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训练“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写作指导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任选其一)
(1)在我记忆中闪光。
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夏日的阳光如水晶般从繁茂的树叶间泻落。走出教室,迎面扑来阵阵热浪,明晃晃的阳光刺得眼睛生疼,树叶仿佛也在反光,户外没有一点风,闷热闷热的。
“嘿!李申奥,头发怎么剪了啊?你咋想的,没原来好看啊!”朋友嬉笑着对我说。“我妈妈让我剪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嘴角的微笑也变得苦涩。妈妈,妈妈……我有好长时间没见到她了。鼻子一酸,眼睛也湿润了起来。“哎哎,我说的玩呢,千万别哭啊!”朋友一时间惊慌失措起来。“没事,有点想家了而已。”说完我就快步离开,生怕满脸的泪水被别人发现。
静静的,坐在座位上,心底某个地方仿佛破了一个洞,有什么东西正沙漏般渐渐逝去。我颤抖地闭上眼,泪水如河流般蔓延过脸颊。我与父母斗嘴吵架的情形如放电影般从我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身边的朋友拉我去给父母打电话,想宽慰我一下。按下那串熟悉的不
能再熟悉的号码,手却在拨号键的地方止住了。真的要让父母担心我这个样子吗?手指微微颤抖起来,调整好呼吸,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拨通了号码。
“喂?”电话那头传来了温暖的声音。“爸!”我的声音也颤抖起来,由于长时间的哭泣,鼻子有些不通,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电话那头的爸爸有些担心:“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吃药了没有?”“不是,有些想家了。”“是同学欺负你了,还是学业太紧了?”那一刻,我努力控制的眼泪瞬间全都迸发出来。大滴大滴的泪珠扑簌簌落下来,肩膀剧烈地抖动着,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温热的情愫在心口萦绕开来,泪水滴在地上,有个小小的湿润的印痕。甜蜜在心头蔓延开来……
爸爸,有你真好。有了你,再黑的夜晚我也能清楚地辨别家的方向;有了你,再大的风雨我也能昂首挺过;有了你,就算天塌下来我也毫不惧怕。爸爸,有你真好!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在我记忆中闪光”。审题的关键在于“闪光”一词。其意主要有:①突然一现或忽明忽暗的光亮;②比喻显示出的高尚纯洁的思想、品格。显然,作文时要从这个词语的比喻来构思文章。补填的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某种情感、意志、品质等。题目中的“我”表明文章要用第一人称来写。选择生活中的人、事、物、情等内容,
叙写其对自己的产生的影响,抒发真挚的情感体验或感悟作文。体裁上看,较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2)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题目中包含着记叙的要素。“那一刻”点明特定的时间,这是一种明确的限制。“几分甜蜜在心头”,一是暗示了人物应以“我”为主,写“我”的情感体验;二是显示了事件的性质和结果,所写事件必须是给人带来“甜蜜”体验的美好事件,还要写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交代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几分甜蜜在心头”的结果。选材可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自己受到亲人、师长、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和帮助,内心感到甜蜜;二是自己为他人提供了帮助受到了赞扬而感到甜蜜。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真挚的情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
【点睛】
(1)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2)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
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