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特征(OIR)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袁非;陈向武【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1(027)001【摘要】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其在OIR模型中的促新生血管生长机制.方法:30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的容器内饲养5 d,再转移至正常空气下饲养5 d,作为高氧诱导组;另15只小鼠一直在正常空气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SDF-1、CD14蛋白的定位及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SDF-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诱导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P<0.01),血管分支减少,大血管扩张、迂曲.两组小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均可见SDF-1和CD14阳性染色,但高氧诱导组的SDF-1和CD1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视网膜SDF-1与CD14的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r=0.898,P<0.01).视网膜SDF-1 mRNA 表达在高氧诱导组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SDF-1表达增高,其促新生血管功能可能与CD14+细胞有关.【总页数】6页(P139-144)【作者】袁非;陈向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相关文献】1.凉血活血药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VEGF的影响 [J], 周绿绿;王明芳;李晟;王万杰;张玲;汪辉2.凉血活血药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VEGF的影响 [J], 周绿绿;李晟;王万杰;张玲;汪辉;王明芳3.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EphA2与 VEGF 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J], 黄文志;李倩庆;高宗银N1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底煜;张轶欧;杨飏;陈晓隆5.YAP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杨军;周佳莹;董德坤;刘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LR4^--抑制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广东医学2020 年丨丨月第 41 卷第 22 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Nov. 2020, V〇l. 41,No. 22•2287 •TLR4"-抑制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孙玉莹、肖欧2,黄春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防癌体检中心、3内镜科(广东广州510060); 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广东广州510060)【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血管病变(OI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7日龄新生TLR4基因敲除(TI.,R4…)C57BL/6J小鼠和7日龄新生C57BL/6J小鼠建立01R模型。
分别于小鼠第12天(P12)、17天(P17)和21天(P21)时通过小鼠视网膜荧光灌注铺片观察新生血管面积,评估新生血管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LR4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_.通过Real - Time PCR检测两组0IR小鼠P12和P丨7视网膜组织中核因子-k B(N F- k 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 L-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0IR模型中,通过视网膜荧光灌注铺片发现P12两组小鼠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P17均出现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簇,而且新生血管面积达到最高峰。
P12、P17和P21时,TLR4——0]R小鼠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均明显比正常0IK小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 05).,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LR4在小鼠视网膜上广泛表达,与未建立0IR模型的正常小鼠相比,在P17时正常0IR小鼠视网膜的TLR4表达明显升高对比正常0IR小鼠,TLR4 一OIR小鼠视网膜组织的N F-k B、VEGF和促炎因子I L-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_.结论TLR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TLR4基因缺失通过抑制NF - k B信号通路,减少血管生成因子和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0丨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关键词】T oll样受体4;视网膜新生血管;()m动物模型;T L R4基因敲除小鼠;炎性因子【中图分类号】R774. 1;R364.3 【文献标志码】ADOI : 10. 13820/j. cnki. gdyx. 20202040Mechanism of inhibitory effect of TLR4 on oxygen -induced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mice. SUN Yu -ying, XIAO Ou, HUANG Chun - yu. Cancer Prevention Center,Sun Yat - 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Guangzhou 510060, Guangdong y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Chun -y u^E-m a i l:hiuingchy@ sysucc. org. cn.【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LR4 i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establishinga model of oxygen - induced retinal angiopathy (O IR). Methods The OI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7 - day - oldFI.K4 gene knockout C57BL/6J mice as the experimental gioup and 7 — day -old C57B iy6J mice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area of neovascularization was observed by retinal fluorescence perfusion on the 121'1day (P12) , 171,1day ( P17) and21、丨day ( P21 ). The expression of TLR4 in mouse retina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NF —k B, V EG F' and pro — inflammatoiT factor IL —6 in PI2 and P I7 retina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real - time PCR. Results In the OIR m odel, through the method of fluorescence perfusion retinal preparation,we found that the retina of P I2 mice showed non - vascular area, on V\1showed non - vascular area and neovascularization cluster, and the neovascularization area reached the peak. On P I2 and P21 , the area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TLR4 OIH