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第7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二、汉大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七发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七发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课件11: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11: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N O .1文本初读]
1.结合曹操生平和课文注解,填出下面的空缺部分。
(1)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身处群雄割据的乱
世,借《短歌行》的创作,来抒发其
二、时代特征 1.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政权不断更迭和动摇,以致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到 了极点,而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东汉统治名存实亡。一时间全国陷入 内战混乱之中。东汉末年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纷纷招揽各式各样的 人才,以期在战乱的年代里能有一席之地,曹操也不例外,他提出了“唯才是举” 的方针,三次发布求贤令。他还专门设立了选用人才的机构,在丞相府设置了东 曹、西曹。东曹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及军队中官员的任免事宜;西曹主管丞相府内 官员的任免事宜。 2.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 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 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 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 “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 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 诗生动飞扬的关键词或句子。“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 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确定诗眼,要找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 “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 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自唐以来,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著名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

而对李、杨二人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态度褒贬不一,李商隐别出心裁,在将《长恨歌》的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杨贵妃的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中,在和平时期的“鸡人报晓筹”与逃亡时期的“虎旅传宵柝”的对比中,在长生殿“七夕盟誓”与马嵬坡“六军驻马”的对比中,在四纪为君而不能保一妇人与民间夫妇尚可白头偕老的对比中,诗人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同时,诗人也感慨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这是永远困惑人类的生命主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

面对不能预测的命运,即使贵为天子,也难避免。

全诗又于有情人与无情世事的对比中,凸显了人生的无常。

[运用角度]“得与失”“看问题的角度”“人生无常”“情感与时代”等。

夜读李商隐深夜,在群星璀璨、飞光流辉的大唐帝国的诗空中,解读李商隐。

情怀便如夜一样温柔,诗一样古典。

仿佛看到他徘徊于长安城外的郊原,袖袍款款,丝绦飘荡,长髯掀拂着惊涛骇浪的意象;浓郁的眉宇间挽结着爱的抑郁和缠绵,在晚唐帝国的斜阳日暮里,吟哦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章……义山出生寒微,但寒门关不住天才童星的光辉,他在七八岁的时候,便显露出非凡的诗才,这在连吵架都有平仄诗韵,能作诗就有荣华富贵的时代,义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于是某豪门主动愿与李家结为儿女亲家,愿意资助义山成才。

这对经济拮据的李家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便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又一段爱的悲剧,在世间上演了。

第7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7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服饰-【高中历史课跨学科主题探索与劳动实践】中国古代服饰史

弁 图为唐代阎立本所绘。图中陈后主身穿弁 biàn 服,是天子视朝、接见诸侯时穿用的服 饰,仅次于冕服。 弁[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的形制上锐小, 下广大,通常用鹿皮缝制而成,缝合处缀有 一行玉石,以玉石颜色和数量区分尊卑。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5、高顶帽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帽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 展起来。当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还有纱帽在流行。帝王居宫中可戴白纱 帽,士庶戴黑纱帽,另外还有卷荷帽,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士所戴。 高顶帽:《隋书·礼仪志》六,记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 高顶帽。皇太子在上省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 无定准”。《晋书·舆服志》说:“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 乃高其屋云”。实际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挂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 有的带有乌纱长耳。
戴梁冠和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男子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3、梁冠
进贤冠,《后汉
书》记载它是前
高后低,为“文
儒者”之服,意
思就是文官的服
饰。
后世官员的梁冠
用的多是进贤冠。
“进贤”一名,
据说是因为文吏、
儒士有向上荐引
能人贤士的责任,
因此得名,并一
直应用至明朝灭 亡。
宽袖对襟女衫、长裙
穿宽袖对襟衫、的衫、襦与华饰
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xiān] 髾shāo,所谓“襳”是指在 腰部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 所谓“髾”是指衣服下摆相 连接的三角形饰物,并层层 叠叠。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 成,女子着此装走路,会显 得十分灵动飘逸。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

