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_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合集下载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作者:徐钊孙博郭晶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期【摘要】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进行实地考察,探索了傣族民居的遗存现状、居住习俗及傣族民居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傣族民居的地域特色、构筑形式和居住习俗,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傣族民居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傣族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保护传承;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汇集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既是老百姓的居住现实,也是乡土建筑文化载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传统民居风貌保存也较为完好,研究价值非常高。

但是,处于今天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昔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正在慢慢消失,如何将傣族民居特色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到当今设计中,这对于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傣族村寨的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建筑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同时,气候条件决定了自然环境中河流、水文、土壤、山林、植被等特征,它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构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對聚落、乡村乃至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雨量十分丰富。

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其地势北高南低,山势连绵延伸,河流纵横流淌,澜沧江贯穿全境。

傣族村寨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下,傣族先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竹草等天然材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竹楼,被世人誉为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及在西双版纳的田野调查,傣族民居(即傣族竹楼)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傣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傣族民居有着统一的语义特征(即结构和材质)。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王腾月李海华高艳杰(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凝聚着传统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建筑民居的智慧㊁对资源环境可持续使用的观念,这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㊁文化交流的密切,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逐渐地摒弃了他们这种原有的㊁优秀的民族特色和民居理念,不断与中原建筑交融 一些并不符合当地气候或习俗的交融㊂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能够使居住者在生活中时时触碰自然㊁且因其村落的地域性和气候的独特性,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这种美好状态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些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㊂关键词西双版纳干栏式建筑民居演变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4)03-0040-03西双版纳树木繁多㊁植被覆盖率高㊁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热带雨林保护区㊂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很多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如云豹㊁眼镜蛇㊁望天木㊁高山榕㊁绞杀藤等,而大象㊁孔雀㊁凤尾竹则是西双版纳的象征㊂其西双版纳傣族著名建筑 干栏式建筑,之前的传统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与发展,逐步成为现在更适合现代化的傣族特色建筑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正面临新的有待开发的机遇㊂与此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乡村振兴㊁西部大开发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整合其资源上的优势进而转向其经济优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㊂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创造了更加有效的方式㊂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迎合汉文化,一部分傣族人民放弃其原有的许多传统建筑,并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㊂即使有些地方的建筑仍然保存完好,但随着各种科技产品和汉文化的传入,使他们的传统观念大大减少㊂并且随着疫情一直反反复复,西双版纳的传统旅游业也受到重创㊂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形式和特征,思考傣族人民传统民居的智慧体系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是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而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他们的一些传统智慧没有丢,直至现在,他们这些传统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㊂1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的建筑环境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地带,北面有哀牢山㊁无量山这种天然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因此造成了其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足够分明的特点㊂西双版纳自治区地处盆地,河谷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平均气温大概在18~22ħ,又因其地处低于海拔800m的盆地造成其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历年最大温差达到28ħ㊂西双版纳的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午时气候炎热,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㊁进行糖分积累,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水果才芳香馥郁㊁满口生津㊂这种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其竹子的生长茂盛㊂又由于其气候湿热,地面难以直接居住,于是便形成了干栏式建筑㊂一层用于置放杂物㊁畜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人口㊂这是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大),一层不适宜居住,因此将二层设置为居住地点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竹木构建而成,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层面也是由竹编而成㊂其优点是:①竹编不是完全密闭的,有利于房间的通风㊁祛湿散热㊂②竹编之间总会有细细密密的小孔,这些小孔能够帮助居住的人随时视察一楼饲养家畜的情况;或有贼人到来,主人也能㊃0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作者简介:王腾月(1998-),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设计㊂通讯作者简介:李海华(197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㊂及时观察到㊂2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文化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因其封建领主制度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同时村寨也因为不同人的居住而划分成不同的等级㊂在同一个村寨内,由于他们的祖先相近,每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尤为亲近,这造成了传统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家人之间共处一个卧室的习俗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之间的小家庭其实也反映了大村寨之间的关系㊂西双版纳大村寨之间关系相对浓厚,傣族的村寨是其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他有很多家庭或者家族构成㊂这些家庭或家族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西双版纳原始村寨之间的关系很是亲近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也因其家庭内部和谐而又融洽的关系和其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景,原始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通常都只会建有一个卧室,在这一个卧室内,西双版纳傣族人可能会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㊂他们依照次序卧睡,每人都有一个编制的竹箱用来放置衣物或直接放置在自己的床尾部分㊂所有人在睡觉时头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如果有已婚儿子或招婿的女婿,父母一定会睡在他们夫妻的中间㊂他们并不是按照每一个小家庭的方式来进行卧睡的次序,如果傣族家中有长者,一般情况下是长者睡在里面,其他人按照年龄次序来进行卧睡,因为上者为尊,这样来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如果有儿子媳妇则一般睡在里面㊁女儿女婿则一般是睡在外边(靠门)㊂传统傣族的卧室在没有经过主人允许的情况下,客人是不能进入或者观看的㊂一旦未经主人的允许进入或者观看,都会触犯到相当大的禁忌,甚至有民间说,外人看了傣族人家的卧室,就会被罚做几年苦力,以示惩戒㊂3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传说与习俗在很早以前,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就多居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之中,由于其材料大多由竹子木头构成,又称竹楼㊂传说从前的傣族人居无定所,一般居住在树山或山洞上,有一天来了一个叫的傣族人名叫 