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全文)
案例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炎性肠病方面的研究
案例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炎性肠病方面的研究减肥的难处在于每个想减肥的人身边都有一个自我放弃的胖子朋友正文间充质干细胞与炎性肠病近30年来,我国炎性肠病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据文献报道,我国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炎性肠病已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科的常见病。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上,炎性肠病患者可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粘液血便、溃疡、肛裂,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
治疗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中相当一部分并发症患者(如完全性肠梗阻、急性穿孔、大出血等)需要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很多人口中的“慢性肠炎”可能就是IBD。
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众多临床试验的证实。
近期,澳大利亚墨尔本阳光医院的科研团队发现MSC对肠道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1在该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
大量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抗炎介质免疫调节抑制炎症。
该研究团队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神经系统损伤,对炎性肠病治疗恢复有一定的疗效[1]。
研究人员用豚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在药物诱导结肠炎后第3小时,也是组织受损的高峰期,分别用豚鼠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T-MSC)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进行肠道灌注。
结肠炎发病时,大量白细胞在炎性灶聚集,这些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炎症。
不论是AT-MSC,还是BM-MSC,它们都能够有效保护肠肌层的神经元,修复损伤神经,保护肠道神经系统。
与AT-MSC相比,BM-MSC抑制白细胞浸润的效果更明显。
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p r o p e  ̄ y i m mu n o mo d u l a t i o n .T h e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i n l f a m 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I B D )i s n o t y e t f u l l y c l a i r i f e d ,
Ke y wo r d s M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 I mmu n o mo d u l a t i o n E f f e c t ; I la f n mma t o r y B o w e l Di s e a s e ; T h e r a p y
F A N 胁 ,L I U X i n g x i n g ,C A O D a n ,Z O U Z h o u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U n i o n H o s p i t a l ,T o n g  ̄ i Me d c i a l C o l l e g e , 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S o c i e n c e a d n T e c h n o l o g y , Wu h a n( 4 3 0 0 2 2 )
I mm u n o mo du l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MS C pr o v i d e s a po t e n t i a l t r e a t me n t f o r I BD . Th i s a ti r c l e r e v i e we d t h e i m mu no mo d u l a t i o n e f f e c t 0 fM S C a nd i t s r o l e i n I BD.
干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Lb rt yo acrBo g, jn opt i sv i ae, i t f ltdH s i or la d a aoa r C ne ioy Xi gH si lo Dg t eDs ss Fr f i e opt o F u hMit yMe i o f l i a f ei e s Ai a l af t ir l
2022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治疗(全文)
2022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治疗(全文)炎症性肠病(IBD)由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组成,全球约有600万至800万人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的肠道疾病,IB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增加医疗负担。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遗传易感个体对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目前可用的IBD治疗包括非靶向治疗(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如抗TNF,抗IL-12/IL-23和抗。
邛7整合素\虽然生物靶向疗法对许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达30%的患者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高达50%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消失。
因此,深刻理解肠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和IBD的免疫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IBD的免疫治疗药物,并为IBD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手段。
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由数万亿种微生物组成,包括真菌、单细胞动物、病毒、古生菌和占绝大多数的细菌。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调节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影响宿主能量代谢、免疫稳态和成熟,以及维持粘膜完整性,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例如,大肠杆菌作为病原菌在肠道中增加,具有在巨噬细胞中生存和复制的能力,并诱导IBD中TNF-CX的分泌和炎症反应。
此外,作为益生菌的prausnitzii粪杆菌可以刺激D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L-Io,并抑制肠道中IL-12和INF-Y的产生,而IBD患者的肠道中这些细胞因子显著减少。
此外,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胆汁酸代谢中断、色氨酸代谢水平降低、SCFA减少以及烟酸、牛磺酸和酰基卡尼汀水平升高。
这些代谢物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丢失可能是IBD发病的驱动力。
肠上皮细胞(IECS)肠上皮是人体最大的粘膜表面,充当管腔内容物和潜在免疫系统之间的物理和生化屏障。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机制
分ꎮ 免疫因素对 IBD 的发生、发展、转归起重要作
的肿瘤坏死因子 α 刺激基因 - 6( TSG - 6) 可通过诱
的遗传倾向ꎮ 然而ꎬ遗传因素只占 IBD 病因的一部
用ꎬ 结 肠 浸 润 性 免 疫 细 胞 如 巨 噬 细 胞 ( macropha ̄
ges) 、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ꎬDC) 在 IBD 的发病中
巨噬细胞可分泌抗炎细胞因子 IL - 10ꎬ在免疫调节
中起重要的作用ꎮ IBD 免疫稳态失衡ꎬ肠道中 M1
表型巨噬细胞占优势ꎮ 固有层单核细胞和 M1 巨噬
细胞侵入肠组织可致紧密连接蛋白的失调ꎬ诱导上
的 IBD 和成人发病的 IBD 的重叠基因显示了相似
皮细胞凋亡ꎬ破坏上皮屏障ꎬ促进 IBD 的发展 [12] ꎮ
但是否对炎症性肠病中巨噬细胞有影响还需要进一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 Julꎬ 29(19)
步研究证实ꎮ
2155
为增强 MSCs 的免疫调节效力带来新的亮点ꎮ
以从大多数机体组织中分离出来ꎮ 除了参与造血和
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ꎮ 已有临床试验证实 MSC 可
产生可溶性介质ꎬ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ꎮ
的巨噬细胞库ꎬ这些巨噬细胞对于维持黏膜稳态和
以有效治疗 IBD [2 - 5] ꎬ但治疗机制尚有争议ꎮ 本文
上皮更新必不可少ꎬ同时也是保护性免疫的重要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IB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过去二十年中ꎬ东欧和亚洲各地的发病率也在不断
上升
[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复制 , 可从骨髓 、 脂肪、 胎盘 、 脐带等多种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分
离得 到 。MS C仅 表 达 低水 平 的 工型 人 类 白细胞 抗 原( HL A) , 不 表 达 Ⅱ型 HL A 或 T 细 胞 共 激 活 因 子_ 7 ] , 因此 免疫 原 性很 低 , 与 造血 干 细胞 相 比较 , 其 免疫 排 斥反应 发生 率 更低 , 为 同种 异 体 移植 带 来 极