【南宋辞赋】葛立方之旷斋赋原文山横云卧,波渺天接。

鸥沙雁浦,清入目睫。

吾将陈雷乎明秀之绝景,而研桑乎闲中之日月。

乃吸尘象,结小栋宇,兰攘药房,皆中规矩,碧绡耀櫺,玄箔垂户。

是为山人处士之庐,又何殊豹隐于烟雾也哉。

于以琴牛盎雉木之声清池,于以棊兔宫蛇穴之势立也。

觞焉而瓶罍罄,咏焉而鬼神泣。

诚可以薄轩冕而谢维絷矣。

噫!行藏成亏,处顺安时,一丝不挂,孰拂天倪吾道,重于九鼎,世事轻于毫釐。

吾不能以所重,易所轻也。

冥鸿罢弋,天马不羁。

一乍侫贤作伴黠痴,又奚愧乎北山之移。

书斋不仅是读书的场所,更是精神安顿的天地。

宋人黄庭坚写道:翠屏临砚滴,明窗玩寸阴;意境可千里,摇落江上林。

明人高濂也说: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

他们的一往情深,寄托了古今文人对书斋的无限情谊。

书是书斋中最为紧要的物品,离开书,书斋便无以为名。

对于书,文人有一种天生的癖爱。

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这么一段议论: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贪书、嗜书,书斋里的藏书自然随之增长。

陶渊明《咏贫士》一诗云:“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陆游家中藏书甚丰,房间里、木柜中、桌椅上、床枕边,举目四顾全是书。

他平时饮食起居于书间,偶尔想出门,竟被乱书包围得无法脱身,于是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书巢。

陆游的朋友对书巢之名不甚了了,亲自到书巢考察,然而,到了书巢门口难以拔腿入内,好不容易进去以后又为书所困,出不了巢。

进退两难间,这位朋友摇头笑曰:真乃巢也。

《旷斋赋》描述了作者书房四周环境:山横云卧,波渺天接,鸥沙雁浦,清入目睫。

吾将陈雷乎明秀之绝景,而研桑乎闲中之日月。

及吸尘象,结小栋宇,兰欀药房,皆中规矩,碧绡耀棂,玄箔垂户。

是为山人处士之庐,又何殊豹隐于烟雾也哉!。

第七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及诗歌

第七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及诗歌

@思想内容:抒发求贤若渴之情,表现一统天下之 志。 @艺术特点:①慷慨悲歌,直抒胸臆。②情感顿挫, 质朴有力。③律调铿锵,遒劲古直。
• 视频:《短歌行》

三、陶渊明&《读<山海经>》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血统之中有江南少数 民族——溪族的余脉。曾祖陶侃本为渔户,后因 军功发迹(然常被讥为@“溪狗” )。荫庇所及, 渊明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至渊明,时运不 济,幼年丧父,饱尝艰辛。因生计所迫、亲友劝 说而担任彭泽令,但在任仅八十余天,就不堪忍 受,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陶渊明 传),弃职返乡(P145《归去来兮辞并序》), 从此归隐,躬耕终老。
9
(4)文学迅速繁荣
A、崇文之风炽、撰文之士多
@钟嵘《诗品 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 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 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 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 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 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 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林传论》)
• 曹操重法术,曹丕慕通达(先后下《息兵诏》、
《轻刑诏》“今事多而民少,上下相弊以文法,百姓无所措其手 足。…广议轻刑,以惠百姓”、《禁复仇诏》、《薄税诏》---无为、 休养生息),于是研经之士,失了利禄之门。
儒学便呈现了极度衰微的状态。(刘大杰《古代 文学思想源流· 第一章 魏晋思想的环境》)
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22:第7课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22:第7课 诗三首

