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合集下载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刘艳虹、柏丞刚、钱志亮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理想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把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养以及躯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阻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阻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要紧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专门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点是视力缺陷,同意外界信息要紧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进展的专门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进展趋势与一般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进展也受先天素养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进展的决定性条件。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身体上存在某种缺陷或障碍,但是他们的心灵和内心与其他人并没有太大区别。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残疾人的外在环境与普通人相比有所不同,他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适应这个环境。

比如,视力受损的残疾人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观察周围环境,听力受损的残疾人需要依靠口形、手势来和他人交流。

这些外在环境的差异可能会让残疾人感到困惑和排斥,但是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各种场合和环境。

二、内心的自卑感残疾人由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或疾病,因此在心理上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到自卑。

他们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缺陷,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这种自卑感如果不及时得到缓解,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三、对未来的担忧残疾人面对的挑战和难题远比普通人麻烦和复杂。

他们可能需要经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或接受治疗,才能逐渐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完成自身的学习和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种种不确定因素,比如将来自己能否独立生活、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失落。

四、需要接受社会支持残疾人在生活中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这不仅包括政府政策的关注和资源的分配,也包括周围人的理解和帮助。

比如,身体残疾的人需要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听力残疾的人需要字幕和音频提示、精神残疾的人需要心理医生和家庭关爱。

只有获得这样的社会支持,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外在环境,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总之,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克服障碍,逐步走向自强自立和社会认可。

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残疾人是指因身体、智力、感官、语言等方面的缺陷或障碍,导致其生活和工作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的人群。

由于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困难有时会导致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自我认同问题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残疾人可能会感到自卑、无助和无价值感。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如健康人,不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社交。

这种自我认同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应对方法:残疾人需要接受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二、焦虑与抑郁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残疾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未来,害怕被社会孤立和排斥,感到无助和失落。

应对方法:残疾人需要寻求帮助并接受治疗。

他们可以选择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或者参加一些支持小组,与其他残疾人分享经验和感受。

三、社交障碍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残疾人可能会面临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健康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沟壑,无法融入正常社交圈子。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

应对方法:残疾人需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可以选择加入一些残疾人组织或俱乐部,在这里结交新朋友,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四、家庭关系问题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残疾人在家庭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无法为家庭做出贡献,或者遭受家庭成员的歧视和排斥。

应对方法:残疾人需要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可以寻求专业帮助,如家庭治疗师或社工,来解决家庭关系问题。

五、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和障碍,残疾人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

他们可能会遇到歧视和排斥,或者无法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3、过度怜悯。视力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 4.在记忆方面,先天盲的视力残疾者完全没有视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 。
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明导致对环境信息获得的丧失和对环境有效控制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志愿者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
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仔细打量残疾人,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 在称呼上一定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国籍、民族、宗教等各种社会文化背景,口气、语调要亲切、亲近,做到彬彬有礼。
四、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 二、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但他们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
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但他们将常人所不注意的 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 意事项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有些志愿者一听说 “视力残疾”马上就联想到“眼前漆黑一 片”、“暗无天日”的景象,而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 低视力有部分视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 “盲”类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极少 数,大多数“盲人”都还有一些剩余
• 1. 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 • 2.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 。 • 3.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盲人特别重要 。 • 4.在记忆方面,先天盲的视力残疾者完全没有视
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 。 •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
解非常重要。
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 其实,视力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自尊心,非常要强,并非处处事事依赖他人。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1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1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性格方面: 1.自卑和孤独心理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 3.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 4.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3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性格内向,温文尔雅,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深 沉而含蓄。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 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言语听 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较好,词汇比较丰富,促成了他 们语言能力强的特点。探索问题深刻、健谈、说话有条 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但同时他们也具有 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
13
一、与残疾人沟通的前提: (一)帮助残疾人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二)自我局限的突破 (三)积极乐观心态的展现
14
二、与视力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一)与视力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有些志愿者一听说“视力残疾”马上就联想 到“眼前漆黑一片”、“暗无天日”的景象,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低视力有部分视力是毋庸置疑的。即 使在“盲”类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盲人”都 还有一些剩余视力。
5.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 “把水杯放在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这 里”。
6.别因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作”——其实他们有可能 “看到”,有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7.不断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关心的物品。
8.见到好几个视力残疾人时,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 沟通技巧
1
第一部分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部分
如何与残疾人进行沟通
2
第一节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认知方面:没有视觉空间概念,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的 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 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

