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何廉臣著《儿科诊断学》是我国最早的儿科诊断学专著。
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入检诊一项,用于 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1949年以来,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中医院校, 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中医儿科科研、临床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博士、硕士,而且 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对儿科诊法,望闻问切的标准化,辨证的规范化和微观化等,都做了有 益的探索;重视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以及各种传染病的 发病率。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继承好传统理论知识和 临床技能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发 扬和创新,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 “育婴四法”。
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 伤,则根本常固矣。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金元时代以来,名医辈出;儿科专著不断问,世中医儿科学进一步发展成熟。 思考:你知道哪些金元时代的名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滋阴派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儿科论》中指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 冷少也。”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起源: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 “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据《诸病源候论》记载:“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
以占寿夭,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指纹辩证方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风轻、气重、命危”。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温病学家吴瑭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 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 临床用药注意点。
思考:吴塘还有什么名字?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提出了“疗惊必先豁 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等理论。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对清以前儿科理论与经验 进行总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其代表作是什么?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朝后期中西医合参:
恽铁樵著《保赤新书》对麻疹并发肺炎、腹泻等,结合西医理论进行认 识,从神经系统分析小儿急惊风、慢惊风的生理病理。
张山雷著《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主张“引据经典而不盲从,参证西说 而不附会”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此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 当时世界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幼幼新书》主张3岁以内小儿可以 观察指纹代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 指纹的察 看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
继 位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

类专著之始。
康 熙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知识链接: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 麻子,天花”由此得名。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举行庆祝仪式,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到目前为止, 是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 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钱乙,字仲阳,北宋名医,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归纳小儿的生理病 理特点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 鲁伯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 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 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 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等观点。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隋唐--宋代 960=1279)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 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00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 论其理法方药。
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 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儿科医案的出现: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 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 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 录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四、 各时代的主要代表作品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wenku.baidu.com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远古—南北朝 420-589)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病广录论述,明确新生儿脐风 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 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元朝--新中国成立)
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其重视望诊,对“面上证”“目内 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
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治从五脏补虚泻实 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药为主,创制了地黄 丸、白术散、泻白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等方剂。
《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 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上, 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万全明代名医,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片玉心书》等。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临床教研室:李庆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
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疗一门医学科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熟悉著名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我们究竟讲了什么?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小结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章,给出了中医儿科学的定义,确定了性质,界 定了范围。
全章共分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形成、发展与成熟等三个小节概述了中医 儿科学在各时代的发展阶段概况,以及中医儿科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学术理论。 重点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各发展阶段的著名代表医家、代表作及其学术思想和 学术成就。
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 用价值的珍贵资料。各级中医院设立了儿科门诊与病房,在发挥中医学优势 的同时,吸收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儿科疾病的防治和科研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研发了许多小儿用药新剂型,如颗粒剂、口服液、栓剂、注射剂、贴敷 剂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元代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 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 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 痰治法。
四证八候:指风、惊、痰、热四证,以及搐、搦、掣、颤、视、引、反、 窜八候。 搐,即手臂伸缩;搦,即十指开合;掣,即肩头相扑;颤,即手足动摇震颤;反, 即身向后反仰;引,即手若开弓;窜,即两目发直;视,即眼露白睛而不灵活。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扁鹊……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内经》提出了小儿生理,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针刺疗 法等论述。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 ,其中还记载了《胎胪药录》, 相传这是最早的妇婴药书。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提出:小儿“斑疹伤 寒”是由“蕴蓄浊恶热毒之气”而发,亦主“辛凉之剂”为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朱震亨《丹溪心法·小儿论》说:“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 为病”,易伤阴液,治当滋阴养液为法。
李杲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是引起元气与阴火关系失常,导致疾病发 生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善采众长,著《保婴撮要》20卷。采用“烧灼法断 脐”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倡导乳儿用药“若用汤药,宜疗乳母”的给药途 径。
思考:为何多部著作中都提出以烧灼法断脐 ?是什么原理 ?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派别 寒凉派
攻邪派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火 《素问玄机原 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病式》
祛邪论“邪去正自安” 《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朱震亨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格致余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