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全)
![教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c3e196180508763230121228.png)
教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上下)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常用实验的测量工具有: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体积;电流;电压,气压,电能。
2、实验探究的环节是: --- --- ------ --- --- 。
3、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符号。
常用单位还有km、dm、cm、mm、um、nm 换算:1km=103m,1m= dm= cm= mm,1m= mm= um= nm4、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它的最大示数叫。
测量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读数的倒第二位就是该工具的分度值。
5、使用刻度尺:根据实验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恰当的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尽量一次测完。
测量前,先观察、和;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并紧贴被测物边缘。
读数时,视线应尺面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6、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不能,只能。
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工具精度,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仪器以及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
求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相同。
7、使用仪器时,先要对仪器调零(调整指针到零刻度),不能调零的,要记录初始读数,再修正。
测量的特殊方法:测多算少、测少算多、平移法、替代法。
8、测细铜丝直径的方法:①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n圈,②用刻度尺测出排绕的长度L,③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L/n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①用刻度尺测出整本书的厚度h,②数=h/n出纸的张数n,③算出一张纸的厚度:h1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一切物质都在,与能量密不可分,能量的形式在不断改变。
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由组成,原子由中心的和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组成。
3、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
事先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如果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改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4、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bba3a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e.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一、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果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平衡力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
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定义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公式为 p = F/S ,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压强的公式为 p =ρgh ,其中ρ 表示液体的密度,h 表示液体的深度。
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 1013×10⁵ Pa 。
三、浮力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公式为 F 浮= G 排=ρ 液 gV 排。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1d93d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2.png)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和相互关系,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八年级物理教科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
一、运动物体1.位置和位移: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3.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计量单位是牛顿。
4.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分解力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部分力。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恒定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
二、机械1.机械能与能量转化: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2.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四种简单机械。
3.摩擦、滑行与滑动: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滑行是摩擦力较小的运动形式,滑动是摩擦力较大的运动形式。
4.斜面的力分析:斜面上的力可以分解为垂直方向力和平行方向力。
5.浮力与压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物体受到的力除以面积就是压力。
三、热与温度1.温度的概念与温度计: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状态的物理量,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温度。
2.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热的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热量的传递,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的运动导致热量的传递,辐射是指通过辐射能量的传递。
3.物体的热膨胀:物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可以通过热膨胀的应用制作热敏器件等。
四、光学1.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平面镜、球面镜和透镜:平面镜是具有平滑反射面的镜子,球面镜是具有球形反射面的镜子,透镜是光线在透镜内折射和反射的光学元件。
3.凸透镜的焦距和物像关系:凸透镜具有两个焦点,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以及透镜的焦距决定了物体和像的关系。
4.色散与白光的组成: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色散,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2fc45d1a37f111f0855b2d.png)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大全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接下来WTT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982c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c.png)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物理是八年级上册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八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科版物理知识。
一、教科版物理知识点1、力和压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或改变其形状。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压迫的程度。
学习力和压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诸多实验和现象。
2、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改变位置的过程,而力则是影响运动的因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3、机械能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物理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压力和浮力压力和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中压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压迫程度,而浮力则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学习压力和浮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实验。
5、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中,光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制造等。
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学习物理需要先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且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增强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举一反三学习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简单的问题推导出更复杂的问题。
在练习物理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从而举一反三,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练习常识题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题。
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巩固基本概念,也可以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学科是一个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科目,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 教科版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 教科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8f7d8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0.png)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重要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学段,学生们将学习各种基本物理知识,例如运动、力、能量等,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更高的学术层面上理解物理学的原理和概念。
以下是几个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的介绍。
力、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
在物理学中,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将出现加速度,并且当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受到了一定的压力时,弹力也会出现。
在运动学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与力有关的知识点,例如质点的平均速度、加速度、自由落体、作图等。
能量、功率和机械能的转化:
能量是一个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各种机械运动状态和变化。
在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与能量有关的知识点,例如动能和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定理等。
静电学、电路和磁场:
在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与电学和磁学有关的知识点。
电学知识点包括静电学、电场、电势差、电流和电路等;磁学知识点包括磁场、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等。
光学、波动和光的传播:
在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还将学习到各种与光学和波动有关的知识点。
光学知识点包括反射、折射、透镜和成像等;波动知识点包括波长、频率、波速和干涉等。
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学段,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与力、运动、能量力学、静电学、电路、磁场、光学和波动有关的知识点。
这将为他们理解更高层次的物理学原理和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核心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核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f8f9f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e.png)
二、惯性的利用和防范1.利用:跳远前助跑,洗衣机脱水,撞击锤柄使锤头套紧等。
2.防范:安全带,安全气囊,保持车距,乘公交车时拉好手环等。