采用了“悬想”方式,从而创造出了“诗从对面飞 来”的绝妙虚境。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 约闪烁着丈夫跋涉的身影;一边是手持芙蓉怅然遥 望的女子;两者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这样虚实结合,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点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是《诗经·郑 风·子衿》中的原句,此诗的第一章是:“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 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 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两句 古诗,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 长,表现
第7课 诗三首
新课助读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辞赋、骈文等都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 俗怨”的社会背景下,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 的大发展时期。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 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 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 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 些诗歌,篇幅长短不一,主要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 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 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 落的一诗的主人公是谁,不同的读 者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谈 谈你的理解。 提示:对这首诗的主人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女 子思夫的角度可以做如下理解:“夏秋之交,正是荷 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开 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 那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这场斗争和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交织相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反映出当时已经萌发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统治传统旧思想的矛盾显示了封建作品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虽事件繁纷但错落有致
•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陈子昂
•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赢 回得顾.望 仓旧 皇北乡顾 .看回 头,回头看 顾大三行顾.不臣顾于.细草谨庐之考中虑探问、拜访
顾 子.布念、蓄元劣表物诸终人无各所用顾.妻只子是顾 ,惜 不过、顾 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榆柳荫.后檐(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 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 山不厌.高(意动用法,以……为厌)
• (6)诗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衿”,是衣领。“青衿”, 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 “悠悠”,长的样子,形容绵长的思念之 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篇中的成句。“君”, 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 吟,用低声吟诵表示渴念。“呦呦”,形 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 是弹奏。“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
•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 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 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 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 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 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
• (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 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 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 三年(192),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 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 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 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 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 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3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3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人生几何 古义: 疑问代词,多少。 今义: 几何学。 (2)依依墟里烟 古义: 隐约的样子。 今义: 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
6.名句积累 (1)《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里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 句是“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2)《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的诗句是 “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3)《短歌行》中借用典故来表达诗人渴望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的诗句 是“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1.《短歌行》: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 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是 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 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本诗表达了曹操 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
“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5)《归园田居》(其一)中“ 少无适俗韵 , 性本爱丘山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 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 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神女赋原文及翻译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神女赋原文及翻译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神女赋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宋玉原文: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

明日,以白王。

王曰:“其梦若何?”玉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

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

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

”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

盛矣丽矣,难测究矣。

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

五色并驰,不可殚形。

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

振绣衣,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

?披服,?薄装,沐兰泽,含若芳。

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

”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

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

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

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

他人莫睹,王览其状。

其状峨峨,何可极言。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

眸子炯其精朗兮,?多美而可视。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

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既??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