mi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OIR mice. Through immunofluorescence detection, it wasfound that TLR4 was widely expressed in the retina of mic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mice without OIR, the expressionof TLR4 in the retina of nomial OIR mic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 P17. Compared with normal OIR m ic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F -k B, VEGF and pro - inflammatoiy factor IL -6in retina of TLR4 knockout OIR mic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nclusion TLR4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TLR4 inhibits the formation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OIH mice hv inhibiting N F"-k B signal pathway and reducing the release of angiogenic fac-△通信作者:黄春雨,E -mail:*******************.cn• 2288 •广东医学2〇2〇年丨 1月第4丨卷第 22 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Nov. 2020, Vol. 41 , No. 22 tors and inllammaton factors. This will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tinal neovascular diseases.【Key words】toll — like receptor 4;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01R animal m odel; TLR4 gene knockout mic.e; in-nammatorv factors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如 视网膜静脉阻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 儿视网膜病变等共有的病理改变,是导致视力损害 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血管形成涉及到多种机 制,其中免疫炎症反应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GPER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GPER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王璇;叶剑;刘玮【期刊名称】《陆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6)12【摘要】目的探究在氧诱导下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缺血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
方法42只新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n=11)、OIR组(n=11)、G-1(GPER激动剂)组(n=10)和溶剂对照组(n=10)。
出生后17 d(P17)时,眼球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常氧对照组小鼠GPER在视网膜分布情况。
G-1组和溶剂对照组在P12~P15时分别腹腔注射给予G-1[50μg/(kg·d)]或玉米油溶剂,P17时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标志物(IB4)、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GFAP、炎症因子TNF-α、IGF-1、IL1-β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GPER存在于小鼠视网膜全层,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共染。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OIR 组小鼠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与无血管区,且GPER、VEGFA和GFAP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G-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减少,VEGFA、GFAP、TNF-α、IGF-1、IL1-β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PER能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VEGFA、炎症因子释放,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
oir小鼠模型原理
oir小鼠模型原理
OIR小鼠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视网膜疾病和血管异常的实验动物模型。
OIR是“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缩写,它模拟了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的特征,如增殖血管生成和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OIR小鼠模型的建立在胚胎发育阶段进行。
首先,小鼠妊娠期特定日龄的妊娠小鼠被置于低氧环境中,这导致胎鼠暴露在缺氧的条件下。
接着,小鼠在适当的时间点被转移到正常氧气水平的环境中,模拟了早产儿出生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情况。
这个过程通常持续一到两周。
在OIR小鼠模型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新生血管生成。
在低氧环境下,视网膜中的缺氧和细胞损伤促使血管增殖因子(如VEGF)的释放增加。
这些血管增殖因子刺激了视网膜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形成异常的血管结构。
然而,这些新生血管并不稳定,容易发生渗漏和出血,最终导致视网膜功能的损害。
OIR小鼠模型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视网膜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来研究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检测到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厚度和细胞损伤等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使用各种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与视网膜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总的来说,OIR小鼠模型是研究视网膜疾病和血管异常的有效工具,通过模拟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简易制备
C o n v e n i e n t p r e p a r a i t o n o f mo u s e mo d e l o f r e i t n a l n e o v a s c la a r i z a t i o n
o x y g e n f o r 5 d a y s a n d t h e n t o r o o m a i r .Al l a n i ma l s we r e s a c : r i ic f e d a t p o s t n a t a l d a y 1 7 a n d b o t h e y e s we r e
维普资讯
・
25 7 ・
第2 0卷
第 3期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Me d i c a l P o s t g r a d u a t 3 Ma r . 2 0 07
e n u c l e a t e d . En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n u e l e i e x t e n di n g i n t o t h e i nt e r n a l l i mi t i n g me mb r a n e we r e c o u n t e d v i a HE