免 疫抑制 能力 , 可 抑制 T 细 胞 增 殖 , 同时 可 以促 进 Tr e g细胞 产 生 及增 殖 L 1 引。研 究 发 现 , 经 I NF _ 7预 处 理 的 MS C可 获得 强 大 的免 疫 抑 制 能 力 , 从 而 可
大便利 。移植入体 内后 , MS C可横 向分化 , 不仅能 分 化为 间质 系细 胞 , 还 可 分 化 为 其 他 类 型 细胞 , 以 补充由病理性损伤造成的相应类 型细胞数 目下降 和功能 障碍 。已有大量 研究 表 明 , MS C具有 强 大 的 免疫调节作 用, 对缓解治疗移植物抗 宿主病 、 类风 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 I B D等免疫相关疾病
关键 词 : 间充质 干细胞 移植 ; 炎症性 肠病 ; 免 疫炎性反 应 ; 肠黏 膜修 复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3 4 X . 2 0 1 5 . 0 5 . 0 0 2
炎症性 肠病 ( I B D) 是 一 种 表现 为 慢性 非 特 异性
制 中发挥 关键 作用 的效应 细 胞 , 异 常 T细 胞 与肠 道 菌 群 的抗 原 成 分 发 生 反 应 , 造 成 黏 膜 免 疫 功 能 失
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 CD)。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多数患者因疼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IBD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渐呈上升趋势,Lok等[2]对我国UC 患者人口流行病学及临床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UC患者在我国正逐年增加并对年轻患者影响较大。
目前的治疗在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无一具有长期疗效且副作用颇多。
而近年来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给IBD的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干细胞与肠上皮再生正常肠上皮具有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特点是保持着短期内快速再生的能力。
已证实胃肠上皮的受损在短期内即可被修复,小肠上皮在3~4 d就可被全部更新。
研究认为[3]小肠干细胞可能在再生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种小肠干细胞主要位于肠道隐窝内,越靠近肠隐窝基底部其增殖能力越强,越近肠腔增殖能力越弱。
肠道上皮干细胞具有持续更新与分裂增殖能力,产生出的增殖前体细胞,成熟后可逐渐发展为胃肠上皮的4种细胞系,即肠细胞、杯状细胞、肠内分泌细胞和Paneth细胞。
在稳定状态下,这种增殖成熟与清除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当胃肠上皮受损时,这种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恢复正常功能。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繁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
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肠道干细胞等。
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中, 最佳干细胞来源为肠道上皮干细胞, 但由于其数量来源有限,在体外不能长期培养扩增,因此肠道干细胞移植受到限制。
干细胞治疗结肠炎
干细胞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IBD的病因仍不明确, 传统治疗主要是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部分病例最终需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IBD应针对多种发病机制, 采取综合性措施. 随着治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干细胞移植, 使治愈IBD成为可能. 其中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IBD治疗方法, 近年来成为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进行概述.0 引言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病因未明, 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 10%-20%的患者中其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患IBD[1,2], 患病时间超过10年者具有发生结肠癌的高风险率. 2003-2005年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丹麦, 瑞典)的调查研究发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每年发病率分别为8.6/10万、13.4/10万[3], 发病高峰年龄为10-40岁人群, 年轻患者较普遍; 同时, IBD首次发作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15%的患者在确诊时年龄已超过60岁[1,2,4,5]. IBD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多数患者因疼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IBD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渐呈上升趋势, Lok等[2]对我国UC患者人口流行病学及临床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 UC患者在我国正逐年增加并对年轻患者影响较大, 其中一部分呈严重暴发起病, 虽多数患者病情可为内科药物治疗所缓解, 但少数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或者死亡. 由于IBD病因未明, 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治愈IBD的方法, 这使得广大学者寻求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其中干细胞移植给IBD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干细胞移植可调节或重建患者免疫系统, 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可恢复肠道黏膜正常功能, 拥有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干细胞移植将有望成治愈IBD的重要方法,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在IBD的治疗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方面作一综述.1 IBD的治疗研究现状目前, IBD的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传统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药物对CD与UC的缓解率分别为70%和80%, 但临床疗效欠佳, 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 难以维持长期缓解, 不能有效缩短IBD的自然病程, 对危重病例疗效有限, 存在停药后复发等问题. 与过去30年相比, 免疫抑制剂在IBD的治疗中使用更加频繁, 但并未有效降低CD的肠道并发症[7], 对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 Lix等[8]研究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CD患者较UC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及病痛灾难感, 这些负面情绪可加重IBD的自然病程,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手术治疗方面, 该疗法主要用于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并发症及结肠炎癌变患者, 最终目的是挽救生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但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复发, 其中CD复发率很高. 随之, 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 在生物治疗方面, 最常使用新型生物制剂Infliximab作为IBD的治疗药物, 该药较多数传统药物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小, 研究表明Infliximab可有效治疗CD, 愈合瘘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1], 对IBD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但其临床效果明显时间仅持续2-4 mo, 部分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肠梗阻, 对可产生Infliximab抗体的患者疗效较差, 在长期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2-14]. 传统IBD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及保证生活质量. 近年出现的新型治疗目标主要是早期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改变自然病程、使肠黏膜愈合并试图最终恢复肠道黏膜正常功能、甚至治愈疾病.2 干细胞移植与IBD的关系在诸多治疗IBD的研究中, 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IBD的新方法主要起源于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IBD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后, 观察发现IBD病情在临床及内镜下得到了长期维持缓解, 再次启发了人们研究治疗IBD的新思路, 当前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在实验动物研究和临床观察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1 干细胞与肠黏膜损伤修复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肠道干细胞等. 