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史》章—第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及反思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b0c3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6.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及反思一、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3.分析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1.中外学前教育的起源及历史;2.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3.中外学前教育的特点;4.中外学前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教师通过展示中外学前教育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了解。
Step 2:讲解学前教育的起源及历史教师通过讲解学前教育的起源及历史,介绍中国和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Step 3:分析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教师通过展示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的时间线,引导学生分析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并让学生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描述。
Step 4:探讨学前教育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前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其他阶段教育的不同之处。
Step 5:分析学前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教师通过讨论学前教育的影响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Step 6: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认识和感受,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二、反思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和特点了解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预设中注重了对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影响和启示的介绍和探讨。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提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互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学前教育的过程和特点,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中外学前教育史》章—第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章—第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e29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6.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章—第周教案周教案是教师在每周的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文将以《中外学前教育史》为主题制定一份周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3.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中外学前教育的起源;2.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3.中外学前教育的特点;4.中外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形式导入:你们知道学前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有没有听说过学前教育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呢?2.展示(2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简述重要发展节点。
3.讲解(4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讨论(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中外学前教育的特点,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报。
5.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整理一份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笔记,并写一个小结。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参与程度;2.检查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3.评阅学生写的小结以及整理的笔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以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讨论环节中,需要提供引导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d1bf9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6.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有针对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1.1 原始社会概述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缺乏稳定的居住地和农耕生产。
1.2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中,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部落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2.1 家庭教育: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传承来实现。
父母将生活技能、经验知识以及部落的规则传授给孩子,帮助他们适应部落生活。
1.2.2 劳动教育:由于原始社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会观察、模仿和参与相关的劳动活动,提前掌握生存所需的技能。
1.2.3 口头传统:原始社会中没有文字,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口头传统和神话故事。
长辈们通过口头讲述和模仿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经验和知识。
三、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3.1 奴隶社会概述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奴隶制度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3.2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一定的变化。
以下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3.2.1 家庭教育:家庭在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巩固社会秩序和家庭价值观念。
3.2.2 宗教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在奴隶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宗教仪式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们了解宗教信仰和伦理价值观。
3.2.3 社会等级教育:奴隶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儿童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结构的人才。
四、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启示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虽然与现代学前教育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完整版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
![完整版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9f3f8a3844769eae009edd5.png)
一课程说明1.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外学前教育史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开课专业:学前教育开课学期:学分/周学时:3学分/周3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中外学前教育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主要向学生阐述了古今中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各个历史阶段有重大影响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主张,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过程的认识,培养她们积极、良好的教师情感,使她们热爱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同时也培养她们热爱儿童,热爱教育的思想感情。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1)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建立教好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条主线、两大重点,善于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人的身心发展实际来理解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把课程学得生动活泼,达到增长才识与发展自己的双重目的。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要求突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以发展学生对事实、知识、理论、实践的反思和质疑意识与能力为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反思与实践关怀并举,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原理素养。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章(专题主要内学时安41中国古代的学前教62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83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24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25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8 6 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6 8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8 9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8 10 外国现代学前教育54合计学时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中外学前教育史》陈文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中外学前教育史》王莉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中国学前教育史》唐淑钟昭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外国学前教育史》周采杨汉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古代家教篇》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陈鹤琴全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孙爱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内容前后贯穿一致,应做到基本理论讲的透彻,本课程的课堂讲授部分,.1.在讲授中注意结合相关历史背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 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 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d05076bd97f192279e9c4.png)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案首页教学过程: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
