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卷)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
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2021长春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三模)语文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L【参考答案】C (3分)【解析】A,强加因果,B.传统史学更具有专业性,旦专业化水平较高,无中生有。
D, “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不是“数字史学。
而是数字媒体.【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2.【参考答案】A (3分)【解析】不是对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C (3分)【解析】“到图书馆去査阅某珍本孤木史料”属于传统式史学研究。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L参考答案】C (3分)【解析】王志刚只解释了举国体制的内涵。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烏的理解能力,5.【参考答案】B (3分)【解析】王志刚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两个方面共五个问题,【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6.【参考答案】(6分)①本文是就国家科技工作进行的专题报道,围绕特定问题问答,突出专题性;②本篇专访针对会议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提问,内容具有针对性;③受访者是熟悉该领域工作的代表性人物,回应了社会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每点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归纳的探究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参考答案】B (3分)【解析】故事内容的整合错误:应属丁插叙,【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参考答案】(6分)内容上:①掲示了用足够剂量的砒霜治好小女儿恶性疟疾的原因;结构上:②照应前文有关内容,使结构紧凑自然;③为托付小 语文试题答案第I 页(共5页)女儿给他出版《误诊记》作了铺垫;④形成了情节的高潮,并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牧|上:⑤表现了 “父亲”贝于出版自己误诊病例以福泽业界 的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主题上:⑥丰富了小说的丄题。
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
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
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精品解析: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吉林诗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家国情怀”主要指对“家庭—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其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基于家国情怀的“家国同构”理念则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殷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血缘宗法制。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的父系家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构成了当时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
古希腊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继而通过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而步入文明社会旅程。
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了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
殷周以至春秋的所谓邦、国等,实际是由以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
父系氏族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德行和才干,并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建树,又借此在本氏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疆域以“一统天下”。
这种“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推动了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逐步促使人们形成了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也从源头上为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在血缘宗法制作用下,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社会也自然地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是孔子竭力维护和推行的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这个思想在《礼记》里被简要归纳为“五止十义”,其核心为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
其中,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
2021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 C A项,“家国同构”与“家国情怀”两个概念的内容杂糅。
B项,缺失“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的条件。
D项,强加因果。
2. D 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内涵与作用的发展变化,隐含了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具体阐述。
3. A “只要……就……”的推断不符合逻辑。
附:“五止十义”(原文本中)。
“五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礼记·大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礼记·礼运》)4.A A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于文无据。
5.D A项“目前已经成熟完善”,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B项“‘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文无据。
C项“只要……就……”有误,原文意思是“地摊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
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6.①商家丰富夜经济内容,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
②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夜经济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③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家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等方面安全质量,引导商家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加强抽检频次。
④城市管理部门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安全。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7. C C项,文中将“我们”称做“苦旅者”不是比喻。
8. ①离家与远行是人的本性;②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或“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④人们内心有对未来或者理想等的憧憬。
9.①内容上,进一步揭示主旨,人对家园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对找到“精神归宿”的人而言,“前方”就是精神家园。
2021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
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
正如《淮削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
《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
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
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
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
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
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
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
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底考试【会员独享】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底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前须知:1.第1、2、3、4、5、6、12、13、14、15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其它题的答案那么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指定位置。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群众文化趋向。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兴旺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群众文化相应地开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开展,群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开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群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心,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群众文化的一个组成局部。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群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置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群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兴旺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群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群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级高三上学 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20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A 根据原文,提取微小遗存是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而非田野采样阶段。
2.C A项,原文是“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并非明确地说明淀粉粒和植硅体可以鉴定到哪一级。
B项,原文是“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研究方法的限制”和“考古学家的忽视”并不是导致未发现荇菜遗存物的原因。
D项,原文是“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