肠道干细胞即肠道上皮干细胞, 位于肠道隐窝内, 越靠近肠隐窝基底部其增殖能力越强, 越近肠腔增殖能力越弱. 肠道上皮干细胞具有持续更新与分裂增殖能力, 能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恢复正常功能, 对维持肠道黏膜的更新及内环境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两年研究报道, 肠道上皮干细胞移植后可持续生长并稳定表达基因产物[15,16]. 在结合基因技术的基础上, 肠道干细胞可望作为基因载体细胞治疗肠道疾病. 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造成的肠道黏膜损伤中, 最佳干细胞来源为肠道上皮干细胞, 但由于其数量来源有限, 在体外不能长期培养扩增, 因此可采用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来源. 在干细胞中,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 他有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 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及可移植性, 成人的任何器官组织中均存在该细胞, 在特定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能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非造血组织细胞. 2007年Philipe在UC大鼠动物模型中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中, 发现这类干细胞能定居于受体的肠道上皮[17,18]. 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组织能使炎症所导致的急性肠道损伤得以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在控制炎症活动、修复肠道黏膜、恢复肠壁完整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放射性损伤的肠上皮的修复[19,20]. 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肠道损伤过程中, UC患者通常能恢复正常的肠道组织结构, 但CD患者则由于过度纤维化常导致肠腔狭窄和梗阻, 这与间充质干细胞持久增生、组织破坏和胶原纤维沉积有关. 目前, 间充质干细胞已成功应用于循环系统、骨关节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2.2 干细胞移植的理论基础干细胞移植的实践与概念始于造血干细胞, 并被几十年的动物实验所支持, 在对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后发现他们原来患有的IBD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缓解[21,22]. 目前, 干细胞移植在造血系统疾病方面应用较成熟, 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以提高宿主的免疫耐受性为重点, 而IBD患者对肠道共生菌的免疫耐受发生障碍, 这促使我们考虑从促进免疫细胞耐受性治疗入手, 改变IBD的自然病程. IBD是多基因病, 易感点位于第3、7、12、16号染色体上. 研究表明, 突变是IBD的易感因素, Hugot等[23]和Inohara等[24]在2001年报道了IBD的第1个易感基因NOD2/CARD15, 该基因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潘氏细胞、树突状细胞、肠道上皮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内[25-27], NOD2/CARD15编码的蛋白质仅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表达, 其作用是介导细胞凋亡以及诱导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激活. NOD2/CARD15存在3个突变位点, 突变在IBD肠黏膜的严重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使患者体内合成大量蛋白, 其蛋白表达可能在造血干细胞内. 因此, 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重建患者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骨髓源性干细胞中含有多种干细胞组分, 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可直接定居于肠道或与肠道干细胞融合并促进受损微循环的重建等多种机制修复黏膜、恢复正常的肠上皮功能, 也可能其中还参与了肠道的免疫调节, 研究证明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使IBD模型小鼠受损的肠黏膜组织微循环得以重建, 最终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28], 骨髓干细胞可能成为肠上皮再生的可替代来源.3 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机制及临床试验研究3.1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干细胞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应用的较为普遍, HSCT指通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预处理方法清除受体异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阻断其发病机制, 然后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受体内, 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 使受体质量建造血及免疫功能,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HSCT按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和纯化CD34+细胞移植等. 据造血干细胞供者和受者关系及遗传背景分为自体移植、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 在进行异基因HSCT时首先要经过移植前预处理, 要求受者和供者具有相匹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系统, 并有一定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作为前提. IBD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在人体免疫调节中, T淋巴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 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s,Th)、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 其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对自身免疫调节起着重要作用[29], 主要使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平衡[6]; 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30-32], 同时也是IBD发病的重要因素; IBD患者受累肠段能产生大量抗体, 当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时: Th1为主的免疫应答发展为CD, 此时促炎介质IL-2、INF-γ、TNF释放增加, 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为主的免疫应答发展为UC, 此时抗炎介质IL-4、IL-5、IL-6、IL-10、IL-13释放增加, 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 肠道成纤维细胞可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 其作用可降解细胞外基质阻止其大量沉积, 而活化的具有正常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激活成纤维细胞产生MMPs[33], 研究表明, IBD病变肠黏膜中MMP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的肠黏膜, MMPs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34]. IBD肠道成纤维细胞与正常肠道成纤维细胞相比具有显著的增殖和胶原分泌能力, 这表明IBD患者肠道产生免疫反应时功能异常的T淋巴细胞激活成纤维细胞,使MMPs产生异常, 从而导致病程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可能机制为: (1)移植后的干细胞能参与IBD患者受损肠黏膜的修复, 取代肠黏膜中受损的细胞成分, 还可参与调节肠道内的免疫反应; (2)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使肠道正常表达MMPs; (3)移植的前提是摧毁机体病态免疫,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体或异体HSCT, 可恢复正常免疫, 阻止了机体对自身组织的免疫攻击, 使IBD的免疫发病机制根除; 与此同时, 在干细胞动员及预处理时应用的超常剂量免疫抑制剂对IBD的治疗具协同作用. 针对IBD的发病机制采用HSCT, 当IBD患者接受HSCT治疗后全身免疫系统得以恢复正常、异常的T淋巴细胞会消失, 通过免疫系统重建可恢复全身正常的免疫反应, 从而治愈IBD.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是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骨髓, 可塑性很强, 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细胞[35-37], 诸如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BMSCs移植治疗IBD的可能机制为: 首先, 受损肠道对BMSCs可能有特异性趋化作用, 可释放趋化性细胞因子使BMSCs归巢, 对UC大鼠模型进行BMSCs 移植后发现, 迁移至受损结肠的BMSCs高于正常结肠[38]. 在修复消化系损伤过程中, BMSCs随损伤的加重迁移率增加, 恢复期则明显下降[39]. 