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1)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1)

性别、智力等,但未发现 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 确的、确定性的关系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 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 动性和缺乏个性。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 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从众的类型
外在行为和内心都与群体保 持一致——面和心也和
内心与群体一致; 外在行为与群体不一致
——心和面不和
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内心怀疑群体判断
真题分享
3.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 )。(多选) A.模仿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责任意识降低
答案:CD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答案:AC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
(社会助长)
2.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多选)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
– 群队的规模 – 群队的凝聚力,或者群体的一致性 – 群队的社会支持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人因素
– 自我: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 –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自我同一性 – 自我卷入(self involvement)水平 – 个人的控制愿望:心理抗拒理论(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Stanley Milgram的服从实验
• 从一开始,学生(主试同伙)就出错,学生被试 会逐渐增加电击量。 • 教师(被试)看不到学生(主试同伙),但可以 听到他的声音。 • 学生的反应被录在磁带上,保持标准化。
– – – – 75伏——嘟囔和呻吟 150伏——要求退出实验 180伏——叫喊痛不可忍 300伏——拒绝再做任何回答(不回答也视为错答,继 续实施电击)
• 服从的原因
– 合法权力 – 责任转移
• 影响服从的因素
– 他人的支持 – 行为后果的反馈 – 个性因素
2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 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 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包括:
• 人际影响 • 群体影响 • 大社会的文化影响
– 从众、顺从、服从、独立
–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 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
问题:
• 在场他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的成 绩?
– 其他人在场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 社会促进; – 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和他人一起完成某一任 务时,比自己单独一个人工作,确实可以做得 更好。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下是2023年社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社会影响。

1.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显性规范是社会明确告知个体的规范,如礼貌用语、法律法规等;隐性规范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无需明确告知的规范,如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

2.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他们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信息处理。

社会知觉指个体如何从他人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形象评价、人格特质推断等;社会信息处理指个体如何对获取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运用,如社会记忆、社会推理等。

3. 社会认同: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指出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4. 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或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个体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决策的参考;规范性社会影响指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会根据他人行为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

上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动机和进取心;下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弱的人进行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6. 社会影响的机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等机制来实现。

社会认知机制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压力机制指个体在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改变行为;社会责任机制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影响行为。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承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从众的功能: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标准、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进步了绩效的现象。

别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拟的压力,从而进步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优势反响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纯熟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此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拟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样或相似诉现象。

2.模拟的意义:⑴模拟是学习的根底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拟律》: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⑴暗示者的权利、声威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程度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二编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二编社会影响

第二编社会影响五、基因、文化与性别1、自然天性和后天教养对人类的影响基因、演化与行为——进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家研究自然选择如何使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特性保留下来,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但演化的观点仍然是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刻板印象被高估►大五人格维度: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五大社会信念:犬儒主义、社会复杂性、付出回报、宗教性、命运控制►亲密程度一般是由高社会地位的人主导的2、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性别和基因、独立性与联系性、社会支配性、攻击、性特征►男女之间,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我们却更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家考察了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女性通常更重视亲密关系,表达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绪反应,以及用更多关系行的词汇描述自己;►性特征也是性别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

男人渴望并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的;3、演化与性别:与生俱来的行为►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每种现象都有推测的可能性和假想出来的合理性;4、文化与性别:文化塑造的行为►人类先创造文化,随后再适应这种文化;其次,文化会塑造人的行为,以此延续文化。

►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性别角色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5、基因、文化与性别各自的影响►个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体对既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存在差异;第二,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由影响环境。