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1.不同点: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相同点:(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九章压强一、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实例方法实例增大压强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飞镖的尖头很尖、推土机的铲刀、菜刀刀刃很薄、缝衣针做得很细等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压路机碾子的质量很大等减小压强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车轮、铁轨轨道的枕木等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贷车严禁超载、现代建筑中采用空心砖等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1.根据公式p=ρ液gh,当液体密度ρ液相同时,深度h越深,液体压强越大;2.根据公式p=ρ液gh,当深度h相同时,液体密度ρ液越大,液体压强越大;注:“深度h”是指从液面到该点的竖直方向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三、连通器及应用举例1.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里装的是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等的。
2.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举例:水壶的壶嘴与壶身、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锅炉水位计、船闸、地漏、乳牛自动喂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13×105Pa。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一、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ρ液gV排。
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F N=G物实心体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四、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7888f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2.pn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1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第七章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或者说使物体发生)。
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弯。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4、力的三要素是指:、和。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5、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注意:图示要取标度)二、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2、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互相3、测量力的工具叫,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
4、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不能超过它的。
b、使用前指针要;c、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轴线方向;三、重力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用字母表示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3、重力的作用点叫,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4、重力的方向: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
5、重力计算公式:,(g=)。
g的物理意义:四、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会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框架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482ba4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c.png)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框架上册第一章运动与力1.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运动的描述3.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4.等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5.作用力和力的分类6.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惯性定律7.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8.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9.对于物体入手运动的分析方法10.飞行器的飞行原理第二章声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性质3.噪声的危害4.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5.声音强度的单位——分贝6.声波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7.振动和波的关系第三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传播方式2.光的直线传播3.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规律5.全反射的条件和应用6.光的折射定律7.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的比较第四章光的色散与光的全反射1.光的色散2.光的全反射现象3.全反射的应用——光纤下册第五章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场2.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3.静电场的性质4.电场的电力线和场线5.电场中涉及的电势能和电势差6.电势差的计算和应用7.静电场中的导体8.静电屏蔽和静电感应第六章电路基础1.电路的基础概念2.线路中电势差和电流的关系3.先验电流和瞬时电流的关系4.电阻器功率的计算和应用5.阻值的计算和应用6.奥姆定律7.欧姆定律的计算和应用8.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9.容抗电路第七章磁学基础1.磁性材料和磁场的基本概念2.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和运动轨迹3.磁场的表示方法4.磁场的相互作用5.安培环路定理6.磁通量和磁通量的计算7.磁通量和磁通量密度8.洛伦兹力和电磁场第八章爬山涉水,机械优势1.力臂、角度、方向对杠杆的影响2.力的平衡与机械优势3.不同杠杆的机械优势4.滑轮组及其机械优势5.多轮组及其机械优势6.齿轮、简单机械及其机械优势以上就是教科版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框架的全部内容。
通过学习上、下册的物理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掌握运动和力、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电学基础、电路基础、磁学基础、爬山涉水、机械优势等知识点。
教科版--新初二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新初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081ef44028915f804dc26c.png)
初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走进实验室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基地。
物理实验的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节测量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2、身体上的尺:一柞的长度约为20cm;人走一步约为50cm;脉搏一分钟跳动60—80次。
3、①、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左端,尺的位置要放正或与被测物平行。
(厚刻度尺,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
)②、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
③、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④、读数时,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③与测量的方法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实验方法。
5、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6、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每张纸的厚度为n/L。
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细铜丝的直径为L/n。
测地图上的距离:取一段棉线用胶水沾湿,将棉线贴在地图上与铁路线重合,用笔在起点和终点做记号,取下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点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6be3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b.png)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涵盖了各种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以下是对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
点的简介。
一、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运动所受
的力的性质。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需要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
等知识点。
二、热学
热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及其规律。
八年
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需要了解“温度与热量”、“热量传递”、“热力
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
三、光学
光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光的性质和光现象。
八年
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需要了解“光的属性”、“光的传播”、“光的折
射与反射”、“光的颜色”等知识点。
四、电学
电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电荷的运动和电荷之间相互作
用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需要了解“电路中的电流”、“电路中的电压”、“电阻电路”、“欧姆定律”、“短路”、“开路”等知
识点。
五、电磁学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种分支学科,研究电场、磁场和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中学生需要了解“磁感线”、“磁场
的性质”、“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点。
总之,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知识点涉及了各种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
能够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提高物理实验水平,培养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81ba6e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d.pn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能量转化以及相互作用的科学,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
本文将对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力、功与机械能1. 力及其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常用符号为F,国际单位为牛顿(N)。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合成成一个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功与功率当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称为功。
功等于力乘以力的方向位移。
功率是功对时间的比值。
4.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个部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意味着系统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
二、光与影1.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光以直线传播,直线传播的路径叫做光线。
光线在界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物体的反射与成像光线经物体反射后会形成我们看到的影像,影像可以是实像或虚像,物体与影像的大小、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光线追迹法来确定。
3.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折射定律给出了光线折射的定量关系。
4. 光的色散与其它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光在传播中不同波长的光被分离开来,形成七彩的光谱。
此外,光还会出现干涉现象、衍射现象等。
三、电与磁1. 电流、电压与电阻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电压是指电荷做单位电荷的功所需的能量,电阻是电流与电压的比值。
2. 电阻与电阻定律电阻是材料抵抗电流流动的程度,欧姆定律给出了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平行电路与串联电路在电路中,电路元件可以是串联或并联连接。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相加;并联电路中电流相加,电压相等。