研究还证实, 移植后的BMSCs能在大鼠UC模型的肠道中定位[40], 从而分化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肠道上皮细胞, 可参与消化系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41], 与此同时BMSCs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 降低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作用以及改变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功能[42,43], 从而抑制肠道的异常免疫反应, 还可调节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6、IL-8和 TNF-α[44]等的分泌, 进一步调节受损肠道的炎症反应; 其次, BMSCs还可参与受损肠道微环境的重建,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45], 从而有利于肠道黏膜的修复过程; 最终达到治愈IBD的目的, 移植后重建的免疫系统功能替代了原有的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异常的免疫系统功能. BMSCs移植后并发症少、骨髓采集安全方便、对机体损伤小, 易于分离、纯化和体外扩增, 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是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理想细胞.3.3 HSCT治疗IBD的临床试验研究 1993年, Drakos报道了第1例淋巴瘤合并CD患者在接受同种异体HSCT后其CD病情得到了改善. 随后, 至少有22例癌症合并CD患者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HSCT)后病情得到缓解, 其中19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7年达长期缓解, 18例在中位随访时间超过20 mo后仍达到临床缓解, 18例中有2例同时服用传统药物[46]. 这表明在不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AHSCT也能带来长期的临床缓解疗效, 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使IBD临床治疗方法出现了全新的思路. 2003年报道, 对2例Infliximab疗效较差的CD患者进行HSCT发现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CDAI)完全正常[47]; 同时, Burt等[48]也作了报道; 在IBD的治疗中, 有两例关于AHSCT作为CD主要治疗方法的报道, 第1例来自于芝加哥的Ⅰ期临床试验, 包括12例活动性中重度CD患者, 在使用传统治疗和抗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无效情况下, 用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经CD34+纯化处理, 在移植前用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球蛋白进行预处理, 结果发现出院时CDAI和CD症状均得到改善, 在随访7-37(中位时间为18.5) mo后发现影像学及内镜异常均逐渐改善, 其中11例获得维持缓解(CDAI≤150)[49]; 另1例报道来自米兰的Ⅰ-Ⅱ临床试验, Cassinotti等[50]对4例难治性CD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撤出所有传统治疗药物, 4例患者有3例经中位随访时间16.5 mo后临床和内镜评估达到了维持缓解; 在这2例报道中进行HSCT后均无患者死亡. 目前欧洲正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旨在调查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加用AHSCT所带来的潜在临床疗效. 国外报道了1例出生后10 mo患有IBD合并CD3γ缺陷的患儿, 出生后2 mo时经常发生顽固性腹泻、反复肺部感染、口腔念珠菌病, 在进行严格的移植前准备后为该患儿进行第1次异基因HSCT, 并在5 mo后进行第2次移植, 在第2次移植后的第19天患儿由IBD导致的严重腹泻、肛周病变、直肠瘘得到了显著改善[51]. 国内报道, 2004年对5例复发性CD患者进行自体AHSCT治疗, 有4例缓解, 1例术后6 mo复发[52]. 所有这些相关报道在HSCT治疗IBD的进一步研究中给人们产生了巨大鼓舞.4 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他可从遗传和免疫方面对IBD起到治疗作用, 能够改变IBD的自然病程、达到长期维持缓解、愈合受损肠道黏膜、恢复肠道正常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当前干细胞移植对IBD的治疗还处于试验性阶段, 主要用于对难治性CD试验性治疗的研究, 尚缺乏大量的临床资料, 有待于更多病例研究和长期随访. 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 成纤维细胞、骨髓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相继报道, 给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和应用打开了新的前景. 此外, 干细胞移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向上仍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干细胞移植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 移植适应证的选择; 合理的预处理方案; 自体移植物去除T淋巴细胞的利弊; 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 移植后激素减量的方法; 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 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机制; 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等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IBD患者有望得到彻底的治愈. 我们期待着干细胞移植能在IBD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 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 重获健康. 干细胞移植治疗在IBD中的应用将仍是消化系疾病的研究热点, 相信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将会成为必然趋势.背景资料 IBD病因未明, 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治愈IBD的方法, 药物及手术治疗均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同行评议者郁卫东,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研发前沿目前, 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干细胞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机制、移植适应证的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等都是未来研究的关键.相关报道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可迁移至受损肠道参与损伤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 并可恢复肠道正常的免疫功能, 国内外仍在进行临床研究探索.创新盘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对其治疗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概括总结.同行评价本文科学性较好, 综述全面, 为读者了解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奠定基础.。
克罗恩病治疗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
克罗恩病治疗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克罗恩病治疗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治疗方法,但效果有限,无法完全治愈患者。
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介绍克罗恩病治疗的新进展,聚焦于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
1. 干细胞治疗的原理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有望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组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2. 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在克罗恩病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其中,胎盘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J-MSCs)是一种常用的干细胞来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
研究表明,WJ-MSCs可以减轻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炎症,提高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促进炎症反应的下降。
此外,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也被一些研究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
HSCT通过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改善炎症反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HSCT的风险较大,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3. 干细胞治疗的前景与挑战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疗法,为克罗恩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干细胞治疗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虽然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虽然干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肿瘤形成风险,但长期的安全性评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干细胞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同研究中使用的干细胞来源、治疗方案和评估指标存在差异,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杨婧雯1,陈 芊1,单云龙1,刘嘉莉1,尉 宁1,2,王 婧2,王广基1*,周 芳1**(1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9;2江苏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211103)摘 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发病机制不明,特征为进行性和终身复发性消化道炎症反应。
