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论媒介全球化及中国媒介的变化(一)
论媒介全球化及中国媒介的变化(一)摘要:在媒介全球化时代,媒介全球化开辟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同时它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逐渐加深。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面对国际传播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应对跨文化,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媒介全球化大潮中雏护自己的信息主权,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传媒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中国媒介,应当也必须做到主动利用先进的现代传媒方式传播自身文化,促使其早日融入全球化中。
我国媒体传播须借鉴外国的做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权益,确立地位。
关键词:媒介全球化;新媒介21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可以说当今世界,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无法摆脱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当代传媒模式的变化包括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这些进程体现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的社会领域。
全球化最好被理解为一个多面的分化的社会现象。
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单一的状态,相反它指的是在社会活动的所有关键领域中不断全球化的相互联系模式。
而大众媒介正是通过源源不断的图像与信息,向大众展示一个流光溢彩的图像世界。
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真正的宝库,它再现整个人类的真实生活。
在新世纪里,正在形成的社会秩序建立于知识之上,一切都开始悄悄变化。
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价值取向和动力虽然在各国不一样,但全球化的思想在媒体上的共鸣使知识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基于知识来适应现实生活,人的思考和行为须臾都和媒体提供的知识及一切信息融在一起,正在使人类社会清澈见底。
在媒介全球化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全球化背景要求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结构中“占据一个位置,并且以符合行为规范的方式与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动,才能具有这种身份”。
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
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媒体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彼此不断影响、塑造和改变。
媒体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
这些媒介通过传递信息、报道事件、传播观点和呈现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往往会引发社会意识形态的讨论和变迁。
首先,媒体传播可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时事和社会事件,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和解读,媒体传播不仅提供了信息,更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影响。
媒体的报道方式、立场选择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会直接塑造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评判方式,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媒体传播的内容。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约束和导向。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导致媒体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有所偏向,呈现出不同的立场和视角。
例如,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报道往往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媒体传播的主题和重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决定了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导向。
然而,媒体传播并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传递工具,它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反作用。
社会的多元化、信息的自由传播和公众的独立思考,使得媒体传播受到质疑和审视。
公众对媒体的意见和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修正着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媒体在面临舆论压力的同时,也不得不作出调整和适应,以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和要求。
在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定的权力关系。
媒体作为信息的掌控者和传播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通过公众的接收和传播,不断对媒体传播进行督促和塑造。
这种权力关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需要依靠社会的共同和平衡来调整和约束。
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影响研究
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影响研究一、意识形态传播在媒体传播中的基础作用意识形态是一种与价值观、信仰等相关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在媒体传播中,意识形态广泛存在于各种新闻报道、社论评论、专论文章、广告等内容中,不仅影响着媒体传播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也为受众传递了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取向,是媒体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意识形态的基础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于媒体传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它通过媒体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着受众对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塑造了公众的一种思想和价值观。
媒体传递的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对社会的认知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往往会选择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事件进行报道,对抗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传达正确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媒体评论和社论的发表也是对意识形态重要作用的体现。
媒体评论和社论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发,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思考和认知。
2、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意识形态传播是通过媒体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比如,利用新闻、广告、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网络等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和载体向受众传递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而每种媒体载体和渠道,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各有不同。
以电视为例,由于其具有视觉和听觉双重的感受体验,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性共鸣,在传递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新闻媒体,由于其对于事实的客观报道和深入分析,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更容易引导公众的思考和认知。
3、意识形态的传播影响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媒体中很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传播的重点是通过情感诉求来渗透人的内心,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媒体在传递意识形态方面,往往会采用各种策略,如利用视觉冲击、情感诉求、信息操纵等手段,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价值取向的目的。