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这与古代中国教育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认为,早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左右五帝时代,即已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

原始初民聚集在一道,祭祀天地鬼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授生产、生活的知识,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地方,便是学校的雏形了。

经过夏、商、西周和春秋长期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比较正规定型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一、西周教育(一)西周的官学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夏、周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古籍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孟子·藤文公》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但是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庠”“序”等属于教育平民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因为殷人迷信,祭祀盛行,在祭祀时多半配乐,乐官多由盲人担任,“瞽”就是盲人。

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由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机构也更为完备。

大体来说,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

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当时的教学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小学则以书、数为主。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西周是中国古代辉煌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官方教育、家庭教育和军事教育。

一、官方教育西周的官方教育由周王室直接控制,其目的是培养忠诚于周室的人才。

在西周时期,官方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宫廷教育在周王室中,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教育王室的子弟。

这些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太庙和太史。

太学主要负责教授王族子弟文学和礼仪,太庙负责教授祭祀和宗教知识,太史则主要负责教授历法和天文等知识。

通过这些教育机构,周王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周朝的稳定和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廷尉制度在周朝,还有一个重要的官方教育制度就是廷尉制度。

廷尉是负责教育的官员,他们负责监督学校的教学工作,确保教育质量。

同时,廷尉还负责选拔和任命各种学官,保证官方教育的正常运转。

3. 博士制度周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制度就是博士制度。

博士是高级学者,在周朝被尊为“王师”。

博士负责给王族子弟上课,并承担着教育领袖的责任。

博士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传授道德伦理,并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忠诚。

二、家庭教育除了官方教育,周朝还重视家庭教育。

在周朝,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承担,他们负责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

同时,父母还要传授孩子工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在周朝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文学、礼仪和农业知识。

男孩子要学习诗词歌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女孩子要学习织布、绣花等女红技艺。

同时,孩子还要学习礼仪知识,包括宴席礼仪、朝觐礼仪等。

此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习农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生产技能。

在周朝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性格。

他们要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要孝顺父母,要助人为乐。

通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塑造优秀的品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 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 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
四 西周教育的特点
学在官府
1 表现: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指学 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有文字记录的法制 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 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具 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 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二 学校的萌芽
1 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时期:米廪、庠(xiáng)。“养国老于上庠,
养庶老于下庠。”
4 夏朝:序。以射造士。“序者,射也,射以观德,有 先后之次焉。”
5 商朝:瞽宗、学。“殷曰学,学者,觉也,觉民者, 所以反其质,故曰学。”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
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起源 (一) 思考 :
1 教育是如何起源,动物世界有教育现象吗? 2 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是什么样?
(二)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原始社会的生活: 2 教育基本情况:
• 伏羲氏之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2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三)特点 1 性质上:没有阶级性 2 目的上: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手段上:口耳相传 4 途径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人员、机构 5内容上: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

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

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读写算是学习一切文化的基础。

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

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据史书记载,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

《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之法。

“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

“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

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

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中外教育史人物思想列表及知识总结

中外教育史人物思想列表及知识总结

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

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长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于学制与教育管理,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学不断进步】;尊师重道【提出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阴道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和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和压制的。

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制度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

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这种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官师合一,即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政教一体,即当时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治术人才。

二、学校教育体制西周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主要包括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1.国学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国学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

(1)大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2)小学: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环以水,称泮宫。

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三、教育内容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1.礼: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规程,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

2.乐: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贵族子弟的审美情趣。

3.射:射箭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军事素养。

4.御:驾驭马车的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驾驭能力。

5.书:书写、文学等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

6.数:数学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家庭教育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先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孩子也要严格守礼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

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

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2、小学与大学①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与其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有关,贵者入学年龄早,反之则晚。

八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至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如国之小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的年龄。

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②大学: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学;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推荐选拔,方能入学。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20岁入大学。

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乐教的组成部分)、《书》(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加政事)。

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1.西周的教育制度:①“学在官府”;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③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④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2.“六艺”教育:①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③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④射御:军事技能训练;⑤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①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5.齐国的稷下学宫: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7.孟轲的教育思想: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8.荀况的教育思想:①“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②“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⑤“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⑥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教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教育方面,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文化教育西周时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和礼乐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被认为是尊重天命、尊崇祖先、注重人文伦理、强调礼仪制度等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道德,强调“做人要良心”。

因此,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先学习儒家经典的内容,例如《尚书》、《礼记》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追求和维护人文关系的意识。

礼乐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西周时期的礼乐教育主要关注礼仪和礼仪的传承和推广,而音乐则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丰富文化生活。

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不同地区和部族的礼仪和音乐,从而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武术教育在西周时期,军事强大是一个国家得以存续和维护统治的关键因素。

