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课程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的课程观
摘要:过去,教师理解的课程具有规范性,显得死板,将概念单一地去理解,现在的美术教学,把本来生硬的“文本课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变成“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知识,并且自然地运用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课程;体验课程;文本课程
过去,我认为“课程”就是按学科需要编制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自己无权去进行改动,也没有必要思考课程的问题,自己的任务只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忠实而有效地传递学科课程。
那么,我们就从什么是课程说起。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大家对课程都做了同样的解释,宋代的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课程指功课及进程。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升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每一个课程环节都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我们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一种“体验课程”。什么是“文本课程”呢?“文本课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什么是“体验课程”呢?“体验课程”则要让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题。
现在,我就以我所教的学科来谈谈我的课程观。在课标培训上我们一线的美术老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观念,“死中求活”“不
死不活”。什么是“死”的,概念是“死”的,什么是“活”的,人是“活”的,方法是“活”的。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不会是“灌”给他,而是要把“文本课程”转换成“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比如,我们在上湘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中,在给学生讲到肌理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讲授新课】
1.视觉感受
(1)欣赏冷军的油画《五角星》
由学生自己来谈欣赏作品的感受,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来自学生最直观的体验,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
(2)视觉感受不同“五角星”
2.触觉感受
(1)小游戏,“你摸我猜”
请同学通过触摸盒子中的东西,说出给自己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来猜出是什么东西,准确地说出它的名字。
(2)引出“肌理”概念
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
如果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课程中应该要传授的知识层面上的内容
是肌理,了解和掌握肌理的概念,那么我采取了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感受,说出看到的肌理效果,再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玩在其中,从而体会到肌理的触觉感受。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叙述,肌理的概念已经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知识不是死记硬背。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的卡通故事》中,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卡通片,并说出缘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叙述出了我们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点——卡通的特点。老师只要一点拨学生马上就能领悟到并且印象深刻。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课程既要有“文本课程”,也要有“体验课程”。我认为,二者互相依托,缺一不可。“文本课程”是基础,“体验课程”是提升。
如果只有“文本课程”,我们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学,教师没有兴趣教,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人能学好,而是每个学生各有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特点,从学生兴趣出发,体现学生的个人所长,使课程上升到“体验课程”,即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课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0.
(作者单位重庆市天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