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豆瓣的“圈子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不仅可以交流、分享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一个个不同特点的社交圈子。

随着社交圈子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和引领着这种文化,成为圈子文化这个现象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圈子文化的定义圈子文化,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互联网下的社交文化现象。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和平台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分享和交流信息、经验、感悟等。

这些人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群体联系,形成一个有明确特点和目的的圈子。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

比如,读书圈子可能会分享各种书籍阅读心得,互相推荐好书;旅游圈子可能会分享各种旅游攻略和线路;编程圈子可能会讨论一些编程技巧和遇到的困难等等。

圈子文化的意义圈子文化的存在,可以说是和互联网是分不开的。

互联网的出现已经让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没有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彼此之间的距离已经被消除。

而圈子文化则让人们更容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

这种群体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和传递信息,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的筛选器和传送,还需要一种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品味和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而圈子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空间和机会。

在圈子中,我们可以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和考量。

圈子文化的影响圈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反过来又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圈子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推动了信息的流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圈子文化也促进了对信息和知识的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推动了学术和文化的进步。

此外,圈子文化的存在也对我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社交方式已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向了更多的虚拟社交。

豆瓣小组分类

豆瓣小组分类

豆瓣小组分类一、影视小组影视小组是豆瓣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分类之一。

在这些小组中,人们热衷于讨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

例如,《豆瓣电影》小组是豆瓣上最大的电影讨论小组,会员众多,讨论热烈。

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自己对电影的观点、评价和推荐,还可以互相交流观影心得和推荐好片。

二、文学小组文学小组是豆瓣小组中另一个受欢迎的分类。

这些小组聚集了许多热爱阅读和创作的人。

例如,《豆瓣读书》小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学交流平台,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推荐好书,还可以参与书籍讨论和文学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以特定作家或作品为主题的小组,如《村上春树》小组、《鲁迅》小组等,这些小组的会员们可以深入交流对作家或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三、音乐小组音乐小组是豆瓣小组中的另一个重要分类。

在这些小组中,人们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乐队和音乐活动。

例如,《豆瓣音乐》小组是一个集结了大量音乐爱好者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音乐心情、推荐好听的音乐,还可以参与音乐活动和演唱会的讨论。

此外,还有一些以特定音乐流派或乐队为主题的小组,如《摇滚乐迷》小组、《独立音乐》小组等,这些小组的会员们可以深入交流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旅行小组旅行小组是豆瓣小组中一个热门的分类。

在这些小组中,人们分享自己的旅行经验、旅行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等。

例如,《豆瓣旅行》小组是一个集结了众多旅行爱好者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推荐好玩的景点,还可以交流旅行攻略和旅行计划。

此外,还有一些以特定目的地或旅行方式为主题的小组,如《日本游》小组、《自驾游》小组等,这些小组的会员们可以深入交流对旅行的理解和体验。

五、美食小组美食小组是豆瓣小组中受欢迎的分类之一。

在这些小组中,人们分享自己的美食探索、烹饪心得和餐厅推荐等。

例如,《豆瓣美食》小组是一个集结了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做的美食、推荐好吃的餐厅,还可以交流烹饪技巧和食材选择。

此外,还有一些以特定美食类型或地区为主题的小组,如《川菜控》小组、《日料爱好者》小组等,这些小组的会员们可以深入交流对美食的理解和品味。

豆瓣调查报告

豆瓣调查报告

豆瓣调查报告一、引言豆瓣,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社交平台之一,秉承着多元、自由、开放的理念,聚集了大量的影视、音乐、读书、游戏等文化爱好者。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豆瓣平台上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用户群体的特征和使用习惯,为了解中国文化市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用户画像1.性别分布调查数据显示,豆瓣用户中男性占比为54%,女性占比为46%。

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反映了豆瓣平台的吸引力较为广泛,并且不受性别限制。

2.年龄分布在用户年龄分布上,调查结果显示,25岁至34岁的年轻群体占比最高,约占总体的40%。

其次是18岁至24岁的青年群体,占比约为30%。

这两个群体合计占据了豆瓣用户的绝大部分,结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豆瓣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3.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豆瓣用户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用户数量较多。

这一结果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相符,也说明豆瓣受到了较为城市化的用户群体的欢迎。

三、使用习惯1.使用频率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豆瓣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间为1至2小时,占比最高。

其次是每周使用3至6小时的用户群体。

这一结果表明,豆瓣在用户中的活跃度较高,用户群体对豆瓣平台的关注程度不低。

2.使用目的调查数据显示,豆瓣用户主要使用豆瓣平台进行电影、音乐、读书等文化娱乐方面的交流和分享。

其中,电影占比最高,约占总体的40%。

其次是音乐和读书,分别占比约为30%。

这一结果反映了豆瓣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影响力和用户对于多元文化的追求。

3.用户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豆瓣用户在平台上主要进行评分、评论、收藏等操作。