c he mi c a l s t a i n. Re s u l t s: On a v e r a g e. 2 5. 7 0 ± 4.9 0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nu c l e i we r e s e e n i n t h e t r e a t e d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潘琪琦;周容;刘晓铃【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08(026)007【摘要】目的建立简单的、成模效率高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C57BL/6小鼠模型.方法 89只C57BL/6乳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传统法和两种改良法建立模型,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母鼠死亡率、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随机取1只眼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另1只眼行ADP酶法视网膜铺片,进行染色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法相比,两种改良法母鼠死亡率低,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较高.改良Ⅰ组视网膜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增生细胞数和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Ⅱ组与改良Ⅰ组比较,乳鼠存活率高,细胞增生和无灌注区明显且程度适中.结论两种改良法简单、稳定且高效,均能构建典型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改良法Ⅱ是适合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的一种方法.【总页数】4页(P486-489)【作者】潘琪琦;周容;刘晓铃【作者单位】325003,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病中心;325003,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病中心;325003,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相关文献】1.腹腔内注射L-精氨酸诱导法建立急性胰腺炎小鼠模型的评价 [J], 魏国丽;郑学宝;刘强;周宇2.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 [J], 丁小燕;梁小玲;谢素贞;朱晓波;唐仕波3.建立可定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探索 [J], 刘昳;梁晓玲;许传超;谢素贞;邝文辉;刘祖国4.定量氧致SD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制备 [J], 曾莉;王惠英5.四氧嘧啶诱导的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模型建立及其稳定性 [J], 陈琳;王宁;张琨;赵小伟;陈卫;何丽;欧阳康乐;司远仁;李超英;乐凯;茹琴;田香;熊琪;马宝苗;刘璐;吴日辉;邢俊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用c57bl小鼠建立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成熟的研究对象。
方法:鼠龄为7天的新生c57bl小鼠随机分组,每组20只小鼠,将实验组小鼠置于密闭氧仓中饲养,氧仓连接氧浓度测量仪,保持氧箱内氧浓度为75±2%,5天后将小鼠取出置于常氧环境中饲养。
对照组小鼠置于普通空气中饲养。
两组小鼠均在出生后17天将小鼠处死,行眼球病理切片he染色、视网膜新生血管细胞核计数及apd染色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切片中,内界膜清晰、连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极少,平均每张切片中为1.2±0.75个。
实验组鼠视网膜组织切片中显示视网膜表面高低不平,较多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34.58±6.15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在视网膜铺片中对照组的视网膜血管发育成熟,自视盘发出向周边呈放射状均匀分布,血管形态及管径正常,分支血管发育良好。
实验组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变细,分布紊乱、周边大量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芽形成。
结论:高氧诱导的小鼠可成功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以作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的成熟动物模型。
【关键词】高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23-0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指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失明的最重要原因。
[1,2]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国内外对于rop的最佳治疗仍局限于对阈值或阈值前病变进行光凝或冷凝,尽管如此仍有10%~15%的重症患儿最终失明[3,4]。
oir小鼠模型原理
oir小鼠模型原理当我们谈论OIR(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时,我们指的是一种用于研究视网膜血管发展和病理性视网膜血管增生的动物模型。
视网膜是人类眼睛中充血血液的供应者,而OIR小鼠模型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因过氧化氢引起的新生血管生成。
在该模型中,小鼠在出生几天后被暴露在高氧环境中,导致其视网膜中的血管发育异常。
高氧环境刺激下,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停止,在眼底形成了一种中心性的虚拟缺血。
通常情况下,眼底组织会释放大量休克蛋白、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该刺激会引起一系列可控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改变。
当小鼠再次处于正常的氧含量环境中时,虚拟缺血部位的缺氧诱发了新生血管的生成,与人类视网膜病变相关。
该模型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能够模拟人类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治疗。
视网膜是人眼中最内层的光敏结构,也是感光细胞所在的位置。
然而,由于视网膜的特殊结构,它对氧气含量的要求非常高。
在OIR小鼠模型中,通过改变小鼠最初的氧气含量,模拟了新生婴儿视网膜在过度氧化应激下的发育过程。
这种模拟有助于研究与致盲性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
此外,OIR小鼠模型还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控性的优势。
通过控制小鼠在高氧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和氧气浓度,可以实现对小鼠视网膜的一致损伤,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
这种可重复性有助于研究人类视网膜病变的不同方面,包括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生成。
然而,OIR小鼠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模型不能直接反映人类视网膜病变的所有特征。
尽管高氧暴露可以诱导视网膜的缺血和新生血管生成,但人眼中的视网膜疾病通常是多个因素的结果。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模型来更全面地研究视网膜病变的机制。
此外,OIR小鼠模型对条件的严格要求可能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包括控制小鼠环境、氧气浓度和次数等几个因素,而且模型中所用仪器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微小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优选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微小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优选
作者:薄其玉, 周玉, 李筱荣, 张琰, 王飞, Bo Qiyu, Zhou Yu, Li Xiaorong, Zhang Yan, Wang Fei
作者单位:薄其玉,李筱荣,张琰,王飞,Bo Qiyu,Li Xiaorong,Zhang Yan,Wang Fei(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周玉,Zhou Yu(644000,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刊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年,卷(期):2015,33(2)
