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合集下载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荀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性恶论”,这一理论对儒家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荀子“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荀子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荀子对“性恶”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生下来就天生具有一种极端的贪婪和自私的本性,而不会因为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构成了威胁。

荀子主张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压制,通过刑法和道德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修身治国的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强调“性恶与修身”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才能克制人性的恶,实现个人修身的目标。

荀子的这一观点推动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的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社会精英提供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

荀子的“性恶论”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关于教育的理念。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格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荀子的教育观念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的“性恶论”也对儒家的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需要有力的政治手段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压制人性的恶。

基于此,荀子提出了“法治”的政治理念,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刑法和施行公平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荀子》 “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荀子》 “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荀子》“性”与“性恶”观念辨析性恶说是荀子人性学说的主流,但实际上此说最不完善,遭到各方面的质疑。

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之恶不是人性的本质,而是顺应,沉溺于人的本性的结果。

有的学者主张荀子的性恶论只是表面的,人性中潜在地蕴含着性善。

有的学者则认为《性恶》篇非荀子所做。

谢晓东提出性危说,把性看成是一种倾向于恶的势能,其要义在于人性本质无善恶,但倾向于为恶。

以上学说凸显了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大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试图从善恶角度来理解荀子的人性论,这种思路可说是人性本体论,即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恶或善;第二种思路则试图跳出善恶的角度来看人性,力图摆脱人性本体论,而以伦理学观点来阐释荀子人性说,即认为性恶的根源不在人性本质,而在人的伦理行为。

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没有跳出从善恶立场来看人性的思维模式。

第二种思路貌似超越了善恶立场,其逻辑前提实则仍局限于人性善恶与否的潜在追问。

性恶本体论类似于问石头吃荤还是吃素。

性恶伦理学论则类似于说石头既不吃荤也不吃素,但有吃荤的倾向性。

真正超越善恶立场的人性论则认为:对人性提所谓善恶问题本身就无意义,站在这种立场上看问题,则会清楚地认识荀子的“性”与“性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性”的内涵及外延荀子原文中关于“性”的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类:1.“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荀子·正名)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3.“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4.“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5.“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来修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荀子的“性恶论”影响了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使其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榜样力量、言传身教、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

最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强调了人性本恶的认识,引导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思想引领,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人性,重要性,影响,方法,策略,实践意义1. 引言1.1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的,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和约束。

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荀子的看法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人性的负面倾向,意识到人们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长期性,提醒我们要注重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仅仅关注教育的片面表现。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正文2.1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不可靠、需要被教化。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追求私欲、不择手段。

荀子认为人性的本恶表现在人们对欲望的放纵,追求自身利益,不考虑他人利益,甚至会伤害他人。

他认为人的本性需要通过教化、规范来约束和改造,才能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仁爱的人。

荀子的人性观影响了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良知和道德约束自身,而是被外力教化所影响。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摘要】荀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性本恶的理由是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没有良知和道德的约束。

荀子的思想对儒家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和思考。

他的影响和贡献在于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根源和道德的建立方式。

荀子的性恶论不仅对儒家思想有所启发,也对后世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人性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探讨,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荀子, 儒家, 人性观, 性恶论, 质疑, 理由, 影响, 贡献, 发展, 结论.1. 引言1.1 荀子对儒家人性观的质疑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孔子的人性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截然相反。

他指出,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贪婪、暴力,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

荀子的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孔子的人性观,引发了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荀子的质疑不仅是对孔子人性观的质疑,也是对整个儒家传统的挑战,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对荀子的性恶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人性观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 正文2.1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思想核心之一,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贪图享乐,缺乏自制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只有经过道德的磨砺和教育的培养,才能使人成为一个正直、谦虚、仁爱的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品质,只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善的本性。

荀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改变。

荀子的性恶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为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为后来儒家注重教育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荀子》一书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改造人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了不同的解读和批评。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具有贪婪、自私、残忍等恶劣的本能。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育,人们会沉溺于个人欲望,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和公共利益。