帕雅桑木蒂 ,他发现芭蕉叶子等大片的物体可以遮雨,受到了启发便想要用这些森林中现有的物件来建造住所,但是一直失败㊂直到有一天,一位善良的天神被他打动,也期望能为这群人做些什么,化身一只凤凰,飞到他的面前,像人一样大大展开自己五彩的翅膀,寓意人 字型才能挡住侧面飘雨㊂然后,凤凰又站起起来,用双脚支撑身体,暗示房屋应该分上下层, 帕雅桑木蒂 得到暗示之后,终于建造出傣家的高脚竹楼㊂于是傣族竹楼就这样流传下来,可能傣族人民也有根据这些传说来建造傣族竹楼㊂传统傣族人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就是傣族十分重视火塘习俗㊂火塘一般是由木板定制而成的一个方形木盒,这种木盒没有盖子方便生火,在傣族新房建成之际,傣族人一般会把木盒子钉在楼板上,将木盒子内部加上填充物,按压结实后,放置一个铁制的三脚架在上面,这个三脚架就类似汉族早期煤炉上面的铁环,起支撑作用,用来放置炊具来料理食物㊂但对于傣族来说,他们的三脚架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是傣族人民天生对自然有着亲近与幻想,他们将三脚架的每一架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红宝石㊁蓝宝石和吉祥之石㊂傣族人民信奉三脚架上的,每一只小架所代表的宝石都会保护他们㊂傣族人民做饭时,也有一定的习俗㊂他们要求只能够从三脚架的一个脚架生火,火塘在不用时要用锅盖盖住,进行火种保留,火种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㊂但现今,这种习俗已经慢慢消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傣族人民逐渐发现并学会使用了更加方便的电器来做饭生活㊂由于傣族民居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十分大,白天十分温暖,夜晚却十分寒凉,这时候火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㊂在白天火塘用于生火做饭,到了晚上火塘就可以取暖㊂4近现代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更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电器的传入,使得傣族人的住宅不再像传统傣族人一样只为遮风挡雨㊂他们也像汉人一样大大方方的交际,设置了客厅用来待客㊂他们对隐私性的高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卧室的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㊂他们的卧室也渐渐的摒弃了传统的分床不分间习俗,这样卧室中的辈分排序的观念也慢慢消失㊂他们提高了建筑的空间,用吊顶在屋顶形成人字形的方形空间,二层的维护使得结构更加丰满,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㊃14㊃(陶瓷研究)2024年03月陶瓷C e r a m i c s窗户㊂火塘原始的功能就是为食材提供烹饪条件,以便做饭和夜间供暖,又由于原始傣族中没有其他可以烹饪和夜间供暖的条件㊂火塘既能保证人们吃好,又能保证人们夜间不被着凉生病,因此,原始或糖在人们生活和心中具有非常神圣而又重要的意义㊂但随着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的电器传入,火塘也渐渐地不再具有神秘的气息,因为家用电器做饭更方便快捷,而火塘则需要生火㊁控火;甚至对比家用电器火塘会产生更大的空气污染,火塘逐渐被抛弃,有的甚至被放置在了一楼㊂傣族人民开始关注他们一层空间的利用,通过对一楼空间功能更加细致的划分,使得傣族民居的发展更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㊂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傣族人民的教化使得其传统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对于其火塘,甚至寨子中寨心㊁水井等传统上具有神圣意义的空间,也慢慢的去形式,甚至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进行布置,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㊂与此同时,由于西双版纳地区与泰国距离较近,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并受到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追捧㊂他们不再相信生活中处处有鬼神,处处崇敬的心态,反而把自己对信仰的崇拜放到了佛寺中去㊂佛寺成为西双版纳傣族人主要的祭祀场所㊂与此同时,家庭内部的火塘或其他相对让人产生崇敬心理的家用物品的迷信色彩也逐渐消失㊂5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演变发展过程中仍不可抛弃的智慧体系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直到今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㊂它的智慧体系功不可没 地域性: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㊁昼夜温差大;可持续性: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建材使用的是当地生长茂盛和生长周期较短的竹子和一些木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西双版纳傣族人热爱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从不轻易做伤害自然的事情,甚至在使用一些竹子作为建材之后,一定会播种新的种子进行绿化㊂这种优秀而又传统的三位一体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智慧体系使得西双版纳傣族人一直绵延至今并经久不衰㊂笔者认为,未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发展最重要的点就是在保护其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来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其气候原因和生物多样性等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景观,使得其旅游业相对发达㊂傣族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及开发方面,维持村民原有日常生活的同时以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保护其原有建筑生态,展示其特有的民族特色,用其优秀的生态理念和热爱自然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㊁环保的生活,来打造出金牌旅游规划项目㊂保留自己原有民居智慧体系㊁吸收汉文化,使用高新技术电器的同时不遗忘保护,使得传统智慧与当代科技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得傣族民居不断发展进步且适宜,打造出真正传统且优质㊁绿色的傣族民居㊂参考文献[1]平蕾.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2]王欣.西双版纳城市化进程中的 再地方化 实践与族群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6):51-58. [3]杨开院,周鸿腾.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设计元素之比较 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与兰屿雅美族地下屋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10):4-10.[4]李雨绮.西双版纳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5]塔万.老挝北部与西双版纳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6]王文淞.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景来村傣族民居建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7]马瑞.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J].住宅科技,2015,35(8):35-37.[8]王仕睿.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9]杨柳.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157-159. [10]周俊俊.基于设计价值论的设计价值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1]鲁昌曾.论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之美学特质[J].语文教学之友,2013(10):25.[12]李楠,文佳.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3,5(2):41-45.[13]张文明.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与民居建筑中的宗教元素[J].美术大观,2012(10):79.[14]刘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与更新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㊃2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板 墙 ,并 且底 层 部 分不 作 围护 或 少 作 围护 ,形 成 通 风 透
个既 有充 足 阳光 又 能遮 阳避雨 的地方 做手工 劳动 和户外
气的架空层。屋 面的做法几 个 建 筑 的外 围 护 几 乎 没 有 不 透 风 的 。 其 本 质 目的是通 过 增 加 围 护结 构 的孔 隙 率 实 现 的 ,以 增
强通 风 ,降低湿 气 。但 这 样 的做 法 也 会使 得 外 围 护 的保 温 隔热 性 能降低 ,隔 声 效果 差 等 弊端 。材 料 处 理 方 式 在
这是 一种 契 合 自然 的 手段 来 营造 居 所 。它 不 受 任 何 “ 法 式 ” 的约束 ,其 营 造 的 原 则 是 采 用 最 简 单 、最 直 接 、也 是最谨 慎 的方式 来解 决 问题 。因此 , 本 文尝 试从 建筑 技术
活 动 ,这 样就 产生 了通廊 和展 台这样 的 “ 过渡 空 间” ( 图 1 、2 ) 。它们是 日常进 餐 、纺 织缝 纫 、编 制竹 器 等 家 务 活 动处 , 还 可 以堆放 杂 物 、储 存粮 食 ,不 仅 是 建筑 与 街 道 、
术 。不 仅 可以延 续本 地 区传 统建 筑层 次丰 富 、内外 交融 的 空间 特色 ,还 可 以 降 低 大 量 建 筑 能 耗 ,具 有 可 持 续 发 展
意义。
了傣族 民居 的传统特色 ,对傣族村寨传统 风貌影响极大,
与原来 的村 寨整 体环境 格格 不入 ,对保 护 民族文 化和旅 游
2 . 3 过渡 空间模 式 “ 过渡 空 间” 是指 一种 既 非室 内、又 非 室外 、内外交 替 、明暗交接 的过 渡性半 开 敞空 间。西双 版纳 傣族 民居受 自然条件 及传 统生 活方式 的影 响 ,人们在 日 常 生活 中需要

