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师:运动和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设计目的:探究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维持实验设计思路: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看小车运动的情况。

(怎样使小车运动更远?)相同条件:相同的小车、小车开始运动速度相同(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静止开始下滑)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棉布、毛巾、斜面。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

实验记录:省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进一步推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总结伽利略,笛卡尔等的观点,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一板书: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律解读: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师:观察与思考:1、快速拉动纸板,鸡蛋会不会和纸板一起飞出去?2、想想看,身体向前倾、向后仰的原因是什么?(看视频)板书: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你能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下面这些现象吗?如图所示,用手拨动簧片,使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你观察到小球随金属片飞出了吗?请解释原因。

注意:1.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即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物体是受力还是不受力,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 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3.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利用惯性的例子:掷铅球、投篮球、跳远、紧固锤头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卡车限载、保持车距、系安全带。

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新版教科版

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新版教科版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引入1、扔纸飞机时,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答:手停了,但纸飞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答: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原来的速度飞行,因为阻力几乎为零,所以不需要发动机。

3、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速度,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后的摩擦力停了下来,所以身体要向前倾。

三、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

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四、探究实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问题与探究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1、由静到动; 2.由慢到快; 3.由快到慢; 4.改变了运动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3节 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3节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中的“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了解”水平。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了解三种类型的摩擦,即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可能相同。

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明确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并进行实验。

比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就要改变物体间的压力,同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其他因素都相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就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时要保持压力、接触面积等其他因素都相同。

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与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与拉力大小无关。

对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判断。

比如用水平方向的力拉水平面上的物体未拉动,可以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受拉力和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即在水平方向静止,二力平衡,所以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方向与拉力方向相反;同样,物体在竖直方向静止,也要二力平衡,所以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力与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具体关系。

2. 分辨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小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课件学生: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示意图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起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注意。

2. 教师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开始运动?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来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教师呈现课程目标和重点,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例子详细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理解。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先提供材料和实验步骤,让学生自行操作。

2. 实验内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对一块滑板的影响,记录测量结果。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享(10分钟)1.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享。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力与运动关系。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3.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力与运动的常见关系,如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力与运动的习题。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

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

8《力与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由四课组成,在学习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之后,本单元将力与运动两个主题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有利于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

《力与运动》这一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这一课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概述力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力。

本课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揭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活动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段通过学习,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不确切的,无意识的,本课学习,学生将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相关实验并发现规律的过程,教材内容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

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8课,题为《力与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力相关的内容,对推、拉等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小车。

2. 老师:大家看一看,这是一辆小车。

如果我们要让它前进,应该怎么做?3. 学生:推它、拉它、用力推。

4. 老师:非常好!你们提到了推、拉和用力推。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力,它们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快慢有没有影响呢?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老师拿出一个小车模型。

2. 老师:现在,我用一根绳子把小车拉着,你们观察一下小车的运动。

3. 老师拉着小车走动一段距离,让学生观察小车的前进快慢。

4. 老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小车的前进快慢有没有影响?5. 学生:有!拉力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第三环节:实践与探究1. 老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辆小车模型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

2. 老师: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实践和探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8《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8《力与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常见的力8 力与运动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2、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离不开力。

3、通过试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4、通过试验,争论磁力能否转变钢珠的运动方向,懂得力能够转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5、连续培育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疏力的作用,通过试验探究力能够转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教学难点通过试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探究磁力能否转变钢珠的运动方向。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试验探究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生疏力1、出示课本 23 页的一首诗。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当降落伞从空中飘落时,那里有力。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当汽车在大路上行驶时,那里有力。

……2、学生自由朗读小诗,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作者从哪里看到了力?从降落伞在空中飘落、汽车在大路上行驶中看到了力。

3、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从生活中的哪些东西身上看到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看到的力。

4、出示课本 24 页的五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图中看到力吗?预设:图 1,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需要力。

图2,使风车运转起来,需要力。

图 3,磁力小车拐弯,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完成。

图4,让皮球弹起来需要力。

图5,潜艇浮出水面也需要力。

5、教师引导:从刚刚大家列举的很多例子中,我们觉察物体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需要力的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力呢?力又有什么作用呢?6、出示课本 24 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离不开力。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

