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凤阳花鼓介绍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一、凤阳花鼓的起源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凤阳县,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凤阳花鼓最早出现在明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出形式。
下面将为您介绍凤阳花鼓的起源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
1. 引言在凤阳县的民间,有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婉转悠扬的旋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和耳朵。
这就是凤阳花鼓。
2. 凤阳花鼓的起源据传,凤阳花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
当时,凤阳县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之余,以花鼓形式表演娱乐,这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久而久之,凤阳花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表演艺术形式,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3. 凤阳花鼓在历史上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凤阳花鼓经历了多次的起伏和发展。
在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凤阳花鼓逐渐走出了凤阳,传播到了附近的县城和乡村。
这一时期,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演员多为农民,表演场合多集中在农村庙会和年节民俗活动中。
二、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和特点1. 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一组演员集体表演,另一种是由单个演员独自表演。
(1)集体表演在集体表演形式中,通常由数位演员共同演绎一出剧目,通过各种动作和唱词的配合,展现出凤阳花鼓独特的韵律美和旋律美。
演员们通常按照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他们需要背诵剧本,并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传达故事情节。
(2)独自表演在独自表演形式中,一位演员独自上台表演,通常需要同时扮演多个角色,通过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区分不同的角色。
这种表演形式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和技巧,能够快速切换不同的角色并流畅地进行台词和动作的表达。
2. 表演特点凤阳花鼓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韵律美凤阳花鼓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刺激。
演员们通过击打花鼓和歌唱,配合着各种动作和舞蹈,展现出凤阳花鼓特有的韵律美。
(2)形象生动凤阳花鼓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表情动作,给观众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
1111安徽凤阳花鼓

•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整理 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 艺人,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 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 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 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歌唱新社 会、新生活的清新之词取代了庸 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 富多彩,伴奏大大丰富,舞蹈语 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 面均有突破。改革开放后,国际 友人访问大包干发源地——凤阳 小岗村,凤阳花鼓作为友好使者 接待了他们。人们用凤阳花鼓展 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 变化,也唱出花鼓人内心由痛苦 到幸福的变化历程,凤阳花鼓进 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
•
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 目有近百种。清人赵翼《陔余丛 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 “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 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 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 回。”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 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 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 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 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 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 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 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 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 阳歌”。(放视频)
•
12月1日晚7:30,第四届中国· 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 文艺晚会将在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体育馆隆重举行。记者从凤阳 县委宣传部及花鼓节组委会获悉,随着开幕式的临近,当天的文 艺晚会节目单已基本确定。届时,吕薇、童安格、周慧敏等众多 明星将亮相开幕式,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文艺大餐。
晚会主题“丹凤朝阳”
LOGO
走近凤阳----花鼓 小组成员:杨燕、田毅
由NordriDesign™提供
什么是凤阳 花鼓?
民间故事 -- 凤阳花鼓

一、简介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
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二、历史溯源凤阳花鼓据说始创于明朝。
有史料记载:朱元璋当年定凤阳为中都,因人气不旺,文化不盛,便移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和天下数千文人墨客到凤阳安家,以繁荣都城经济和文化。
在江南富民中大多数为地主权贵,把他们从沿海移入内地,是朱元璋削减地主势力的一项重大措施。
因为这些地主失去了土地,也就等于失去了政治,失去了经济。
由于这些人很不习惯淮河流域"走大江,过小河,马吃干草无水喝"的干旱和洪涝自然灾害生活,因而经常有人出逃回乡,官府发现后很快颁发禁令:"凡逃跑者格杀勿论。
"所以胆小的不敢明逃,他们便想方设法暗中外逃。
据老一辈人说,凤阳花鼓就形成于这个时期。
相传,创始人最初用一个竹筒,两头蒙上羊皮,制成小鼓,又随意折两枝树条当鼓捶,这就成形了今天双条鼓的雏形。
凤阳花鼓的描述

