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谁模糊了童年的概念?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摘要:

本文是阅读《童年的消逝》一书后撰写的读书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选择此书作为阅读对象的原因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本书最主要的两个部分“童年的发明”以及“童年的消逝”,首先简洁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其次对于两部分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结合个人理解;最后一个部分,即阅读本文后,结合本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撰写个人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童年概念羞耻心信息传播方式

引言

严格说来,这是我第一次看非常学术的书籍,还是偏人文类的学术书籍。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上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实际上,我之所以从推荐书目中一眼相中了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那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娱乐致死》。这本《童年的消逝》,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是《娱乐致死》的阐述版。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多不适应,比如说作者知识丰富,大量运用历史学,人口学数据,针对论题,进行大段大段的前后原因的逻辑梳理,作为曾经的理科生,我往往看了后面的果,忘了前面的因,因此看的很辛苦。

不过,当我看完,回顾其中作者对于“童年的消逝”这一独具创新的论题的阐述,感觉像是跟着一位大师渡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长河,我意识到自己收获颇丰。也许写完这份读书笔记以后,我并不记得太多其中的观点,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观察,促使我对于周围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思考,思考它们的来龙去脉,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而有什么比人的思考更为重要呢?

1童年的发明

书本的第一部分是“童年的发明”。主要论述的是“童年”这个概念,它最初的源头在哪里。作者,作为一位欧美学者的视角来看,人类最初的文明当中,童年这个概念是没有的,或者说起初,童年这个概念并不需要存在。

古希腊文明当中,童年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但是古希腊人却对童年很少关注。在古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含混不清。

之后的罗马人针对童年的概念,把握了其中关键的一点,作者把这点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童年,或者说长大成人的标志就是开始有了羞耻心。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羞耻心的发展使得儿童对于所接受的事物开始有了判断和甄别能力。

而到了中世纪,孩子身处的世界主要以口语来交流,没有独立的童年世界,也没有分离机构将它们与成人世界分开。可以说,中世纪是将童年这个概念扼杀了。作者对中世纪童年概念缺失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开始意识到童年的概念,它的出现和消逝,似乎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联系。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改变,文

字不再像在中世纪那样只是某些个别人员才掌握和运用的,普罗大众都可通过书籍,通过文字来获得信息,获得知识。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两位不同的教育学家提出了关于童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洛克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自我控制和羞耻感的培养,才能把儿童改造为成人。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而对卢梭而言,恰恰相反,教育是个减少的过程,问题出在畸形的成人上面。不管怎样,这个时期,儿童这个概念已经非常具象化,书籍阅读文化把童年的年轮刻画得如此细致,以至于几百年来孩子们都必然过着非常接近的生活。

由于作者是一位欧美学者,所以他对于东方历史中对儿童概念的界定完全没有阐述或者涉及。读完这部分之后,我也在想,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对于儿童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童年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原谅我匮乏的历史知识,我只能从浩渺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四大名著中的的《红楼梦》来一窥当时对于童年的理解。中国古代男婚女嫁的年龄都很早,十五六岁就已经谈婚论嫁。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现代人的眼里如此精明如此泼辣的凤姐,屈指一算,她当时也只不过是16岁而已。可见,中国古代的童年是极为短暂的,或者说中国古代的人们是非常早熟的。不过,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一个很早就意识到羞耻心的发展是儿童长大成人的标志。中国古代将与性有关的话题都表达的非常隐晦,可见中国很早就意识到对于儿童的培养以及儿童与成人有明显的界限。不过在曹雪芹看来,当时的中国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用教条或者求取为第一己任来教育儿童,实则是在摧残儿童的天性。

2童年的消逝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童年的消逝”。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童年的概念真正消逝的原因,作者将其归咎为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从印刷时代,迫使教育儿童读书认字进而成为真正的大人;到电报的发明,扫除了人类在交往交流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障碍,使得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再到1950年,这个关键的一年,在这个时期,电视在美国家庭中不可或缺,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童年的概念,童年与成人的界限逐渐模糊。

之所以说童年在消逝,就是因为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一览无余的媒介迅速改变着孩子,童年这个词从概念上就要退出舞台了。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堆答案。于是出现了作者所谓的“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他们被同样的电视广告吸引,从同样的电视节目里发现比真实世界更引人入胜的虚幻人生。

在作者看来,印刷品的阅读,意味着思考,显示的是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而对于电子信息的接受,则意味着一个加速的头脑。在娱乐的世界里,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伴着青春期的无休止蔓延一同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再影响所谓文化的走向。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于电视的发明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花了大量笔墨进行论述。这本书其实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当我阅读的时候,其中作者的观点都不禁让我拍案叫绝,比如说“电视时代把政治从成人的头脑中全盘夺走了”,这个观点有非常值得思考和玩味。比如说,在我家,看新闻当中的国际政治事件或者政治人物,由于电视的事件限制,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这位政治人物的道德履历,花边新闻,演讲魅力,然而他的政治主张或者一些本质的内容,我们就忽略了。因为主张是抽象的,需要费力思考的,但是人物本身却是鲜活具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