力与运动优质教案

力与运动优质教案

力与运动优质教案标题:力与运动优质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运动的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

3. 能够应用力和运动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运动轨迹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2.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和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等。

3.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力与运动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需要用力才能推动一个物体?”探究(25分钟)1.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力和运动的理解,并讨论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3.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利用滑轮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4.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讲解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并提供示例。

2. 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如计算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摩擦力等。

3. 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规律,并提供实例。

4. 学生进行运动问题的解答练习,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运动轨迹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设计一个力与运动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模拟实验。

2. 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和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力与运动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困惑。

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第八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节力的合成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课题内容:第一节力的合成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过程】出。

举例:(1)两个小孩一同提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课本图9-1-1)。

一、新课引入(2)汽车陷进泥泞的路上时,很多人努力可以将它推出来,而拖拉机也能单独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结果相同。

并找出生活当把汽车从泥泞的路上拉出来(课本图中的例子。

9-1-2)。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两个女生一起搬动一个桌子,一个男生也可以单独搬动。

由这些例子引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

二、合力与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活动设计由一个力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引学生活动设计分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或几个力同时作用在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从而引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讨论简单的情况,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一)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1)F 1与F 2的共同作用怎样求出两个力的合力:三、实验探 1.小车同时受推力F 1和拉力F 2的作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究:同一直用,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F 1+F 2的力的作用效果相线上二力相同(课本图9-1-3)。

的合成同。

2.张伞下落的运动员受到重力G 和拉力(2)G 与T 的共同作用效T 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果应与一个大小为G-T 的向相反(课本图9-1-4)。

关于力与运动的科学教案大班

关于力与运动的科学教案大班

关于力与运动的科学教案大班主题:力与运动时间:1小时年级:大班(3-4岁)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2. 熟悉力的种类和运动的种类;3. 掌握如何利用力来产生运动。

教学步骤:Step1:导入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有什么力可以让我们动起来呢?”Step2:探究力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的示例来引出力的概念。

例如:老师身体用力推着滑板车,就可以产生运动;小朋友们穿上滑轮鞋后,用脚踏地的力就能让自己滑行。

最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总结出力的概念。

Step3:了解力的种类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的力。

并且与小朋友们一起实践,观察和感受这些力。

Step4:了解运动的种类通过小游戏、唱歌等方式,给小朋友们介绍常见的运动种类,例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Step5:掌握如何利用力产生运动在此步骤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小朋友们亲身实践,掌握如何利用力来产生运动。

例如:推动小汽车、骑滑板车等。

Step6:总结与延伸通过绘图、填空题等方式,检测小朋友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可以与小朋友们一起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诠释身边的事物。

例如:为什么越往上扔的球飞的越远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向小朋友们介绍力和运动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掌握如何利用力产生运动。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小朋友们以感性的方式来了解知识,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

同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

苏教版四上科学《力与运动》教案(含实验解析和活动单)

苏教版四上科学《力与运动》教案(含实验解析和活动单)

《力与运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2.发现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之间的关系,知道磁力能改变铁质玩具小汽车的运动方向。

3.能够在学习中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准备:小车、钩码、滑轮、棉线、秒表、铁质玩具汽车、磁铁。

学习过程:一、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风车视频,让孩子说说:你认为这么大的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的呢。

二、认识力的作用过渡: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不仅要让静止物体动起来,还要让运动物体静止下来,看看这组图片,思考它们是怎么动起来,又是怎么静下来的?活动一:认识力的作用1.看一看:仔细观察图片。

2.想一想:独立思考,要达到图片上的要求我们可以怎么做。

3.说一说: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3.小结得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方向。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板书)三、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过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1.组装实验装置;2.在棉线下端分别挂上1、2、3个钩码,用秒表记录小车前进到指定位置所用的时间,完成活动单上的记录表:3.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得出: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板书)4.思考:如果拉力不变,而往小车里加重物,那么小车前进的速度又会有什么变化?(拉力一定,小车越重,速度越慢。