其中评分是用户最常进行的操作,约占总体的60%。

评论和收藏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约占30%和10%。

这一结果表明,豆瓣用户更倾向于通过评分来表达对于作品的态度和喜好。

四、用户关注的领域1.影视在影视领域,调查数据显示,豆瓣用户主要关注剧集、电影和综艺节目。

在剧集方面,美剧和国产剧是用户关注度最高的两个类型。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1000字圈子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指的是在社会中形成独特的社交、文化和价值观念共同体。

常常以兴趣、爱好等共同点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内部相互认可、交流互动、传承发展的生态系统。

圈子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性、个性化和自我表达的特点,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激情、魅力和热情的社会现象。

一种典型的圈子文化是动漫文化。

在这个圈子中,大多数的人都喜爱和追求来自日本动漫的精神和文化元素。

这个圈子的爱好者们拥有着共同的喜好和独特的文化观念,其中包括角色设定、画风、声优、游戏配乐等。

他们常常在网络上相互分享、讨论和交流,同时也组织一些线下活动,例如cosplay、动漫展等等。

在这个圈子里,人们往往热情友好,对新人的加入充满欢迎和接纳,一起分享自己的喜好和体验。

除了动漫文化外,音乐、文学、影视、科技等领域中同样有大量的圈子存在。

例如在音乐领域,摇滚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音乐流派都是独立而充满活力的圈子;在文学领域,诗歌、小说、散文等创作和阅读都形成了相应的圈子;在科技领域,有着CTO、程序员、黑客等技术人员的技术圈子,也有了像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为大家提供的交流和分享平台。

圈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社交媒体的进步。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愿意分享和交流的人们聚集在了不同的平台上,形成围绕着兴趣、爱好等话题的小圈子,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试听、观看、阅读或操作经验,或向他人询问相应的信息,借此深入了解和沉浸在这些领域的独特文化之中。

例如,知乎这个问答平台就是一个汇聚了大量热衷于分享知识和专业见解的人们的圈子,无论是日常生活、职业发展、技术创新等领域都有大量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的听众和参与者。

最后,要注意圈子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圈子内部的互相奉承、吹捧,可能导致某些人得到不应有的虚假溢美之词;有一些极端、偏激的圈子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在享受圈子文化带来的快乐和创新的同时,我们需要正视它的缺点和问题,不断完善它的发展和规范,让圈子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服务。

再评豆瓣:成也精神角落,败也精神角落

再评豆瓣:成也精神角落,败也精神角落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豆瓣独特而稳定的社交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豆瓣的产品拓展、商业化动作、移动端转型又带来了哪些难题?豆瓣为什么是所有社交网络中最“去中心化”的?正如豆瓣产品经理所总结的:豆瓣模式的本质就是通过工具属性把用户吸引进来,通过社区属性把用户留下来。

而豆瓣的社交网络也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由书影音的兴趣点(因为一篇影评、书评、乐评而关注一个人)连接起来的关系网络。

另一部分则是作为豆瓣街头文化的豆瓣小组,基于不同小众兴趣建立起来的论坛集群。

虽然豆瓣小组一开始只是书影音资料库的补充,是为了满足书影音用户“找同好”、“聚众交流”的需要,但是产品有自己的生命,被书影音吸引而来的中文互联网上最具个性的群体,很快就把豆瓣小组作为小众趣味、独特身份、特殊嗜好者(如YP一族)“找到彼此”的“根据地”。

如果说百度贴吧是一个关键词论坛集群,那么豆瓣小组才是一个真正的兴趣论坛集群(而原先书影音小组的讨论功能,被书影音下面的论坛给代替了)。

虽然共用一套用户体系,但是「友邻网络」与「豆瓣小组网络」基本上是两张平行的社交网络。

首先说基于书影音形成的友邻网络,正如阿北所意识到的“基于兴趣的垂直 SNS 很难做大,因为单一兴趣的频发度太低,多个爱好的互动加在一起,才增加了总体的活跃频率。

”问题当然不止于此,如果说微信网络基于用户的熟人关系网,微博网络基于对明星、段子手、公知、大 v的“单向关注”,那么豆瓣友邻网络则基于对于用户兴趣图谱的持续follow,基于读后感、听后感、观后感所引发共鸣的“兴趣触点”,然而因为一时共鸣、一点兴趣所建立起来的“关注”是脆弱的,时效性可能就在当下。