辩证分析1. 人性的复杂性荀子的性恶论过于简化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既有自私贪婪的一面,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归结为恶。

2. 社会的作用荀子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存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然而,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也可能导致人们变得虚伪和机械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3.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荀子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而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在改造人性时,应该兼顾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4. 历史发展的变革荀子提出性恶论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德风气败坏。

他希望通过改造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值得商榷。

总结荀子的性恶论是他对于人性本质的一种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辩证分析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忽视个体需求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的利益,探索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性观。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荀子尊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那么你知道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介绍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希望能帮助到你。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否定,是儒家人性观发展的一个阶段。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调整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一观点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其一,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悲观和负面评价;其二,揭示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其三,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在对人性评价上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是天生善良的,只有在受到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变得恶劣。

他认为纲常(人伦道德)是人心所向,是自然而然的,而若无法实现,那就是受到外力的干扰。

反而,荀子对人的本性非常悲观和负面评价,他认为人的本性有五恶:贪、嬖、狠、狷、愎,而且容易被财色所迷惑和驱使。

荀子认为这些恶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干扰,而是人性的本质,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

由于人的本性有恶,所以他们需要学习和接受道德修养的教育,从而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荀子提出了通过“上行下效”来实现教育的方法,即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下属的行为。

在家庭教育方面,荀子强调了父母的作用,指出家长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引导子女领会仁义道德,培养他们的善良本性。

再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国家治理需要依靠领导者,领导者需要具备仁德、智慧等德行,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同时也提出了“天下归心于仁”、“君子修道以治国”等口号,强调了人民愿意服从领导者主要是因为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才能。

总之,荀子通过性恶论的理论表达,严穆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推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指出人性的恶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也指出了通过教育和规范人的行为,间接修复他们的恶性,并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对于优化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荀子·性恶》原文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

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

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社会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所起的重作用。

但是将人性本质定义为恶又有其片面性。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卿,字玄伯,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秉承着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在某些方面却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人性观上。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约束和调整人的恶性,从而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这一观点被视为儒家人性观的一次重大发展,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说法,与孔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善良的本心,只是因为外在环境和教育的不足而导致了道德品性的堕落。

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天生具有自私、残暴和贪婪的品质。

他认为人如果没有得到严格的教育和约束,就会沉溺于私欲,无法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之后,提出了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和调整人的恶性。

他认为,人性的恶劣可以通过自律和外在的约束来改善。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之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

他也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礼制系统,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来制约人性的恶劣表现,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虽然与孔子的“性善论”相悖,但却为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他的观点使儒家思想更加深刻地关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种对人性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也引起了后世儒家学者对人性观念的不断讨论和反思,使得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1000字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姓荀氏,名轲,字文若,山东薛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荀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性本恶,教化成性,政治积极,天人合一等,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人性本恶荀子认为,天生人性是不善的,人的本能是贪婪、自私和欲望无止境,是偏离了道德规范的。

他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里包含着斗争、冲突和破坏,人的欲望往往超越了实际的需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荀子之所以认为人性本恶是有根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的。

如果人没有教育和约束,便会变得更加的自私和残忍。

他举出了许多人类存在但野蛮状态下的行为、如食人、抢劫、杀戮等等,来证明人性本恶的必要性。

二、教化成性荀子提出的“教化成性”是针对人性本恶所做出的改变。

他认为,教育和礼仪制度是人类文化和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和礼仪制度的进一步熏陶,人们的恶习可以得到有效的克制和消解。

荀子认为教育与礼仪的目的是要塑造好的习惯和品质,促进人的道德进步。

他说,“人性难改,但习惯可以使之改变,畜饲之禽,习养之,为人所驱策,则可为人驱策矣。

”荀子的教化成性思想认为,人在教育模式的约束下,可以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恶行。

三、政治积极荀子在政治上的思想,把虚、无为的政治思想置之不理。

相反,他提倡积极主义,主张“尽道治翕,纠奸卫权”,强调在政治活动中要有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高尚的品格修养,具有一定控制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能够担任政治领导者。