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目录绪论第一章媒介文化批评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早期以报业为对象的媒介批评第二节以电视内容为对象的媒介批评第三节以图书为对象的媒介批评第四节以电影为对象的媒介批评第五节我国早期的报学批评第二章媒介批评的现实特性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现代性变革第二节媒介批评过程中的批判精神第三节批评主体的广泛参与性与批评知识的综合性第四节传媒生态变迁与当代媒介批评的转向第三章媒介文化批评主体与媒介素养第一节媒介素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第二节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媒介批评主体与媒介素养建构第四章媒介作为文本的世界〔上〕第一节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第二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三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第四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第五节叙事学分析理论第五章媒介作为文本的世界〔下〕第一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概述第二节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第三节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权力结构形态审视第一节媒介权力结构研究的两种范式第二节权利结构的生成与变迁第三节媒介权力存在的领域第四节受众在权力生成中的作用第六章异化理论与媒介文化批评的视野第一节“异化/物化理论”与媒介批判第二节媒介的“异化”问题及媒介批判的内容第三节异化理论对于媒介批判的启示第七章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文化〔上〕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第二节利维斯主义与麦克唐纳的批判第三节大众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第四节大众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第八章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文化研究〔下〕第一节媒介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第二节一种新的媒介文化理论第三节霍尔的观点阐述第九章多维的媒介批评理论取向第一节精神分析学的媒介文化批评第二节社会学媒介文化批评第三节类型学媒介文化批评第四节民族志的媒介文化批评第五节再现理论与媒介真实分析结语附: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影响分析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影响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介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塑造和变革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分析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产生的影响,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演变,以及媒介传播对个体和群体思维方式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传统媒体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过去,报纸、电视和广播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这些传统媒体通过选择、编辑和报道特定的事件和信息,塑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报纸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价值观和观点。
电视和广播通过选题和主持人的倾向性对社会认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塑造与变迁影响了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信念。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个体更多选择和自主性,也使沟通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
个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
这种交流和互动促使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
另外,媒介传播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塑造也不容忽视。
通过媒体的呈现和报导,个体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
此时,个体选择接收哪些信息、采纳哪些观点,反映了个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或者否定。
同时,媒介传播也通过信息的重复和强调,影响着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
人们往往在接收到相似观点的多次暗示下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塑造了个体的意识形态。
此外,媒介传播对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社会面临共同问题或者事件时,媒体的呈现和舆论引导往往会左右群体的想法和行动。
媒介传播对群体的塑造作用在宣传政府政策、宣扬社会价值观或者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各类传媒平台的信息呈现和主导,媒介传播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不仅改变了群体的思维方式,也对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媒学的媒体与社会意识形态
传媒学的媒体与社会意识形态传媒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媒介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而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等。
本文将探讨传媒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传媒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引导和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首先,媒体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公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公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媒体还通过选择性报道、舆论导向等手段来主导社会议题的设置和话语权的争夺,从而进一步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对传媒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传媒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一种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反过来又会影响传媒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例如,在一个以审查制度为主导的社会中,传媒受到政治力量的严格控制,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方式会受到限制;而在一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媒体更多地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报道更偏向于商业化和娱乐化。
三、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首先,传媒通过报道和传播特定的信息,可以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观念的变革和发展。
例如,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曝光,传媒可以引导公众对某一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发生改变。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传媒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塑造了媒体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例如,在一个主张平等和人权的社会中,媒体报道更注重公正和权益保护;而在一个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社会中,媒体报道更加注重道德标准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四、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争议与挑战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不仅存在积极的一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文化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在一个充满信息的时代,文化传媒成为了连接人们的桥梁。
无论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文学还是社交媒体,文化传媒在传递信息、塑造价值观和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化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传递,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
首先,文化传媒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等传媒形式,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价值观。
这些媒体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景观,也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的意识形态。
例如,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等手法传递特定的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的普及,推动了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也为美国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影响力。
然而,文化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文化传媒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可以引起文化传媒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包容性和平等观念的推动下,许多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作品开始呈现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特点。
这种趋势的背后反映了社会对于多样性和人权的追求。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文化传媒的创新互相促进。
文化传媒的创新技术和方式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使个体更加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共享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变得更加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