民族村寨在城市中的保护和建设

民族村寨在城市中的保护和建设

民族村寨在城市中的保护和建设[摘要] 曼斗、曼过两个傣族村寨世世代代生活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中,本文通过对两个村寨保护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思考,试图找寻出一条适合具有该类特征的民族村寨未来生存与发展之路,在保护与利用,现代都市文明与传统民族特色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契合点、生长点。

[关键词] 城中村民族村寨保护建设曼斗、曼过两个傣族村寨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澜沧江以北的江北城区,几百年来,滨水而居。

它们保存着传统傣族村落原有的风貌格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积淀,拥有着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它们正经历着市场的冲击,都市的诱惑,以致它们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曼斗、曼过是现代都市文化所派生的“城中村”的典型代表。

同时也是西双版纳傣族生活文化最原本最真实的写照。

是保护,还是拆迁?如何让保护不单落于形式?如何让保护顺利的进行和实施?它们将来如何生存?如何让它们与现代的都市生活和谐共生?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和思索,我们试图找寻解决该类案例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答案。

1.传统民族特色与保护价值(1)民族风貌价值曼斗、曼过有保存良好的傣族村落风貌和民族文化,是景洪市地方民族风貌的重要体现。

村寨中的傣族民居保存较好,新建建筑也基本上沿袭傣族民居的建造风格和形式。

而且两村寨一直保持原有建筑肌理,村落格局自然,古朴。

村寨中经营有傣味饮食,傣陶等民族特色产品。

原有民族文化一直在延续和传承。

(图1)图1(2)宗教文化价值曼阁佛寺,曼斗佛寺分别坐落在曼过村和曼斗村,是景洪市重点保护的宗教建筑,具有相当的宗教文化价值。

民族村寨和佛寺相辅相成,难于分割。

两村寨中均保存有较完整的寨心,祭祀点等传统民族宗教集会祭祀场所和设施。

(图2图3)图2图3(3)游览价值曼斗、曼过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澜沧江滨江景观带不可豁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发展策划曼斗村、曼过村完整的村落风貌,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周边的自然风光,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双版纳傣族社区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变迁