因此,与文化教育相平行的是武术教育。

武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教育并重,它的出现是为了培养勇敢和强壮的战士,以保护和攻击不同的敌人。

西周时期的武术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射箭技艺。

训练内容包括射箭、弓箭、刀剑、长矛,以及各种攻击和防御技巧。

学生们还要学习战场策略和智慧,这是为了在战争中发挥能动的作用和提高战斗力。

结语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在这个时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武术教育则是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

因此,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展和演化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期望。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西周的学校教育

西周的学校教育

西周的学校教育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在西周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起源于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需求。

而在西周时期,这种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强烈了。

因此,学校教育也就成为了西周时期的重要部分。

在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官学,另一种是私学。

官学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学校,用于培养皇室、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而私学则是由个人或者家族设立的学校,多用于培养普通人的子弟。

在官学中,主要有三种教育:经学、礼学和军事学。

经学主要是针对儒家经典进行教育,从小让学生接触到儒家经典,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礼学则是针对行为礼仪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礼仪修养。

军事学则是针对战争和防御进行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

而在私学中,教育主要是针对实用性的内容。

例如,教授农业、手工业等技能以及传授一些常识和日常生活知识。

这些私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育体制方面,官学的教育由尚书、大匠等官员负责,私学则由学士和教师等负责。

教育内容大多由教师自行设计,需要参照古书和传承下来的册录。

总的来说,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虽然与现代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强调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这一点与现代教育存在共性。

不过,与现代教育相比,并不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了解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教育文化,借鉴历代的教育经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来自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原始人群:集体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语言 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有必要和可能教育后代 怎样制造和使用工具,怎样同自然作斗争,开始了原始状 态的教育,在劳动和实践中培养后代。 2.母系氏族公社: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聚 落”,在“聚落”中心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这种大 房子就成为对氏族成员和后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3.父系氏族公社:随着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 了少数最早脱离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知识的文化人或知识 分子。
四、小知识
• 商朝有三位对教育颇有心得的思想者:
伊尹 不仅重视对君王的教育,而且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代表了 中国最早的民本主义思想。 傅说 明确提出“德”的概念。 箕子 “神道设教”,重视对人才的品德修养。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发展背景: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 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变为重人事 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 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二)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1.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成均” 被认为是五帝之大学。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 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以及决定的 场所。
2.虞舜时代:“庠”,兼有养老、藏 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 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 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老的场所 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 庠”、“米廪”等学校。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二)西周的教育内容: 核心: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 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一、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①专门的教育成为部落显贵世袭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②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③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④在教育内容方面显现出以下变化: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强调礼乐之教。

二、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序的推荐选拔入学,要经过乡大夫和司徒两级,对德行道艺进行考核)提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大学学程为九年,王大子十五而冠,其他人二十而冠,冠可入学天子五学:辟雍(四面临水)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半面临水)主要内容:礼乐射御大学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六艺教育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乐。

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礼的内容极广,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礼乐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2、射御文武未分家,贵族子弟都需要学射御。

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史籍说西周已经有字书,供小学文字教学之用。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2、重视教育的功用①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苛政。

为达到德政目的,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③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优越的思想。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即所谓“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官学的衰落,一是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二是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

官学的衰落不等于教育发展的中断,随之而来的是私学是蓬勃兴起,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同时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私学的创办人又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养士之风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士既成为一种职业,而且身价很高,不少人以此作为进身的捷径,所以争着学做士,纷纷就学读书。

可以说,春秋末期的孔、墨及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土壤上发迹、成长起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九流十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级的利益,提出各式各样的治国治民方案,进行着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各个学派之间有激烈的争论,也有微妙的相互吸收和渗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达到学术的繁荣。

三、孔子的教育的思想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办私学,并公开亮出“有教无类”的旗号,这种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数,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突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框框,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也促进了中国最早的知识阶级的崛起。

《教育史》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为: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四)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三、六艺教育六艺:礼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的读写数:算法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官学衰微(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四民:士农工商三、私学的历史特点四大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住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基础(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

(2)提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教育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

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其二,偏重文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一、西周。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因为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到官府中才有可能学到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源于西周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限于西周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人力和财力。

其二,唯官有器而民无器,礼乐舞射是西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学科的学习需要器物设备和实际演习,只有官府才具备条件。

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垄断。

家庭教育: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

贵族子弟从小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起开始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女子受女德的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做准备,其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受到轻视。

比较夏商两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进步,能够按儿童年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大学和小学: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根据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学生进入小学的年龄有早有晚,越贵者入学越早,反之则晚。

小学的学习年限为7年,教育内容有德行艺仪,特别强调德行教育,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大学入学资格有一定限制,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王大子15岁入大学,其他人20岁入大学,年限为9年。

天子和诸侯的大学名称不同,并存在着规模和等级的差别,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奇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大学只有一学,半面环水,称为泮宫。