尽管现阶段新的治疗药物和策略不断涌现,但治疗作用局限于单一的抗炎功能,在复杂黏膜免疫环境下易出现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能定向归巢到结肠炎症部位,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可重塑肠道免疫环境和修复上皮屏障,为药物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
本文对MSCs 产品及其衍生的外泌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作用机制和工程化进行综述,以期为MSCs 及其外泌体产品用于IBD 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工程化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048(2024)01−0103−12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113001引用本文 杨婧雯,陈芊,单云龙,等.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1):103 − 114.Cite this article as: YANG Jingwen, CHEN Qian, SHAN Yunlong, et al . Research progres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hina Pharm Univ , 2024, 55(1): 103 − 114.Research progres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YANG Jingwen 1, CHEN Qian 1, SHAN Yunlong 1, LIU Jiali 1, WEI Ning 1,2, WANG Jing 2, WANG Guangji 1*,ZHOU Fang 1**1Key Laboratory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2Renocell Bio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1103, China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whose pathogenesis remains elusive, is a group of autoimmune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progressive, and lifelong inflamm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remains elusive. Although a number of drug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eat IBD, their effects are merely anti-inflammatory. In addition, current treatments for IBD are easily susceptible to resist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migrate to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with potent immunoregulatory effects, and to rebalance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nd restore the integrity of the epithelial barrier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application, particularly for patients who are refractory to classic medicin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mechanisms and engineerable properties of MSC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MSC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BD.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 engineering收稿日期 2023-11-30 通信作者 *Tel :************ E-mail :*************************Tel :************ E-mail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2073928);南京市生命健康科技专项(No.202110006);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22HHXBSS00005);江苏省南京市联合资助项目(SBK2023070039)学报 2024, 55(1): 103 − 114103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2073928); the Nanjing Life and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No.202110006); the Haihe Laboratory of Cell Ecosystem Innovation Fund (22HHXBSS00005); and the Co-funded Programs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SBK2023070039)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由环境、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组和个体遗传等因素的复杂互作引起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一线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疗法。
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彭亚楠;王海洲;张萌;方诗琳;施先艳;赵秋;刘静【摘要】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可累及肠道各节段,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及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当今临床治疗的难题.目前,放射性肠损伤机制仍不明确,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已成为RE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干细胞移植治疗RE的研究现状及其损伤修复机制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肠炎;间质干细胞;干细胞研究【作者】彭亚楠;王海洲;张萌;方诗琳;施先艳;赵秋;刘静【作者单位】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R516.1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患者接受放疗[1]。
肠组织对辐射高度敏感,是临床放射性损伤的常见部位之一[2]。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3万~5万例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发生严重的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3]。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
・
120 7年 6月 第 2 7卷
第 3期
It i Ds J n 5 01,Vo.2 ,No n Dg i, u e2 ,2( J 7 1 7 .3
・
综述 ・
造 血 干细胞 移植 治疗 炎 症性 肠病 进 展
I D的发 病机 制可能是 遗传 易感 者在环 境外 来 因素 B 刺激 和体 内肠道 菌群 的 参 与作 用 下 , 现 免疫 和 炎 出
症反 应失调 所致 。 传统 的药 物 治 疗 着 眼 于控 制 炎症 活 动 和 调 节 免疫紊 乱 , 主要 有 氨 基 水 杨 酸 类 制 剂 、 皮 质激 素 糖 和 免疫 抑制 剂 , C 对 D和 UC的缓解 率分 别 为 7 0 与 8 左 右 , 0 但是 它 们 却无 法 缩 短 I D长 期 的 自 B
me t f Ga to ne oo y, h n sa s t l Fu a ie st 5 Ⅱ Ⅱ ( O 0 2 , ia n sre tr lg Z o g h nHopi , d n Unv riy, ^ ” 2 O 3 ) Ch n o a
Ab ta t I fa m a or w e s a e (I sr c n lm t y bo ldie s BD) i ha a t rz d o hr ni nfa m a i ft e ga toe e ii r c. T r d — s c r c e ie f c o c i lm ton o h s r nt rtc t a t a i to lt r py ic u s n ii lm m a o y n m m u s ppr s i e t e t e t Re e r s a c as e a e t the a o oitc ina he a n l de a t—nfa t r a d i no u e sv r a m n . c nt e e r h h r ve ld ha m t p e i s e c l t a plnt ton ( S t m e l r ns a a i H CT )i fe tv n t r a m e to BD. I hi r il se f c ie i het e t n fI n t sa tce,w er viw her c nts ud e b tH SCT e e t e e t is a ou t e tn BD nd e s i e ton ft e t r p r ai g I a xitng qu s i s o he n w he a y. Ke r s I lm m a o y b y wo d nfa t r owe s a e; e a op e i t m e lt a s a a i A ut i ldie s H m t oitc s e c l r n plnt ton; o mm u s a e nedie 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环 境 因素 作用 于 遗 传易 感 患者 , 肠 道 菌群 的参 与 在