就像两条线只在此时此刻有了交点,之后就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走去。

这个人接下来读的书、听的歌、看的电影我都不再感兴趣,虽然你可以去他的豆瓣主页看一下他的书影音历史,看一下“共同的喜好”的数量,然而“趣味相投”的概率唯实低到可忽略不计(这也就是豆瓣为什么在手机上放弃了基于书影音的兴趣匹配,从头开始让用户根据兴趣标签找同好)。

你不知道的豆瓣小组_人生故事

你不知道的豆瓣小组_人生故事

你不知道的豆瓣小组豆瓣社区集结了超过6850万用户,覆盖全球820个城市,创建了10万个小站和52万个兴趣小组。

这里集结的是一群“思迥异,做不同”的年轻人,他们是“豆瓣青年”。

普通青年请进1。

我们什么都知道……一点儿成员数:204962个知道分子一句话证明:只爱皮毛,不爱深挖。

2。

八卦来了成员数:202036个爆料王一句话证明:以天下八卦为己任。

二逼青年请进1。

装逼指南成员数:184668个孙子一句话证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各种装逼方式理论化、模式化,最终形成一整套知识体系。

2。

我们是眼神放空小组成员数:70688个神游外太空人一句话证明:眼神放空,享受发呆状态。

重口味青年请进1。

CultFilm邪典电影成员数:72691个内心强大者一句话证明:杀人是一种快感,恋尸是一种浪漫。

2。

屎学研究成员数:2676个屎路人一句话证明:我会干枯,跟泥土再也不分开,像大自然里所有有尊严的屎一样。

单身青年请进1。

求勾搭成员数:176187个光棍一句话证明:我们追求让我们心生感动的爱。

2。

我们来谈一星期恋爱吧成员数:52787个试爱的人一句话证明:没有争吵,没有赌气,没有眼泪,7天,保留完美的爱的回忆!文艺青年请进1。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成员数:175726个伪文艺一句话证明:买书时总有一堆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神看着我。

2。

安静地讲些故事,写些文字成员数:93393个有故事的人一句话证明:在这里,让故事的轮回找到一个归宿,让安静的文字找到一个天堂。

3。

你忘了回忆,我忘了忘记成员数:7202个巧手儿一句话证明: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聊聊豆瓣的“圈子文化”

聊聊豆瓣的“圈子文化”

聊聊豆瓣的“圈子文化”创办于2005年3月的豆瓣网,是一个关于书籍、电影、音乐、博客等的评论网站,在成立一年之内注册用户就达到40多万,而今注册用户更超过了187万。

与会员人数节节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站的工作人员很少,创始人杨勃一个人完成了网站从构想到技术实现的全部工作,并且一个人独立运作了一年多。

豆瓣网的迅速崛起,契合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被公认为web2.0时代网站发展模式的先锋。

这一方面得益于豆瓣对Flickr,Amazon和SNS网站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另一方面也源于豆瓣深谙基于互联网的“圈子文化”,并通过网站独特的编辑方式将这种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豆瓣编辑模式用户创造内容,是web2.0的核心思想,也是豆瓣赖以生存的源泉。

Web 2.0泛指2004年以来出现的第二代以万维网为基础的服务,这个术语最早由蒂姆•欧内利提出:“Web 2.0指网络作为平台,横跨所有互联设备;Web2.0应用充分调动这一平台的内在优势:把软件作为不断升级的服务加以提供,使用软件的人越多,软件变得越好;这些应用从多种来源(包括个人用户)吸取和重混数据,与此同时,允许自己的数据和服务被他人重混。

”由此可见,Web 2.0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促成这个阶段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服务的总称。

它指认了这样的一种现象:网络用户不再被动地阅读、倾听或观看,而是参与其中:从事共享、社交、协作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创作。

这可以说是Web的新生。

网络媒体让由精英把关的权威平台变成了草根也可以狂欢的盛宴舞台,个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被极大程度地开发,“共同创造”成为新的内容产业生产模式。

1、高度自组织豆瓣网无疑是web2.0的忠实践行者,而且这种实践更深入,更彻底。

在豆瓣网的运行中,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所有的内容都由用户创作产生。

不仅如此,这些内容的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决定。

分类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排序由用户的评定决定,例如给内容一个“有用”的评定,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文艺青年的净土

豆瓣:文艺青年的净土

品牌故事 ACADEMYACADEMY 品牌故事搞生产,很少会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为了一饱眼福。

所以如此小众的兴趣网站也很少能得到人气,网站页面刚做了一半的杨勃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杨勃转向了做读书网站,读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而且比旅游更大众化些。