凤阳花鼓的描述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超级有意思的凤阳花鼓呀!
你们知道吗,这凤阳花鼓就像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小精灵。
它那小巧玲珑的模样,就如同咱老百姓家里的宝贝疙瘩。
那鼓啊,圆圆的,看着就喜庆,仿佛是个充满欢乐的小宇宙。
想象一下,在热闹的街头,或者是喜庆的节日里,有人拿起这凤阳花鼓,轻轻一敲,“咚咚咚”,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伴随着这欢快的节奏,人们开始舞动起来,那场面,别提多带劲了!
这凤阳花鼓可不仅仅是个乐器,它更是咱老百姓情感的寄托啊!当人们高兴的时候,拿起它敲一敲,跳一跳,快乐就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当人们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敲打它来发泄一下情绪,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那鼓声飘走了。
它就像是咱生活中的一味调料,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而且啊,这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候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尽情展示自己的技艺;有时候是一群人一起,那场面,简直壮观极了,就像一场欢乐的大派对!
咱再说说这凤阳花鼓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啊!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过去流淌到现在,还将流向未来。
它见证了多少代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多少故事和回忆啊!这难道不神奇吗?
你说,这么有意思的凤阳花鼓,咱能不喜欢吗?它就像是咱生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可得好好珍惜它,让它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快乐呀!所以啊,大家都去听听那欢快的鼓声,去看看那精彩的表演吧,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凤阳花鼓》PPT实用课件2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贝弗里奇 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 ──巴斯德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笛卡尔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契诃夫 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席勒 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 ──巴而扎克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爱因斯坦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爱迪生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朗士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罗曼· 罗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巴斯德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 ──巴甫洛夫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巴斯德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 ──巴斯德 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采访懒汉的客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高尔基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 ──巴尔扎克 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 ──屠格涅夫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腊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爱因斯坦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拜伦 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培根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德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布鲁诺 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爱迪生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爱因斯坦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
凤阳花鼓的介绍

凤阳花鼓的介绍
嘿,咱今天来聊聊凤阳花鼓呀!
这凤阳花鼓那可是相当有名气嘞!它呀,就像是咱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欢乐小精灵。
你想啊,在那古老的凤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了一天咋办呢?嘿,就敲起这花鼓来啦!
这花鼓长得也挺有意思,小小的,可拿在手里就特别带劲。
那鼓槌一敲,“咚咚咚”,声音可响亮啦,感觉能把所有的烦恼都给敲跑咯!以前啊,好多人靠打着花鼓走南闯北呢,一边走一边唱,把自己的故事啊、心情啊都通过花鼓给唱出来了。
据说啊,这凤阳花鼓还有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呢。
以前人们日子苦的时候,就靠着它来抒发下心中的苦闷,也算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吧。
但不管日子咋难,这花鼓的声音可从来没断过,就像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一直燃烧着。
现在啊,这凤阳花鼓可不光是咱老百姓自己玩啦,都登上大舞台啦!那场面,可热闹了。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打着花鼓,跳着舞,哎呀,可好看了!而且啊,好多外地人也因为这凤阳花鼓知道了凤阳这个地方呢。
咱再说说这打花鼓的技巧,那可不是随便敲敲就行的哟!得掌握好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这样打出来的花鼓才好听嘞!还有那唱词,也是有讲究的,得唱出感情来,才能打动人心呀。
总之啊,这凤阳花鼓就是咱老百姓的宝贝,它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带给我们欢乐,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哎呀呀,等你有机会也来听听这凤阳花鼓的声音,感受感受它的魅力吧!
嘿,说了这么多,这凤阳花鼓的魅力你是不是也有点体会啦?就像我开头说的,它真的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东西呀!以后有机会,咱一定还要再好好聊聊它呢!。
凤阳花鼓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Fra bibliotek凤阳花鼓
初一九班 三组
花鼓
•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 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 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 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 讨饭的象征。
曲艺由来
•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 故乡 •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 •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 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曲目介绍
• 《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 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 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 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 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 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
艺术融合
• 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 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 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 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 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 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 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 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凤阳花鼓的介绍