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
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
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
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
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
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13fe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2.png)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中外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对于今日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外幼儿教育史的梳理和分析,让教师们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演变过程,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中外幼儿教育史概述1.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中国古代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提倡"始于婴孩"的教育理念。
古代儿童教育以家庭为基础,父母亲身示范和口头传授成为主要教育方式。
同时,儿童还通过吟诵经典和学习礼仪来培养道德素养。
2. 西方古代幼儿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幼儿教育主要由奴隶负责,侧重于体能的培养。
在基督教兴起后,教堂承担了幼儿教育的角色,重视灵性、道德和礼仪教育。
第三部分:近现代中外幼儿教育发展1.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幼儿教育在中国,随着西方教育的传入,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转变为以学校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模式。
此时期出现了一些先驱者,如郑板桥、徐霞客等,他们提倡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2. 西方近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引领了幼儿教育的新方向。
同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丹麦的"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也备受关注。
3.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迅速。
出现了一大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第四部分: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启示1.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通过对中外幼儿教育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儿童个体差异的重视是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
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2. 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中外幼儿教育史表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单一学科的知识更重要。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能够从中汲取教育的启示。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eca6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f.png)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古希腊学前教育1.1 概述古希腊教育制度1.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1.3 学前教育机构:学校和幼儿园1.4 教育内容与方法:音乐、体育、语文、数学第二章:古罗马学前教育2.1 概述古罗马教育制度2.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2.3 学前教育机构:学校和幼儿园2.4 教育内容与方法:语文、数学、道德教育第三章:中世纪学前教育3.1 概述中世纪教育制度3.2 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与教堂教育3.3 学前教育机构:教堂学校与贫民窟学校3.4 教育内容与方法: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基本生活技能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4.1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制度4.2 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4.3 学前教育机构:贵族学校与孤儿院4.4 教育内容与方法: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道德教育第五章:启蒙时期学前教育5.1 概述启蒙时期教育制度5.2 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5.3 学前教育机构:学校与孤儿院5.4 教育内容与方法:语文、数学、科学、道德教育、社会工作第六章: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6.1 概述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6.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6.3 学前教育机构:私塾与幼儿园6.4 教育内容与方法:儒家经典、诗词、书法、算术第七章: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7.1 概述古代印度的教育制度7.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7.3 学前教育机构:婆罗门学校与佛教学校7.4 教育内容与方法:梵文、宗教教育、道德教育、算术第八章: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8.1 概述古代埃及的教育制度8.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8.3 学前教育机构:宫廷学校与寺庙学校8.4 教育内容与方法:象形文字、数学、手工艺、道德教育第九章:古代巴比伦的学前教育9.1 概述古代巴比伦的教育制度9.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9.3 学前教育机构:学校与寺庙9.4 教育内容与方法:楔形文字、数学、法律、道德教育第十章:古代波斯(伊朗)的学前教育10.1 概述古代波斯的教育制度10.2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10.3 学前教育机构:学校与寺庙10.4 教育内容与方法:波斯文、数学、宗教教育、道德教育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育制度的理解:需要重点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外学前教育史概论修订PPT学习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概论修订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71a0a3b307e87100f69633.png)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 1、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儿童是自然的生物 (2)儿童是正在成长发展的新人 (3)儿童天性善良,要尊重儿童天性
第36页/共97页
3.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实施 (1)学前教育目标:让儿童自然、愉快、健康 地成长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智育、体育、美育、德育 主要方法:直观教学、自然教学、榜样教学、 差异教学、兴趣教学、游戏教学、减少体罚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观念 2.公平分享的思想教育 3.自然崇拜的宗教教育 4.敬天念祖的鬼神教育。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庠(保育教养)
第7页/共97页
四、学前儿童教育的方法 (一)观察与模仿 1.真实情境模仿 2.游戏模仿 (二)讲授及示范 1.故事讲述 2.事件评析
4.幼教重在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
第31页/共97页
(二)慈严结合
(三) 学贵有用 1.学习目的在于“应世经务” 2.学习《五经》,“涉百家
之书” 3.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
各种杂艺 4.掌握一技之长,“积财千
万,不如薄第3技2页/共在97页身”。 (四)主要教育内容
四、朱熹的儿童教育思 想
历史上最早的收容幼儿的福利机构。 原罪论、赎罪论、禁欲主义导致体罚成为
儿童教育必不可少 手段。
第22页/共97页
(五)昆体良的儿童教育 思想
1.昆体良的生平及主要经 历
2.重视早期教育和家庭教 育
(1)天性是教育的原材料, 教育补充天性所缺少的东 西
(2)道德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人们获得了知识和能 力,却用来教唆犯罪,压 迫无辜,相互残害,与真 理为敌,倒不如生来聋哑第2,3页/共97页 没有理智更好。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80d7fc9b89680203d82531.png)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案首页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史1.解释什么是“史”、“教育史”。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3.古代官职:刺史、御史;4.姓。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是如何规划我国未来10年的学前教育发展?3.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史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史亦不例外。
学前教育史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对幼儿教育这一概念,人们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指3-6岁儿童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幼儿教育是指0-6岁儿童的教育,将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等同看待。
本课程里的幼儿教育一般指0-6岁,甚至包含了幼儿出生前的胎教。
在理解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时,必须把握如下几点,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应有历史的观点。
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幼儿教育包括了自人类产生以来的幼儿教育,因此,它前后贯穿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
作为今后的幼儿教师,或是今后欲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者或管理者,这些知识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史学观。
(2)应有全球的观点。
幼儿教育自人类产生就有了,但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
因此,作为幼教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全球的观点,这样才能对幼儿教育史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3)应有动态发展的观点。