)(板书)四、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汽车的运动方向。

过渡:在上一个活动中我们用棉线连接在小车上,直接对小车产生拉力,让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果不接触小车,是否也能让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呢,来看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磁铁,铁质小车)一起来完成活动三的探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能够简单描述力的作用;2. 了解常见的力;3. 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的概念;4. 了解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工具:弹簧测力计、小汽车模型、纸片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抛掷物体、推动物体等。

Step 2:概念讲解1. 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力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方向或形状。

2. 与学生一起探讨力的种类,如推力、拉力、重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方向和大小。

举例让学生推测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辆小汽车模型和一张光滑桌面上,让学生尝试用手推动小汽车。

观察小汽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使小汽车运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用纸片提供不同的阻力,观察小汽车在不同阻力下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Step 4:巩固和拓展1. 通过课件演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力的应用,如人行梯、蹦床等。

Step 5:概括总结与学生一起概括力与运动的关系,总结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概念。

四、教学延伸:将力与运动的概念扩展到其他实例,如水流推动船只、风力推动风车等。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其他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的概念。

同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兴趣。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力与运动的规律。

力与运动(教案)科学四年级上册

力与运动(教案)科学四年级上册
这样得场景,他们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
(1)运动中的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2)潜水艇是靠什么浮出水面的?
(3)想让磁力小车拐弯,你会怎么做?
5.回答: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都与力有关:
(1)刹车皮与轮辋间的摩擦力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
来;
(2)水对潜艇的浮力使潜艇浮出水面;
(3)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磁力)使小车拐弯。
【板书设计】
3.1力与运动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当堂检测】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 )。
2.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 ),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 )
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 )。
3.拉力的大小( )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力大,小车前进( );拉力小,小车前进( )。
(3)再次让钢珠从斜面顶端滚下,观察并记录钢珠的运动路径。
3.思考:钢珠为什么会改变方向?
4.小结:钢珠改变运动方向,是因为磁铁对钢珠有磁力,
使钢珠的运动路径朝着磁铁的方向偏转。
五、拓展
拉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
2.学生回答:充气的皮球有弹性,拍球时地面对皮球的弹力使皮球向上弹起。用力越大皮球弹起得越高。
3.谈话:如今很多的旅游地都会举办风车节,你们
见过这样的风车风车通道吗?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是什么让风车转动的有快有慢?
4.学生回答:风具有能量,风力使静止的风车转动起来;
风力的大小可以影响风车运动的快慢。
5.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生活中还有一些
7.小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3)知道物体受力不均衡时运动状态怎样改变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依据平时生活中的实例概括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会依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合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3)会用受力剖析表示图来确立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况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联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取问题答案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想,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点要点、难点:(1)要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知道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2)难点:依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立物体的受力状况或运动状况教课器具: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气球一只教课过程:一、课题引入:经过演示压扁一个气球的实验,指引学生回想卖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而后发问:力还有其余作用成效吗,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新课教课: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在解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时先经过视频展现“火箭发射” 、“列车进站” 和“足球运动”,由学生议论有哪些运动状态的改变及改变的原由,从而研究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的结论。

2、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在解说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第一由学生复述牛顿第必定律的内容,复习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况。

而后由“地球上的物体都要遇到力的作用” 这句话指引学生来认识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说明物体受均衡力运动状态为何没有改变时,第一由学生回想二力均衡的条件,然后用动画来说明这些力的作用成效互相抵消,在成效上等同于不受力,因此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说明物体受力不均衡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时,仍旧用动画来说明这些力的作用成效没法抵消,从而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加快或减速等。

最后,指引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卖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四年级科学教案

力与运动四年级科学教案

力与运动四年级科学教案《力与运动:探索四年级科学的奇妙世界》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四年级科学里超级有趣的力与运动。

我呀,一开始对力与运动那是一头雾水,就像在一个大迷宫里找不着北。

我记得那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个小实验,可把我给惊到了。

老师拿了个小推车,上面放了个小盒子。

老师问我们:“要是我推这个小推车,小盒子会怎么样呢?”有的同学说会跟着走呗。

老师就轻轻一推,小盒子果然跟着小推车一起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就想,这是啥魔法呀?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力在起作用呢。