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

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

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

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

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

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

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

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

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

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

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7.1短歌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7.1短歌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重要 诗人。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 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风,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与东晋时期 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 腐败。故而诗人抛弃官场,毅然走入清新的大自然。
活动2 请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 【答案】(1)顺应天性, 坚守本真。“少无适俗韵”, 从文本看, 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 不管怎样, 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 格、自由的精神, 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在封建时代, 人们为了既得 利益, 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 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 正是为了 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感。
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 徽省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 力量。 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 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2.依.依.墟里烟 古义:_隐__约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__容__树__枝__柔__弱___,__随__风__摇__摆__;__形__容__留__恋__,__不__忍__分__离__。______
3.复得返自.然. 古义:__田__园__生__活__,__天__然__本__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短歌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 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 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 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 天下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满怀,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 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立 统一天下的功业。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部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部编版必修上册
[3]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意在表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慕,就像热恋中的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一 样急切。
[4]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以明己志,说 明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5]以“明明如月”来作比,贤士如明月一样令人仰望, 不可招致,这正是诗人“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 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而不得的苦闷。
·
2.天下归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
3.榆柳荫后檐(名词作动词,遮蔽。)
·
五、古今异义
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古义: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今义: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
2.依依墟里烟 古义: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五、课文梳理 [原文呈现]
短歌行
[品读鉴赏] [1]诗人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作比,意在说明韶华易逝,要及
时建功立业。 [2]开头四句,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有限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
诗句带有感伤苍凉的情调,在这样的氛围里,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浇愁, 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而全诗抒写的正是诗人未能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 后文埋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动乱的现实,寻 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广纳贤才的章节。
羁鸟恋旧林鸟 , 池鱼思故渊 。
1.《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忧”
的是什么,以及这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
答案:忧的是人生短暂、人才难求。从表面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 消极的。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 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 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诗人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渴求 和焦急,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建安之世, 一、抒情化及诗赋的合流
七子继兴,偶有撰述,悉以排偶易单行,即 二、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 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 新形式——骈赋 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他指 出,建安曹魏时期,是我国文风转变的重要 三、辞赋的题材大大扩展 时期。随着整个文风的转变,辞赋也处于重 大的转变之中,正是这个时期辞赋发展的重 要特点。
第二节 魏晋辞赋
一、建安、正始时期的辞赋
(一)王粲的《登楼赋》 创作缘起 《登楼赋》,是在荆州登麦城城楼所作。 王粲流落荆州,得不到刘表的重视,深抱怀才 不遇的感慨;又眼见兵燹日炽,国家离乱, 有家难归,内心充满悲愤与忧惧。故借登楼 骋望之机,寓情于景,写下这篇小赋。
第二节 魏晋辞赋 《登楼赋》写羁旅之愁与怀才不遇的悲哀。 一开始描绘荆州的险要与富庶,郊野的美景却 一、建安、正始时期的辞赋 引发了故乡阻隔的情怀。 (一)王粲的《登楼赋》 接着抒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把眼前之景与欲 创作缘起 归不得的忧思联系起来,揭示了当时南北 内容 “壅隔”的政治背景。 最后进一步抒发时难未平、壮怀莫展的感慨。 《登楼赋》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多用骈句, 写景与抒情结合紧密,是魏晋时期辞赋转变 阶段中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节 魏晋辞赋
阮籍赋至今存七篇。他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 一、建安、正始时期的辞赋 求”,其赋也多闪灼其辞,不直接涉及时事,但 (一)王粲的《登楼赋》 其愤世疾俗之情,却随时借题迸发,且辛辣尖刻。 其讽世之尤切者为《猕猴赋》。 (二)曹植的《洛神赋》 向秀的《思旧赋》比较有名。是向秀思念故友嵇康、 (三)阮籍、向秀与正始辞赋 吕安的抒情短赋。全篇总共不足二百字,几乎刚 开头就结束了。但从这种欲言而难语的文章体制 和文中悲凄的感情气氛,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沉 重以及当日政治的黑暗与恐怖。

第7课魏晋风度与出入世之别《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高一语文单元教学大课堂(必修上册)

第7课魏晋风度与出入世之别《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高一语文单元教学大课堂(必修上册)

魏晋社会状况(四)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 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东汉在政治上是黑暗至极的,与此种政治环境相适应的是这一时期推崇 儒家思想。至正始时期,司马氏篡权,他们为了掩饰政权得来的不光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用极其残忍的手段铲除异己,拉拢当时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人归为己用,拉拢不成便大肆杀戮。 在如此恐怖的政治氛围中,使得人们有非常强烈的时光易逝、生死无常的人生体验,在精神 上专注对颓废、虚无的追求,这也是这一时期玄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始时期兴起的道 家思想有反抗时代之意,也是文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到了西晋晋武帝时期,国家有了短暂 却难得的统一局面。社会开始趋于安定,士族过上了富裕甚至有些奢靡的生活,开始肆无忌 惮地纵欲放荡,并用清谈来表现自己志得意满的心境,所以这时流行以道学为内容的清谈。 至东晋,清谈进一步发展,清谈以和消极厌世有关的内容为主,老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其要 求了,所以佛学思想随即发展起来。到了齐梁时期,为了巩固朝廷的统治,又开始重新推崇 儒家思想,同时普及佛教思想,为百姓在精神上寻求安慰,出现了儒学与佛学联合以攻道的 思想局面。
写作背景
•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诞 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
写作背景
•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 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 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挂印回家,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ài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课件8: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8: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预习积累与建构
一、作者简介 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三国魏 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的诗 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 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阅读诗歌《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列练习。
1.[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少无适.①.俗.②.韵.③(①动词,__适__应____。②名词,___世__俗___。③名词,_气__质__,__情__致___) (2)守.拙.归园田(_持__守__愚__拙__的__本__性__,__即__不__学__巧__伪__,__不__争__名__利_____) (3)方.宅十余亩(形容词,四__周__围__绕__) (4)桃李罗.堂前(动词,__罗__列____) (5)暧.暧.远人村(_迷__蒙__隐__约__的__样__子____) (6)户庭无尘.杂. (__指__世__俗__的__繁__杂__琐__事____) (7)虚.室.①.有余.闲.②. (①___静__室___。②__余__暇__,__空__闲_____) (8)久在樊.笼.里(_关__鸟__兽__的__笼__子__,__这__里__指__束__缚__本__性__的__俗__世_____)
诗歌
《饮酒》《归园田居》等
主要作品
散文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等
二、背景回放 《短歌行》——求贤若渴之情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 丞相,将军政大权紧紧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 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 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 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表 达了出来。

