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做出简要的论述,然后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与进程,之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问题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
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
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基础缺乏
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真正的主体,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银行仍然要被迫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彻底转变,内控机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机制还有相当距离。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是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末取得更大的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因此,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交易主体的不规范,不仅使利率市场化的功效难以发挥,而且还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二)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交易活跃、结构合理、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尚不成熟。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监管标准、方式等也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
(三)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
地位。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掌控,同时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资金不能在整个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价格信号的传导渠道被阻断。因此,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市场的反应并不敏感,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渠道顺畅,要求市场对利率要有高度的弹性和敏感性,不然难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社会资金流向,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利率种类单一,缺乏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缺失,是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作用,这种状况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基准利率应具备风险度低、影响面广和市场透明度高的综合特征,它应该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但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都不可能满足这个要求。另外,从利率的期限结构角度看,基准利率必须具备期限结构,以反映资金从短期到长期的供求态势,而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形成这种期限结构。此外,理论上最适合作基准利率的应该是无风险的国债利率,因为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国债的利息收益可以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然而我国目前利率种类单一,主要表现为国债利率品种不全,企业债利率几乎为空白,从而造成基准利率的缺失。这些缺陷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五)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
作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和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的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更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偏低,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企业对利率不敏感,诚信意识淡薄,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
四、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调控能力
中央银行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当局,其责任是相当重要的,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变央行原有不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地方:
1、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要有能力对市场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和正确引导。这要求中央银行自身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市场利率。但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及有关部门,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还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宏观调控手段的间接化还未充分实现,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必须分离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天然”联系,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2、增加央行调控利率的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