从微博到朋友圈,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者。
然而,文化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不当的媒体内容可能误导和误导公众,导致社会意识形态偏离正确的方向。
媒体的商业化和竞争性也可能导致它们追求点击量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导向。
此外,信息的泛滥和过度媒体暴露也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困惑和疲惫,进而对传媒产生不信任感。
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
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一、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文化的崛起与演变对当代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文化思潮,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重塑了文学的创作理念与审美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文化思潮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观念的影响,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我们将从媒介文化的发展历程、媒介文化思潮的特征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媒介文化与当代文学观念的关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现象,也可以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1. 媒介文化思潮的定义与背景在当今社会,媒介文化思潮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媒介文化思潮,简而言之,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媒介技术和社会环境共同推动的文化思潮。
它涉及到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这些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
媒介文化思潮的兴起,与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在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文化思潮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当代文学观念变革的重要力量。
媒介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观念从传统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和多元。
传统的文学观念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文学形式和审美标准,而媒介文化思潮则打破了这种局限,使得文学观念更加包容和开放。
它鼓励文学创作者运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创作,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
同时,媒介文化思潮也推动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互动,使得文学观念在跨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媒介文化思潮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和发展。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传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媒介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递信息、观点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并从语言、图像以及网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形式,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引导公众对特定话题产生特定的理解和观点。
例如,媒体对特定事件的报道方式和选择的用词会对观众的认识产生直接影响。
当媒体以负面的词汇描述某一群体时,公众常常会形成负面的印象,从而凸显了媒体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传播方式,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媒体通过图像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传递出一种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广告中常常使用年轻、健美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崇拜的思想倾向。
图像在媒体传播中的突出地位,使其能够通过视觉的冲击直接影响受众,进而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网络在媒体传播中的崛起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自由表达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使得个体的观点和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
然而,网络上也存在信息的混乱和传播的不准确性。
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通过运用算法和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特定的信息和内容,从而进一步影响用户的观点和价值观。
这种信息过滤和推荐机制的存在,让媒体传播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媒介传播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语言、图像以及网络等媒介形式,媒体通过选择和呈现特定的信息,深刻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媒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影响,需要保持对媒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以增强我们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形成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认知。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发展与意识形态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发展与意识形态研究随着新闻传播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媒介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媒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工具,不仅在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构建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媒介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从媒介技术、内容生产和受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媒介发展是指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开始崭露头角。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传达上有其优势,但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产生了媒体触达范围更广、受众互动更活跃的现象。
媒介发展的这种改变也使得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
在媒介发展中,内容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编辑和加工信息来构建特定的意识形态。
内容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倾向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
例如,在政治新闻报道中,不同的媒体机构对政治事件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媒介发展对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同时,媒介发展也引起了受众参与意识形态构建的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媒体传递的信息的理解和选择相对有限。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受众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评论区等方式,受众可以对媒体内容进行互动和反馈,表达个人观点和价值观。
这种受众参与的模式使得意识形态的构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既有利于多元意见的表达,也存在意识形态冲突的可能。
媒介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既存在紧密互动,也存在相互制约。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不同的意识形态导向会影响媒体的信息选择、呈现和解读,从而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同时,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会通过选择和加工信息来塑造和传递特定的意识形态。
涵化理论3
格伯纳的回应
①考察节目共性是因为电视节目是商业化,大众化的产品, 更多强调的是“快餐式”的共性。
②涵化理论并未宣称在电视上看到的每一个暴力行为对每一 位观众都意味着同样的意义。
③尽管有多种因素影响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但是将“所有
因素”放在一起解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④涵化研究试图解释宽泛的,跨越了大量人群的样板,是一 种宏观的把握。
“社会富裕观”调查 基本假设:电视所反映的更多代表着财富和社会地 位高的职业,受访者中拥有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 重度收视者可能会对社会的赋予程度估计过高。 因此,如果引入受访者所处社会阶层这一变量,电 视不影响人们对社会富裕程度的看法。
摩根和尚翰指出福克斯和菲利伯的研究存在两个问 题: ①“平均而言,一个星期中你有几个晚上看电视超 过1小时”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可靠的测量标准,不 能区分“一般”收视者和“重度”收视者 ②他们基于开放式百分比的提问方式效度如何值得 怀疑
结论:
格伯纳基本假设中,关于社会层面即公共安全的受众的 感知部分在此得到某种微弱的支持和印证。
调查显示: 越是重度收视者,越倾向于对各种议题否定式的回