西双版纳傣族社区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变迁

西双版纳傣族社区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变迁作者:徐丽姣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生存环境影响了地方感的形成,西双版纳傣族聚落作为旅游热点区域,在现代化和旅游发展的合力下,聚落的形态在逐渐改变。

研究该区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居民地方感的变化,能够观察地方的景观塑造过程,认识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为地方规划与管理提供研究视角。

关键词:傣族;聚落形态;地方感一、调研基本情况(一)调研对象选取西双版纳典型的傣族聚居社区调查。

行政区划区域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辖区的村寨,旅游区域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傣族园含五个自然村寨,曼春满、曼听、曼将、曼乍和曼嘎。

选取对村寨造成重要影响的五种群体,村民、民族精英、宗教人士、企业及政府人员展开调研。

民族精英主要为学习过傣文及汉语的还俗佛爷、大学生等群体。

企业为旅游景区管理人员。

政府人员主要为村委会、乡镇工作人员。

(二)调研方法以调查问卷及访谈为主,实地观察为辅。

调研主题以傣族的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感为主,聚落形态演变从聚落环境、庭院和住房三个层面展开,地方感从居民对聚落景观的感知描述调查。

二、典型旅游区傣族聚落的形态演变(一)传统的聚落形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选址常在依山傍水处,村寨的人地关系理念为“森-水-田-粮-人”,整体聚落空间呈不规则圆形。

聚落周围密布树林,周围良田环绕,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

聚落的主要景观有民居、缅寺、寨心、寨门、寨神、水井、竜山(安葬逝去的村民之地)、黑心树林(薪碳林)、神树(菩提树)和道路等,是傣族传统聚落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

各要素的在传统聚落中的布局看,以寨心为中心,各要素呈同心圆式向外扩张,以寨门、村落“四角”为边界;寨心、佛寺等建筑物周围有块状空地,似广场,供给人们作赶集交易或其它活动使用;聚落内主道联结东、西、南、北、中,将各构成要素结合为一个整体。

傣族传统的庭院形态丰富,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

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

“ 竹楼 ” 无论是单看还是成 片地 欣赏 , 给人 留 都

傣族 民居 的特 点
下赏心悦 目的美感 。现在我们已经难 以看到纯竹楼 , 但木质傣楼依然保存着传统 民居的神韵 , 依然沉淀着 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 依然能与人们进行着心灵的
人类最初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赖于当地 自 然环境为其所能提供的 自然物质 。西 双版纳气候湿
《 唐书 ・ 南平僚传》 “ : 南平獠 …… 山有毒草、 沙
虱、 蝮蛇。人楼居 , 梯而上 , 日干栏。 名 ”
的改变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傣族传 统 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受到强势文化 的影响不断
地被同化和弱化 , 并有渐渐消失的危险。这种状况令
宋代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 和范成大的《 海虞 桂 衡志》 有相 同的记 载: 编竹苫茅两重 , 以 自处 , “ 上 下 养鸡 , 谓之麻阑。 ”

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 民族 的消亡” J傣族传统 民居 楼 , ¨, 居频江 , 日十浴。 一 ”
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 其实就是高脚楼 。其 造型美观 , 型像建在 高架 上的大帐篷 。竹楼共两 外 层, 离地高 , 通风好 , 既凉爽 , 又避湿 , 既防霉 , 又防兽。
楼下养鸡 , 吃 白蚁 , 以楼房木头不会 被蚂蚁蛀。 鸡 所 人 畜 分开 , 净卫 生 。 干
“ 竹楼 ” 西双 版纳 傣族 千百 年来 为适 应 当地气 是 候和 自然条件而创建的一种 民居建筑 。居室建造是

文 章 编号 :0 9— 84 2 1 )2— 0 1— 4 10 4 1 (0 1 o 0 8 0
建筑形式仍然保持 了竹楼的特征 , 竹楼 ” “ 这一称 呼 就一直沿袭下来 , 成为一种专称 , 门指代干栏式建 专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作者:李楠文佳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12期[摘要]以往的民居改建、更新理论和原则或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问题,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留和继承部分民居传统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技术角度实现对西双版纳城子寨傣族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走出技术适宜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居技术;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TU241.5;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75-03传统民居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也是最人性的建筑,这是一种契合自然的手段来营造居所。

它不受任何“法式”的约束,其营造的原则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谨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本文尝试从建筑技术的地域性,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技术所隐现的传统技术精神,寻找现代乡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矛盾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竹楼”,历史悠久,一直是傣族乐于居住的房屋形式。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民居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新房的越来越多。

逐渐出现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甚至混凝土梁柱结构,其民居的形式特征也随之逐渐改变。

近几年在新建民居中又出现了一些“汉式”的平屋顶房屋。

它完全丧失了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对傣族村寨传统风貌影响极大,与原来的村寨整体环境格格不入,对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极为不利。

2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特点与思考传统建筑技术产生于实际的需求,技术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2.1 可呼吸的围护结构由于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湿热多雨,为便于通风导气,传统傣族民居常将建筑外墙做成竹编墙或木板墙,并且底层部分不作围护或少作围护,形成通风透气的架空层。

