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doc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民抵制集体化,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总体而言,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喜忧参半。
3.讲解题型三:列举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并分析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示例: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包括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立,以及国防实力的增强。这些成就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农村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城乡差距加大。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于具体政策和实施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其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苏联时期的宣传画和歌曲,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氛围。
此外,课堂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表现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足。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时空观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历史时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建设过程、政策实施细节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深入的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尚需培养。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理解并感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岳麓版九下历史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2.最能体现“斯大林模式”创新特点 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牺牲农民利益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市场机制作用。 ②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2)影响: 短时间内发挥积极作用,但日益僵化,严重阻 碍经济的发展。
材料: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 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 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 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 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 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 申请移居苏联。 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
为战胜敌人提供重要保障,巩固苏维埃政权。
方法指导: 评价历史事件必须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 (时代性原则)
材料1: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
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战时共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不满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 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 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 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 分配。现实生活说明 我们犯了错误。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再思考……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背景)
2024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岳麓版
-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及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苏联的军事胜利对其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影响;
-对比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2024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第1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准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新经济政策、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的相关历史图片和数据分析;
3.教学器材: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辅导;
-结合学生的整体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反思》、《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转型》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章。
-启示:从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各小组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提出的观点和创新性建议。
-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恢复,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
-集体化: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农业生产力;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word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 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志们! 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 就在战斗中荣耀牺牲.——杰米扬·别德内依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 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预, “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师:在三年内战中, 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师:三年内战结束后, 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 经济异常困难, 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材料展示:农民: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根本结束后, 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 三年内战根本结束后, 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于是, 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2.阅读教材和材料, 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 他到苏俄访问, 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 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置了100万美元的小麦, 列宁特地接见了他, 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材料二:1921年, 苏俄公布了新经济政策, 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 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农民可以自由处理.(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方案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 哈默开采石棉的方案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开展.(2)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 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 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3)结合上述及所学, 请大家比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提示:工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实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特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允许自由买卖, 利用市场大力开展商品生产.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 稳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开展.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阅读教材和史料, 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 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方案的完成.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材料展示:(苏联的)粮食产量, 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 “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 “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 畜牧业的状况更差. “一五〞期间, 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万头.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提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 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3)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1.阅读教材, 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 1936年, 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 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3)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 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图二蹩脚巨人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工业化:过分开展重工业,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参加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归纳总结:(1)苏联模式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方案经济体制. 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2)苏联模式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开展,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 随着时间推移,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开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归纳总结:工程列宁斯大林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放弃新经济政策,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方案, 重点开展重工业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 稳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民经济稳步开展在苏联建成特点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开展商品生产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三、课堂总结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根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着片面开展重工业的弊端, 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通过展示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学生反映良好. 缺乏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 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 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 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 不能引人入胜.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根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开展的潮流, 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教学难点:《人权宣言》;对拿破仑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 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 也是疑心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 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双城记》《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 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 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去探寻它的真相, 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革命背景分析:(1)革命前锋利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教士, 第二等级是贵族, 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 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 并不承当任何纳税义务. 而广阔的第三等级却承当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 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阔农民, 生活困苦不堪, 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2)资本主义开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18世纪下半期,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开展, 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开展最为迅速, 其兴旺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 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开展. 