历史是发展的、动态前进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以往同类事物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1094ebcdd88d0d232d46a0f.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37Q08A 学分:2 周学时:2 总学时:34 开课学期:2.2 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修读条件: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为先修课程网络课程地址: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学前教育系二、课程简介《中外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二战前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家庭教育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从而揭示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规律。
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录像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讲解等方式,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主要特点,重点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学前教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课程主要内容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华民国的学前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古代西欧的学前教育;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现代六国的学前教育以及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等。
重点围绕中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家庭教育特色、教育家教育思想等展开。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各历史阶段学前教育的特点,同时掌握历史上主要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学前教育现象,理解教育规律,并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发,指导实践。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各历史阶段学前教育的特点;了解主要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总结中外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能力目标: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学前教育的历史问题,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借古明今,对当今我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一些反思性的建议;同时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教育家的主张。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4e6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6.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12章—第1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2.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3.了解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Chapter 1: 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Chapter 2: 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学前教育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问:“你们小时候有参加学前教育吗?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对学前教育的思考。
2.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15分钟)a.向学生介绍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在孩子们正式入学之前,为他们提供的早期教育和照顾的一种形式。
这是一段为孩子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的重要阶段。
b.与学生一起讨论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建立自信心,促进身体和智力发展等。
强调学前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30分钟)a.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以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
提供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例子,以突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b.分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图书等资源调查该国家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然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鼓励学生分享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创新。
4.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学前教育的国际发展,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结合自己所在的国家,为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写一篇200字的小论文;2.阅读相关资料,总结一些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创新和最佳实践案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e2c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f.png)
《中外幼儿教育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重要阶段。
2、引导学生认识中外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思想和实践。
3、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历史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中外幼儿教育史上的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
(2)不同历史时期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难点(1)对中外幼儿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幼儿教育实践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初步认识和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展示一些现代幼儿教育的场景图片,引出对幼儿教育历史的探讨。
2、中国幼儿教育史(1)古代幼儿教育介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形式,如家庭教育中的蒙学。
讲解古代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近代幼儿教育讲述近代幼儿教育的开端,如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
介绍张之洞、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幼儿教育实践和思想。
(3)现代幼儿教育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
探讨现代幼儿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3、外国幼儿教育史(1)古代幼儿教育介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幼儿教育状况。
(2)中世纪幼儿教育讲解中世纪基督教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3)近代幼儿教育重点讲述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分析西方近代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4)现代幼儿教育探讨现代欧美国家幼儿教育的新趋势和特点。
4、中外幼儿教育史的比较与启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的异同点。
(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经验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
5、总结(1)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人物。
中外学前教育史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eea4dd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e.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外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了中外古代、近代和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各个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及规律,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往知来;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掌握那些对今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宝贵经验,并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教育家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增强和激励其投身幼教事业的信念。
本课程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等课程作为先行课。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思想以及外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思想为基本结构。
主要内容有中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华民国的学前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古代西欧的学前教育;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现代六国的学前教育以及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等。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和学前教育思想,掌握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原则、方法和实施形式,使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理解古代胎教的实施方式、经验及其局限。
3.了解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4.了解古代学前宫廷教育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特点;难点:古代学前家庭与宫廷教育的异同四、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2024第8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案
![2024第8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169e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4.png)
第8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案•外国学前教育史概述•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形成•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演变•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目•近代外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章节小结与思考题录01外国学前教育史概述学前教育史的定义与意义学前教育史的定义学前教育史是研究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是教育史学的重要分支。