【辞赋精选】蚊对翻译

【辞赋精选】蚊对翻译

【辞赋精选】蚊对翻译朝代:明代作者:方孝孺原文: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

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

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

大愕,不知所为。

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烛至,?帷尽张。

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

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

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

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

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

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译文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

晚上躺在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了,于是就睡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赋第7讲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骈句的基本概念,今天要讲的是: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

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更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

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且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

那么,骈句中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到底要遵循哪些规律呢?一、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二、骈句的平仄骈句的平仄包括三个方面: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

先看例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蛟-电;凤-霜;士-军;宗-库,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宗-库,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映/弁峰/之峻,润/湿地/之清。

映-峰-峻;润-地-清,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峰-地;峻-清,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领字不作要求。

峻-清,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

中-鸟-唱,下-鸿-飞,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中-下,鸟-鸿,唱-飞,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唱-飞,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

富-崇,客-空-盏,流-简,军-醉-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富-流,崇-简,客-军,空-醉,盏-池,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盏-池,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当然也有例外,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骈句一开始并不是十分工整的,后来才逐渐变得精巧和工整。

缭绕于/千山/之峰,飘颻于/一野/之毯。

(颻,念yáo)本句:绕-山-峰,飖-野-毯(这里山-峰,野-毯没有平仄交替)对句:绕-颻,山-野,峰-毯句脚:峰-毯云浮/虚表/而卧,玉在/净空/将归本句:浮-表-卧,在-空-归对句:浮-在,表-空,卧-归句脚:卧-归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

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

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

请看例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纡,念yū)本句:原-旷-视,泽-纡-瞩对句:原-泽,旷-纡,视-瞩句脚:视-嘱这里,视,就是去声,瞩,就是入声。

这个骈句句脚上的字就同是仄声,而且是上、去、入上寻求变化。

关于平仄在同一节奏内的应用,有个内容需要补充一下:骈句绝大部分都是两字为一个节奏,也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里字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

极少有一个节奏内,三、四仄声字都用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如此声调,实在难读。

用平声字时,同一吟诵节奏内,亦较少见三或四个平声字排在一起的情况。

这些声调运用规律,骈句与诗句原理是相通的。

结论是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对于第4条,上面的例句没有分别列出,那是因为赋句中三字及其以上为一个节奏的本来就不多,就以上例句来看,也只有“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共四个,而这四个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

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

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

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

所以,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尽量做到这点。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被挑剔。

三、骈文的平仄上面已经讲了骈句的平仄,以骈句为构成要素的文体有骈文也有骈赋,骈文与骈赋、律赋在句脚平仄上的区别较为明显。

骈赋和律赋的句脚平仄,在以后的讲义中会做专门的介绍。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骈文的句脚字的平仄。

前面我们在讲隔句的时候,已经介绍过马蹄律。

马蹄律的概念与应用,最早起源于骈文。

后广泛应用于骈文,多分句长联,及赋类隔句句式的句脚字平仄安排。

要注意的是,在六朝以后,脚字平仄相对已是作骈文的规则之一,所以,真正的马蹄律,其开始平仄都是相反的,比如起句的脚字为平,对句的脚字就必须是仄,然后,相邻句的句脚字平仄与对句相同,比如:“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如此往复。