屋面的做法几乎都是轻薄透气的小缅瓦,山墙留出洞口,整个建筑的外围护几乎没有不透风的。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民居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文化遗产价值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我们需要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

在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护和恢复传统建筑的特色。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材料、构造和造型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保持这些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缮和更新,使其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例如,在厨房、卫生间等功能上进行改造,但不能破坏建筑的原始结构和建筑风貌。

其次是提高民居的舒适度和功能性。

传统民居的大多数是没有配备现代化设施的,其空气流通、采光和隔音等方面的条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和习惯,增加一些功能性设施,如增加卫生间、室内通风设备等。

最后是保护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是无法替代的,因此需要在改造的过程中保留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改造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民居类型,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方法,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除了改造更新,传统民居的持续性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持续性发展不仅包括建筑的维护和管理,还包括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实施持续性发展的建议:首先是提高民居的管理水平。

在传统民居的持续性发展中,需要做好民居的保护、管理和维护工作。

这包括加强民居的保护意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采用积极的维护方法等。

其次是增加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性。

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文化需求的追求,需要增加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性。

例如增加文化展览、民俗文化活动等,使民居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现。

最后是发扬传统文化和创新创意相结合。

在民居的持续性发展中,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并与创新创意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建筑方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这个案例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传统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

这个村落位于一个热带雨林的山脚下,周围被茂密的森林和多条山涧环绕。

这个村落建筑方案以融合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念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傣族人民的居住需求。

该村落的建筑方案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房屋、庭院和公共建筑。

房屋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矮屋形式,采用木结构和竹节建造。

这种建造方式可以适应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凉爽。

房屋的外墙一般采用木板或竹条,而屋顶则以茅草覆盖,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阳光和雨水侵蚀,又能透过屋顶的小孔让阳光和雨水滋养居住者。

庭院是傣族人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也是村落中重要的集会地点。

庭院一般呈方形,被高墙围绕,可以提供隐私和安全。

四周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环境。

庭院中间一般有一个小池塘或水井,供居民取水和娱乐。

庭院的地面铺有鹅卵石,既美观又耐用。

庭院的布局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公共建筑是傣族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寺庙、学校、议事堂等。

这些建筑一般坐落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宗教、教育和社交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其他建筑一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寺庙是傣族人民信仰的中心,一般呈木结构,以鲜艳的彩绘和华丽的装饰。

学校是傣族人民接受教育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多层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总的来说,这个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依赖。

他们通过木结构、竹节和茅草的运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这个建筑方案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共3篇

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共3篇

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共3篇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1云南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多限制。

因此,云南的民居建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特点与特色。

同时,在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民居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其中包括天然建材的可持续利用。

一、传统民居结构特点云南地区的传统民居被认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地区不同,即使在一个省份内,民居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简单说来,云南的民居结构主要反映了当地自然条件、社会风俗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云南的传统民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山寨类型。

许多云南的传统民居结构都采用了“山寨”形式,即选在山坡或山脚等位置修建,利用山势和地势等自然条件,提高住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少民居还采用了“悬挂式”或“插屋式”结构,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和地貌。

2. 风水文化。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云南的民居通常会遵循许多风水的原则和规律,例如选址要考虑环境、地形、水源等,屋子的摆设、朝向、颜色也需要根据风水学的原则进行安排。

这虽然有迷信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重视。

3. 木质结构。

由于云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好,当地的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民居的建造多采用木质的结构,如榫卯和悬臂式结构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同时,木材还能够吸收潮气、防虫蛀等,具有良好的防腐和保温性能。

4. 彩画装饰。

云南地区的许多传统民居,尤其是宗教性质的建筑,都充满了彩画和雕刻等装饰。

这些装饰通常采用明亮的颜色和鲜艳的图案,反映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奇特魅力。

二、现代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随着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云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传统民居的结构和用材也逐渐面临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关注民居结构的更新和天然建材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及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及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及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居建造是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3种。

本文研究的傣族民居主要限定于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迈上了新台阶,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傣族传统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在不断异化和消失。

正如赵世林先生说: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傣族传统民居不仅是傣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和财富,更是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一道风景。

能否保护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实施,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其特征包含内在美和外在美。

内在美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傣族传统民居是傣族人民情感记忆的仓库,生活在异乡的傣族儿女大都会把故乡的民居建筑当作寻找过去时光的钥匙,传统民居像一根思乡的红线,牵动无数儿女的情思,为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曾经在西双版纳生活过的人或者到西双版纳旅游过的中外客人,看到竹楼,也无法忘怀在竹楼的火塘边喝酒、吃糯米饭的味道;无法忘怀住在傣家竹楼的异样时光;无法忘怀在简朴的竹楼里促膝交谈的温馨与真诚竹楼,不仅具有内在美,还有与都市高楼大厦迥然不同的外在美吸引游客,其审美内涵极为丰富。

(一)干栏式结构空灵与实用傣族传统民居为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即高脚楼,是用数10根木(竹)支撑,在其上搭建底架,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子,占地面积约(60~150)m2。

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叫架空层,高约(180~250)cm,这一层没有围墙,过去主要用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现在主要是停放车辆、摆放农具。