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

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

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引言: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残疾人来说尤为重要。

残疾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他们需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本文将分享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一、接受自己的残疾重要的是要接受自己的残疾。

残疾并不定义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它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接受自己的残疾,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实,并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二、建立支持网络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对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志愿者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

这些人可以给予他们支持、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三、设定合理的目标残疾人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以避免过高的期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制定目标,并逐步实现。

每当他们达到一个小目标时,他们会感到成就感,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寻找积极应对策略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残疾人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他们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舒缓压力,并提升自我价值感。

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

与乐观的人交往、阅读正能量的书籍、参与积极的活动,都可以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六、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残疾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无法自行调适,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针对个人情况的专业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恢复心理健康。

结语: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是他们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工具。

通过接受自己的残疾、建立支持网络、设定合理目标、寻找积极应对策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寻求专业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是指身体或智力功能有缺陷的人群。

他们面临着与身体或心智不健全相关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希望能够更加了解他们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心。

1. 忍耐与坚韧残疾人由于体能或智力方面的缺陷,生活中常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们通常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忍耐力和坚韧性格。

他们不断应对挑战,尽力克服身体或心智上的限制。

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 自尊与尊严尽管残疾人面临各种身心上的限制,但他们的自尊心通常很强。

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注重保护自己的尊严。

对待残疾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帮助他们保持尊严感。

尊重是建立与残疾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 自卑感与焦虑一些残疾人可能面临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残障状况而对自己感到不满或自卑,害怕被他人排斥或嘲笑。

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

4. 社交需求与孤独感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也有着正常的社交需求。

然而,由于身体或智力方面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缺少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主动关心和互动,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系统,并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

5. 忧虑与抑郁由于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困难,一些残疾人可能会感到忧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面临就业、教育、经济等各种压力。

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恶化。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负面情绪,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总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样的,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忍耐、坚韧的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面临自卑、焦虑、孤独、忧虑等负面情绪。

了解并关心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是至关重要的。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康心理讲座姜敏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或是生来有疾,或是后天不幸,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有一些恐惧和躲避。

因此,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和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和抑郁。

一、残疾人共有的心理特征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也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受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

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

4、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其他人却很少交流,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由此可见,残疾人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谅和关心。

我们应该做到平等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不歧视残疾人,更不要把他们视为另类。

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二、如何与残疾人相处残疾人的自卑感比较强,正常人在与他们交往时,首先在语言、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家庭的包袱。

残疾人护理中的心理疏导技巧

残疾人护理中的心理疏导技巧

残疾人护理中的心理疏导技巧在残疾人护理中,心理疏导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由于身体上的不便和社会压力,残疾人常常面临着许多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

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以帮助残疾人积极面对困难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一些残疾人护理中的心理疏导技巧。

1. 倾听和尊重对残疾人来说,倾听和尊重是最基本的需求。

当他们面临心理困扰时,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倾听他们的发言,表达出充分的关心和尊重。

无论残疾人谈论的是疼痛、恢复进程还是自我价值,护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耐心的倾听和有效的反馈。

2. 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是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关键。

护理人员需要尽力营造一个安全、亲近和放松的环境,使残疾人可以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疑虑。

通过与残疾人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3. 提供信息和教育对于残疾人来说,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该提供专业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的情况,并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增加知识的储备,残疾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状况,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4. 情绪管理和应对策略残疾人面临着很多情绪问题,如沮丧、愤怒和失望等。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他们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应对策略。

这可以包括教授他们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鼓励残疾人寻求社会支持,例如与家人、朋友或支持组织进行交流,分享情感和经验。

5. 培养积极态度鼓励残疾人培养积极的态度对于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与其他积极乐观的人进行互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残疾人保持积极的心态。

6. 提供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残疾人寻找适应自己身体状况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可以包括参与康复项目、社交活动或加入支持组织。