这就是清人说的“平顶平,仄顶仄”——第一骈中对句的脚字如果是平,那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亦当用平,若是仄,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也是仄。

骈文和骈律赋中“隔句对”的句式,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隔句句式总共有四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句脚字的平仄都是“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所以隔句遵循马蹄律。

我们知道,骈文是两句为一个骈对单位而串成文章的,马蹄律即是这个环境下,针对骈文句脚字平仄而言。

它首先注重在一个骈对单位之内,其每句的句脚平仄要相对。

若起为平,对即是仄,这是它的第一个规则。

在这个规则之后,还要注重两个骈对单位之间的句脚字平仄协调。

而这个协调方式,亦始终处于“对”的概念之中,即前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的平仄,与后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相对。

如以文章的横排版式来看,即“平,仄”(即第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仄,平”(第二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如此即是马蹄律。

骈文不可能仅此四句,再往后,第三个骈对单位又与它前一个单位(第二个骈对单位),在句脚字上发生“对”的关系,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马蹄律的关键就在开始时的一个骈对单位之中。

如开始时的骈对单位(两句)不能做到句脚平仄相对的话,则以后无法继续。

对于马蹄律,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马蹄律,简单地说,即“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就平平。

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单仄。

”按照这个解释,马的行走姿态就变成了先运动一边的前后蹄,即此处说的“平平”,再运动另一边的前后蹄,即“仄仄”。

而这显然与马行走的“斜对角迈蹄”规律相背离。

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尽完善的。

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是随着汉文字声韵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从发现“四声”(即平上去入)到研究“四声”,再到具体使用在各种文体之中,而后经过不断修正直到取得大致认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抵从六朝开始到唐初或唐代中期才基本定型。

六朝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与唐宋相比较,不尽相同。

前面说过,六朝时期,在平仄字相骈对时,允许“上、去、入”求变相骈,且对于隔句对中分句的脚字声调安排,亦不及唐宋认识清晰。

先来看一段《哀江南赋》:粤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

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

余乃窜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

华阳奔命(仄),有去无归(平),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别馆(仄)。

天道周星(平),物极不反(仄)。

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无处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

昔桓君山之志事(仄),杜元凯之平生(平),并有著书(平),咸能自序(仄)。

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

从这些句脚字可以看出,常有数仄字连用现象,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骈文,还没有形成如唐宋骈文在句脚平仄上那样严格讲究“平顶平,仄顶仄”的马蹄格式,隔句对亦是如此。

考其主要原因,大抵是六朝时期尚无较统一的“平仄”概念。

我们从上面段落可以看出,其句脚字虽常见仄声对仄声,但细考之下,其声调上皆有上、去、入声调的细微变化。

如:“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

”其中“国”是入声,“解”是上声。

又如:“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

”这一隔句对,“采”与“赋”上下句脚上仄与去仄相对,“赋”与“德”分句句脚相对,其声调亦在上、去、入三个声调中求变。

另要注意,此段凡是平声调的句脚字,其对应的句脚字皆是上、去、入三声,即仄声。

通过看六朝骈文,句脚字以平声对平声的情况极少。

可见骈对时声调求变的观念,在六朝更细,后世更笼统,就分平仄。

后世仅仅区分平仄相对的方法更容易说明与掌握。

另有一个现象,仄声句脚的声调相同时,求上、去、入声调变化可以对的做法,在唐宋骈赋律赋中时常可见。

相比较,唐比宋更加常见,愈后愈少。

特别是在骈文中,较之骈赋律赋而言,唐宋时期骈文仄脚对平脚的概念已颇分明,相对较少见到此类上、去、入声调求变的做法。

这符合文体发展规律,文的发展总是领先于赋一步。

所以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文化。

以严格的声调两分法的平仄概念去衡量六朝作品,无疑是不合理的。

经历隋到唐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唐代极负盛名的骈文《讨武氏檄文》: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

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

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

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

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

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