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

六、从众和服从从众——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1、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心境联结:同一团队的人通常心境很相似(系由于人的易受暗示性)►变色龙效应,我们会自然地模仿他人的姿势和语言,可促使别人喜欢我们,但仿效他人消极表情除外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阿施的学生)的服从试验►不从众会面对心理不安和冲突引起服从的因素、对经典研究的反思a.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b. 权威的接近性(登门槛效应)和正当性;c. 机构的权威性d. 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当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如果有人已经反抗,你更有可能跟随,这就是释放效应)►当情景作用超过内在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行为和态度►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吸引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吸引
Biblioteka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吸引力研究
魅力效应
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 感,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性吸引
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 经验的人所吸引。
接近性吸引
人们与那些在物理上接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 生互动和联系。
互惠性吸引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产生好感, 并回报以同样的善意。
2
社会影响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个体与 群体、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影响不仅是个体的被动接受,也是个体主动 参与和建构的过程。
社会影响的来源
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亲戚 等家庭成员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 素,同伴之间的互动、模仿和认同对
CHAPTER 05
社会影响与吸引力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品牌形象塑造
利用社会心理学原理,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口碑,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认知和信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广告策略制定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 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和行为。
销售促进
利用社会影响和群体压力等心理因素,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如利用 群体购买、打折促销等方式。
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 个体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比较
个体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与他人保持 一致。
角色认同
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中会遵循该角色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 的认知和行为。
CHAPTER 02
社会吸引力
社会吸引力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单选: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比较 B、社会惰化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单选:2.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容易接受暗 多选:3.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最早研究的是塔尔德)
• 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
• 特点: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 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 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实际;外部到内部。 •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几何级数;先内后外 二、暗示 •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 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 式去活动影响 • 暗示的因素—暗示者、被暗示者、情境 三、社会感染 •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 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 • 分类:1、个体间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
定义:亦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 他人在场而 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是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类型:1、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动机水平与 绩效的关系。(竞争动机、他人的评价)
三、社会惰化:
亦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 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咨询师培训《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课件

心理咨询师培训《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课件

三、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 情绪的传递过程。 特点:双向性、爆发性、迅速性 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七节 习题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2、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 AC (A)观众效应 (B)从众效应 (C)结伴效应 (D)旁观者效应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定义: – 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 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 常见的包括: • 从众 •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
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 数人保持一致的形象,俗称“随大流”。 群体压力可以真实存在,也可以是想
3、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
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
会促进中的( )。A源自(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比较效应 (D)竞争效应
模仿律 (Tarde)
下降律:下层向上层模仿 几何级数律:迅速蔓延(时尚、谣言) 先内后外律:先模仿群体内的
二、暗示
暗示往往采用较间接的方式进行
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等:权威、领导 被暗示者的个性特征:缺乏独立性、年龄
较小、女性可能更容易受暗示。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困难时容易受暗示
个体人格因素
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越不容易从众 个体的自信心
情境明确性:
情境越明确,越不容易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的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 略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 “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 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18
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 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被试单独一人时,70% 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
提供帮助;
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
例为 40%;
)现
• 3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 象。 (A)助长 (B)逍遥 (C)强化 (D)抑制
• 34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 塔尔德所称的( )。
• (A)上升律
(B)先内后外律
• (C)下降律
(D)先外后内律
• 31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28
(二)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和反暗示
“买一送一,送完为止” “漂亮的女士都喜欢X牌护肤霜” “牙病不可忽视,X牌牙膏帮您保护牙齿。” “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
29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 人格魅力等影响力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01234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01234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0 1 2 3 4
4、我经常反省自己。
01234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01234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01234
7、我从不检讨自己。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一)真从众(二)权宜从众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

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偏向厌恶、拒绝和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

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偏向厌恶、拒绝和制裁。

(三)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一致性程度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

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新,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四)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社会主张):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观众效应,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

他通
过实验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竞赛这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实验。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

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熟练或是简单机械性的工作,他人在场则会提高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

相反,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很费脑子的,个体完成任务需要集中精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反而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绩效降低。

----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三、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意见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水平就越低。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有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懈怠现象。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一)模仿的定义
其特点包括: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类
有意模仿:指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可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他人。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较低。

(二)模仿的意义
模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臵。

在个体成长的早起,这种作用尤其突出。

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其大致趋势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实际内容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1、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社会的基本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2、塔尔德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最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这三个模仿律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说服力: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

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体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二、暗示
(一)暗示的定义: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涉及三个要素,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

(二)暗示的分类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3、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4、暗示和反暗示
按暗示效果,暗示可以分为暗示和反暗示。

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会
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如下:
1、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振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型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被感染者迅速地接受。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的形式。

2、大众传媒感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

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个体原有的情绪。

如:球迷闹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