它对缺血性心肌损害(即缺血记忆成像)的检出是有用的,对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诊断可能是有用的。

心肌血流灌注和I-123 BMIPP摄取的差异,有时在顿抑和冬眠心肌可观察到。

因此,这种技术对评价心肌缺血的病理是有用的。

I-123 BMIPP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可能是否有用的。

对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的推荐见表4。

4.用Ga-67 柠檬酸盐炎症成像Ga-67 柠檬酸盐被用于评估心脏结节病患者心肌病变,和心肌炎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辅助诊断。

5. 心肌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心肌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RNA)是被广泛用作评价心功能的一种非常精确的方法。

最近,随着超声心动图和ECG门控SPECT技术和精确性的改善,在日本心脏RNA的应用已经减少。

然而,静息心脏RNA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检出化疗期间的心脏中毒。

心脏RNA应当在日本更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上述临床情况下。

对心脏RNA的推荐列于表5。

6.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已经确立心脏PET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18 FDG)诊断心肌存活力和应用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性。

在北美洲,铷-82和N-13氨被用于临床实践中。

而且,最近对负荷心肌灌注PET在心血管事件预后中的用途已经积累了证据。

Table 6.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的推荐7. 对运动负荷试验不适宜的病例,可用药物负荷试验。

重要的是要了解负荷试验的特性和通过考虑负荷试验期间的症状和ECG所见,来评价心肌灌注成像。

负荷试验的推荐见表7。

在2005年6月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国家健康保险计划,批准腺苷作为心肌负荷灌注成像的一种负荷药物,并对其使用提供财政补偿。

在此之前,卫生、劳动和福利部尚未对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成像批准任何药物。

8.儿科病例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儿科病例心肌灌注成像的适应症,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获得性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是川崎病)、心肌病、心肌损害和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在很多病例,药物负荷试验可能比运动负荷试验更适宜。

当做心肌灌注成像和对儿科患者下诊断时,需要考虑儿科病例成像的特殊性。

对儿科病例的推荐列于表8。

III 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的临床应用1.急性冠脉综合征:Tc-99m标记的心肌灌注成像被用于怀疑ACS 胸痛的诊断。

已经报道,急性期应用T c-99m标记的心肌灌注药物危险心肌区域的成像,加上此后随访心肌成像评价被挽救的心肌是有用的。

然而,在急诊室能提供Tc-99m标记的心肌灌注成像的医院数量有限。

在ACS早期做心肌灌注成像对危险分层是很重要的。

已经报道心肌灌注成像联用ECG门控可改善诊断性能。

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的诊断精确性,等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心肌灌注成像。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与静息心肌灌注成像相比,I-123 BMIPP有更高的诊断精确性。

静息时用I-123 BMIPP心肌成像,对难以做负荷试验的ACS早期患者是非常有用的(表9)。

2.慢性冠心病心肌灌注成像对预测有中度可能性的患者检出冠心病是特别有用的。

ECG门控成像同时可提供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脏功能的信息。

对鉴别心肌灌注成像中人为和梗死也是有用的,因此,可改善诊断性能。

而且,因为心肌灌注成像在负荷试验期间,使心肌灌注缺损严重程度的评价,变得可视和半定量,故对发生心血管事件后判断预后和危险分层它是有用的(表10)3.心力衰竭虽然心脏RNA已被广泛用于评价心功能,但因为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精确性的改善,和ECG门控SPECT应用增多,心脏RNA研究的数量已减少。

定量门控SPECT(QGS)可评价心肌灌注成像期间的心功能。

心肌灌注成像能用于确定作为心衰原因的缺血与非缺血性心脏病的存在。

已经报道通过ECG门控成像同时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肌壁运动,可改善诊断性能。

心肌灌注异常的出现对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也是有用的。

用I-123 MIBG行心肌交感神经成像对评价心衰严重程度、确定疗效和预测心脏事件是有用的。

4.心肌存活力的评估心肌成像和F-18 FDG PET对评估心肌存活力是有用的。

为了明确室壁运动减弱和左室内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心肌存活力,用心肌灌注成像和F-18 FDG PET来检查灌注/代谢是否相匹配。

在有存活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的病例,充分的血管重建可改善室壁运动、左室功能和预后。

F-18 FDG PET对确定血管重建手术的适应症是有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