引用本文格式:薄其玉.周玉.李筱荣.张琰.王飞.Bo Qiyu.Zhou Yu.Li Xiaorong.Zhang Yan.Wang Fei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微小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优选[期刊论文]-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2)。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特征(OIR)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特征2008-09-28 作者:张敏作者单位:(200233)中国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
方法:将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
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置于750mL/L 氧浓度环境,生后第12d返回正常空气中;正常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空气环境喂养。
至小鼠生后第17d进行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以及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 伊红(H E)染色,观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结果显示视网膜中央区域呈无灌注缺血,另外视网膜血管有迂曲扩张、荧光渗漏等异常表现。
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突出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48.65±6.24个/片/眼,而正常组小鼠平均为0.38±0.21个/片/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氧诱导的视网膜缺血模型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氧诱导;小鼠【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氧诱导小鼠0引言视网膜新生血管是众多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发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造成的渗出、出血和增生等一系列变化最终会导致视力丧失的严重后果。
新生血管形成是机体对慢性缺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代偿反应。
组织的缺血、缺氧以及血流对血管壁切应力的改变均可触发炎性细胞在血管壁周围聚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导致血管出芽并最终形成新的血管网。
针对其缺血、缺氧的主要病理改变,我们选择建立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缺血(oxygen induced ischemic retinopathy,OIR)模型,并通过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和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 伊红(hematoxylin/eosin,H E)染色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从而观测该模型的成模情况,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可靠稳定的模型基础。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袁琳慧;刘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24(24)6【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
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环境中“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基于CIBERSORT算法进行数据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免疫相关基因模块中的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模块筛选出最终的靶基因。
结果:筛选出467个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基因,其中270个基因表达上调,197个基因表达下调。
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仅辅助型T细胞2(Th2 cells)高表达,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WGCNA分析后,与免疫最相关模块中差异基因为66个,构建PPI网络后利用插件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erping1、凋亡诱导因子1(AIF1)以及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STAT3)。
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式进行OIR模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及筛选出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与诊疗提供依据。
【总页数】7页(P857-863)【作者】袁琳慧;刘新【作者单位】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母脐血管上缺氧诱导因子及其靶基因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与窒息新生儿的相关研究2.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中血管新生和氧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小鼠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影响4.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腹主动脉瘤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的关键基因5.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开题报告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也是糖尿病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治疗、注射剂量可控的药物以及手术方法。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案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建立可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来建立小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模型,并对其进行临床应用的前期实验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喂养,建立糖尿病模型;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新生血管的表达;3. 利用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刺激模型组小鼠的视网膜,并观察和记录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情况;4. 采用电镜、MRI等技术对小鼠的视网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四、预期成果1. 建立可行的小鼠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可供后续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估的实验使用;2. 提供了一种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的建立方法,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手段;3. 为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支持。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重点:建立小鼠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收集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难点:改良可定量氧诱导法的建立和改进,同时,在糖尿病小鼠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合理处理好高脂饮食的摄入量和糖尿病病情的进展,以使小鼠模型更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简易制备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简易制备薛春燕;黄振平;金洁【摘要】目的: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制备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方法:新生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出生后第7~12d置于75%氧箱内饲养,对照组于正常环境饲养.