通过与其他残疾人分享经验和情感,残疾人可以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残疾人是指身体或智力缺陷造成重要活动的障碍或最低限度的能力损失的人群,他们的身体或心理特点不同于其他正常人。

对于残疾人的心理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身体障碍方面1、心理上的恐惧和敏感体弱多病、运动不便和行走困难的残疾人,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许多事都不能做到。

他们常常处于自我的世界里,难以吸收外界的信息,他们的心理也容易敏感和焦虑。

2、对自我及自身认同感矛盾残疾人具有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结,难以与身体障碍和心理障碍和解。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自认为是不完美的人,很难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

对自己的外貌、语言、性别以及性格等方面,可能产生矛盾的感觉。

3、沉迷于过去很多残疾人会沉迷于过去,告诉自己,“如果当时我怎么做了,我就不会变成残疾人了。

和这些想法和沉迷于过去的回忆,使他们无法放下过去,全神贯注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4、缺乏自信身体残疾无助于建立一种积极自信心态,自信是一种精神底蕴,是一种建立在认知、能力、行为和态度之上的心理结构。

缺乏自信,就无法在社交、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展现出自己的无限可能。

智力障碍方面1、优秀至上的心态在学习方面,残疾人往往觉得自己需要更努力地学习,追求完美,看到别人比自己笨或成绩不如自己时,他们可能会更加自大和骄傲。

2、易感妄想智力障碍者往往容易感到孤立无援,这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妄想、虚无且无法控制。

因为缺乏对外部客观环境的正确理解和心理建设,所以具有无法克制的情感和行为易出现;3、缺乏计划和自我反省智力残障者在生活上的自我掌控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对于自己情感行为的分辨和识别,也缺乏向朋友询问意见,探讨自己的心理变化的意愿。

在面对世界上各种因素影响的同时,残疾人是否能够理性思考并制定合适的计划,保持自我和外部环境间的和平和离心力的平衡,是智力障碍者进步中的关键。

4、缺乏自信和自尊心智力障碍者的社交能力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由于缺乏对情感、道理、交往感受的较深认识,他们很容易被人所误解,因此即使忧愁、伤心、痛苦在他们的心中充斥,他们也很难与他人沟通,甚至很难向倾听者透露心底的想法或感受。

如何与残疾人沟通

如何与残疾人沟通

如何与残疾人沟通做好与“残疾人”沟通的第一个前提准备是:不要受自己意识的心理制约,突破自我的局限,平等与他们交流。

人在有安全感或喜悦的时候才愿意敞开心胸,乐于接纳,这个时候的沟通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下面小编整理了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与残疾人沟通的注意事项目光与神情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你的怜悯心理来。

称呼在称呼上一定要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口气、语调要亲切、亲近,做到彬彬有礼。

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的人,关系非常好,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类的词,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对话和肢体残疾人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语言困难者沟通的特殊技能与方法。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与残疾人沟通的前提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本质上是自我成长与自我突破的缩影。

由于残疾人比健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敏感等特征,与残疾人沟通时,除了举止形态、言语谈吐外,还应该把握好沟通的前提条件。

(一)自我局限的突破在与残疾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自问:是否已经把自己和他区分开?是否感觉不同?认为自己是健全人,面对残疾人有着过多的怜悯与同情,而忽视残疾人的能力?残疾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在主流文化以外,所以一般人容易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其实,全世界残疾人数量已经达5亿多,占到总人口8%以上,完全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志愿者在与残疾人接触时,往往第一个意念就是“他们是弱者”或“他一定需要我的帮助”,这些想法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让人们忽略了残疾人的自身能力。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与交流技巧xxxxxx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色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因为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集体之间不一样的心理特色,个体之间不一样的性格随和质。

重要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前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侧重要的作用。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好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因为接受外界信息的门路不一样,因此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别性。

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色,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剪发展趋向与一般个体的规律完好相同,都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详细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凌乱到成系统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天生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环境和教育相同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色1.部分或所有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好感知部分或不可以感知视觉信息,简单形成不完好、不正确的感知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了然这种问题。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遇到环境声音的扰乱,比方,盲人运动员在竞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寂静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以为是评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致使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获取增强。