力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想让东西动起来,就可以把它们推动。

咱们在操场上的时候,不也能感觉到力与运动吗?你看那些跑步的同学,他们的脚用力蹬地,就像火箭发射一样。

脚给地面一个力,地面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然后人就跑起来了。

这就好比你推我一下,我也会推你一下,力是相互的呢。

我有次和小伙伴在操场玩,他跑起来想撞我一下,嘿嘿,我一闪,他就扑了个空,自己还差点摔倒。

我就笑着说:“你看,你给地面用力,地面给你力让你跑,你没撞到我,这力可就白用啦。

”他还不服气地说:“哼,下次我肯定能撞到你。

”再说说咱们玩的小皮球吧。

你把小皮球用力扔出去,它就会飞得老远。

这是因为你给了它一个力呀。

小皮球在空中飞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飞行侠。

可是为啥它最后还是会掉下来呢?这就又涉及到力啦。

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磁铁,有一种叫重力的力,一直把小皮球往地上拉。

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没有重力,那小皮球是不是就会一直飞,飞到外太空去啦?那可就太酷了。

在教室里也有力与运动的例子哦。

咱们打开窗户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力推呀?窗户一开始是静止的,我们用力一推,它就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再用力拉,它又关上了。

这一推一拉,都是力在发挥作用。

有次我想帮老师关窗户,我用的力太小了,窗户就只动了一点点。

旁边的同学就说:“你咋这么没劲儿呀?像小蚂蚁推大象似的。

”我就不服气地说:“我再试一次,肯定行。

”然后我用了好大的力,窗户就顺利关上了。

【优创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8.力与运动 (苏教版2017)

【优创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8.力与运动 (苏教版2017)

8.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一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引领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起概括作用。

第一部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揭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如摩擦力、风力、磁力、弹力、浮力等。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的关系。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三部分,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前一个活动是定量研究,认知拉力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力;后一个活动是定性观察,认知磁力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的力。

两者结合,让学生全面地感知到不同的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就已经感受到力有大小,在描述力的时候,往往都会用大小进行区分,也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向判断力的方向,但这不代表学生对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有很好的认识。

由于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很难建立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一联系,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往往源于感知的片面性。

因此,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通过实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道滑轮支架套装、可擦记号笔、白板。

【教学过程】一、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引出“运动状态”·导入:微信中的状态功能,有“活动”选项,也有“休息”选项,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表示当下处在哪个状态,当然,一天中,我们的状态总是在不断地改变着。

八年级 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案

八年级 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案

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的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伽利略(意大利)提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以及如何利用惯性现象的。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这是最简单的力的平衡。

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二力平衡计算力的大小。

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静摩擦力。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μN面所受的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有公式:f滑动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说明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以及怎样按照需求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课堂练习一、填空:1、穿旱冰鞋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使他后退。

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写字时铅笔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转笔刀转孔与铅笔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摩擦.3、把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放在桌面的纸条上,尽快地抽动纸条,这时会看到杯子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杯子_______________.4、高速磁浮列车是20世纪的一项技术发明.它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当列车与轨道保持10mm间距在水平方向上悬浮运行时,在竖直方向上电磁力与列车的重力,此时轨道(选填“依然”或“不再”)受到压力的作用.5、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N,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I.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II. 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计算力的公式与单位;3. 能够解析力与运动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能力。

III.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分类和特点。

2. 运动的分类和相关概念- 运动的定义和描述;-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运动的相关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力的计算- 力的计算公式:F=ma;- 力的单位及其换算。

5. 力与运动问题的解析与应用- 分析力与运动问题的步骤;- 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IV.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力与运动的规律和关系,提高他们的学科探究能力。

2. 模拟演示教学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模拟力与运动的过程,直观展示相关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或解决力与运动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解答设置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V. 教学活动1. 活动一:力的实验探究学生进行不同力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讨论实验结果。

2. 活动二:力的模拟演示老师利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

3. 活动三:力的计算实践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计算相关力的大小,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活动四:力与运动问题解析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力与运动问题,通过讨论和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力与运动》新教案:运动中的摩擦力

《力与运动》新教案:运动中的摩擦力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运动中的摩擦力的新教案。

在教学中,正确的理解和应用摩擦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的物理现象都息息相关,例如行走、驾车等。