至第17d时处死小鼠,摘取眼球,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各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平均每个切面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为(25.70±4.90)个,对照组平均为(0.85±1.02)个,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VEGF染色较实验组减弱. 结论:该方法能建立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7(020)003【总页数】3页(P257-258,后插4)【关键词】新生血管,视网膜;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作者】薛春燕;黄振平;金洁【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江苏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江苏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第 20 卷第 3 期2007年 3 月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of MedicalPostgraduates.257. Vol.20 No.3Mar.2007 · 论著·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简易制备薛春燕1 ,黄振平 1,金洁 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 .眼科;2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目的: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制备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方法:新生小鼠 20 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出生后第 7 ~ 12d 置于 75% 氧箱内饲养,对照组于正常环境饲养。
至第17d时处死小鼠,摘取眼球,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 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各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评价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评价李蓉;常远【摘要】目的::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 )中评价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前期实验证实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的两组( B组>A组)各12只新生幼鼠于出生后第7 d置于75%浓度氧环境中,第12 d时返回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
第17 d时将A组和B组的幼鼠均随机分配,分别进行FFA检查或高分子量FITC-Dextran灌注结合视网膜铺片检查,即每种检查方法纳入两组幼鼠各6只,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视网膜无灌注区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
结果:FFA结合图像分析软件能对视网膜无灌注区进行定量分析,与FITC-Dextran灌注结合视网膜铺片的测量结果有良好的可比性,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FFA结合图像定量分析在小鼠OIR模型的血管病变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AIM:To investigate avascuIopathy-evaIuating method using fundus fIuorescein angiography ( FFA) in mice with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 ( OIR) . METHODS:OIR modeI was induced by exposure of mice from groups A and B ( the retinopathy was known to be more severe in group B than that in group A by previous research) to high oxygen (75%) from postnataI day 7 (P7) to P12 (n=12 for each group) and returned to normaI environment at P12. On P17, the mice from both groups were randomIy assigned to accept FFA or high moIecuIar weight fI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 ( FITC - Dextran ) perfusion combined with stretched preparation of retina( each method invoIved 6 pups from each group ) . The retinaI non - perfused areas werequantifi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image anaIysis software.RESULTS:FFA combined with image anaIysis software was abIe to quantify the retinaI non-perfused areas, which was comparabIe to the resuIts anaIyzed by FITC-Dextran perfusion combined with stretched preparation of retina. No statisticaI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resuIt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P>0. 05). CONCLUSION:FFA combined with image quantification anaIysis can be used in retinaIvascuIopathy evaIuation in mouse OIR modeI.【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血管病变;定量分析【作者】李蓉;常远【作者单位】710077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710021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医学院五官科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实验研究·Evaluation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 mice with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Citation:Li R, Chang Y.Evaluation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 mice with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GuojiYankeZazhi(IntEyeSci)2016;16(1):41-44目的: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评价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应用价值。
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
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黎智;邢怡桥;贺涛;杜珂【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30)004【摘要】背景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ILK在其他组织器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已有报道,但少有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模型组。
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体积分数(75±2)%氧的玻璃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小鼠OIR模型,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d。
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测每张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