”可见草木樨属植物被用作马的饲料并不是《诗经》未记载它的原因。
3.C A项,原文是“植硅体”非“植物吸收的液态硅”。
B项,不是“全面复原”,只能说部分地复原了田螺山人的食物来源情况。
D项,《诗经》中记录“为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并非“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4.植物考古学是以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人类文化发展与历程的学科。
(研究对象1分,研究内容1分,学科/考古学分支学科1分)5.①设计发掘方案②发掘③田野采样: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将另一部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植硅体研究。
④实验室研究:分析可能获得的炭化物是否为水稻遗存;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
⑤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
(每点1分,①②③④顺序错误扣1分,⑤的顺序不限。
没有结合“京西稻”相关材料扣1分)6.C“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错误,鹿三不愿白嘉轩犁地,不是因为白嘉轩会耽搁时间,而是心疼他的身体。
7.B“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错误,这段肖像描写是用白嘉轩受到的身体摧残反衬出他内在精神的强大,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8.①维系白鹿村“长老统治”的权威:村里人对白嘉轩先问询,白嘉轩再回应;②维系家庭(家族)“长老统治”的权威:白嘉轩以个人威望统御家庭生产生活,白嘉轩对白孝文惩罚;③冲决肉体(身份)方面“长老统治”的权威:土匪打断白嘉轩的腰杆;④冲决精神的“长老统治”权威:已婚的长子白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
2021长春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三模)语文

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本试卷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K■一并交回,注意事项;L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引駅序在答题卡务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題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湎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却5,保持卡而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血的乂字,完成1〜3题。
正如古腾堡印制札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柄官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史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站合所涎生的敦字史学,迎合了晩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口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省的文狀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
通过互联网正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完音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升独立的折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打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
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打大了历义学的受众范围。
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口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口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语文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科试卷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商时期,用于典册书写刻铸的甲骨文、金文有4500个之多。
孔子整理“六经”,其中《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
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蔚为大观,按类汇集,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
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
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
学者们在群籍中搜存考佚,考镜源流,整理成缮写工整、校勘无误的书本“善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
中国古代的书籍,简称古籍,一般指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
广义的古籍概念也包括后来影印、整理、缩微、数字化古籍而产生的产品。
古籍一般有不同于今天的装帧式样,如简册装、卷轴装、梵央装、缝绩装、粘叶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材料二文字载体多种多样。
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东北师大附中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1.D【解析】“引领时代发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2.D【解析】“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
由原文“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分析可知,《厉害了,我的国》是在院线上映的,所以并没有“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3.B【解析】“以小见大的方法”错误。
由原文“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故宫的,并没有以小见大的方法。
4.B【解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对应原文语句“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
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等来分析,抓住材料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庭背景”分析判断,为叙事原则。
5.①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
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2分)②选择了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
(2分)③创新了表达方式。
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演绎的方式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分)6.B【解析】“头顶上有月光”和“头顶的月亮”并没有渲染环境的恶劣。
7.①表层义:指美国人眼中的“会吝惜生命”、能过上好生活、让世界有希望的文明样式。
(2分)②深层义:实际是指美国人用极其霸道、自以为是的武力来强行征服他人的野蛮行径。
(2分)③主旨义:指拥有民族尊严、自由独立和高度民族自觉的文明。
2020届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届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安晓斯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
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
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
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
就问爹。
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
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
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
董家行医,家教很严。
医德惟上,药价低廉。
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
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
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
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
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
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
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
祥子听了,泪流满面。
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
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
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
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划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
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
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
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
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图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留下了各种象形图画的印痕。
2020-2021学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尚农”,崇尚的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震惊的、出乎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产生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题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家国情怀”主要指对“家庭—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其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基于家国情怀的“家国同构”理念则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殷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血缘宗法制。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的父系家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构成了当时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
古希腊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继而通过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而步入文明社会旅程。
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了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
殷周以至春秋的所谓邦、国等,实际是由以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
父系氏族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德行和才干,并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建树,又借此在本氏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疆域以“一统天下”。