第二层住人,楼板为木板,并用木板或篱笆把二层分隔成堂屋、卧室、前廊,木板与木板之间缝隙较大,既通风又透光。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自然 通风等 可再 生能源 ,减 少不可 再生能源 和资源 的 不断摸索 。笔者 利用在西 双版纳参与城子寨 村更新实 使用 ,使 建筑 和 环境 和谐 ;建筑 防火 、防腐 、防潮 、 践 的机会 ,探讨关 于民居可持续性更新 的途径 。 防虫 等工艺技术 ,保证木结 构 的耐久 性 ,充分延 长建 旧建筑材料 的重复利用 ,提高材 料利用 的灵活性 。
以西双版 纳城子寨 的新 民居更新为例
李 楠 文 佳 ( 云 南财经 大学现代设 计艺术 学院,昆明 6 5 0 2 2 1 )
【 摘 要 】以往的 民居改建 、更新理论 和原则或是 从美学的角度 出发 ,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 问题 ,本文 旨 在可持
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 留和继承部 分民居传 统技 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 法,从技术角
度 实现对西双版纳城 子寨傣族传统 民居 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 ,走 出技 术适 宜更新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 【 关键词 】传统 民Βιβλιοθήκη 技术 ;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 纳
中图分类号 :T U 一 8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6 2 5 2( 2 0 1 3) 0 2 — 0 0 4 1 — 0 5
间 ,改 善居住环境 。 2 . 4 傣族传统可再 生材料的改进与利用
热稳定性 好 ,透气好 ,有 利于室 内环境 的改善 。还可 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
.城子寨 民居可持续性更新的实践 傣 族传统 民居在 设计 、营造 和建材利用 等方面 的 3
可持续 发展技术 观主要表 现为 :充分 利用 日照采 光和 传统 民居 的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 要在实践 中
的建 筑 。其基本 实质是一 种动态 的适 应 ,并 以一种契

旅游村寨民居保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村寨民居保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村寨民居保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旅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而旅游村寨民居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旅游村寨民居正在面临被破坏和遗失的风险。

因此,对旅游村寨民居进行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西双版纳傣族园作为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其古老传统的民居建筑却面临着破坏和遗失的风险。

因此,进行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保护与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拟就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对民居进行保护和恢复,以更好地体现当地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分析;(2)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分析;(3)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保护的现状和成效分析;(4)针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与恢复方案,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历史、特点、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发展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以获取更加详尽的信息;(3)对比研究法:通过对其他旅游村寨民居的保护、修复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来寻找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保护方案。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1、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保护与研究,预期能够得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的历史、特点和保护现状等信息;(2)分析傣族园旅游村寨民居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为后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

傣族民居变迁及新型设计初探

傣族民居变迁及新型设计初探

傣族民居变迁及新型设计初探作者:赵兴伟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23期摘要:近些年来,很多少数民族新民居的建设导致村寨的传统风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从而引发对傣族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重新思考。

本文回顾了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发展变迁,并基于西双版纳地区特有的木塑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木塑结构的傣族民居形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of many ethnic minorities lead to the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tyle and features,and this situation caused to rethinking the Dai's traditional houses from the view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Dai's houses in Xishuangbanna, and puts forward a new steel-wood plastic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wood plastic composite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in the Xishuangbanna region.关键词:傣族民居;生态建筑;更新;钢-木塑结构Key words: Dai's houses;ecological construction;update;steel-wood plastic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117-020引言地域性的建筑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性,百家齐放的文化大繁荣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扬的重要因素。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
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
李楠;文佳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
【年(卷),期】2013(005)002
【摘要】以往的民居改建、更新理论和原则或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问题,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留和继承部分民居传统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技术角度实现对西双版纳城子寨傣族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走出技术适宜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李楠;文佳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5
【相关文献】
1.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为例 [J], 钟洁
2.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J], 李楠;文佳
3.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J],
张扬
4.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J], 张扬
5.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J], 张海媚;杨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面临着许多困境,如老旧、危险、不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等。

因此,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更新,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是一
个重要的问题。

改造更新,意味着对传统民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升级,以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

传统民居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结构和特色,利用
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将新功能和现代设施与传统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出既有传统
风格,又满足现代需要的建筑。

以古建复建为例,传统民居的古建复建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并
在建筑结构、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升级,使得建筑更加符合现代化、科学化的要求。

例如,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板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内部使用现代的通风系统和新型
材料,可以改善房屋的室内环境等。

在进行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时,要注意维护其固有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其原
有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

建筑外观、巷道情境、建筑材料等应保持传统特色,以体现
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也需要加强一定的设计规划,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风水环境、人
文历史等因素。

增加交通路线、改善道路、完善设施相应的配套设施、考虑居民的各种生
活需求等都应该包括在内。

通过创造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和文化项目,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增
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

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148CASE 案 例区域治理【摘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傣族竹楼建筑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一方面增强了当地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为满足旅游需求改造民居和保护传统民居原始风貌的矛盾。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在功能和外形上都发生了变迁,因此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和创新傣族传统民居成了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旅游开发;傣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19)30-0148-0003【作者简介】张扬,生于1994年,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云南师范大学 张扬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概述(一)竹楼建筑形态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所创造的传统建筑,而傣族竹楼建筑是在继承古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屋顶,中层居住区和底层仓储区。