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了解运动中的摩擦力是什么,以及它对运动的影响;2.能够区分两种不同的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并能够用化学式表达它们;3.理解暂态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暂态摩擦力与速度和温度的关系;4.了解如何减小摩擦力,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步骤5.1.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摩擦力的图片或视频,向他们介绍物体的摩擦力是不同的运动力之一,因为它对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摩擦力?它如何作用于物体?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5.2.观察实验现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请学生在桌子上放置一面光滑的书,然后在书的上面放置一张纸片。

接着,请学生轻推纸片,以便让它滑动到书上。

如果学生推得不够用力,纸片就会停留在原地,因为静摩擦力阻止了它的运动。

如果学生用足够的力量把纸片推到了一半,纸片就会继续向前滑动,因为动摩擦力不断地作用在纸片和书之间。

帮助学生明确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简单地解释它们。

5.3.进一步了解摩擦力接下来,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促进其对摩擦力的思考和理解。

给学生发放实验箱,鼓励他们探究不同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摩擦力是什么?”“它与物体的表面特性之间有何关系?”“温度和速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炼核心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发现。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向他们提供一些科学领域中与摩擦力相关的应用案例,如飞机上的液压制动系统,汽车刹车靴等。

5.4.总结在课程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际生活现象、总结合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实验探究)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体会信息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对于有方向物理量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学生不容易对它产生正确的认识。

学生很容易认为“合成“就是”相加“。

因此,学生对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实验结果,不管他想通没有。

因此,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理念(1)合力的概念、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因此应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2)在教材中只研究了沿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但是要求通过类似的研究掌握一般性方法。

因为在实际中物体可能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这样的多力合成方法可在本节中适当渗透和拓展,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3)让学生了解合力的概念是以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为出发点的,从而初步建立等效的观点(4)由于要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定量的力的合成方法,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新课引入:提问:1+1等于几?有没有1+1不等于2的时候?即使在算正确的情况下,有没有1N+1N的力不一定等于2N的情形?我们首先学一个概念:合力,你认为:什么叫合力?能自己给它下一个定义吗?新课教学:教材22页,对比图8-1-1(a)和(b)这两幅图有何共性?有何区别?能分别画出这两种情况下桶受力的示意图?你认为这幅图是想告诉你什么?对比图8-1-2(c)和(d)这两幅图又有何共同点?有何区别?能分别画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拉力或推力的示意图吗?你认为:这幅图又是想告诉你们什么呢?(1)当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在该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2)逐一分析:上述两种情况合力、分力分别是谁?(3)从定义中找出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什么问题?(4)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能举例吗?(3)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力可以替代几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两个小孩同向推讲桌(一个大人单独)(5)无论合力还是分力,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合力的方向与分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甲乙: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合力的大小、方向间的关系高中时研究丙丁: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2、探究课题: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与合力的大小、方向有何关系?猜想:教材23页实验探究,思考:(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把哪一个器材做为研究对象(3)两次对比实验必须保证什么相同?作用效果相同怎样保证作用效果相同?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同画出两种情况下橡皮筋末端所受拉力的示意图,并尝试着标出每个力的大小(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比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两个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能举例?两个大人反向推讲桌(一个小孩单独)探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与合力的大小、方向关系怎样?能用课本上的器材来探究?具体怎样做?第一次: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通过定滑轮悬挂钩码,第二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钩码两次实验必须要保证什么相同?教学反思:如果这样做,对橡皮筋受力分析时,那第一次橡皮筋受两个拉力的作用点是分别在橡皮筋的两端,这好像有点不妥,因为教材上的实验和教科版教材的实验都是把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点全部画在橡皮筋的末端。

而且如果这样,那第一次的实验中两边的钩码数量是否必须要相等?如果不相等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同学说:拔河比赛时,一端是一个大人,另一端是几个小孩,当处于静止状态时,大人对的拉力和几个小孩的拉力作用效果相同,于是那个大人的拉力就是那几个小孩拉力的合力,对吗?(不对,只能说大人的拉力和几个小孩的拉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利用此例还可讲解: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出现)给数据,请同学们分析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完成教材24页上的填空题思考:1牛的力与1牛的力,其合力有可能为2牛吗?在什么情况下?是否有可能为0牛?在什么情况下?有没有可能为1.5牛?“合力”能找换成”和力”吗?第2课时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个概念:合力。