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障碍, 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对此, 资产阶级十分不满, 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取消封建特权, 反对专制统治.(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 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综上所述, 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 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 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开展的障碍. 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 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 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目标导学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1)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公布《人权宣言》①《人权宣言》表达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 具有进步意义.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本质.(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 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保存了君主统治.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 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 稳定了法国的局势, 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 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 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②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 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4)拿破仑发动政变,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典范, 对世界历史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1.拿破仑的活动: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公布法典, 对外征战——远征失败, 被迫下台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1)对内政策:公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 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 后期变为军事侵略.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5.评价拿破仑:①制定《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标准;②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方面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另一方面他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 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对抗. 〔失败的根本原因〕三、课堂总结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 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 《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 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 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虽然授课很顺利的结束了, 但是反观整节课, 有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介绍的比拟单调, 没有补充课外的资料, 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和图片, 虽然学生能理解, 但趣味性低了很多. 对革命过程的讲解有模糊的地方, 如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与革命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交代, 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会有所影响. 本课内容较多, 一节课把教学目标都到达有点过于匆忙. 因此, 在以后教学实际中要更加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岳麓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教学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宁的名言。
教师引言:列宁曾经说过: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今天我们就从列宁的这句名言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二、讲授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师: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时间:1918-1920年。
目的:为了打退内外敌人。
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制商业:实行配给制作用:集中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
2. 新经济政策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有哪些?学生:1.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2.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多媒体展示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作用、内容时间:1921年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
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恢复商品买卖(特点)师:新经济政策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5)
●备课资料1.列宁笔名的由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列宁姓名的完整写法,其中依次是名字、父名、姓(笔名即假姓)4个部分。
但是全世界所最熟悉的是“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曾用过150多个笔名(即假姓),但他最喜欢“列宁”(意为勒拿人),用“列宁”这一笔名发表过800多篇著作(文章)。
2.列宁陵墓修建过程1924年1月21日18时60分,列宁与世长辞了。
应人民的要求,苏共中央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墙旁的红场上建造保存列宁遗体的墓穴。
1月22日晨,对列宁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陵墓的建设也即刻展开,人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夜以继日地施工,很多投身俄国革命的外国侨民也志愿参加。
仅仅用了3天,一座临时的木结构陵墓建成了。
1月27日16时,列宁的遗体被安放进陵墓。
1924年3月底,苏维埃政府决定对列宁墓进行改建,建筑师秀谢夫放大了原设计的尺寸,并增加了柱廊和检阅台。
1929年苏联政府决定将列宁陵墓用石料重新建造。
科学院士秀谢夫和其他有关负责人、专家走遍了全国的产石地,挑选出各种有价值的华美石料,把一块块写着“列宁”名字的60吨石料源源不断运往莫斯科。
1930年10月,一座崭新的列宁陵墓建成。
它的外部体积从原来的1300立方米增加到5800立方米,内部空间从原来的200立方米增加到2400立方米。
外表是阶梯状的3个立方体,显得朴素严整。
黑红色的花岗岩和黑色的拉长石,更增添了陵墓的肃穆和庄严气氛。
陵墓里面饰有雕刻家萨德尔用花岗岩雕刻的苏联国徽。
在重建列宁陵墓的同时,还改建了红场。
卫国战争初期,为了使这最神圣的地方免遭德寇的轰炸,于是把它用画布覆盖了起来,伪装成民房,红场上也搭起了一间间民房,以迷惑敌机。
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加上了护套,暂时熄灭了光芒,每个镀金的教堂屋顶也都涂上了耐久的保护色。
当德寇很快被赶到数百公里以外,敌机再不可能轰炸莫斯科时,列宁陵墓、克里姆林宫、红场又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历史九年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
脱离实际。
挫伤民众积极性,引起不满。
以史为鉴。
回顾沙皇不顾百姓饥饿也要扩大出口。
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对比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笑话来讽刺。
课堂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结合本国国情的历史条件,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经济的比例应该协调。
历史九年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
八
学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客观地总结其成就和失误;
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的成就。
12.展示图片,介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3.展示图表,说明苏联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很小。
14.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
15.播放视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提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16.介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7.讲述民间笑话,提问:这个笑话有什么寓意?
学生回答
4.归纳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5.政治危机。
6.展示图表,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7.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8.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9.归纳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迪。
10.展示地图,介绍苏联的成立。
11.展示材料和图表,介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板书
岳麓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27PPT)
实行余粮征集制;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
劳动义务制。
苏维埃根据需要向农民
征收余粮,实际上也征收了 农民部分的口粮,而付给农 民的货币,由于贬值,只是 花花绿绿的纸片。
(3)影响: 一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 力,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一些地区的农民暴动。
十月革命后,原俄罗斯境内建立了多个苏维埃共和国。它们在自愿平等的 基础上联合起来,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 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首都位于莫斯科。 后来加盟共和国逐步扩大,一度达到16个,最终确定为15个。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
(2)在工商业领域: 新经济政策规定,在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国 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的前提下,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
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新经济政策还取消了实物
配给制,恢复了商品贸易。
苏俄政府将一些国营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外资同苏 维埃政府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苏俄政府还公布《租借条例》,决 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公民和其他组织。这就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逐步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群众夺取政权、取得十月革命 的伟大胜利之后,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如何巩固 政权,开创一条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列
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要认识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温故知新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其性质是一场___________革命。
同年的11月,起义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十月革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_________主席是______________3.苏俄实行了____________政策来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学习过程导学问题一、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很顺利吗?主要有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导学问题一、阅读教材,找出并写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________年,苏俄实现新经济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问题二.你能分清沙俄.苏俄与苏联吗?请说出。
导学问题三、请写出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导学问题四、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表现在那两个方面?请说出,各自又有什么成果?导学问题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以及特点?请评价一下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
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重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课前预习】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政权,俄国国内也频繁发生反革命叛乱。
②面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_____________”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
③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一些地区的农民暴动2、新经济政策:(1)时间、人物——______年春,________(2)内容:①农业领域,以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在数额上粮食税远远低于余粮征集制,而且农民在交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②工商业领城:新经济政策规定,在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的前提下,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新经济政策还取消了实物配给制,恢复了_________。