屋顶为斜向,且坡度比较陡。

屋檐出挑很深且多为重檐,在外形轮廓的变化比较丰富。

中层设有围墙,基本不开窗,一间堂屋和一间卧室,外有开敞通风的前廊和晒台,在民居建筑的一侧设置露天的“展”并与楼梯间通过过廊连接,由楼梯与一层连接。

楼梯多为一跑,台阶数一般不超过11阶。

底层没有围墙,仅仅用竹篱来围合出院落的空间范围,或者为了仓储需求,畜厩或堆放杂物。

远观整个房屋设计屋顶相对大,二层由于深挑檐的遮挡体量相对小,一层可以直接看到柱子,整个竹楼的形态非常的轻盈,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也是傣语称其为“凤凰房”的意义所在。

(二)竹楼主要功能划分钟敬文先生曾在《中国民居漫话》一书中提到:民居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及宗教性四个功能特点。

[1]所以按照以上说法,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傣族民居的功能应该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且两个范畴的功能是互溶互含并且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1.物质范畴主要表现在安全功能上,一方面傣族人喜临水而居,但由于经常发生水灾,洪水泛滥过后,地面潮湿,易沼泽化,山谷中会产生瘴气,另外山地崎岖不平等。

傣族新村景观特色初探——简评云南景洪曼景法村

傣族新村景观特色初探——简评云南景洪曼景法村

傣族新村景观特色初探——简评云南景洪曼景法村
方仁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年(卷),期】2010(32)5
【摘要】云南省景洪市的曼景法村,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傣族新村.其景观特点与传统的傣族村寨相比有所区别,有自己的独特新颖之处.文章从建筑、植物、水景、宗教景观、道路、园林小品等方面对傣族新村曼景法的景观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方仁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财经系,云南,景洪,6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傣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农民收入分析——以云南省景洪市曼听村为例[J], 张福春;吴建国
2.云南省景洪市于坝区勐龙镇曼景法村农房 [J],
3.小乘佛教与傣族人心理压力的应对——以景洪市勐罕镇曼乍村为个案 [J], 植凤英;张进辅
4.云南傣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以景洪市曼掌村为例 [J], 张蓝;徐靖丞
5.勐海县曼腊村教育理念变迁的人类学考察——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腊村为例 [J], 董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Key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 retrofit; Sipsong Panna; new dwelling
1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凝聚 着历朝历代国人的智慧和才华。近一百年来, 学界 的诸多前辈曾先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民居 建筑进行 了 深 入系 统 的研 究, 成 果 卓 著, 专 著甚 多[ 1] 。
1) 平面功能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傣族
64
建筑科学
第 22 卷
人民的生活也日益丰富, 新民居平面功能划分呈向 细致化发展的趋势。与传统民居形式相比, 房间的 类型增多了, 设置了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 卫生间等功能房间。新民居底层一边设有客房, 以 作旅游接待之用; 另一边架空, 可以做一些家务、接 待亲朋好友, 部分取代了过去的前廊和展台的功能。 新民居的这些变化标志着傣族居民的日常活动场所 开始从楼上向楼下扩展。
众所周知, 民居是广大民众的居住建筑, 是依据 传统的建造方法, 使用当地的材料, 由当地居民自己 建造的建筑。因此, 民居的居住者和营建主体都是 广大民众,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民居更新离不开 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从更新实践参与主体来看, 有代表村民集体利 益的村民代表( 主要是村干部和党员同志) 和作为更 新改造主体的广大村民, 也有州建设局民居推广办 的同志和参与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 昆明理工大学 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等。在正式介入曼景法村民居
传统民居的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摸索。以下结合笔者在西双版纳参与曼景法 村寨更新实践的体会, 通过几个方面的总结来说明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的更新过程。 3 1 更新实践的介入
2004 年 9 月笔者从西双 版纳州建设局获 悉曼 景法傣族村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更新, 这是个令 人振奋的消息, 在此之前笔者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设 计, 虽然在版纳州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也 仅仅建造了少量的实验性民居, 还没有能够得到大 规模的推广应用。如果这一次能够参与进来的话, 不仅可以增强新民居的示范作用, 而且将为民居研 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更新改造前的曼景法村与目前版纳地区其它傣 族寨子一样, 存在用砖柱作支撑的木楼、砖混结构平 房等。由于村民倚赖生存的大量田地被征用, 未来 主要的经济收入依靠种植橡胶树割胶获得。因此村 民们希望通过村寨的更新改造, 提升品位, 建设成有 傣族特色的现代化村寨,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生活环 境, 另一方面发展村寨旅游业, 拓宽经济收入渠道。
[ 中图分类号] TU241. 5
[ 文献标识码] A
Reasonable Retrofit Way for Traditional Dw ellings
Taking the Retrof it Pract ice of Dai Dwellings in Manjingfa Village in SipSong Panna as an Example
图 4 IMS 体系大柱网垫块式拼板技术
图 3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
3 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 传统傣族民居是干栏式建筑, 主体结构以穿斗
式联结为主, 辅以捆绑式联结, 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材 或木材, 屋面覆盖草排。解放以后傣族民居主要以 木材为建筑材料, 近些年来, 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 荒, 西双版纳森林面积急剧下降, 这就使得传统民居 的用材来源日趋紧张, 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 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 3] 。