取出生后第12、14、17、21天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4只分别制备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应用ADP酶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ILK蛋白及其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OIR 模型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为(45.64+12.17)个,正常对照组为(0.35±0.14)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 〈0.05)。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模型组小鼠第14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比较,出生后17d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走行异常等达到高峰,至21d时新生血管开始退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LK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内丛状层和光感受器层。
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OIR模型组第12、14、17、21天ILK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为(1.00±0.22)、(1.85±0.17)、(1.58±O.43)、(1.53±0.36),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2、14、17、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OIR模型组ILK/β-actin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t=11.88,P〈0.01;t=16.84,P〈0.01;t=13.00,P〈0.01)。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杨宁;邢怡桥
【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8(036)001
【摘要】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已在猫、小鼠、大鼠、家兔、犬和斑马鱼等动物上建立,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OIR 动物模型具有模拟人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部分病理生理过程的效应,可为人类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OIR动物模型具备了更大的应用价值。
尽管如此,这些OIR动物模型都不够完美,无法完整体现人类ROP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仍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索。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杨宁;邢怡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
心,43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1
【相关文献】
1.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J], 杨宁
2.miR-20a-5p调节VEGF通路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J],
黄润英;范智利;肖吉群;郑巍;蔡强
3.甲酰肽受体Fpr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J], 薛盛丁;陈辉;刘爽;朱蓉嵘;王诗逸;俞莹
4.缝隙连接蛋白43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J], 王昕;刘向玲;苏绍波
5.原花青素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研究[J], 杨璐;李冬平;杨芬;杜淑芳;牛红蕾;刘小燕;董京艳;高昭;张蕴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备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备曹晖;胡宏慧;许迅;樊莹;王方;张皙【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03(023)005【摘要】目的制备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以出生7d的C57BL/6J小鼠56只,雌雄兼有,随机将28只放入75%±2%高氧环境,控制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另一组28只置于23℃±2℃空气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随机于出生后12、14、17、21、22、25d取高氧组和空气组小鼠行视网膜铺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并对出生后17d小鼠的视网膜铺片、石蜡切片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氧诱导组出生后17d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穿过视网膜内界膜细胞核计数明显高于空气组.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从出生后14d开始有阳性表达,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出生后17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持续至出生后21d.结论该模型为一种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总页数】3页(P335-337)【作者】曹晖;胡宏慧;许迅;樊莹;王方;张皙【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3;R774.1【相关文献】1.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研究进展 [J], 陈小凤;樊映川2.光动力法诱导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 [J], 李娟娟;张美霞3.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制备 [J], 张东昌;马建兴;高国全;陈显久4.定量氧致SD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制备 [J], 曾莉;王惠英5.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简易制备 [J], 薛春燕;黄振平;金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可定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探索
建立可定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探索
刘昳;梁晓玲;许传超;谢素贞;邝文辉;刘祖国
【期刊名称】《眼科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2006(022)002
【摘要】目的:建立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2只7d龄C57BL/6J幼新生鼠在浓度为(75±2)%的高氧状态下生活5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下,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32只同日龄新生鼠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生活,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及作视网膜冰冻切片GSA(griffonia simplicifolia lectin B4)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定量计算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实验组新生鼠的视网膜血管在高氧中生长5d后,视网膜血管收缩、闭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下2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回到空气中5d后,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结论:该动物模型可重复性高,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进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合适模型.眼科学报 2006;22:103-106.