答。越是轻度收视者,越倾向于选择肯定式的回答。
结论:
格伯纳宣称的“重度收视者与丑陋世界”之间的关
联在这里得到支持。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涵化分析
第六组:李文瑞 谢汶汶 程俊如 屈双 许哲铭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提出者:格伯纳 时间:1967年开始的文化指标研究 背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普及率高且美国社会暴 力及犯罪问题严重。随着电视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电视 暴力等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批评。美 国国会开始怀疑电视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有推波助澜的作 用,专门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提拨专款进 行对策研究。
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
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摘要】中国媒介在全球化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展现了全球性特征,又保持了民族性特征。
中国媒介话语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中国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对国际市场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媒介科技持续创新发展,走在业界前列。
中国媒介意识形态传播广泛,影响力深远。
全球性和民族性在中国媒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媒介的发展。
中国媒介未来发展趋势仍将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全球文化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媒介面临着世界挑战与机遇,发展仍需克服诸多难题。
【关键词】中国媒介、全球化、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意识形态、影响力、发展趋势、文化格局、挑战、机遇、互动关系1. 引言1.1 中国媒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中国媒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媒介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媒体市场和庞大的受众群体,这使得中国媒介在全球媒体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媒介在全球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这些资源为中国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媒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中国媒体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增强实力。
中国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所展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媒介在全球媒体格局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媒介将继续通过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传播,为世界媒体多元化和国际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中国媒介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媒介的民族性特征体现在其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之中。
中国媒介的民族性体现在其传播内容的独特性。
中国传媒普遍注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的传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种特征使得中国媒介在全球传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特色,也帮助中国媒介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融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发展
2021.03一、“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叫作“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涵化理论有着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暴力内容与现实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和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这两个最初着眼点。
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基于此,人们会在认识、判断和行为上有共同的基准,才能实现社会生活协调。
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媒介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广泛“涵化”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是大众传媒“涵化效果”的主要表现。
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文化指标研究”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①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大众传播的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制度性压力,以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②讯息系统分析,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象征符号来传达的,比如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
③培养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
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二、“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经历的挑战分析“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的改变,要从该理论的基本前提入手,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具有单向性、整体性、线性三个特点,是“涵化理论”的基本前提。
首先,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单向性?传统的“涵化理论”体现出这样一种受众观——人们是单向度的人,普通人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对象,受控于一个意识形态。
而实际上,融媒体时代,新传播技术推动的媒介变革也引发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多样化。
政治文化与媒介形态的变迁都为话语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和契机,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
这个显著变化就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向,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
文化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化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现代社会,文化传媒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和娱乐方式,更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
文化传媒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如电视、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向大众传递着一系列价值观、信仰、观点和态度,从而塑造和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传媒通过媒介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的音效、色彩和画面,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都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
这种情感共鸣通过文化传媒传播的内容,塑造了人们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态度和看法。
例如,电影《钢琴家》通过音乐和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的精湛表演,向观众传递着关于坚持和表达自我的价值观,激发人们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同样地,音乐和电视节目也能通过表现力强的形式,引发观众对于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文化传媒塑造了社会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观念。
艺术作品以及娱乐节目中呈现的形象和风格,不仅推动了时尚和美容产业的发展,还影响了大众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
通过文化传媒传递的美学观念,人们的审美观和品味会受到塑造和改变。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完美身材”和“时尚造型”,以及音乐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感”,都能够引导观众培养和认同某种美的标准,进而影响社会对外貌、服装和艺术的追求。
然而,文化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媒体的商业化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和市场化。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赢得更高的收视率或点击率,许多媒体选择推出形式类似、内容雷同的作品。
这种同质化的趋势不仅剥夺了观众的多样化选择,也导致了文化价值和审美的贫乏。
其次,文化传媒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信息过滤和操控的影响。