[ 摘 要] 传统傣族民居更新, 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炼传统技术的基础 上, 结 合现代材料 和技术, 创造适应 现代生活
的傣族新民居。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西双版纳傣族 民居更新实践进行了 简要总结, 提出了 在传统民居 更新中应 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更新; 西双版纳; 新民居
屋顶材料采用新 型瓦材, 防水、防火、防虫、防 腐。屋架采用钢结构或钢木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旧 木材, 以降低房屋造价、减轻住户经济负担, 同时便 于村民参与自建和屋顶形式的灵活多样化。
尽管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诸多优点, 但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要求村民都选用这种结构, 而 是给其自由选择 的权力。2005 年 1 月开工的 第一 批示范户中只有 4 户采用装配式结构, 另有 8 户采 用砖混结构或者现浇框架结构。第一批工程主体结 构完工后, 广大村民认为新结构体系比砖混结构好, 所以后续建设的 27 户都自愿选择装配式结构。
为保持传统民居的干栏式建筑架空通透特点, 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就成为必然。结 合以往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试验性研究成果, 决定曼 景法村新民居主体结构仍然采用整体预应力装配式 ( IMS) 体系新技术。IMS 体系起源于南斯拉夫, 是我 国建设部! 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只有两种 基本构件: 柱和楼板。体系的基本原理是用后张拉 法将楼板和柱连接起来, 在板和柱之间形成预应力 摩擦节点, 楼板的垂直荷载靠四角摩擦力传给柱子,
H U Hai hong 1, 2 , BAI Wen f eng 1
( 1. Institute of Green Vernacular Build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650224, Yunnan, China; 2. Dep artment of Architecture, H uaiy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 H uai an 223001, Jiangsu, China)
第 22 卷第 6A 期 2006 年 12 月
[ 文章编号] 1002 8528( 2006) 06A 61 04
建筑科学
BUILDING SCIENCE
Vol 22, No 6A Dec. 2006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胡海洪1, 2 , 柏文峰1
( 1. 昆明理工大学 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 云南 昆 明 650224; 2.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系, 江苏 淮安 223001)
屋顶形式为歇山式, 坡度较陡, 重檐居多, 屋面 交错组合, 外形轮廓丰富, 见图 2。
图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 居平面图
图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木楼
2 2 傣族民居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
不断增加, 傣族民居的新建和改建愈来愈多; 由于保 护森林, 禁伐木材, 傣族居民的传统建盖模式受到了 影响, 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 傣族村寨出现了大量砖 柱木楼, 甚至不少! 汉式∀平顶民居建筑, 完全失去了 地方传统特色。因此, 研究并推广傣族新民居, 引导 傣族群众提高居住质量, 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代替 木材, 对保护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 继承和发展傣族
传统傣族居住的! 竹楼∀ 平面形式接近于方形, 自楼梯拾级而上, 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 是一多 功能( 家务、休憩、交往、 望) 的前导空间, 有良好的 采光、通风和视野。与前廊纵向连接的! 展∀, 是供日
62
建筑科学
第 22 卷
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 既实用, 又有很强的 装饰性, 是干栏民居形式必有的空间语言符号。与 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并列两间, 左卧室, 右堂屋。堂屋中设火塘, 是起居、会客或客 人留宿处, 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 席地而坐, 由长及幼, 自里向外顺序排列。前廊、堂 屋、卧室三者有门连通, 构成纵向并列, 空间上由开 敞到封闭, 见图 1。
[ Abstrac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Dai house is based on two important factors, one i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other is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Sipsong Panna Dai dwelling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is issue.
2004 年 10 月研究所一行人前往西双版纳对傣 族传统民居及村寨进行调研, 同时带上了所做的曼 景法村新民居草图, 希望能与村 民作初步的探 讨。 到达西双版纳以后, 与州建设局的同志、村干部及村 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对曼景法村寨的改造更 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此,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 土建筑研究所正式介入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工作。 3 2 参与模式
见图 4。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具有 良好的抗震能力, 适应变形的能力强; & 自重轻、材 料省; ∋ 无梁、无柱帽, 属板柱结构, 层高可降低, 平 面可根据用户自己的要求自由隔断; (耐火性好, 耐 久性好, 防腐、防潮能力强; ) 截面尺寸为 250mm ∗ 250mm( 传统木柱 为 220mm ∗ 220mm) ; +施工 速度 快, 现场用工少, 水电用量少[4] 。
长期以来, 有关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 直困扰着国民。大量专家学者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 赞叹的同时, 往往希望保护这些民居, 但是对于大多 数的民居居住者而言, 却是急待改善和改造自己的 居住环境。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 传统民居的改
[ 收稿日期] 2006 07 17 [ 一次修回] 2006 07 24 [ 二次修回] 2006 08 24 [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2002NG21) , 国家自然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