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准备】秒表(每组一只)、木直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讲义、示例问题、实验数据表格。
2. 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测量距离的标志物(如绳子或小旗)。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请学生观察一辆汽车在不同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是否相同,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平均行驶的距离。
理论讲解: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 = 总行驶距离 / 总行驶时间。
2. 通过示例问题演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例如,一个人在1小时内行驶了60公里,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实验者,其他成员负责记录数据和观察。
2. 实验设计:a. 在一条直线上设置起点和终点,使用直尺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标记出若干等距的标志物。
b. 实验者从起点出发,使用计时器计时,记录到达每个标志物的时间。
c. 实验者到达终点后,停止计时,记录总行驶时间。
d. 将实验数据填入数据表格。
数据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个时间间隔的行驶距离。
2. 根据总行驶距离和总行驶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讨论与总结: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实验者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拓展活动:1. 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速度变化。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数据记录准确性。
2. 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概念,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2. 探究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如雷达测速仪和测速摄像机。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2023-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物理学中运动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一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其计算公式v=s/t(s为路程,t为时间)。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3、科学探究: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法引导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最后通过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强调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平均值。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温故而知新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4、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一、问题的提出: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六、评估交流: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1、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2024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完整版课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完整版课件•课程介绍与目标•测量平均速度基本概念•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方法•误差分析与减小误差措施目录•生活中应用实例及拓展思考•课堂互动环节与小结01课程介绍与目标本节课程背景物理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非常重要。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不仅适用于物理学领域,还广泛应用于交通、体育、工程等实际生活中。
后续学习的基础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后续学习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公式。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本节课程选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
内容概述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平均速度的概念展开,包括平均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等内容。
同时,课程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
02测量平均速度基本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总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其方向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s/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总路程,t表示所用时间。
平均速度定义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平均值,与瞬时速度不同。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时间间隔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可以近似等于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极限值。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 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案
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一、平均速度回顾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s3=s1-s2= t3=t1-t2= v3=5实验结果注意事项:测得是小车头部到金属片的距离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平均速度计算1相同路程速度不同的两段路的速度公式2相同时间速度不同的两段路的速度计算公式3全程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典型习题1.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 .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 .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2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 .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C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D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3.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 ,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60Km/h ,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A .35km/hB .40km/hC .45km/hD .50km/h4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 ,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 ,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 ,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10m/sB .4.17m/sC .6.25m/sD .5m/s5. 小明去上学,以v 1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v 2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122v v + B. 212()v v - C. 12122v v v v + D. 1221v v v v -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 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 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122v v +B .1223v v + C .121232v v v v + D .121232v v v v + 7.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同时提出问题】①让粉笔头自由下落;②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速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速度的变化特点。
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进入场景。
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 了解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第一次分组实验课。
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又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室的使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要求、注意安全等习惯。
教学器材长木板、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ppt、包含视频资料:《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超声波测速》等。
学习新课——《1.4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一、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s和时间t。
(3)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4)实验装置: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如下图所示。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二、实验:测【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列图所示:学生讨论、答复: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
2. 学生能够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式,掌握测量时间和距离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时间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2.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学生已经学过七年级的物理知识,对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对于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
例如:你是如何测量一段时间的?如何测量一段距离的?什么是速度?请举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跑步、骑自行车等,与学生共同探讨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①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②设计实验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③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④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3. 交流与评估a.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距离除以总时间。
b. 学生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数据,如小球从一点滚到另一点的时间和距离,让学生进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 t .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铅笔、刻度尺、停表.【合作探究】探究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答: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答: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教师点拨】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知识点二超声波测距【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问题: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教师点拨】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进训练】如图甲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 =340 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 ,汽车的速度是17 m/s.甲乙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 =s 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4.实验步骤5.收集数据的表格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砖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沿虚线截为相同的两块后,一块叠放在另一块上,则前后两次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l:2B.密度之比为2:1C.受地面的支持力之比为2:1D.对地面的压力之比是l:2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kg冰与1 kg水的密度相等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3.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1)(2)B.(1)(3)C.(2)(4)D.(3)(4)4.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④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树荫下的光斑B.手影C.月亮的“倒影”D.笔“折断”了6.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A.小于10cm B.大于10cm小于20cmC.等于20cm D.大于20cm7.关于自然界中云、雾、霜、露的形成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及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再凝固成固体冰粒,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的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9.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10.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治)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度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水平和与他人协作的水平。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水准?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准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能够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号。
[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选手能够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的路程。
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明确: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水准。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 1.1m /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能够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