荀子认为,政治领袖应当具有“德治”和“汉武帝之治”的特点,即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刚强的意志和清醒的理智,是反腐败、反专制和提高公正行政的标志。

四、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宇宙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界中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人的行为和思维也都围绕着一定的公德和秩序展开。

他提出了天、地、人三者的“三纲五常”和道德方面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荀子·性恶》一文中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残暴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由于人的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争夺资源,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使人们能够自律和自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辩证分析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仁爱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知和道德感,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发扬和提升。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们能够关心他人,追求公正和道德,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对人的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弱点。

然而,荀子过于强调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感。

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的行为不仅受到欲望的驱使,还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制约。

荀子的性恶论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过于悲观和消极。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感,对人的良知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强调了人性中的一种优点。

然而,孟子过于强调人性的善,忽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

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的行为不仅受到道德和良知的驱使,还受到欲望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过于乐观和理想化。

三、评价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它们是对人性的不同侧面进行的思考和分析。

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的行为既受到欲望的驱使,也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制约。

荀子性恶论及学习教育思想浅析

荀子性恶论及学习教育思想浅析

[ 标签 :标题 ]篇一:荀子“性恶论”浅析荀子“性恶论”浅析23120130 洪月纲要荀子的“性恶论” 思想在先秦百家对于人性的论断中自成一家,他的思想对后代今日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虑的。

“性恶论”是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人天生就拥有恶的本性,重申化性起伪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人人同等”的观点,为提高民族的精神和品行供给了理论基础,还必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自然,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一种先验论的唯心史观。

他把人的自然属性看做是人的本性,是限于其时代的限制性。

【重点词】人性性恶本性自然性【正文】“性恶论”是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唇枪舌剑。

认为人天生就拥有恶的本性,只有经过化性起伪才能做到趋恶向善,重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拥有恶的本性性恶论固然在名望上没有性善论那么动听。

但其实,就好像性善论其实不可以令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不是允许人任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意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原来拥有的生计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计,就必定要求生。

既然必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需否认它,回避它。

荀子的做法不过没有回避它而已。

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拥有“因人情” 的一面。

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初步的,可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

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拥有更多的合理性。

性恶论并不是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荀子在《性恶》里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人之情性也。

”这里的“性” 是指本性,人生来就拥有的本性,人之“欲饱”、“欲暖”、“欲休”是人之自然本性,是知足人生计的最基本条件。

人生活不单需要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感官方面的精神享受,荀子在《性恶》里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尔后生之者也。

”是说耳目口腹肌肤骨体的欢乐享受,产生于人的本性,各样感觉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显现。

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2]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

[3]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

[4]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5](2)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3)。

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

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

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

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

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

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1.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2.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

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

“伪”即人为。

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

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

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一、荀子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一)荀子生平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间。

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

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

荀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荀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荀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不仅致力于主张政治制度的完善,还重视人民的生活实际,讲究个人修养和品德。

以下是对荀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概述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化和礼制的压迫才能使人“性有所制”,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人之初,性本恶,善成之,恶忘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积极倡导教育的思想家。

2.天命论荀子认为,世界上万物的存亡和发展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国家的命运也是如此。

他主张政治权力是由天命所赋予的,统治者必须要有德才,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安定。

3.民贵君轻论荀子强调,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统治者的权力是由于民众委托的,是临时的。

统治者必须要对人民负责,以人民利益为最大的目标。

同时,他反对“权力中心主义”,主张建立威权与法制并行的制度,保护人民的权益。

二、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结合社会实际的政治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从实际出发,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实际问题,如政治制度、阶级矛盾、道德风尚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在于,他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2.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他非常重视统治者的文化素养,认为教化和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

荀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历史上影响深远,孔子思想中“教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就深受荀子的影响。

3.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标准荀子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认为国君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维护社会稳定。

这个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中。

三、结论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的“性恶论”、“天命论”、“民贵君轻论”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及社会文化的发展。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上,荀子的性恶论一向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孔子、孟子所持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国家治理策略。