这种“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推动了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逐步促使人们形成了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也从源头上为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在血缘宗法制作用下,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社会也自然地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是孔子竭力维护和推行的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这个思想在《礼记》里被简要归纳为“五止十义”,其核心为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
其中,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
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
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大学》)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吕氏春秋》)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理念确乎深入人心。
总之,萌生于殷周时期的家国情怀,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到心怀天下、报效国家,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推己及人,并由家及国拓展和上升为积极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
它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数千年来,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钱念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同构”基于家国情怀,它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B. 古代中国发展为文明社会,得益于使用了铁器等生产工具以及由此带来的、以小农经济形式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发展。
C. “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推动人们高度重视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为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关系。
D. 儒家思想中,孝和忠的关系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因为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和具体形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周至春秋时期父系氏族首领的成长历程,证明那时的邦、国等是由以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的。
B. 文章引用的《礼记》《大学》《吕氏春秋》中的词句,对理解家国情怀的产生发展与儒家思想影响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引导性。
C. 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生产与发展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古代中国形成较稳固血缘宗法制的历史独特性。
D. 文章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的发展历程,指明其积极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具体阐述了家国情怀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希腊步入文明社会旅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生产中使用铁器等工具,就能够带来原始公社的瓦解和家庭私有制的发展。
B.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和“一国仁,一家兴仁;一国让,一家兴让”都是对家运与国运互相影响的解读。
C. 宋代陆游《示儿》诗所传达的复杂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正是“家国同构”理念深刻影响中国诗人文化心理的体现。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同“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在家国情怀方面具有一致性。
【答案】1. C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核心内涵”错误,“家国同构”与“家国情怀”两个概念的内容杂糅。
“家国情怀”是“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核心内涵”,不是“家国同构”。
B.由原文“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了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可知,缺失“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的条件。
D.强加因果。
原文只是说“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具体阐述了家国情怀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错误,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内涵与作用的发展变化,隐含了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具体阐述。
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法绝对。
原文是“古希腊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继而通过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而步入文明社会旅程。
”“只要……就……”的推断不符合逻辑。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夜经济在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腾讯与瞭望智库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中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较上年增长47%。
“在中国经济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的历史时期,夜经济由于其蕴含巨大的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开始被人们关注。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付晓东看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自然的钟爱和深层的理解,夜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重要、更加关注的部分。
”的确,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习惯。
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多样化消费,与此同时,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需求更为旺盛,消费者开始在能力范围内追求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发为《吸引人更要打动人夜经济快步复苏》)材料二:恢复“地摊经济”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之美,但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发展”。
从“地摊经济”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各地还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
例如,划定临时摊点,加强执法引导,让执法更带城市温度。
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让“地摊经济”活起来,“夜经济”动起来。
城市管理部门还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不扎堆、不聚集。
“地摊经济”与文明创建并不相悖,反而更能体现出城市温度,“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生的基本考量,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住“保民生”的步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在危机中找新机,积极面对困难,化解痛点,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底层百姓就业,接地气、暖民心。
只要不侵害公共利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下,保证清洁卫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地摊经济”就值得鼓励。
(摘编自周茂盛《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材料三:多个平台大数据显示,文旅消费在“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发生在夜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夜经济”既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海内外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而从长期来看,戴斌认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
上海在去年4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海派夜经济”,其中提出,丰富业态种类,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供给。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将继续做好引导、协调工作,推动更多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以发展“夜经济”为契机,上海将全面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
(摘编自《多地文旅消费复苏点亮“夜经济”》)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日前,我国公民夜间消费占比已超过日间消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
B. 作为“夜经济”的一种,“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夜生活,同时也对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 “地摊经济”应以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为前提,体现城市文明应有的温度。
D. 夜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夜经济不仅包括餐饮等日常生活消费,也有文化旅游等精神层面的消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夜经济”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目前已经成熟完善,努力发展好“夜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B.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在不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C. 只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地摊经济”就会良性发展,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D. 上海市打造“海派夜经济”,特点突出,将推动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促进文旅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6. 怎样才能做到“夜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并行不悖?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D6. ①商家丰富夜经济内容,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