凤阳花鼓的介绍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它在明代就已盛行。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属于汉族
戏曲的一个流派。
凤阳花鼓由大鼓、小鼓、锣、钹等伴奏,在表
演中常夹以各种道具,如:扇子、手绢等,边歌边舞。
凤阳花鼓
因其唱词多为民间口语,故又称为“俗曲”。
在明、清两代,凤
阳花鼓一直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
它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鼓词内容大多取材于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
活息息相关。
凤阳花鼓最早是由两个人演唱一段由一人伴奏,后
来发展为男女对唱或以男女对唱为主。
它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
突破,由单人演唱发展为多人同台演出。
凤阳花鼓中最具代表性
的曲调是《四郎探母》和《回荆州》,这两个曲调结构完整,唱
腔优美动听。
《四郎探母》是一段单弦牌子曲,俗称“二六”。
—— 1 —1 —。
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

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杨明 P1*******一、摘要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随后日臻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的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愈加焕发出生命力。
本文以凤阳地区花鼓为中心,首先通过对凤阳花鼓传承与发展的介绍,简要缕清其历史发展的形态流变;然后从凤阳花鼓的多种存在形式加以介绍当今存在的现状;最后,通过对凤阳花鼓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此类民俗在当今时代传承与保护所遇到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点思考和建议,以期对传统民俗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凤阳花鼓、民俗、传承、发展二、正文<一>凤阳花鼓的起源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
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
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
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
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
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
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
上海的“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阳花鼓唱片。
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场面。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凤阳花鼓作为安徽民俗体育资源代表,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价值,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芭蕾”美誉。
凤阳花鼓的产生离不开凤阳民间本土,更与当地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相适应。
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最早出现于明代,“原生态”的凤阳花鼓主要由鼓、鼓条两部分组成,表演者一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进行边唱边跳,因此,又称为“双条鼓”。
凤阳花鼓可以与现在流行的儿童体适能运动馆结合起来,将凤阳花鼓元素融入课程中,突出它自己的特色。
如,选取节奏适宜的凤阳花鼓曲作为慢跑和关节热身音乐,帮助儿童充分热身。
选取易学的花鼓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发展儿童肢体协调性等。
凤阳花鼓在儿童体适能运动馆的发展带动下,能更快地为城市中的儿童以及家长所了解。
此外,在当下体育运动小镇的热潮下,可以把凤阳花鼓游戏引进体育小镇中,或者建设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游戏运动小镇。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不仅到郊区得到很好的放松,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增强他们的体质、锻炼身体。
凤阳花鼓融入并服务城市发展,既能宣传、创新其内容,又能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一面旗帜。
阳花鼓在与时俱进过程中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表演项目,适当改变自己的形式使具有观赏性。
这样形成与凤阳花鼓相关的表演集会和文化节,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使凤阳花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中外民俗——凤阳花鼓介绍

发展
•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 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 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 、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 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凤阳花鼓的代表
• 歌曲代表: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 》、《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 人物代表:孙凤城
花鼓的历史与传承
•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国 后,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 、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清 新之词取代了庸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 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 突破。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 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 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 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歌曲欣赏 凤阳花鼓
• • • • • • • • • • • •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哎哎呀 得儿咙咚 飘一飘 得儿咙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谢 谢 观 赏
起源与发展
在此后,凤阳花鼓也受到了朱元璋的推崇,凤阳花鼓 由民间进入宫廷,由俗及雅。
发
展
• 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 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 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 。
发 展
• 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上海的“ 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 阳花鼓唱片。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 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 演场面。
教唱《凤阳花鼓》

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 凤阳如今的美好景象: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 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 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 的心情。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凤阳花鼓》
创作背景: 它来自民间歌舞,是安徽民间歌 舞“打花鼓”中的歌曲;历史上,由于 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一有灾情,老百 姓便四处逃荒,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 花鼓唱曲为生,沿路乞讨,其乞讨的手 段之一就是身背花鼓,边敲边舞边唱, 所唱的曲子大都是当地的秧歌、小调, 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故又 称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 的象征。
下课
同学们再见!
凤阳花鼓的由来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 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 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 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 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 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 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ppt幼儿园课件