学前教育史的意义通过研究学前教育史,可以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主要探讨古代文明中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等。
古代学前教育主要分析中世纪欧洲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如基督教的儿童观、骑士教育等。
中世纪学前教育重点介绍近代以来欧洲和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包括教育机构的建立、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等。
近代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方法与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等,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价值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教育史学的内容,还可以为当今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02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形成英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1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学校,以照顾和教育贫困家庭的儿童为主。
随后,英国政府逐渐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法规和政策。
法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2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并设立了公立幼儿园。
法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游戏和活动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德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3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学前教育法规的国家之一。
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颁布了《幼儿园条例》,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国的学前教育制度美国是世界上学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外学前教育史 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c67b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4.png)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2.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和理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学前教育模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和标志性事件。
(2)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
(2)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经验与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和成效。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的场景,亲身体验历史情境。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现代学前教育场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提问:“大家知道学前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外学前教育史。
2. 知识讲解(30 分钟)(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如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
(2)讲解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如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兴起等。
(3)分析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3. 角色扮演(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时期的学前教育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模拟古代的私塾教育,或者近代的幼儿园活动。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 案例分析(20 分钟)展示一些具体的学前教育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例如,分析一个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教学案例,讨论其对儿童自主性的培养方式。
5. 小组讨论(20 分钟)提出问题:“中外学前教育史对现代学前教育有哪些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案首页教学过程: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着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着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
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
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
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
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
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
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
年少才高;善议政;太傅八年,对太子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着述较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关于太子教育的理论,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1.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2.“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对太子的教育在其未出生前就要进行。
“立而不跛bo,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3.“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赤子指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意指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予正统的教育。
4.及早施教的重要性在于: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行习惯根深蒂固,就仿佛人的天性一般,不易改变。
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既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气。
“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二、选左右1.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方能充任。
“人性非甚相远也。
”周成王圣明,秦二世暴戾便是典型的例证。
2.特别关注太子的道德教育。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
三、重儒术1.企望以儒家思想统摄皇太子的心,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2.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3.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使太子自幼形成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也即具备儒家理想人格者。
当太子“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时,此时,太保就应当进行劝谕。
4.对太子传授“君国畜民”之道是绝不可少的。
5.主张教养结合,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保负责健养其身体。
评析:只是针对太子提出早期教育的论述,列举的实施方法大多是综述文武三代之道,较少新意。
但是,他毕竟是先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之推(531年-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曾着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yi,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
《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家教规范”。
一、固须早教1.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2.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1.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推崇棍棒教育。
“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三、均爱勿偏1.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
”“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四、应世经务1.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2.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
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
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
3.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
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1.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2.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慎择友”,“必慎交游”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3.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人物简介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着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
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
1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着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重视蒙养教育1.把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
2.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3.把小学教育阶段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他说“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二、要求慎择师友1.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乳母之教,所系尤切”2.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3.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晚年做过帝师)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三、强调学“眼前事”1.为什么这样说?“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幽妙“2.“眼前事”的主要内容他规定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