【总页数】5页(P103-106,124)
【作者】刘昳;梁晓玲;许传超;谢素贞;邝文辉;刘祖国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
州,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
州,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特征2008-09-28 作者:张敏作者单位:(200233)中国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
方法:将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
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置于750mL/L 氧浓度环境,生后第12d返回正常空气中;正常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空气环境喂养。
至小鼠生后第17d进行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以及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 伊红(H E)染色,观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结果显示视网膜中央区域呈无灌注缺血,另外视网膜血管有迂曲扩张、荧光渗漏等异常表现。
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突出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48.65±6.24个/片/眼,而正常组小鼠平均为0.38±0.21个/片/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氧诱导的视网膜缺血模型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氧诱导;小鼠【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氧诱导小鼠0引言视网膜新生血管是众多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发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造成的渗出、出血和增生等一系列变化最终会导致视力丧失的严重后果。
新生血管形成是机体对慢性缺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代偿反应。
组织的缺血、缺氧以及血流对血管壁切应力的改变均可触发炎性细胞在血管壁周围聚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导致血管出芽并最终形成新的血管网。
针对其缺血、缺氧的主要病理改变,我们选择建立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缺血(oxygen induced ischemic retinopathy,OIR)模型,并通过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和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 伊红(hematoxylin/eosin,H E)染色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从而观测该模型的成模情况,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可靠稳定的模型基础。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C57BL/6J新生小鼠24只及其哺乳母鼠4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中心);动物实验舱(上海七0一所杨园医用氧舱厂);测氧仪(江苏梅城电化仪器分析厂);FITC dextran(Sigma);荧光显微镜(Zeiss)。
1.2方法1.2.1动物模型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2只。
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时,随同2只哺乳母鼠放置到连接测氧仪的动物实验舱中,以1.5L/min的流量通入氧气(O2),经过几次洗舱后,使氧浓度稳定控制在75%±2%。
舱内温度控制在23±2℃,日光照明。
每天定时规律地打开氧舱清扫、换敷料(保持干燥)、换食加水,并将在正常环境的哺乳母鼠与舱内母鼠更替。
至小鼠生后第12d时将模型组小鼠及其哺乳母鼠返回正常空气环境(21% O2)中,以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
正常组小鼠始终放置在正常空气中喂养。
1.2.2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于小鼠生后第17d,腹腔内注射100g/L水合氯醛麻醉。
称取50mg异硫氰酸葡聚糖荧光素(FITC dextran,分子量为2×106),充分溶于1m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
打开小鼠胸腔,于左心室灌注,然后立即摘取眼球,置于40g/L的多聚甲醛中避光固定4℃过夜。
次日在解剖显微镜下去除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后,将视网膜小心剥离下来置于载玻片上,以视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对称切为4片,滴少量甘油明胶封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
荧光标本可于低温避光保存数月。
1.2.3眼球连续切片、H E染色两组小鼠均于生后第17d处死,将眼球摘除,标记方向后立即置于40g/L多聚甲醛中4℃过夜。
次日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矢状面平行视神经进行连续切片(去掉有视神经的切面),片厚5μm,每片相隔30μm,每只眼球选取10个切片。
常规脱蜡后进行切片H E染色,于高倍镜下观察切片中突破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情况,并计数。
计数由两个与本实验不相关的人员进行,并遵守随机双盲原则。
H E染色: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入水。
苏木素液染色5~15min,自来水洗涤,10g/L 盐酸乙醇溶液分化30s,洗涤,伊红染色1~2min,洗涤。
经750mL/L、950mL/L及1000mL/L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统计学处理:平均每只眼每张视网膜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将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非配对t检验统计,若P<0.01,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正常小鼠生后第17d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主要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走行,表层血管呈现一个自视盘发出的放射状分枝形态(图1A)。
而模型组小鼠生后第17d进行血管荧光素造影发现,中央大面积的无灌注区域产生(图1B),并且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血管高度迂曲扩张、荧光渗漏等异常表现(图1C、D)。