艺术特色与表现形式
艺术特色
凤阳花鼓以鼓为主要乐器,通过敲击鼓面和鼓棒的节奏变化 来表现音乐,同时配以歌唱和舞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
表现形式
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群唱、舞蹈等 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双条鼓”表演,即两位艺 人一唱一和,通过舞蹈、歌唱和器乐的配合来展现故事情节 和人物形象。
舞蹈编排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编排和创作凤阳花鼓的舞蹈,培养他们的 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手工制作与绘画
手工制作
通过制作凤阳花鼓相关的手工艺品,如花鼓、彩带等,让幼儿了解其制作工艺和 材料,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绘画创作
引导幼儿以凤阳花鼓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画笔表达他们对这一民间艺术的 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表现能力。
3
创新教育内容
结合凤阳花鼓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设计富有 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和成长。
跨学科融合的尝试与推广
01
02
03
跨学科融合的理念
倡导将艺术、科学、语言 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相互融 合,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
跨学科融合的实践
以凤阳花鼓为载体,将音 乐、舞蹈、文学、历史等 学科知识融入课件中,培 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传承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挖掘凤阳花鼓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如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美 德,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2
创新教育理念
引入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强调在游戏中学习、在 探索中成长,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方法
尝试运用多媒体、互动游戏等现代教学手段,激 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凤阳花鼓课件ppt

创新表演形式与内容
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进 行创新,吸引更多观众。
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参与凤阳 花鼓的学习和传承,建立完善
的传承人培养机制。
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结合现代音乐元素
将凤阳花鼓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 代感的音乐作品。
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性
缺乏资金与支持
传统的凤阳花鼓表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凤阳花鼓的关注和投入 不足,缺乏资金支持,限制了其发展和传 承。
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凤阳花鼓的保护 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
金支持,鼓励传承与创新。
教育普及与推广
习凤阳花鼓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若干个段落,逐一练习,掌握每个段落
的节奏和动作。
持续练习
03
定期、持续地练习,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形成自
己的风格和特色。
表演技巧与注意事项
保持节奏感
在表演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节奏感,使动作和音乐协调一致。
注重表情和动作的协调
在表演中,注重表情和动作的协调,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02
凤阳花鼓的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01
02
03
集体表演
通常由十几人组成,身着 彩衣,手执花鼓,边歌边 舞,形成一种欢腾热烈的 气氛。
技艺展示
表演者通过各种高难度的 动作和技艺展示,如翻跟 头、转圈、跳跃等,展现 出花鼓技艺的精湛。
即兴发挥
表演者在节奏和动作上有 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 得每次表演都有所创新和 变化。
凤阳花鼓

简介
曲艺由来
图片状
主页
简介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 “花鼓”、 “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 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 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最 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 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 人神醉,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由于 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 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曲目介绍
演唱形式:童声 、民间、娱乐、 流行 、伴奏
发展现状
安徽凤阳是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是著名的花鼓之乡。凤阳花鼓产 生于明初,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 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的丰富艺 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 要保护。
主页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讨不到好老 婆,人家的老婆如花又如玉,我家老婆 一双大花脚,量量一尺多。
谢谢,再见
主页
曲艺由来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虽然现在是安徽 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 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 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 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 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 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 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 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 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可是,在当时凤 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 。 主页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的来历
•
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朱元璋建 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 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
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
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 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 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
凤阳花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凤阳花鼓简介
•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 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 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 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唱的都是民间小调, 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 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 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 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 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 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 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 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 种形式。
•本次介绍到此结束
凤阳花鼓的形式
•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 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 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 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 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 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 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 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一直以来, 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 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凤阳花鼓

龙源期刊网 凤阳花鼓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1年第44期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
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一度成为贫穷讨饭的象征。
明代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
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苛捐杂税层层增多,农村经济萧条,广大农民贫困交加,许多自耕农或半自耕农下降为佃户,贫下中农流亡他乡。
据历史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仅荆、襄一带就有“流民百万”,百姓卖妻子、卖儿女、卖自身的,沿路成群,惨不忍睹。
即使在被朱元璋定为“中都”的皇帝家乡──凤阳也不例外。
凤阳花鼓就是当时黑暗现实的血泪写照。
它通过富有形象性的歌词,展现了一幅悲惨的农村破产图。
唱词开始介绍背景,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但是自从朱元璋称帝以来,就成了个“穷荒”的地方。
当然不光是“人事”所致,也有许多天灾的原因,所谓“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残酷的现实逼迫百姓不得不想出各种方法逃避灾难,大户人家可以卖骡马,而一贫如洗的小户人家就只能卖儿郎了。
一无所有的人家只得外出逃荒,身背花鼓一路卖唱乞讨。
有诗说“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自携”,就生动地反映了花鼓艺人流离失所的生活。
悲凄的唱词配上平稳持重的旋律,再加上逃荒人的走南闯北,凤阳花鼓得以在四方流传。
后来,在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后,凤阳花鼓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凤阳花鼓不再是逃荒者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工具,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凤 阳 花 鼓