大学的教学服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教育的起源 西周教育制度

教育的起源 西周教育制度

前21——前16/17——前11——前771—前770—前476—前256/前221前221秦581隋1271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时间跨度,从远古(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到鸦片战争(1840)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共十几个朝代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进,教育逐渐地发展、丰富、积淀和日益完善。

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学习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发展的状况、重要问题、突出人物及其思想与贡献、重要教育举措等。

本章主要围绕七个大的专题展开: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2.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制度的建立)3.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4.两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5.隋唐时期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6.书院的发展(唐后期——清1898、1901)7.科举制的发展(隋607-1905)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这是教育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对此中外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史学家孟禄。

他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它没有解释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教育的发生都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第⼆节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是奴⾪制社会⾼度发展的时期,由武王伐纣所建。

经济上实⾏奴⾪主贵族的⼟地国有制;政治上实⾏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思想上更重⼈事,所以形成了西周“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

在这⼀阶段,这⼀时期等级观念浓重,所以学习变成了上流社会的⼀项福利,只有官宦⼦弟才能享受教育的特权,普通奴⾪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更别提学习了,学习由原始社会的⼈⼈皆可,变成了奴⾪社会的少数特权。

根据孙培青的总结,“唯官有书,⽽民⽆书,唯官有器,⽽民⽆器,唯官有学,⽽民⽆学”。

现在,我们提倡⾼等教育⼤众化,⼤学不断扩招,每个⼈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可以终⾝学习,也是很幸福的事呢,前⼀段看到⼀则报道,⼀位⼤妈80多了考上了⼤学,圆了⼤学梦,很值得钦佩,也曾听到许多⽼⼈通过顽强拼搏考上了博⼠,⾛出了不⼀样的⼈⽣,让⼈感受到了追求的⼒量。

西周教育的终极⽬标是“明⼈伦”,何谓“⼈伦”,“⼈伦”即是⼈与⼈之间的关系,“明⼈伦”就是明⽩⼈与⼈之间的关系。

古代最重要的“⼈伦”就是指君⾂、⽗⼦、夫妇、长幼、朋友五伦。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国学”和“乡学”,教育的阶级性也是很明显的,国学是专为奴⾪主贵族⼦弟设⽴的,乡学是为地⽅⾏政区域⼀般奴⾪主和部分庶民⼦弟设⽴的。

国学⾥⾯⼜按⼊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学和⼤学,⼩学在皇宫附近,⼤学在近郊。

西周的⼤学分为为天⼦所建和为诸侯所建。

为天⼦所建的⽐较壮观、系统,中为辟雍,北为上庠、南为成均,西为瞽宗,东为东序。

各有功能。

辟雍也称太学,是贵族⼦弟系统学习技艺之所在,成均主要⽤来学习⾳乐,由⼤司乐教授乐德、乐语、乐舞;瞽宗⽤来学习礼仪,礼是什么,是天下的秩序。

在这⾥学习各种礼仪规矩;上庠教授国家的诏令;东序,也叫东胶,夏朝主要叫东序,周朝主要叫东胶,在这⾥主要学习兵器和祭祀。

何为乡,五州为乡,古时候,州是⽐乡⼩的,现在的乡⽐州⼩了,在乡⾥就有“校”了,。

西周官学教育制度和教授的具体内容

西周官学教育制度和教授的具体内容

西周官学教育制度和教授的具体内容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官学教育制度
和教授的具体内容对中国后来的教育体系具有深远影响。

一、官学教育制度
1. 官学开设
西周时期设有三种官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和博士官学。

国子学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官员,是最高的官学。

太学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向地方官员提供教育培训。

博士官学是为皇帝军事政治策略方面的咨询服务而设立的。

2. 学制与招生
国子学、太学、博士官学三种官学,其学制分别为三年、四年、六年。

招生对象是门阀士族之子。

3. 课程设置
官学课程包括文、史、子、易四科。

文科教授文学和修辞,使官员学会辩论和议论。

史科教授历史和政治,培养官员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才能。

子科教授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培
养官员的道德品质。

易科教授《易经》和占卜术,培养官员的军事才能和预见未来
能力。

二、教授的具体内容
1. 文科
文科的教授内容主要包括辞章和诗歌的修辞技巧,如对仗、格律、比兴等。

2. 史科
史科的教授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子科
子科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的阐释,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培养官员的人格品质和治国能力。

4. 易科
易科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占卜术和《易经》的阐释,培养官员的军事才能和预见未来能力。

总之,西周官学教育制度和教授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国的儒学教育、文化传承和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

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

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读写算是学习一切文化的基础。

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

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据史书记载,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

《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之法。

“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

“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

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

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后者包括学会使用“筹算”和“九数”的方法
微信liyajun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