另外,眼球连续切片H E染色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有明显差异,正常组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平整,显有血管内皮细胞核突入玻璃体腔(图2A),而模型组小鼠有许多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并且内界膜下的细胞增殖,排列紊乱(图2B)。
对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进行计数统计,正常对照组小鼠平均有0.38±0.21个/片/眼,而模型组小鼠平均为48.65±6.24个/片/眼,经过非配对t检验,得出P<0.01,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建立具有相似的典型病理特征并且重复性高的动物模型是保证后期研究工作结果客观可靠的前题条件。
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已相应建立了许多种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用于进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机制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的药物的研究:有采用电凝、光凝[1]等方法造成动物视网膜静脉阻塞,致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但需要较大的动物才能施行激光光凝术,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使得实验室费用倍增,不利于大规模实验研究的开展;有通过高精饲料或注射STZ诱导[2]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但动物造模周期长,饲养过程中动物死亡率高,并且许多糖尿病老鼠模型一般不产生典型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主要广泛用于DR发病机理及早期微循环形态学改变等的研究;有多种转基因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3],但制作较为复杂;另外还有氧诱导[4]、二氧化碳或酸中毒[5]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等。
本实验所选择建立的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视网膜血管病理改变与人类ROP的病理过程高度相似[6];先是高氧阶段的血管闭塞和消失,正常发育中的视网膜血管停止生长,然后是进入空气相对低氧的环境下,导致了在缺氧状态下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
此模型制作周期短,且能产生典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理想的模拟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
在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动物选择方面,国内外目前大多集中选择C57BL小鼠、SD大鼠、Brown Norway 有色大鼠等啮齿类动物,该类动物生理性视网膜血管都是从血管周围的血管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这点与人类相似。
其中,大鼠具有生长快、繁育性能好、存活率高等优点;相对于小鼠而言,耐高氧能力及生命力要明显增强;并且出生后第17d 的大鼠相对于同鼠龄的小鼠而言,眼球体积大,可为玻璃体腔内注射提供有利的操作条件。
虽然大鼠上述优点使其在眼科实验研究方面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氧诱导视网膜缺血模型中,大鼠的成模率明显不如C57BL小鼠,尤其是SD大鼠;我们在预实验中曾运用SD大鼠进行建模,可是荧光素灌注造影和眼球连续切片H E染色均未显示出典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表现,故转向选择使用C57BL小鼠作为实验所用动物。
新生小鼠的视网膜血管发育程度相当于人类孕龄为4~5mo的早产儿,并且生后第7d新生小鼠玻璃体动脉退化程度最大,最接近人类早产儿视网膜血管的特点。
所以选择新生小鼠作为本实验模型动物有其一定的优势。
我们将生后第7d的C57BL/6J小鼠暴露在75%的氧浓度环境中,5d后返回正常空气,使得视网膜相对缺氧,以最大程度刺激并增加功能异常且渗漏的新生血管产生。
若选择刚出生的小鼠置于高氧环境中,玻璃体动脉的异常扩张伴视乳头新生血管会使模型新生血管的量化困难并且重复性减低。
而C57BL小鼠生后第7d小鼠的玻璃体腔内血管基本退行,视网膜血管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当缺氧刺激后所出现的血管增生性反应主要为异常的视网膜血管增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应出病理情况下视网膜血管新生的程度,减少检测视网膜血管增生时的误差,所以选择C57BL小鼠生后第7d是进入高氧环境进行实验的最佳时间。
图1 小鼠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结果(略)A:正常组小鼠视网膜(×4);B: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箭头代表无灌注区(×4);C:血管迂曲、扩张(×20);D:荧光渗漏(×20)图2 小鼠视网膜切片H E染色结果(×40)(略)A:正常组小鼠视网膜;B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箭头所指的即为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母鼠能否存活是关系到新生小鼠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工喂养难以替代的,母鼠的死亡可间接导致动物模型制备的失败。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母鼠的耐高氧能力显著比新生鼠弱,不能连续在高氧环境中存活5d。
所以我们选择母鼠交替的方法,在每日定时打开氧舱清扫换食时,将正常环境中的哺乳母鼠与舱内母鼠更替,这样母鼠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存活下来。
同时,氧舱内的氧浓度也需保持稳定,过低的氧浓度对新生血管的形成不利,会影响成模,而>80%的氧浓度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同时会使小鼠及母鼠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因此实验采用了75%±2%的氧浓度,使实验小鼠产生基本一致的血管增生性反应。
我们安排了专业人员每天平均1~2h观测一次氧浓度,如果有变化及时予以调整。
另外,应注意让实验小鼠和哺乳母鼠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饲养室内应保持安静,避免嘈杂;安排专业人员饲养,不宜经常更换;每天定时换水、换食、换敷料,保证母鼠正常的饮食和保证生活环境的干燥舒适,避免母鼠受到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外界刺激造成母鼠吞食小鼠的情况,保证了同一实验条件下的动物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