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 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 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 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唱边舞,最终 凤阳花鼓流传到了江西。因最早流传 于凤阳而得名。《凤阳花鼓》又叫 《凤阳歌》。
节奏练习:
XX XX X— ▏XX XX X— ▏ XXX X XX ▏XX XX X— ▏
5 3
2 3
5 — ▏
3 5
6 i
5 — ▏
5 5 i
6
5 3
▏
2 5
3 21 — ▏来自五声调式又叫中国调式、民族调式。
1 宫
2 商
3 角
5 徵
6 羽
五声调式有下面几种:
(一) 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
(二) 以商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商调式”。
(三) 以角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角调式”。
(四) 以徴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徴调式”。 (五) 以羽音为主音的调式为“羽调式”。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凤阳人民
的幸福,最后就让我们用动听的歌 声来祝愿凤阳的明天更美好。祝愿
我们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煌!!!
凤阳花鼓

欣赏祖国各地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民歌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陕北民歌 《编花篮》 河南民歌 《凤阳花鼓》 安徽民歌
课堂小结
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 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 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 发出新的光彩!
第 四 单 元
神 州 音 韵
凤阳花鼓简介: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双条鼓”等, 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 艺术。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 为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口唱小调,鼓 锣间敲 。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 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你知道它是哪种曲艺 表演形式吗?
花鼓 民间歌舞形 式之一,表演时一 男一女手拿锣鼓边 歌边舞。
安徽凤阳的花 鼓又称双条鼓,流 行于明清时期,最 初表现形式为姑嫂 二人表演,同时口 唱小调。
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你能小声跟着哼唱吗?
请跟着老师的琴声将歌曲唱一唱。
念一念、唱一唱,歌曲中“手拿着”、“别 的”、“单会”三处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处都是切分音,说说切分音有什么特点?
随伴奏演唱,你认为歌曲在感情、声音的表现 上应该注意什么?
这是凤阳花鼓表演时用到的小鼓和鼓锤。
凤阳花鼓表演的内容多是生活中的故事或演 唱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多为即兴之作。请 你试着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唱一唱我 们美好的生活,小组讨论并创作—— “新 编凤阳花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阳花鼓特点
• 注重戏曲艺术的程式而又不受其约束,在 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突出个性,表演 生活化。 • 喜剧风格浓郁,语言风趣诙谐,表演生动 活泼。 • 舞台表现手段上的多样化,表演载歌载舞 ,纷繁多姿,产生了新的戏曲化的舞蹈艺 术。
花鼓的表现形式
• • 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一般有男女两人对舞,一人 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系江淮一带 颇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历史悠久。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 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 间。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 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根。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 执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起源与发展
在此后,凤阳花鼓也受到了朱元璋的推崇,凤阳花鼓 由民间进入宫廷,由俗及雅。
发
展
• 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 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 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 。
发 展
• 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上海的“ 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 阳花鼓唱片。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 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 演场面。
发展
•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 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 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 、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 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凤阳花鼓的代表
• 歌曲代表: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 》、《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 人物代表:孙凤城
花鼓的历史与传承
•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国 后,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 、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清 新之词取代了庸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 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 突破。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 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 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 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小组成员
耶
中外民俗
南方汉族歌舞之花鼓
花 鼓
它是民间歌舞的一类,一般是以唱歌和跳舞两个因 素为主的各种舞蹈表演形式.包括载歌载舞,歌舞 相间两类。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元末,流行于明清时期 1、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 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2、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 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等一带 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 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 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 凤阳。
歌曲欣赏 凤阳花鼓
• • • • • • • • • • • •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哎哎呀 得儿咙咚 飘一飘 得儿咙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