俗语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本质上其实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为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剖析也更为仔细,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指引进行赛跑,经过声音鉴别来球,进行门球竞赛,就说明他们敏捷的听觉能力。

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能够预计房间大小,鉴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足利用听觉的结果。

是对丧失视力的代偿和适应,也是视力残疾者自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专业上称之为“阻碍觉”。

盲人的触觉感觉性也优于一般健全人群。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方法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方法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方法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他们经历了生理上的变故和社会的歧视,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然而,通过正确的疏导和支持,残疾人可以获得心理上的积极成长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介绍一些疏导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1. 自我认同与自尊心对于残疾人来说,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是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然而,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被社会边缘化,他们可能面临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自卑感。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 心理压力与焦虑残疾人在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会经历心理压力和焦虑。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就业问题、社交隔阂等。

这些焦虑和压力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3. 社交隔阂与孤独感由于残疾的存在,残疾人常常感到与他人有着隔阂和无法融入的感觉。

这种社交隔阂可能导致他们的孤独感增加,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疏导方法1. 家庭支持与理解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倾听残疾人的心声,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情感支持。

正面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残疾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社会融入与支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社区应该提供无障碍设施,提高对残疾人的包容度,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残疾人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

3. 心理辅导与专业支持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残疾人可以寻求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处理阻碍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并提供正确的建议和疏导。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残疾人重建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增强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

4. 情绪调节与兴趣培养残疾人应该学会积极调节情绪,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来放松身心。

例如,他们可以发展一项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以转移注意力和提升心理状态。

这些兴趣爱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升生活质量。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项注意 双向注意
相互作 用水平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沟通层次
根据沟通效果,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四个 层次现象:
层次一:阻断与抗拒
这个层次现象的沟通是完全无效的。类 似我们常说的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一 般多见于情绪激动、应急、歇斯底里等 情况。常听到的交流语言信号为: “哼”、“你凭什么这么说!”。
快速进展型 速战速决型 积极行动型 积极敏锐型
外向
率直情感型 开朗活泼型 谨慎小心型 外向敏感型

适性取向
稳重执着型 沉着冷静型 深思熟虑型 细致敏锐型
↓ 内向
内向固执型 内向严谨型 温和小心型 敏锐执着型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真诚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智慧 可信赖 有思想 体贴 热情 善良 友好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 开朗 信任
人的共性——心理基本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 与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给予他想要的, 而不是你想表达的。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2.人的特性与稳定性——性格与天生气质
每一个人因其家庭环境、社会教育背景和 天生气质形态等形成特有的性格特质,而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直接影响到其外显行为 的不同。这也就构成了每个人既相同又不 同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惯性,不论是个人喜 好,个人偏向,乃至抉择判断都与之相关。 准确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协助我们与之 交流与沟通。
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 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 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 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学领域中,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关注度逐渐增加的话题。

残疾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不仅需要应对身体方面的障碍,还需要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群体所具备的心理特点,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

一、心理特点之一:自尊与自我认同感残疾人在面对身体残缺时,常常会面临自尊心受挫的问题。

身体的不完整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与不安。

因此,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二、心理特点之二: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残疾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逆境,比如移动的困难、社交的困难等。

然而,研究表明,残疾人群体通常表现出比健全人更强的逆境应对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困难有关,他们逐渐培养出一种坚韧的品质。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心理特点之三:社会融入与孤独感残疾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遭受歧视和排斥,从而产生孤独感。

社会融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残疾人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让残疾人能够充分融入社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四、心理特点之四:焦虑和抑郁情绪残疾人由于生活的不便利和社会压力,面临着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五、心理特点之五:积极的心理成长尽管残疾带来了很多不便和挑战,但许多残疾人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成长。

他们通过积极应对困境,逐渐发展出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成长力量。

这种心理成长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鼓励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残疾人群体,认识到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残疾人群体具有自尊与自我认同感受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社会融入与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积极的心理成长等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引言残疾人在心理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认同、自尊和情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学会适当的沟通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

2、残疾人的心理特点2.1 自我认同:残疾人往往会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2 自尊心:残疾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侮辱的言辞,并鼓励他们坚持自信和自尊。