人 们 的 生 活 质 量 。传 统 方 法 是 通 过 手 术 及 药 物 治
下 , 致机 体 的免 疫 和 炎 症 反 应 , 而 引起 肠 道 黏 导 从 膜 的慢 性损 伤 。肠道 黏膜 免疫 系统 在 1D的发生 发 B 展 中起 着重 要 的作用 ,免 疫反 应 过程 中释 放 大量 的
张 静 综述 。 红丽 审校 宋
( 津市第 一 中心 医 院器 官移植 中心 , 津 30 9 ) 天 天 0 12
关 键词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胞 ; 道 疾 病 ; 肠 细胞 移 植
中 图分 类 号
R 7 54
文 献标 识 码
A
肠 道 疾 病 是 一 种 常 见病 、 发 病 , 重 影 响 着 多 严
创 伤 等领 域 。随着 对 B C 的不断 深入 研究 , 将 MS s 它 更 广 泛地 应用 于 临床 上治疗 各 种疾 病 。
2 M S 在治 疗肠 道疾 病 中的作 用 B Cs 21 B C 在 治疗 炎 症性 肠 病 方 面 的 作 用 炎 症 . MS s 性 肠 病 ( f mm tr b w l i aeI D) il n a aoy o e ds s , e B 是指 一组 病
成 熟 的 D 胞 产生 T F 仅, C细 N 一 而促进 成 熟 D C 细胞
道疾 病 的治 疗方 面做 一综 述 。
1 B MS s 介 C 简
B C 是 最 近几 年 被发 现 的 、 造 血干 细胞 以 MS s 除
分 泌 I一 0 同 时 能够 抑 制辅 助 性 T细 胞 1T 1细 L 1; (h) 胞 分 泌 IN , F 一 而促 进 T 2细胞 分 泌 I一 【 h L 4_ 5 。另外 ,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发病机制:炎症性肠病 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肠道 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 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 黏膜损伤。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 腹泻、体重下降、 便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 液检查、粪便检 查、免疫学检查 等
影像学检查:肠 镜、腹部CT、 MRI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获取病 变组织进行病理 学诊断
联合治疗:生物 治疗和免疫治疗 的联合应用可以 提高治疗效果减 少副作用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细胞治疗:利用自体或异体细胞来治疗疾病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临床试验: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有望成为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预防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用于缓解症状和诱导缓解。 营养治疗:针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特殊饮食方案保证营养供给。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新兴疗法:如干细胞移植、微生物组移植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05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 前景展望
新技术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s9等基因编辑技术为IBD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 能。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为IBD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潜力。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在IBD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 疗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6中国处方药 第18卷 第3期·综述·炎症性肠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类型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失调具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辅助性T细胞1、T细胞2、T细胞17以及调节性T细胞失衡进而导致的慢性肠道黏膜损伤[2]。
目前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主要原则为消除活动性炎症以及改善免疫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夏敏敏1,2,刘静华1,李虹霞1(1天津市泰达医院内科,天津 300457;2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0)【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免疫失调具有密切关系。
目前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主要原则为消除活动性炎症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紊乱,比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均是临床治疗常用药物。
间充质干细胞为具有自我复制以及多方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对于组织修复以及免疫调节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在心肌梗死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近些年很多专家将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这些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XIA Min-min1,2,LIU Jing-hua1,LI Hong-xia1.1Tianjin teda hospital,Tianjin 300457,China;2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Abstract】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mmune disorders. At present,the main principl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re eliminating active inflammation and improving immune dysfunction, such as aminosalicylic aci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glucocorticoids, which are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adult stem cells with self-replication and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They ha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tissue repair and immune regulation.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recent years, many experts have appli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se new research adva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Key w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生特性,因此有快速的止痛效果 [15]。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物抗宿主病、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证 和可行性逐渐得到证实,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实。近年研究表明 MSC在治疗 IBD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
二、MSC在 IBD治疗中的应用
文就 MSC在 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MSC在 IBD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常规治疗对 CD并
一、MSC的功能
胃肠病学 2018年第 23卷第 2期
·101·
·综 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玉明 张晓琦 于成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8)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间充质干细胞(MSC) 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归巢、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抗宿主病、 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近年研究表明 MSC在治疗 IBD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 MSC 在 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诱导蛋白(IP)10等炎 症因子分泌,同时促进 IL10表达[2]。MSC通过分泌免疫抑
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功能紊乱,常用 制因 子、细 胞 因 子 和 生 长 因 子,如 IL6、转 化 生 长 因 子
