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

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

(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

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生:(讨论)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

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二、康、梁的维新思想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生:(随问随答)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

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

(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 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 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 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 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 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 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 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军事 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来自裁减旧式军队材料:光绪帝没有采纳先前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 国会”等内容,原因是大学士孙家鼐谏阻光绪帝若“开 议院,民有权则君无权矣”。光绪帝说“朕欲救中国耳, 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为提醒皇帝,“而 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 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 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
六君子人头落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15
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 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 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 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 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流言, 几被殴击。”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颁布的新法
改革政府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第7课: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南洲讲学开新派, 万木森森一草堂。” 万木草堂始建于清 嘉靖9年(公元 1804年),1891年 康有为租借“邱氏 书院”作为讲学堂, 创办了万木草堂。
康有为在此讲“中外之故救国之法”,广招弟子, 意欲改革清朝的政治与教育制度,并培养了梁启 超等一批维新变法人才,因此万木草堂被视作戊 戌变法的策源地。
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 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 23 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3、光绪帝和维新派斗争经验不足,变法的实施较为仓促,政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 令颁出操之过急; 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封建 4、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5、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
有利于 军事强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 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 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戊戌政变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和 支持他的珍妃
慈禧幽禁中光绪帝之 处中南海瀛台。
维新变法的失败: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第7课: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5、光绪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 因是 ( ) ①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②光绪帝不甘 做亡国之君 ③变法可巩固以他为首的“帝 党”的势力 ④根据慈禧太后实行“新政” 的旨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起的主要作用是 A.使强学会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 B.在它的周围聚集了维新派人士 C.较广泛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道理 D.使中国人开始了解到西方世界的状况
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 方面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经济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方面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教育 局,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 八股取士 方面 办报刊,开放言论
维新变法运动:
时间:
1898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性质:
背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过程:兴起: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1、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9、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0、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7、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突出表现在 A.使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B.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C.进行了实现政治近代化的重要探索和尝试 D.使变法维新成为中国人追求的共同目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民族觉醒:指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③重点句:
- “戊戌变法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次尝试。”
-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
-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询问学生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影响等,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教材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尝试,认识民族危机下仁人志士的救国运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强调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分析教材,指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客观评述;再次,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内外因素的作用;最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中汲取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公开课:第7课_戊戌变法(1) 3

公开课:第7课_戊戌变法(1) 3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组织)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遗址
(二)百日维新——高潮
1.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 2.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3.人物: 光绪帝让康有为筹划变法 4.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夺权、抵御外侮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二.怎么样“变”?——经过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团体)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序幕: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 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北京 3.代表: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4.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维新派政治 团体的形成
6.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变法的开展: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事强大 民主政治需求 产阶级思想
6.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六君子被杀,变法历时103天。
光绪皇帝梦夺权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
不愿做亡国之君,要变法图强。
2、光绪帝想利用维新变法之机, 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第7课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 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
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
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
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在维新运
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
史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98年,清帝国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一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光绪帝师翁
同龢、孙家鼐、李鸿藻等都列了名,两江总督 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直隶总督王文韶 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认为强学会宣 讲自强之学很合他的心意,自愿捐3000两银子 入会,没想到遭“同会诸子摈斥”,被拒之门 外。
创刊于1896年,梁启超主笔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 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
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
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 喙哓哓,空言无补。„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 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 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 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严复 (1854—1921)
严复《天演论》
维新思想家,“致力于以译述警世”,抨击
君主专制,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发表译著《天演论》,系统介绍进化论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诠释进化论,阐
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在思想界起到振聋发聩作用,为维新运动提 供思想武器,对知识界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科学理论,弱肉强食
主观原因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借孔子学说为变法依据,改革理论不成熟 过于激进未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社会承受力 孤立与排斥慈禧太后丧失权威力量的支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生成性”教学课堂实录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

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至于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改的理解,我认为生成性教学应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教学预设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

生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

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突发灵感生成,而且最重要的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启迪,灵感信息的捕捉以及问题的发现等生成性成果。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从维新到革命》第一课时《戊戌变法》建议思考的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民主、互动的合作学习,生成新知识3.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转变案例描述:一、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将影视作品与《戊戌变法》的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学习。

采取学与教并重策略。

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与意义和失败的原因等问题,在活动中体验戊戌变法的历史价值,在活动中彰显合作探究、挖掘提升学生的主体潜能,在互动中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生成新知识。

二、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图片、几段音乐、视频、计算机、投影仪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四、学习方法:阅读、观察、讨论,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会分析、判断、推理的学习方法;搜集历史资料,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戊戌变法》课堂教学实录

《戊戌变法》课堂教学实录

《戊戌变法》课堂教学实录一、设计思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内容及历史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历史资料,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戊戌变法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19世纪末,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则进行了一场富国强兵的尝试——戊戌变法。