2.3 心理健康:残疾人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

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沟通技巧3.1 温和友善的语气: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使用温和友善的语气,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避免用带有责备和嘲笑的语言对待他们。

3.2 清晰简洁的表达:与残疾人交流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术语。

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音清晰,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3.3 非言语沟通:对于某些残疾人来说,非言语沟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我们应积极学习并运用这些非言语沟通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残疾人。

3.4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例如,有些残疾人更习惯于书面沟通,而有些可能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具体附件内容)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指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的平等权利、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残疾人的社交挑战及解决方案

残疾人的社交挑战及解决方案

残疾人的社交挑战及解决方案残疾人在社交方面常常面临许多挑战。

由于身体或认知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感到自卑、孤立和排斥。

然而,社交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无论是否残疾。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在社交中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沟通障碍残疾人在社交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沟通障碍。

语言能力受限、听力或视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难以有效交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利用辅助通讯工具:对于语言障碍的人士,使用图像、手势或符号等辅助通讯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工具可以是简单的手势,也可以是专门设计的电子设备。

2. 提供适当的听力或视力辅助设备:对于听力或视力有问题的人士,提供适当的辅助设备,如助听器、放大镜或语音识别软件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

二、社交排斥社交排斥是残疾人常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由于对残疾人的偏见或无知,他们可能被排斥在社交圈之外。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提高社会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

让人们了解残疾并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2. 创造包容性环境:社交场所和活动应该为残疾人提供适当的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入口、无障碍厕所和辅助设备。

此外,组织包容性活动,鼓励不同能力的人士相互交流和合作。

三、自卑感由于残疾可能导致身体或认知上的不适应,残疾人常常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

以下是几个解决方案:1. 提供支持和鼓励:家庭、朋友和社会应该给予残疾人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2. 提供心理咨询:残疾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自卑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

四、社交技巧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参加社交培训课程:参加社交技巧培训课程可以帮助残疾人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和处理社交场合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次三:桥梁效应 这个层次现象的信息沟通的接受与传递在 互动过程中得到磨合并达到共识。所谓 “桥梁效应”,是指经过互动与信息的碰 撞与磨合,使双方可以逾越“鸿沟”形成 共识,就像有一个可以用于双向交流的桥 梁。类似我们说的讨论、争辩、交流等情 况。一般多见于经验交流、共同协作完成 某项任务等。常听到的语言信号为:“你 是什么感觉?”、“说说你的看法”。

高敏感
快速进展型 速战速决型 积极行动型 积极敏锐型 率直情感型 开朗活泼型 谨慎小心型 外向敏感型 稳重执着型 沉着冷静型 深思熟虑型 细致敏锐型 内向固执型 内向严谨型 温和小心型 敏锐执着型
外向 ↑ 适性取向 ↓ 内向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真诚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智慧 可信赖 有思想 体贴 热情 善良 友好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 开朗 信任
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1.目光与神情: 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 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 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 子来;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 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 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 的心灵。 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 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 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他人的怜悯心理来。
视力残疾对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
视力残疾者自身对目盲的接纳程度是影 响人格建构的内部因素。 生活环境也会影响视力残疾者人格的构 建。
二、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独立性与依赖性 孤独与交往 自尊与自卑 情绪与理智 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 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
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
呼吸、发音异常:呼吸不规则、呼吸表 浅、呼吸调节困难等引起发音声小、无 力或爆发性发音、发音困难。 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 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 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 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 听觉障碍:听力低下,吐字不清等。语 言能力的低下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心里有话说不出,说出来也不能被人理 解,甚至可能遭人讥笑。
中间品质
固执 刻板 大胆 谨慎 易激动 文静 冲动 好斗 腼腆 易动情 羞怯 天真 不明朗 好动 空想 追求物欲 反叛 孤独 依赖别人
最消极品质
古怪 不友好 敌意 饶舌 自私 粗鲁 自负 贪婪 不真诚 不善良 不可信 恶毒 虚假 令人讨厌 不老实 冷酷 邪恶 装假 说谎
正式沟通网络
轮式
链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Y式
与残疾人沟通的前提
1.自我局限的突破
不要受自己意识的心理制约,突破自我的局限,平等与他
们交流。
2.积极乐观心态的展现
是正面地看待残疾人的优势还是在他们身体的问题上打转? 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交流的品质。当人们打开了 欣赏美丽风景的眼睛时,就会看到对方许多的优点,就可 以协助对方在乐观积极的心态下不断地自我突破。
2.称呼 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的人,关系非常好, 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 类的词,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3.对话 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 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 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 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还要掌握与语言困难者沟通的特殊技能与 方法。
层次四:及时回应 这个层次现象已经跳出了基本沟通, 它是融合了对人最根本心理需求的体 察与人性化的运用,是确实有效的沟 通,也是沟通的艺术,使其变成一种 享受而不再是工作。类似我们说的发 自内心的交流、自然的沟通等情况。 常听到的语言信号为:“经过了我们 的相互信任与讨论,我想我们已经达 成了共识”,“请稍等,我5分钟后 与你讨论”。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一、视力残疾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视力残疾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视力 方面。 视力残疾会影响到个体身体、运动、心理 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视力残疾对个体身体与运动的影响。
盲态
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征
容易形成不完整、不正确的感知觉。 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 后天的习得形成空间知觉。 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得到加强。 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丰富的听觉想象。 思维方面的特点。 语言方面的特点。
判读性格的基本特征内向与外向,可以协 助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对方的 需要,配合自己对自身性格的了解,也会 更加容易知道交流与沟通的磨合点,也就 可以从了解→自觉(理解→谅解)→包容 (接纳→欣赏)→开放→沟通(协助/讨 论/促进),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沟通方式, 达到良性循环。
低敏感

