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1.发展心理学,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种系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1.达尔文用观察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一个婴儿的传略》。
2.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的是霍尔。
3.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
4.1882 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认为生命发展的原初动力是性驱力,称为利比多。
(2)弗洛伊德后期提出了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3)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4)弗洛伊德的四种研究方法:①临床观察法②催眠释梦法③自由联想法④生活史法(5)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出现俄狄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2岁)⑤生殖器/青春期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要形成的人格品质是:希望。
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感。
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18 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18-25岁(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25-50岁(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3.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低阶段,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智力开始发生时期(萌芽)。主要用感知、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上。(2)前运算阶段(2~6、7 岁)此阶段已产生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同时语言也开始发生作用,表象、语言同时起信号作用,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上。(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或认识事物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表现出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掌握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注: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脱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可用假定进行推理,用归纳组合去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注: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的束缚、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四、婴儿的心理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发展(2)近远原则:由内向外发展(3)大小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2.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4.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5.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6.婴儿期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1)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2)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3)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4)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5)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五、幼儿的心理发展
1.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皮亚杰曾经用“三座山”实验证明了幼儿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3.大脑发展的快速期:5-6岁、13岁左右。
4.儿童在4-5岁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6-7岁认识到性别的恒常性。
5.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这时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维度的改变。
如果在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就不一样大了,该现象说明幼儿并不具备守恒能力。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并不具备守恒能力,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当物体的表面现象发生某种改变时,其自身的某种特性(如容量、体积、数目)仍会保持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
六、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1.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童年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
3.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
(1)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常常采取拒绝的态度和训斥、惩罚等消极反应,他们要求幼儿无条件地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很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影响:孩子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善于交际,容易抑郁,胆怯和自卑。
(2)民主型(又称权威型):父母对幼儿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同时向幼儿提出明确要求,并经常和孩子讨论,解释有关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意义。影响:儿童有较强的独立性且对人友好,勇于与人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和自信。
(3)放纵型:父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过分的接纳和肯定,但缺乏控制。影响:孩子缺乏责任心,专横,攻击性较强。
(4)未参与型: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甚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量缺席,对其行为缺乏要求和控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很少。影响:有很强的攻击性,冲动性,不顺从,易发怒,且自尊心水平较低,很少为他人考虑。
4.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依次为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5.童年期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
(1)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3)促进儿童的人格、责任感、自我概念的发展。
6.塞尔曼将儿童友谊的发展划分为:短暂游戏伙伴(3-7岁)、单项帮助阶段(4-9岁)、双向帮助阶段(6-12岁)、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自主独立阶段(12岁开始)
7.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看法与理解
8.童年期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1)培养儿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2)建立良好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