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戊戌变法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并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志士们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的行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本课在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后来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其经验教训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事件正确地剖析和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课内外中的历史信息,掌握提取信息、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从对维新人士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事迹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成为历史的有益借鉴。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思路【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流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思路【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流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师:说到公车上书,我们还得从1895年,大家回顾一下上一单元的内容,1895年发生一件什么的大事呢?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它又有哪些重大的影响呢?生: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师:应该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古代,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忠诚的学生,日本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学自中国,这点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和服、文字、传统建筑中看出来,但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高于中国,并且逐步开始了它对中国的侵略。

可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一场民族危机,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触动很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车上书发生了。

2、经过师:那么“公车上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呢?它的经过时怎样的。

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师: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那么同学们知道“公车”是什么意思吗?生: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的人都是举人,故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师:说到公车上书,不得不说公车上书的领导人康、梁,我们教材上有康梁的肖像图。

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康梁的故事呢?生:略。

师:康是广东南海人,他19岁时就拜了当时广东的一个有名的学者为师,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

他逐步认识到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早在1888年他就曾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危险,要求维新变法,但是这次上书也没有成功。

梁启超是当时出了名的神童,十一岁就中了秀才,17岁就中了举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很多人读一辈子书都只能考一个秀才。

康有为在1888年上书后有了一定的名声,梁在听到康的学说后觉得他很有学问,便拜康为师,值得注意的是,梁拜康为师时,康还是秀才,而梁已是举人,举人拜秀才为师,这在历史是罕见的,这也着实说明了梁佩服康的学问。

从此呢,梁就成为了康进行变法运动的得力助手。

3、意义师:公车上书的奏折并没有传到光绪皇帝的手里,这次上书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公车上书这个事情就是白干的,那么公车上书有什么历史意义呢?生:它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揭开了威信变法运动的序幕。

师: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兴起呢?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条件。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办学会、创报刊、设学堂。

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维新派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来扩展这种影响呢?生:略。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归纳为办学会、创报刊、设学堂,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这些活动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强学会和它的机关报《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强学会的创建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政界名流的援助,像张之洞就捐了不少钱,但有一个人他想捐钱,却被康有为拒绝了,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由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当时名声不好,康有为把李鸿章的加入会影响强学会的名声。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

师:维新变法运动进行到该阶段还只是停留在宣传上面,也就是清政府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变法的要求,但是维新派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清政府变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时候接受主张,开始变法的,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师:百日维新的背景是什么?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

师: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康有为又几次上次上书光绪帝,力陈形势危急和变法的迫切。

这一次,康的上书终于是传到了光绪帝的手里,光绪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令康有为等人筹备。

那么百日维新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898年6月11日师:在这一天,变法就开始了。

在变法中,光绪帝重用了康、梁、谭嗣同等维新志士。

2、变法内容师:同学们请看到教材,变法的主要内容,书上把内容归结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四类,请思考,这四个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

师:经济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师:我们看政治方面,这个允许官民上书的民是指哪些人。

是指普通的百姓吗?生:不是。

是指资产阶级。

师:那么政治方面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师:那文化方面有什么作用呢?生: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师:军事上呢?生: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师:教材说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同学对照变法的内容,看看维新变法哪些内容触犯了顽固派和旧官僚的利益。

生: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改科举,废八股。

四、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戊戌政变师:改革触犯了顽固派和旧官僚的利益,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是怎样破坏或者说阻挠变法的呢?生:1、各省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大多对变法持观望态度。

2、慈禧免去翁同龢的职务,任命荣禄统率北洋军队。

3、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

师:各省督抚中,只有陈宝箴力行变法。

师:戊戌变法遭到了顽固派强大的阻挠,形式非常危急,这时候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了那个人身上?生:袁世凯师:袁世凯是荣禄的部下,而荣禄是慈禧的亲信,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人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从维新派自身来说,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且他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手里没有实权,只能寻找外界力量的支持。

从维新派的对手顽固派来说,他们力量强大,而且有实权。

而袁世凯当时手里有军队,而且表面上倾向于维新派,面对当时的险恶态势,他们就选择了袁大头。

师: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是在哪一天。

生:9.21师:这场政变称为戊戌政变,它标志着无需变法的失败。

这场变法只维持了一百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五、意义和教训师:历史的魅力在于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那戊戌变法有什么意义和教训呢?生:戊戌变法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三环节:读课外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历史素养我们本节课新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看到课本的史海拾贝,这里讲述了谭嗣同的一些事迹,请同学思考戊戌变法后,康梁都逃到了国外,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课后反思本节课讲授的多,让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很少,小组讨论活动少。

所以以后再设计课堂教学时,尽量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听不懂的不讲,提点本课重点和本节课相关的疑难问题),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学和记忆上,让学生学会自学。

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学会快乐、学会组织语言和自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