本文将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辩证分析,探讨其内涵、特征及现实意义。

一、荀子的性恶论概述荀子认为,人之初,其性本恶。

这一观点最早见于《荀子·性恶》。

他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欲望的驱使,倾向于自私和贪婪。

为了自我利益而不惜侵害他人,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因此,他指出:“人之所以不相杀,非无道也,而是用礼法来抑制。

”从这一观点出发,荀子构建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与社会管理体系。

性恶论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断言人性就是坏的,而是希望借此强调教育、法律和道德在个人成长及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思想中既包含对人性深刻的认识,也寄托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自律的期望。

二、荀子性恶论的根源荀子的性恶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早期的道家思想到法家的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荀子的思想形成。

对比力量:孟子的本善说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良本性,但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本性可能被掩盖。

与此相比,荀子对人性的悲观态度为他的理论打下了一定基础。

他认为,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中的种种恶行说明了个体倾向于的不良行为。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个体行为的规范。

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势力割席分治,人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法律薄弱的环境中。

在这个背景下,个体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荀子意识到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重建社会信任与合作的重要观念。

三、人性的双重特征尽管荀子坚持其“性恶”的观点,但他并未否认人的理智能力和自我约束力。

荀子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性本恶的观点
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

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就还必须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也是我国“性恶论”的首倡者和系统论述者。

它对人的总体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即人虽然在社会中生活并以“礼义”为原则,但最初显示出来的却是无限的欲望与争斗,因而是“恶”的。

后来,人进入社会,过起群居生活之后,其中的精英人物(君子、圣贤)才逐渐认识和揭示了“礼义”这一人生之道,从而“化性起伪”,用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的办法,使人类懂道义、讲礼节,因而也成为天下最强大和最高贵的物种。

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

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则提出‎了“礼、法”。

并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的‎“性恶论”,在先秦百家‎中也是独树‎一帜。

我们组将从‎以下三点探‎讨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何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第二,人性本恶与‎个人的修养‎但是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就是罪恶‎的,荀子提出通‎过后天的教‎化我们可能‎成为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甚至是圣人‎。

同出于《性恶》篇: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为)也。

圣人与众人‎没有区别的‎地方,是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但是圣人的‎过人之处,是其个人修‎养,可以克制自‎身多余的但‎是出于天生‎的欲望,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个‎人修养的极‎致。

而我们自小‎熟读的《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性恶论“的一个证明‎,只因人性是‎恶的,才需要编著‎《三字经》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

浅析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浅析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浅析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是不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学说,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

它第一次将人作为主体用以理论研究,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自然的欲求持以认同态度。

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化性起伪”思想,更是提出以“礼义教化”节制人类无穷的欲望,改变人类趋恶的本性,为人类通过修养成为圣人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性恶论”;本性;“化性起伪”1 “性恶论”对人性的正视荀子所创立的“性恶论”是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也指人的本性,它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也指人为的后天修养,它是善的礼乐教化。

荀子在《性恶》开篇即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恶是人性当中根本存在的东西,而善的存在则是通过人为产生的,他否认人的道德观念是生来就具备的,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塑造影响。

“性恶”是人之本性,荀子没有回避否认这一点,而是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正如他在《荣辱》、《性恶》、《天论》、《王霸》中的论述,并未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加以否定,而是将欲望追求其视为人之本性,将感官视为人体接触外界的官能体验,进而对这种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起到合理化作用,使其变得正当。

然而,正是因为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是出于本性的,因此在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节制任由本性使然,就会造成社会混乱。

所以荀子在《性恶》中又指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1]在此,人的欲望以“恶”的形式呈现出来,荀子虽肯定了人类追逐欲望的合理性,却也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之处,若欲望不加节制任其发展,就会恶从欲生。

同时他也指出人性之恶为人的教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社会、制度的约束,人类可以做到对欲望进行节制,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将对欲望的追求变成具有审美追求的行为。

2 “性恶论”与审美世俗化冯友兰先生曾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

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

“伪”即人为。

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

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

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一、荀子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一)荀子生平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间。

