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律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就“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措施方法。各地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丰富了内容,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乡村特色产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俱何等战略地位?乡村特色产业与农业产业有何关系?如何依据乡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等等,还需要提高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推进创新。本文拟就以上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供从事相关工
作的人员参考。
一、当今时代是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转型与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全社会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当今时代大变革最
突出的表现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转型与变革的时代主题将在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
从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转型的发展路径,主要通过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
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的整体转型来实现。
1. 新农民化。新农民化将围绕传统的社会性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转型来进行。劳动型、组织
型及业主型农民将随着农村的大变革,不断产生,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主体,支撑新乡村
的大发展。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农民资产的股权化,租赁、转让推动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重组,“业主性农民”得以加快发展。随着农村进一步改革开放,乡村功能加快创新,乡村产业
创新将吸引与组织起非农人员加快投资乡村,将推动“新农人”群体的形成。以市场化为动力,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乡村产业工人群体不断壮大。
2.新农业化。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及其联合的产业共同
体支撑乡村产业的发展。二是农业资源园区化与基地化。推动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促进优质
农产品的原产地化创新。三是农业产业将以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来呈现。主要通过传统农业
的转型升级,多元融合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新型服务产业的不断壮大来实现。四
是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新变化,生态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创意型农业、休闲养生型农业等
新型农业加快创建,农业将由生产导向的单一业态向市场导向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转型。
3.新农村化。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户为主体的自然村庄,向生态宜居、美丽文明富裕的社
会主义新乡村转型。特色村庄加快发展,农村区域多样化中心加快形成。未来乡村将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乡村功能,也必将由单一的农民自组织,满足农户自身需求,向满足农户需要与对外提供多元化社会性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转型。
未来乡村是产业兴旺、生活宜居、生态文明相结合的乡村社区。
4.新区域化。传统的工农、城乡、县域是相对分割独立运行的社会区域单元。未来新乡村将
由工农、城乡相对分离转型到融合发展的新乡村。呈现特色小镇并特色村庄形成乡村中心,
发挥乡村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乡村中心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
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特色
小镇、特色产业、特色村庄、新服务、新农民、新治理将成为未来新乡村的有力支撑。通过
推进新乡村的新乡村经济、新乡村文化、新乡村社区、新乡村生态、新乡村政治建设来实现
未来新乡村的发展。
(二)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
文明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与表现形式。人类文明通过人类发展的实践成果、文化表现、
知识体系、生产与生活方式、制度安排来承载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
社会转型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是新乡村建设重要的文明标志。生态文明的社会,
体现的是传统后工业文明由对立向和谐,由强调个体占位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由宗教
狂热或者迷信到生态知识体系的传播,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新型关
系得以构建与发展。乡村生态文明要求转变后工业文明的社会价值观念,树立培育生态文明
的价值体系,推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与文化。
2.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来看,生态文明倡导生存环境的优化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生活。天人合一、命运共同、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道法自然、尊重规律,保育自然与生态都是生态文明践行的价值准则。在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倡导生态
文明新风,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与行为规范。
3.创建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形态是多方面的。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需要多民族、多村庄、多宗祠、多文化信仰的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看,生态文明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生态化生产与秉持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建设起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乡村。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倡导乡村社区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产业与乡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倡导和谐幸福美好的乡村生活。乡村是乡村人、自然、社会共治共生
共享的家园。
4. 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需要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发展
方式来看,乡村发展要走生态绿色循环发展、区域与产业融合发展和市场化发展之路。从产
业形态来看,未来乡村产业要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质量安全性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发挥乡村产业的多功能性,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生产供求的基本平衡与良性发展。(三)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
1.全球化。扩张与反扩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形式。当代,扩张与反扩张的全球形式是全
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化是全方位的,表现为文化、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整体性。随着
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全球化正在成为时代大潮,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而影响
人类文明进程。资源、生产要素、市场及与此相关活动全球范围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动,给
我们带来全球竞争与全球发展机会。全球化思维,行为方式的全球化,向全球开放与参与全
球治理创新,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变革我们的观念,推动我们进行更深远的探索,进而促
进我们深刻变革。
2.智能化。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方面,物的实在性,引发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广泛认知,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由于人类的不懈探索,产生了科学
与哲学;另一方面,现实的物质世界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发展服务。随着物的人化过程的
发展,未来,在人的活动的支配下,人与物的关系,将由主动探索与被动利用,转变成智能
化的协调关系,新型人与物的关系得到构建。智能化的物化时代必将取代被动的物质世界,
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人类的发展。
3.市场化。未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加快,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市场活力更强劲,市场
机制的创新必将迎来新的生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调节边界
更加模糊,作用更加有力,手段更加融合。二是一切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将在市场上
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实现资本化,创造更大价值。三是人的智慧价值将伴随人才的资本化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