你能解释“合”的含义,能换成“和”吗?为什么?和:指两个数简单地相加合:指效果相同2、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完成教材25页:3、4题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一个大小为20N,一个大小为15N,它们的合力多大?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300N,合力的大小是120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多大?一个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合力大小为15N,已知其中一个力为10N,试求另一个力的大小为多大?4、判断: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时,则这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0?5、思考 1)合力能换成和力?(1)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几种关系?合力有可能大于分力合力有可能等于分力合力有可能小于分力请逐一举例(2)合力与分力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6、弹簧的两端同时用20N的力拉它,示数多大?合力多大?实验演示将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在上,另一端用20N的力来拉它,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大?所受合力多大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2)知道惯性定律的内容,能区分出惯性和惯性定律(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推理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熟悉一些惯性现象,在生活中有了实际的体验.因此学生很容易操作\也容易理解教材上的实验.但惯性定律本身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学生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不受力时,只能处于静止状态,对这一点的看法往往根深蒂固的,为了突破这一理解的难点,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并通过常见的易产生错误认识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教学理念(1)惯性现象虽然很多,但惯性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大量具体的惯性现象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2)实例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教师应多提供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的实质.(3)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4)惯性定律本身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并通过常见的易产生错误认识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分析(5)惯性定律的教学本身充满了科学方法教育,教材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方法蕴含于其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6)指出惯性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是通过了大量实践检验的.这可能是学生的一个疑点.引入:同学们可能都有个这样的体验,一个很沉的箱子,推它就动,不推就不动能想个办法:让我们推得轻松点吗?(1)加几个车轮(2)更光滑能想个办法让箱子一直运动下去吗?引出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合理的推理得出来的。

是一个什么实验?教材26页图8-2-1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看书(1)该实验中有哪些实验器材?哪个器材是我们的研究对象?(2)对比三次实验,有哪个物理量是相同的?是通过什么措施使它相同?哪些是不同的?(3)该实验我们要观察什么?(4)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演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将会前进得越远。

2、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思考:如果换用比木板表面更光滑的玻璃板,小车将会怎么样?如果换用比玻璃板表面还要光滑的表面,小车将会怎样?当表面很光滑时,将会怎么样?(物体将一直运动下)3、笛卡尔补充: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一直运动下去,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否会自行加快或减慢?(即快慢不变)那是否会自行拐弯?即:运动方向不变归纳起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但为什么叫牛顿第一定律,而不叫伽利略定律?牛顿站在伽利略和笛卡尔两位巨人的肩膀上,考虑到物体除开运动以外,还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将做什么运动?保持静止4、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这些关键的词语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1)研究对象:一切物体(2)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3)结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时候静止?什么时候匀速直线运动?请学生举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这说明什么问题?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理想情况5、既然是理想状态,那牛顿第一定律有何意义呢?它正确地回答了力学的中心问题。

在力学中,中心问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2000多年前,有一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观察到这些现象:用力推讲桌,讲桌就运动,当停止用力时,讲桌就停下来,要想让讲桌一直运动下去,就要一直用力推它,他就根据这些现象得出:(1)力是用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在桌上滑行的小车停止用力后,小车立即停下来吗?小车继续滑行也没有力来维持力是用来干什么?静止推力运动静止摩擦力运动(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你支持哪种观点呢?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那反过来,如果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必然要受到力的作用。

怎样理解“保持”两个字的含义呢?静止的想静止,运动的想以那个速度大小、方向不变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个性质我们把它叫做惯性。

它揭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第2课时1、请一位同学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它包含了几个大的版块呢?(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和结论)物体在什么时候静止?在什么时候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受外力作用之前的那一时刻,如果物体是静止,那它不受力时就静止,如果在不受外力作用之前的那一时刻,物体是运动的,在不受力时,它就以那个速度大小、方向不变地运动下去)2、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得出来吗?为什么?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呢?在一个什么样的实验下推理得来?在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同一辆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