敏感性取向
层次二:“鸿沟”现象
这个层次现象的信息沟通的接受与传递, 往往只是信息的发布与传达,效果完全 取决于接受者的自我认识与重视程度。 所谓“鸿沟”现象,是指在沟通过程中 基本为单方交流,就像两个人站在天堑 的两边,始终无法共同面对与平等交流, 之间就像有一个天然的“鸿沟”。类似 我们说的耳边风或填鸭,也就是只有 “沟”没有“通”的现象。一般多见于 领导训话、指令颁布等。常听到的语言 信号为:“哦”、“嗯”、“啊”。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项注意 双向注意 相互作 用水平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沟通层次
根据沟通效果,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四个 层次现象: 层次一:阻断与抗拒 这个层次现象的沟通是完全无效的。类 似我们常说的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一 般多见于情绪激动、应急、歇斯底里等 情况。常听到的交流语言信号为: “哼”、“你凭什么这么说!”。
如何与残疾者进行高效沟通
一、与沟通有关的心理学常识
人的共性——心理基本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 与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给予他想要的, 而不是你想表达的。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2.人的特性与稳定性——性格与天生气质 每一个人因其家庭环境、社会教育背景和 天生气质形态等形成特有的性格特质,而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直接影响到其外显行为 的不同。这也就构成了每个人既相同又不 同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惯性,不论是个人喜 好,个人偏向,乃至抉择判断都与之相关。 准确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协助我们与之 交流与沟通。
“我”信息的运用
“你”信息 “我”信息
1.指责的意味 2.使对方急于为自己 2.不会有被审判的感觉 3.开始沟通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融入表达的技巧:
1.描述对方的行为 2.你对他行为的想法 3.你的感觉 4.对方的行为对你(们)造成的影响
三、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与视力残疾者相处的几个误区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2)恐惧 (3)过度怜悯
口语沟通技巧
对盲人避讳“瞎说”、“瞎猜”、“瞎想”、 “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词句,免得刺伤他 们的隐痛。 第一次见面可以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你的信息, 让他有信任和安全感。 来到他们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要有声音 或动作示意。 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提示正 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语调和语音与他 们讲话。 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 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那儿”;“在你左 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这里”。
口语沟通技巧
别以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作”——其实 他们有可能“看到”,有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不断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关心的物 品。 见到好几个视力残疾者时,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让他等待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有所倚靠,而不是让他 觉得“孤苦伶仃”和有无依无靠的“广场恐怖症”。 鼓励使用残存视力。 要当他的“眼睛”,而不是做他的“手”——需要 的是“借”你的眼并通过嘴翻译给他,而不是替他 做他能做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