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最新统编语文2019-2020学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精编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重点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只用了“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在写人物活动时,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却妙趣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全诗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自然平淡的语言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本诗写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闻笛的感受。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之一。
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中,学生将有机会欣赏和研究众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份古诗词赏读文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花影
花影下,人影千,映水共清烟。
行舟可怜失,无鸟独遗留。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影下的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
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行舟的离去,留下一片静谧的景象。
草
绿色的草地,唤醒大地。
它们柔美而坚韧,随风摇曳,似乎在与天地间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力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戍鼓声为引子,再现了快要离开家乡的边塞士兵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带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追求卓越的向往。
通过不断攀登,诗人希望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的一些赏析。
通过细致地品味和感受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美和智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逢入京使(XXX)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XXX)XXX不久归,各式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XXX。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词赏析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古文词进行赏析,以下是
一些值得注意的作品和他们的主要特点:
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书中的名人故事,描写了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廉颇和蔺相如
的故事。
通过本篇古文词,读者可以了解到两位将军的勇猛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2. 《孟母三迁》
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三次迁居的故事。
这
篇古文词传达了孟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的母爱和对教育的重视。
3. 《陈涉世家》
该篇古文词是一篇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史书。
通过为读者呈
现陈涉的生平和崛起的过程,展示出他们对抗暴虐统治的勇敢和对
民众的关怀。
4. 《荆轲刺秦王》
以战国时期刺客荆轲行刺秦王为题材的古文词。
通过对荆轲的勇敢和聪明才智进行描写,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不畏强权的精神。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一些值得赏析的古文词作品及其主要特点。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文词,进一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知识点整理(2020年九月整理).doc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知识点整理打印版三单元《竹里馆》王维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春夜洛城闻笛》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运用夸张的艺术于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4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第二句的艺术于汏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卢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于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王维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6、思想感情:珍惜时光。
《登幽州台歌》1、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然而在南宋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文人之中的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他是谁呢?他就是——陆游。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游山西村》。
二、目标1、了解有关陆游的常识及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中蕴涵的哲理,面对人生中的困境能树立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原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注释《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
山西村: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浑,浑浊。
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五、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
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六、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完整版)2019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 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二、《春夜洛城闻笛》1。
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2、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3、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逢入京使》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2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5。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
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分)2。
思念故乡亲人. 3、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5、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晚春》(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参考答案::6。
(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统编版)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赏析试题训练

统编版)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赏析试题训练古诗文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XXX。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逢入京使(XXX)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本诗的体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有同砚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晚春(XXX)XXX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XXX.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XXX(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XXX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XXX”。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1《己亥杂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20《己亥杂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唐宋时期的诗歌在咱们学过很多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距今仅一百多年的诗歌,那就是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原文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注释《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五、诗意离愁无限,白日西斜,一边吟诗,一边扬鞭东指,眼前是天涯路漫漫。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更护新花。
六、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讲究“经世致用”,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辱。
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兼具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
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2、作者生平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课内重点古诗鉴赏)(2020年8月整理).pdf

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课文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固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鉴赏:《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做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鉴赏文言文古诗词需要从以下要点进行分析:
意境
古诗词创作时,常以物为喻,通过描写万物的来龙去脉,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鉴赏时,要注意揣摩出诗人的情感,品味诗词的意境。
用典
古诗词常常运用典故、成语和谚语等,这些典故通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辨析诗句中涉及到的典故,理解诗人的用意。
押韵
古诗词具有协调和谐的韵律,是音韵美和语言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审视诗句的押韵手法和韵律节奏,体会其中的音韵美。
篇章结构
古诗词的章法通常是以“起承转合”为主线的,分为首句、诗身和尾句,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用意和作用。
在鉴赏时,要注意体察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理解整首诗的结构。
文化背景
古诗词创作时,常常蕴含着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鉴赏古诗词的几个要点,希望能够对初中生们课内古诗词的鉴赏有所帮助。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欣赏
答: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的观点。
③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答: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④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答: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
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可
见,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李杜诗不新鲜而作前两句,更重要的是想反衬后两句
⑤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意思是指
诗篇文章以及人气
⑥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
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⑦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
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8《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8《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有一副写人的对联这样写道:“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猜猜看,这副对联是在写谁?对,就是诗圣杜甫,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所以并不陌生。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欣赏杜甫的《望岳》。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原文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注释《望岳》: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泰山。
夫:语气词,无实意。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五、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六、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望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
这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9《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9《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精编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
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 作(做)【练习巩固】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阅读鉴赏: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2.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3.《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面对着燕昭王纳贤之地,仰首责问苍天。
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深感自己英雄空老,报国无门,内心满怀悲愤,不禁怆然泪下的凄凉画面。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造化:指天地、自然界。
钟:聚集。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主题内容: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开首两句写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名句赏析:1.三、四句用词极为精练传神,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表达了积极进取之情。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阅读赏析:1.“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字面意思是遮住太阳的云;深层含义是喻指社会上奸邪力量的阻碍。
2.诗中前两句用千寻来描绘飞来峰塔的高大;后两句中“不畏云遮望眼”表面看起来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3.赏读全诗,谈谈你对“不畏浮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此句充满哲理,借登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抒发了作者不畏奸邪当道、君主昏庸的社会现状,敢于面对现实的远大抱负。
4.这首诗看似描写景物,实则揭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人生哲理。
(或站得高才能望得远)5.结合你的感受,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此句充满了哲理,借登峰用形象的的语言说明:只要目光远大,信念坚定,任何困难都不惧怕。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记游诗,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和农村的风俗淳朴,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收的喜悦。
名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又给人启迪:人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峰回路转,生出许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