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 (TGF)β、前 列 腺 素 E2(PGE2)、血 小 板 衍 生 生 长 因 子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间质干细胞; 机制; 治疗
AdvancesinStudyonMesenchymalStem CellsinTreatment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WANGYuming,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细胞因子治疗炎症性肠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细胞因子治疗炎症性肠病连丽莹;曲波;金世柱;祝芳;仝甲钊【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原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细胞因子治疗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可以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机会.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细胞因子治疗IBD作一概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24)005【总页数】3页(P612-614)【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干细胞;骨髓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因子【作者】连丽莹;曲波;金世柱;祝芳;仝甲钊【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R574.62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原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且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
目前,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亚洲,UC 的年发病率为1.0/10 万~2.0/10 万,CD 的年发病率为0.5/10 万~1.0/10 万,传统治疗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有效缓解部分症状,但其远期疗效欠佳,难以维持长期缓解,且不能有效缩短IBD 的自然病程。
干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罗贯虹;王新;吴开春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10(015)011
【摘要】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危重病例也逐渐增多.现有的IBD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常用药物有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危重及难治性病例疗效有限,且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也是近年来IBD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既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行回顾,着重介绍近年来该领域的新进展.
【总页数】5页(P641-645)
【作者】罗贯虹;王新;吴开春
【作者单位】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京消化病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10032;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京消化病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10032;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京消化病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间充质干细胞在重度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顾雪香;黄光明
2.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夏敏敏; 刘静华; 李虹霞
3.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J], 李宁;金世柱;杨宁
宁
4.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J], 李宁;金世柱;杨宁宁
5.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特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源性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及其在炎症性肠病实验模型中的治疗作用 [J], 李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全文)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BD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目前研究显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屏障缺陷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在IBD的致病机制中发挥综合作用。
现有的IBD 治疗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遗憾的是,IBD 目前很难被完全治愈,因此需要更多治疗方案应对不同患者。
随着IBD 的治疗进入再生医学时代,干细胞治疗显示出治疗前景。
干细胞治疗包括造血干细胞治疗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传统治疗无效时显示出改善患者临床疾病活动性潜能。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目的是破坏导致疾病的慢性“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并重新建立肠道对微生物的耐受性。
在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目的是将间充质干细胞局部沉积在瘘管中,以减轻局部免疫反应并诱导伤口愈合。
本文对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干细胞移植方法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干细胞移植作为IBD潜在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中克罗恩病影响胃肠道的任何部位。
不幸的是,在儿童和成年人群中,IBD的发病率和流行率都在不断增加。
IBD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已经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而出现。
IBD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演变可分为4个流行病学阶段:疾病出现阶段、发病加速阶段、患病恶化阶段和患病平衡阶段[1,2]。
2020年,发展中国家IBD 处于疾病出现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发病加速阶段,西方国家处于患病恶化阶段[3]。
疾病出现是指零星出现了IBD病例报告[4];发病加速是几十年中发病率稳定增加的临界点[5],患病率仍然很低;患病恶化反映了IBD患者数稳定增加,发病率在此阶段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6]。
在IBD病程过程的演变中,社会因素造成了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转换[7],其中的因素包括整体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西方生活方式[8]。
IBD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症状控制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的深度缓解,同时需要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减少长期残疾[9]。
目前对IBD的治疗主要集中于症状控制方面[10]。
该策略从药物治疗开始通常考虑上阶梯或者降阶梯,包括5-氨基水杨酸、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11]。
当所有其他方法都失败时,最后的选择往往是手术治疗[12]。
然而,部分患者拒绝手术或不符合手术条件,如大范围的小肠受累、营养不良等[13]。
干细胞疗法是治疗IBD患者持续性组织损伤的一种潜在替代方法,通过改变黏膜免疫反应来重置疾病过程。
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研究显示,干细胞治疗对于部分IBD 患者有一定疗效,这就有可能为IBD患者增加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案[14]。
但遗憾的是,由于干细胞来源、功能、预处理不同,目前已有的数据发现造血干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BD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一致。
01造血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是髓系(单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系(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祖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细胞,能够分化为血液和免疫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从骨髓、脐带血或更常见的外周血中分离。
造血干细胞能够直接迁移到受损组织或分化为上皮细胞或免疫调节细胞,以恢复正常的黏膜组织[15]。
造血干细胞治疗多步骤程序从移植前筛查开始,包括(但不限于)病史和检查、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磁共振成像或盆腔、直肠磁共振(肛周疾病受累患者)和骨髓穿刺[16]。