4. 磁、电磁与电磁感应电荷运动产生磁场,磁体静止产生磁场。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305d81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2.png)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与能量、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的课程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学生认真学习。
本文主要介绍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理量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性质和特征的。
常见的物理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加速度、力、功等等。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各个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和换算方法。
二、电电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等现象。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静电学、电路和电磁感应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电荷、电场强度、电势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电压等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光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研究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光的特性、光谱、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识。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的传播速度、光的颜色、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等基本概念。
四、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平抛运动、谷物抛物线、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等知识。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以及牛顿定律的应用等。
五、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等问题。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热膨胀、热传递和热力学循环等知识。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温度的测量和换算、热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热传递方式,以及理解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意义。
六、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功能原理。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基本的简单机械。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机械工作的效率和机械优势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9d08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8.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选择题)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讨论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初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8daf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3.png)
初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的特性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初二教科版物理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和运动1. 什么是力?- 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或变化的原因。
- 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即改变物体的速度。
- 弹性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并恢复原状。
- 摩擦力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
3. 运动中的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二、能量和功1. 什么是能量?-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由于运动、变形、热、辐射等而具有的能做功的能力。
-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热能、电能和核能等。
2. 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转化指的是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
- 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内的能量总量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3. 功-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
- 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光的传播方式- 光可以以直线形式传播。
- 光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约为30万公里/秒。
2. 光的反射- 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
-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有光滑表面的物体会产生镜面反射,而有粗糙表面的物体则产生diff 反射。
四、光的折射和光的颜色1. 光的折射- 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因为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而发生折射。
- 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 全反射: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反射。
2. 光的颜色- 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
-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 颜色的形成是因为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2638a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d.png)
一、物理量
1、时间。
物理学的一种基本量,它一般以秒(s)为单位。
2、距离。
物理学的另一种基本量,它一般以米(m)计算。
3、加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速率,一般以米/秒的平方(m/s2)计算。
4、功率。
机械能量单位时间变换的速率,一般以瓦(W)计算。
5、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率,一般以米/秒计算。
二、力学
1、力的效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三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它的加速度。
3、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抗力,它能够减缓物体的运动和停止物体的运动。
4、压力压力是每平方米收到的压力,一般以帕斯卡(Pa)计算。
三、电学
1、电容电容是一种电介质,它可以储存电能。
2、电压电压是电动势,它可以用伏特(V)来表示。
3、电流电流是电荷流动的量,可以用安培(A)表示。
4、导电性导电性是指电荷能够在物体表面得以发挥作用。
5、电阻电阻是抗电流作用的量,可以用欧姆(Ω)来表示。
四、声学
1、振动振动是物体处于有序或无序运动状态的一种态度。
2、声音声音是一种由振动产生的有音调的波,可以用分贝(dB)表示。
3、声压声压是振动产生的压力,它可以使物体的一些部位振动。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4f231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c.png)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长度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换算时,将数字乘以进率,再带上换算后的单位。
2.在使用刻度尺前,要了解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3.误差是测得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先去掉错误数据,平均值不能认为除尽的数值最准确,也不能认为小数点后面位数越多越好,所取位数要和测量位数相同。
4.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和滚轮法。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5.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6.实验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1.物理学中将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宏观运动(机械运动)和微观运动(分子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二、参照物1.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择成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和特殊性,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具有隐含性。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取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有位置变化,说明它运动;如果没有位置变化,该物体静止。
3.同一物体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4.相对静止的条件是物体与参照物速度相等,方向相同。
三、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计时)和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看谁在先)。
2.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v=s/t,也可以通过s=v×t推导出来。
教科版八年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八年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15c115d312b3169a451a489.png)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µm;1µ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µ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bdda8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9.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研究了许多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样。
下面将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电学基本常识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电的概念、单位及其计量仪器。
学生需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第二章: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学习串并联电路是为了掌握电路连线的方法和基本规则,深入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求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电阻和电阻率这一章讲解了电阻的概念、种类以及电阻的测量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了解电阻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
探究电线电阻与长度、截面积、材料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题。
第四章:欧姆定律与电功率学生在前几章已经初步了解了欧姆定律,这一章将深入学习欧姆定律的应用。
探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求解电阻、电流或电压。
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计算电功率。
第五章: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通过学习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学生将了解半导体材料及其特点。
深入了解发光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导体与绝缘体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和区别,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的应用。
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电荷传导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例子。
第七章:静电场与静电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静电场的产生和静电力的性质。
学生将学会使用库伦定律计算静电力的大小,了解静电场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第八章:运动的描述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以及与运动有关的图像。
学会分析运动的状态、描述运动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解释物体的变速运动。
第九章: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学生将学会如何根据问题分析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1 AU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