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

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

对先秦至汉代思想的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一生作了简略介绍。

传记云:“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1”这段简短的关于荀子生平的介绍,对分析荀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据记载原有300多篇,经过刘向校阅整理,去粗取精,编订为32篇,名为《孙卿新书》。

到了唐代中期,杨倞把《孙卿新书》32篇分成了20卷,对它的各篇次序也重新编排,定名为《荀子》,并为它做了注。

现在所用的《荀子》,就是杨倞所编定的。

荀子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礼论、乐论、天人之分、性恶、君道与臣道等各方面。

关于荀子性恶论的分析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荀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在他的天人架构中展开的。

所以,要分析荀子性恶论思想首先应了解和掌握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

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在荀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荀子认为人的治乱与天无关,天的运行与人无关,天人各有其分,不容混淆。

在荀子这里,“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

“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有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世间万物的运动发展是不靠“天”和“神”的。

荀子还认为,对天和人的职能必须明确划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3”。

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的,天道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大地并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不再宽广,上天有一定的规律,大地有一定的法则。

荀子除了天人之分外,另一重要的思想是礼论。

在荀子看来,人生来便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表现为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约束一味的求便导致了争斗,争斗导致混乱,混乱愈发不可收拾时,先王就针对这样的局面创造了1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3——185页。

2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6页。

3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9页。

礼义,用来规范混乱的局面,合理调节和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在欲望和外物之间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

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4”除此之外,荀子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二、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根源荀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异常繁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大量的私田被开垦,田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井田制”已经适应不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新的赋税制度改革应运而生。

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改革公田制度,国家按土地的亩数对土地征税。

国家对公田征税,根据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包括私田。

鲁国之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

“初税亩”这种赋税改革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给土地公有制带来了沉重打击,确定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

从此,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

其次,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荀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转折期,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年复一年的战争,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为了达到自己阶级利益,实现私欲,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

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荀子提出了比孟子“性善论”更深刻的“性恶论”。

西周以来,以宗族政治建立起来的礼治受到猛烈冲击,周公礼治时代荡然无存,孔子把这个时期描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臣子杀君主,子杀父的暴行不断发生。

孔子曾感叹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于是孔子穷毕生精力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孔子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愿望并未实现。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重要的不是复兴周礼,而是重建一个适应新的社会的价值体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正适应了当时时代要求,而礼治的思想基础则正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理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学说为礼乐的重构奠4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0页。

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荀子人性论的观点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

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

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后天的积习不同而造成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是不可能与人相处的,孔子道出了人性与兽性间的实质差异。

“至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与艺”,这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出了孔子对一个人性高尚的人为人处世的要求,社会中做人应正直坦荡,而不应苟且偷生。

纵观孔子思想,他很少深谈到人性,他并没有对人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更没有将人性定为善或定为恶。

然而,正是他的一句“性相近,习相远”,使得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沿着他的方向,开创出著名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条路线。

继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提出“性无善无恶说”。

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就像吃喝一样,是无善无恶的。

荀子对告子的“生之谓性”予以了继承,并突破了告子对“性"理解的狭隘范围。

荀子将“性”扩展到心理和思维的能力层面,“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5”本能就如同原材料,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人为努力和环境作用所形成的。

告子的名句:“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椿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流水本来没有东西之分,性如同流水一样,性也没有善恶之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引导。

荀子认为“资朴”本身非善、非恶,但若欲求过度了,就偏离了轨道,所以性是恶的。

可见,荀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告子的性无善无恶的基础上的,他的性恶论思想有对告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道德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6”。

荀子反对孟子的“四端”说,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乃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的结果,不是先天就有的。

为此,他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例如,荀子说:“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无5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3页。

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5页。

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者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

7”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善是通过后天的积习产生的,这为人性可以改造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为“善者伪也”的观点展开做了铺垫。

三、荀子的“性”“性恶”以及“化性起伪”上文已对荀子人性论的根源作了深入了解。

那么荀子的“性”究竟是什么呢?在讨论荀子“性恶论”问题时,首先必然要涉及的便是荀子的“性”字意义的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