接下来的移植程序包括3个主要步骤:①从患者或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匹配供体(异基因)中动员干细胞,输注环磷酰胺去除淋巴细胞后刺激骨髓产生干细胞;②白细胞清除,收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CD34+细胞,达到(3~8)×106的目标数量;③移植和重建免疫系统。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性的中心目标是通过消除作为失调免疫系统效应器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来“重置”免疫系统。
IBD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初原因是合并血液系统适应证(如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但是在移植过程中发现肠道病变也出现了改善,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步用于IBD治疗的临床研究[17]。
虽然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但造血干细胞移植显示出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达到临床和内镜改善。
通过完全的免疫消融术和造血干细胞重建,人体能够产生幼稚淋巴和髓样细胞,从而降低T细胞对黏膜自身抗原和炎症的活性。
Burt等[18]的一项研究纳入了24例克罗恩病患者,在第1年、第3年和第5年的缓解率分别为91%、57%和19%。
另一项仅包括4例克罗恩病患者的小样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的随访中进入临床缓解期;在16.5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仍处于临床和内镜病情缓解期[19]。
IBD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不尽相同,并且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通常选用CD34+外周血干细胞进行移植。
CD34是一种造血祖细胞抗原,具有细胞-细胞黏附因子的作用。
Clerici 研究结果分析了随访1年的克罗恩病患者,结果显示,5/6的患者表现出临床和内镜下完全缓解,并且在没有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维持了1年。
既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样本量太少,需要对更多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随机对照研究[19]。
后续部分研究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治疗进行了优化。
Oyama等[20]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环磷酰胺和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改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
在18.5个月的随访中,12例患者中有11例停用了所有免疫抑制药物,并获得了临床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评估了临床结局,但是没有内镜缓解的评估。
另一项研究采用了相似的方案,观察了12例难治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免疫预处理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
该研究用环磷酰胺和粒细胞刺激因子进行干细胞动员,大约56%的患者移植后显示出临床和内镜改善,5例患者在6个月后的随访中仍处于缓解状态[21]。
其中1例具有坏疽性脓皮病肠外表现的患者完全缓解,另1例患者瘘管完全关闭。
然而,在3年的随访中,9例患者中有7例复发。
ASTIC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Ⅲ期干预性研究,由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织发起,旨在评估大剂量免疫抑制早期和59周自体造血干细胞的潜在临床效果。
45例患者在随机分组前均接受干细胞动员。
干细胞治疗组23例患者中仅2例获得了完全的临床和内镜缓解,而对照组22例患者中仅1例获得了临床和内镜缓解,显示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疾病持续缓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还指出,所有患者都经历了非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最常见[22]。
干细胞治疗组1例患者在预处理期后20 d死于窦性阻塞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在临床研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用非清髓方案的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而不分选CD34+细胞是最常见的移植预处理方案。
尽管有限数量的Ⅰ~Ⅲ期造血干细胞试验显示了有希望的结果,但复发使得造血干细胞移植很难被归类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可以在某些维度上获益,但还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期的疗效观察[23]。
0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是能够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这些细胞也可以成功地从脐带血或脂肪组织中分离应用于临床。
脂肪源性干细胞易于大量提取,减少了患者的不良事件。
在克罗恩病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特性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益处[24]。
克罗恩病的治疗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调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的抗炎能力,这种细胞类型能够抑制免疫和炎症[25]。
已经证实,Treg细胞的耗竭和Treg与效应T细胞的失衡在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调Treg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抑制免疫反应的能力让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的远景日益明晰[26]。
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被用于活动性肠腔病变的系统性(动脉内或静脉内)移植治疗或瘘管表型的局部给药。
一些研究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2009年,首次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治疗作用[27,28]。
但是直到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高质量地评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现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结果,一项研究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在5个数据库中检索了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的研究,共有15项研究符合纳入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标准,包括8项动物实验和7项人体临床研究[29]。
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此外,还发现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小鼠,炎症组织病理学评分更低、结肠长度更长。
在人体临床试验方面,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潜力。
当前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有2种来源:骨髓和脐带血。
骨髓一直是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捐赠过程具有侵入性,另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时间较短,随捐赠者年龄增长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可能会有影响。
与骨髓相比,虽然脐带血中成功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分离过程侵入性更低,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在过去的10年中,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约占30%,作为骨髓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替代来源。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机制,但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生长因子、外泌体、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来维持结肠上皮细胞和黏膜屏障的修复和再生,从而发挥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阻止效应T细胞活化并促进Treg细胞增殖和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腹腔注射、内镜黏膜下注射、静脉输注或靶向动脉内输注。
静脉输注会导致间充质干细胞输送后出现肺潴留,而直接靶向动脉输注可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招募更多干细胞到炎症区域。
一项对82例克罗恩病患者进行的随机试验中,静脉注射4次脐带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患者(41例)降低了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哈维-布拉德肖评分、皮质类固醇用量。
在随访终点,无肺部炎症事件发生[30]。
另外,对16例内科难治性克罗恩病患者进行的一项Ⅱ期研究发现,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内镜严重程度指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