就这样,杨勃独自一人在星巴克连敲3个月的代码后,豆瓣诞生了。

最初他用了自己所居住的豆瓣胡同为网站命名,这是一个用户可以标记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图书的网站,同时它会根据你的标记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内容。

作为豆瓣的第一个用户,杨勃为自己取了一个网名,也可以叫艺名——阿北。

这个颇具文艺范的名字来源是因为他当时作为一个北方人身处在南方,而南方人喜欢用阿字开头作小名,所以就叫阿北,没想到这个名字一用就是十几年,到现在人们听到杨勃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听到阿北就知道是豆瓣创始人了。

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在网站上关于豆瓣的那一栏有这样一段话:“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

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正如这段话那样,这个圈子中,没有特约的作者、没有限定的写作范围、格式,一切的内容、分类、筛选都由注册账号的豆友们产生。

你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影、图书,搜索感兴趣的话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

而通过背后的技术,你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和你喜欢一样的东西,与你一起分享、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行为都是不用付费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网友,只要肯花一分钟的时间注册,就可能会找到心灵上的知己,这在这个虚幻复杂的互联网世界是弥足珍贵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你可以把豆瓣理解为以兴趣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豆瓣的慢节奏豆瓣一路走来就如它的创始人阿北一样,在中国是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存在。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世界,大家在争相与时间赛跑,拉用户、拉流量、拉关注度,论坛、博客、微博的先后兴起与衰落,诉说着一段段互联网商业竞争背后的血雨腥风。

圈子文化讨论情况汇报

圈子文化讨论情况汇报

圈子文化讨论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圈子文化讨论情况十分活跃,吸引了大量关注和参与。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围绕着圈子文化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内容涉及到了圈子文化的定义、特点、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对圈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兴趣和参与。

首先,我们讨论了圈子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在这次讨论中,大家对圈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圈子文化是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身份的群体文化现象,具有封闭性、共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对圈子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讨论内容。

其次,我们讨论了圈子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讨论中,大家就圈子文化对个人认同感、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有人认为圈子文化可以为个人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也有人担忧圈子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可能会加剧社会分化和对立。

这些讨论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思维,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圈子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我们还就如何在当下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和管理圈子文化展开了讨论。

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认为要注重圈子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要警惕圈子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和引导措施。

这些讨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推动圈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次圈子文化讨论情况十分丰富和有益,不仅让我们对圈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兴趣和参与。

我们将继续关注圈子文化的发展,开展更多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为推动圈子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

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圈子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

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

解密豆瓣运营全过程豆瓣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社区之一,涵盖了电影、音乐、读书、电视剧、活动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个网络平台,豆瓣的运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起步阶段,豆瓣的运营团队主要关注平台的建设和内容的积累。

团队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来建设网站的基础框架,包括用户注册和登录、信息发布和交流等功能。

同时,团队还会选择一些优质的内容,并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用户加入平台,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

此外,还会利用一些推广手段,比如线下活动、线上宣传等,来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用户粘性。

随着用户数量和内容积累的增长,豆瓣进入了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豆瓣的运营团队开始重视用户需求和体验,他们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和行为数据来不断调整和优化平台功能和内容。

同时,团队还会开设一些专题活动,如电影、音乐、读书等主题推荐,以及用户评分和评论等互动功能,来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粘性。

此外,团队还会与一些内容提供商合作,比如影视公司、出版社等,以获取更多优质的内容资源,并通过付费会员等方式来实现商业化。

到了成熟阶段,豆瓣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内容,成为一个庞大的社区。

在这个阶段,豆瓣的运营团队主要关注平台的运营和维护。

他们会加强社区管理,以维护用户秩序和内容质量,比如打击垃圾信息、处理用户投诉等。

同时,团队也会开展更多的活动,比如豆瓣电影节、豆瓣图书节等,以提升平台影响力和用户参与度。

此外,团队还会继续改进和创新平台功能,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新兴的社交趋势。

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数据分析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豆瓣的运营团队会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工具来监测用户行为和反馈,并根据数据分析来调整运营策略。

比如,团队会根据用户投票和评论来精选推荐内容,提高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效果;同时,团队也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来引入新功能,比如豆瓣FM、豆瓣阅读等,以满足用户对多样化内容的需求。

总的来说,豆瓣的运营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豆瓣内容营销策略:打造独特文艺范,收获高质量用户群体!

豆瓣内容营销策略:打造独特文艺范,收获高质量用户群体!

