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探究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是灌输填鸭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互动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改进教法与学法,启发诱导学生创新,培养主体参与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学生的学习有两个角色非常重要,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本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下面就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怎样激发学生,尤其是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的学生,如何使他们也主动学习语文做了几点经验总结。
一、老师扮演的是向导、顾问、参谋、助手和合作者的角色, 调控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发展过程
那么作为老师必须做到“一送”、“一交”、“一留”、“一让”
(一)“一送”是指老师必须把读书的时间送给学生。
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个人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巧。而现今,应把“自学读书,认真消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改之前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自学能力的提升。并不否认教师范读的意义,但是把范读的时间送给学生自由读课文,或是
朗读、默读、诵读,之后老师纠正,这样既可以减少盲读齐读的误区,还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技巧。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一交”是指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产生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以往课堂上老师总会滔滔不绝的讲解,许多学生适应了一贯的听课模式,认为思路跟住老师就是对的,按照老师的引导,解疑,回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减少了质疑的能力,几乎不会有什么疑问,觉得一篇文章由老师讲解结束,那么这篇课文就学完了。其实则不然,老师必须循循善诱,先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把由老师主导课堂变成老师辅助课堂。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尽量缩到与课文相关,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语文的学习。
(三)“一留”是指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语文的学习与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增强写作能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就是通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谈体会,读后感想,说说自己是如何学会这篇文章的,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感兴趣的课文可以自由发挥,比如按自己的想象给文章写续集,改变课文结尾等。老师可以刻意设问,让学生发挥想象,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学习模式,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一让”是指把实践的机会让给学生。
语文的世界是个多彩丰富的世界,很多课文内容都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以往的教学局限在课堂内,扼杀了小孩子好动的天性,
很少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身感受,学习的效果总会是不如人意的。现在我们不妨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议议、画画、比比、演演,把学生带出课堂,满足他们在生活中求知的欲望,动手操作比纸上谈兵来得容易更实际。这样很容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提高语言变大能力和语言感染能力。
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父母老师强迫之下进行的。要想使他们自主参与语文学习,养成以下几个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一)养成手不离笔,学而时写之的好习惯。小学生要从会写字开始,常练笔,做练习,平时习作的时候都应该在练习纸上写写画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笔上好动不仅能练一手好字,往往还激发想象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做书籍的好朋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喜爱图书,爱护收藏图书,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图书资料,坚持读书看报,有条件的家庭应该适当给孩子定期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报纸,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三)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养成收集的好习惯。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生活中的细小甚微,孩子总能发现,要善于观察生活,收集有利于自己学习的材料,身边常备一些小本子,便利条,突发的灵感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长期下来,你会发现他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收集家了。
(四)养成和同学伙伴互动合作的好习惯。
兴趣爱好有时是激发的,有时候也是带动的。我们的学习环境
是一个班集体,学习上的问题要大家互相交流,生活上也需要互相帮助,拿写作来说,把写好的文章大家传阅互相指出不足、改进不足,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往往更有想法。
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的学习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向导,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懂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