媒体的所有权和编辑决策往往由少数人或特定利益集团所掌控,他们可以选择性地呈现和隐藏信息,从而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传媒在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它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还能够通过文艺作品和娱乐节目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媒介环境下的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
媒介环境下的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在媒介环境下,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媒介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影响和构建文化的媒介,它s可以通过创建、传递和保存信息,为文化传播提供条件。
同时,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以媒介文化为主线,探讨媒介环境下的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研究。
一、媒介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媒介文化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创建、传递和保存信息,同时也会对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受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文化的传播过程。
1、媒介文化对文化内容的影响传统的文化传播主要在于口口相传,而媒介文化则可以将文化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
媒介文化可以通过影视作品、音乐、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方式传递文化内容。
同时,由于媒介文化可以让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参与到文化生产中,文化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2、媒介文化对文化形式的影响媒介文化的普及也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式。
传统文化往往是基于现场演出和口述的,而媒介文化则可以通过音乐、影视、文字、图片和交互体验等方式呈现文化内容。
在媒介环境下,文化形式可以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参与。
3、媒介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媒介文化在塑造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会对其形成认知和看法。
同时,媒介文化也能够连接和激发人们的文化共鸣,让他们在共同体和文化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媒介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媒介文化不仅对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在塑造和影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1、媒介文化的权力媒介文化的权力在于它对于信息和话语的产生、编辑和传递的控制力。
在当今社会,一些媒介文化成为了话语权的代表和产生者,在形成和传递媒介消息时,进行了极强的规范和控制。
而且,这种媒介文化的权力会渐渐地影响到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想法,进而从心理上正确接受和认同媒介文化话语,就像接收到传统的文化教育一样。
2、媒介文化在意识形态认同上的作用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也很重要。
媒介帝国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 经济全球化——媒介文化——媒介霸权 • 媒介文化的消费性特点非常明显。 • 媒介全球化的四个要素:媒介形式的全 球化、媒介结构的全球化、媒介流通的 全球化和媒介效果的全球化。 • 全球化、本土化、球土化。
二、媒介文化全球化与意识形态 的涵化生成机制
• 文化消费可以跨越经济所经过的各个阶段,实 现与其他国家的同步。 • 受众至上是西方媒介文化的核心策略。 •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认同不是天生的,而 是通过无意识的过程得以建构的。” • 心理“转移”和“补偿”。 • 西方媒介文化的实质。 • 阿尔都塞发现主体构建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内在 关系。 • “召唤”功能。
三、文化“他者”的媒介再现及 其对当代意识的“涵化”
• • • • • • • 什么是文化“他者”? 东西方文化的构建都离不开“他者”的存在。 “自我”或“他者”的身份决不是一件静物。 大众文化消费的西化。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拼贴”。 媒介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媒介虚幻(media fantasy)有效地 构建了集体行动。 • 媒介内容实际上是当代社会的文化指标(culture index),可以预测到社会民众意识变化的趋向。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 态的涵化
一、全球化中的媒介文化传播形式与媒介霸权 二、媒介文化全球化与意识形态的涵化生成机制 三、文化“他者”的媒介再现及其对当代意识的涵化 四、媒介文化全球化与意识形态涵化研究带给我媒介文化全球化? • 国际传播效果的“皮下注射”模式。 • 以色列学者凯兹《意义的出口》:西方电视节 目中的意义不是输出的,而是由不同文化群的 观众创造出来的。 •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汤林森,全球化的“文化经 验”。否认媒介在文化扩散中的作用,认为正 是受众的“主动”才早就了当下的“文化宿 命”。
媒介产业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媒介产业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提要:媒介产业化是世界媒介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新的发展形式,媒介产业化与意识形态将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媒介产业化;意识形态;国家权力;依存;斗争传播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现如今,信息社会已经悄然无息的从多年前专家学者的书堆中跃然成为现实。
与媒介发展相对应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媒介在新的时代向产业化发展是当今媒介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媒介产业化1.媒介产业化的定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媒介组织要生存无疑就要融入市场,像企业一样生存。
但相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媒介组织的地位较为独特。
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它的产出是信息,投入是信息,售出的也是信息。
但由于信息作为文本不仅仅只承担着信息本身,它同时还承载着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国家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因而信息本身天生就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而媒介产业化,就是指媒介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和传媒市场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媒介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 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 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既媒介产业。
2.媒介产业化的发展过程现代意义的新闻媒介产业化是以廉价报刊的出现为开端的。
在经历了漫长的党报和商业报刊并存的时期后,规模化的廉价报刊针对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这被认为是一个转折点。
我国媒介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媒介产业化的发展是以1978年底报社开始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起点的。
当时我国的商品经济还处于萌芽阶段。
在此前,媒体是事业单位,经费完全由国家拨给,无需考虑经营管理。
1978年底,人民日报社等首都主要报社经财政部批准,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济政策。
白此,我国报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我国新闻媒体产业化运作的开端。
3.媒介产业化的动因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媒介的产业化其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体传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近年来,媒体传播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一种思想与文化的传播媒介,它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媒体传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如信息过载、信息失真、商业利益等问题。
本文将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探讨其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中的作用与挑战。
首先,媒体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媒体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流动者,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将各种消息、观点和价值观传递给受众。
媒体将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进行报道和解读,引导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媒体往往能够以中立或者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让人们获取丰富的信息,从而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此外,媒体传播还能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和传播,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社会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公众积极向上的行为和价值追求。
然而,媒体传播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过载使得公众面临各种来源、各种形式的信息选择,这使得传统媒体面临信任危机。