(3)影响:①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到1925年底,工衣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从国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3、苏联成立:_____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______”二、社会主义工业化1、开始:1925年,联共(布)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将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_____的发展上。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始,苏联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2、成就:1928~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______、世界第二三、农业集体化1、概况: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__________。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课件教学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经济:
第一、第二两个五 年计划的完成
时间:1928-1937年 重点:重工业 作用:p8
工业: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
背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 时间:从30年代开始——1937年完成。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 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
弊端: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
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
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
济建设。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 “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 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 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3、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 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情景研究:
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20年的工业总产 值只等于战前的30%,钢产量只相当于 战前的4.6%,生铁只有战前的3%左右。 67%的铁路毁于战火。人民生活必需品 如面包、衣服和肥皂这样起码的物品都 十分匮乏。很多人经常挨饿。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考点】1、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②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①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学习重点】1、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2、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考点落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胜利后,新生苏维埃政权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内战争和外来干涉严重威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4、特点: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双重特点。
5、评价:积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保障军备供应,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巩固了政权;消极:①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伤害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理想政策,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必要)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直接原因: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工业方面::①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②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学习教材本课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1)掌握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2)了解和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从共产主义运动角度导入俄国的十月革命,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3、运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1)
岳麓书社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备课教师:课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纲要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苏联成立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学习重点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难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本课内容中两种经济政策比较容易把握,但对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难度较大,可先识记内容,然后慢慢理解。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1.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从1918年开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
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3.1921年春,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
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
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政治与军事上: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价(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史料】重点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史料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导读:史料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史料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导读:史料主要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产生的积极效果。
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重点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影响1.形成史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导读:史料表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简要过程。
准确记忆并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等重要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农业集体化的深入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极作用和弊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新知讲解。
1、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政权,俄国国内也频繁发生反革命叛乱。
面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产生的效果。
学生回答:便于苏维埃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內外敌对势力,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一些地区的农民暴动。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1921年2月28日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寒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
领导叛乱的人提出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在苏维埃旗号的掩盖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
兵变于3月被平定。
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列宁说:“我们在1921 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喀琅施塔得普通水兵被骗参加叛乱这一事实,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要求苏维埃俄国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
材料二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一列宁
教师提问: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述:为顺应形势的变化,苏俄从实际出发,调整政策。
1921年春,俄共(布)决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下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取得的主要效果和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主要內容: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数额上粮食税远远低于余粮征集制,而且农民在交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在工商业领域,新经济政策规定,在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的前提下,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新经济政策还取消了实物配给制,恢复了商品贸易。
(2)主要效果: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从国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2、社会主义工业化
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于哪年成立?
(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成立。
)
(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使自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
(3)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是什么?
(重工业。
)
3、农业集体化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刚刚我们讲了苏联的工业化,其实这两个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
下面我来出示一段材料,大家看后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圈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斯大林说,“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
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无需过多顾及。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他说,苏联的建设资金不能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
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的资金。
其次是征收农业税。
第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
可是,用这些方法积累到的资金不足以应付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斯大林转而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以加快资金积累。
至于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扩大积累的根本手段,则被冷落忽视。
一一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下面我再来出示一段材料,大家看后依然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
苏联政府机关对划分富农的标准曾提出过多种标准,但从未提出明确而科学的统一规定。
因此,很难说出富农的准确数字。
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富农极力阻挠农庄的建立,散布谣言中伤农庄,纵火焚毁农庄的财产,暗杀运动的积极分子……
在集体化过程中,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它减免农庄的赋税,提供贷款和种子,加强农业的技术改造……1932年,共组建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机器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它通过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的情况,同时要求农庄用农产品交付劳
动报酬。
1933年,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通过机器拖拉机站和义务交售制这两个渠道,每年都能有保障地得到它所要求的粮食和农产品……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苦难与死亡。
苏联学者估计,农业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1000万人。
仅哈萨克地区,在1930-1933年期间就有近200万人死亡。
而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 —400万人饿死。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徒自由也受到限制。
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
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崔连仲等《世界通史》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讲述:到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苏联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中的个体经济被消灭,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刚才出示的材料比教材中的内容要多,大家不用刻意地全部记住,但我想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刻意培养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对苏联兴衰过程的评判众说纷纭,随着以后各位同学对其的了解逐步深入,相信大家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的。
下面,我来提问,请大家从教材中独立总结答案:(1)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苏联创建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学生回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这样的体制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3)请大家一分为二地评价这种体制。
学生回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短时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于1921年苏联开始实
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此后,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