人们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了怀疑,这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次,商业利益成为了一些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主导因素,商业化导致了新闻媒体趋向于迎合大众口味,追求点击率和收益,而忽略了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和传递。
这使得媒体在传播社会意识形态上变得失衡和片面,导致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媒体传播应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与专业准则。
媒体应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为公众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
同时,媒体也应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多元化的媒体形式和参与式媒体能够提供更多样的信息和观点,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公众自身也应提高媒体素养,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警惕和分辨能力。
意识形态与社交媒体:虚拟社交空间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争议
意识形态与社交媒体:虚拟社交空间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争议意识形态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增强,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也在虚拟社交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争议。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意识形态观念传播,还能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较量的舞台。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的概念入手,探讨社交媒体对意识形态传播和形成的影响,同时分析在虚拟社交空间中意识形态引发的争议和挑战。
首先,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念和观念体系,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总体把握和评价。
在传统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传统媒体等途径进行,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和表达,使得意识形态得以更加迅速和广泛地扩散。
不仅如此,社交媒体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群体认同感,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共识,促进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也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争议。
在虚拟社交空间中,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相互交锋,形成了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和对立。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普及性为各种意识形态提供了公开表达的平台,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然而,社交媒体也容易形成信息的过度筛选和碎片化,导致用户只接触到与自己意识形态相符的信息,从而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分化和对立。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也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针对这些挑战和争议,我们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交空间中意识形态的监管和引导。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严格把关发布的信息内容,杜绝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其次,相关部门、学术界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社交媒体上意识形态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媒介变迁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传播分析
媒介变迁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传播分析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媒介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了。
而造成这种变革的主要推手则是互联网。
网络媒介的出现加速了传媒的转型发展,而这种转型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革,而且是意识形态上的深化和升级,形成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
本文将分析媒介变迁如何促进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
一、媒介变迁的影响传统媒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一度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介的地位逐步被取代,信息传播效率和时效性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独占地位,弥补了传统媒介普及率不高、主流意识形态单一、舆论反驳渠道有限等不足之处,成为新时代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主要途径。
网络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开放,人们可以自由的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
而人民的主体性也得到了提升,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几乎是自由的。
这就打破了传统主流纸媒、电视、广播等传媒过去的垄断地位,让其他意见和声音得到了释放,信息的多样性和自由度也得到了提高。
网络媒介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扩大了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口径,也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自由。
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空间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在意识形态分析中具有更为理性的属性,因为互联网具有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知识变现、创新等优势,因此把网络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分析的长期观察对象,将更有利于深入把握意识形态活动中的复杂过程。
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传统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和个体共同创造、传承和继承的一种现象,其形成和传播主要受到传统媒介的制约。
而网络空间则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成为一个新型的意识形态构建和传播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媒介文化批评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早期以报业为对象的媒介批评
第二节以电视内容为对象的媒介批评
第三节以图书为对象的媒介批评
第四节以电影为对象的媒介批评
第五节我国早期的报学批评
第二章媒介批评的现实特性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现代性变革
第二节媒介批评过程中的批判精神
第三节批评主体的广泛参与性与批评知识的综合性第四节传媒生态变迁与当代媒介批评的转向
第三章媒介文化批评主体与媒介素养
第一节媒介素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节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媒介批评主体与媒介素养建构
第四章媒介作为文本的世界〔上〕
第一节结构主义批评理论
第二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三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第四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第五节叙事学分析理论
第五章媒介作为文本的世界〔下〕
第一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概述
第二节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第三节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
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权力结构形态审视第一节媒介权力结构研究的两种范式
第二节权利结构的生成与变迁
第三节媒介权力存在的领域
第四节受众在权力生成中的作用
第六章异化理论与媒介文化批评的视野
第一节“异化/物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第二节媒介的“异化”问题及媒介批判的内容第三节异化理论对于媒介批判的启示
第七章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文化〔上〕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利维斯主义与麦克唐纳的批判
第三节大众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
第四节大众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
第八章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文化研究〔下〕第一节媒介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
第二节一种新的媒介文化理论
第三节霍尔的观点阐述
第九章多维的媒介批评理论取向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的媒介文化批评
第二节社会学媒介文化批评
第三节类型学媒介文化批评
第四节民族志的媒介文化批评
第五节再现理论与媒介真实分析
结语
附: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