销豆 策瓣 略的
内 容 营
优质内容创作
原创内容:鼓励用户创作 原创、有价值的内容
内容审核:严格审核内容, 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合规性
内容分类:对内容进行分 类,方便用户查找和阅读
内容推荐:根据用户兴趣 和行为,推荐相关内容
内容互动:鼓励用户参与 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 行为
内容激励:设立奖励机制, 激励用户创作优质内容
激励机制:设置 积分、徽章等激 励机制,鼓励用 户参与和贡献
高用户忠诚度
提供优质内容:高质量的内容能够吸引和留住用户 良好的用户体验:便捷的操作界面和快速的响应速度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 社区氛围:建立良好的社区氛围,鼓励用户参与和互动 营销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优惠措施,提高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高用户价值
优质内容:提供有价值、有趣、有深度的内容 互动性:鼓励用户参与讨论、分享、评价 社区氛围:建立友好、活跃、有共同兴趣的社区氛围 用户激励:通过积分、徽章、等级等机制激励用户参与和贡献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户群体:文艺 青年、知识爱
好者
豆瓣的内容定 位:高质量的 文化、艺术、
知识内容
豆瓣的营销策 略:针对核心 用户群体,提 供个性化的内
容推荐
豆瓣的营销效 果:提高用户 粘性,增强用 户口碑,提高
品牌影响力
线上线下活动推广
线上活动:豆瓣官方账号发布活动信息,吸引用户参与
线下活动:举办线下活动,如读书会、观影会等,提高用户参与度
丰富的文化内容资源
豆瓣拥有大量的图书、电影、音乐等文化内容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和类型。
豆瓣的评分和评论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帮助用户发现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 内容。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圈子,如果说社交圈是形态,那么社交圈子则是文化和信仰。

由此,产生了各种圈子文化,这种文化在社群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浅谈一下“圈子文化”。

圈子的概念及其形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圈子。

圈子是一种社交集合,它聚集了一组人,在特定的领域内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

在社交网络上,圈子可以是以共同爱好、职业、地域等为依据的社群。

与此同时,圈子还可以有一个特定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表示圈子的主题或者特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

圈子的形成是由人际关系和兴趣导致的。

人们在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圈子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求。

而拥有共同爱好、经历和利益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个朋友圈子,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圈子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圈子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交往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圈子文化的特征圈子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和信仰圈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这种价值观和信仰在社群中非常重要。

在圈子文化中,人们会形成诸如“团结友爱”、“分享共赢”、“诚信互信”等共同的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作为生活中的指南和标杆。

二、语言在圈子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述方式和符号,这也是圈子文化的一种特征。

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述方式和符号在圈子中通常是相应主题和领域的专业术语,它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也是圈子成员间的一种独特交流方式。

三、行为准则和规范圈子文化也包括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们通常是为了维护圈子中的秩序和和谐,保护成员权益和利益。

在一些圈子中,有着特定的规矩和注意事项。

比如,在一些股票交易圈子中,是不允许传播虚假信息和制造恶意传言的。

四、活动和仪式圈子文化还包括了很多活动和仪式,这些活动和仪式往往是为了表达圈子中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比如,在一些音乐爱好者的圈子中,会有一些特定的音乐节和荣誉奖项,旨在表彰成员的贡献和成就。

参与式文化视域下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研究

参与式文化视域下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研究

参与式文化视域下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研究参与式文化视域下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研究摘要:豆瓣小组是一个开放且注重用户参与的社区,各小组围绕着不同的主题与方向,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

本文对参与式文化视域下豆瓣小组社群文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社区内的社群文化特征、成因及其在维系社区运行中的作用。

通过对豆瓣小组用户采取的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式,发现用户的兴趣爱好、身份认同、交互方式等方面的共同点,进而揭示了社群文化的形成成因;同时,从文化符号、文化场景、标语口号等多个维度考察了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特征,归纳出豆瓣小组社群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类型,如学术型、生活经验型、创意型等。

本研究还发现,豆瓣小组社群文化成为社群互动的核心,通过社群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调动了用户互相之间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的辐射力。

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化文化的塑造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激发了文化活动的兴起,促进了豆瓣小组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参与式文化、豆瓣小组、社群文化、文化符号、文化类型、文化共同体前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社群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其中一种类型的在线社区,豆瓣小组社群在互联网社交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豆瓣小组社群聚焦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身份认同以及生活经验等,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涵盖了学术研究、文化创意、生活经验等多个领域,活跃着数以百万计的用户。

通过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用户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分享自己的收获,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态在豆瓣小组社群参与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而对于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的研究,也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一些学者与研究者们围绕研究问题,重心在于探究豆瓣小组社群文化成因、类型、特征及其对社区运行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了社群文化本身的内涵、外在表现以及与用户互动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豆瓣小组社群文化的鲜明特征,为深入理解数字化社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豆瓣 规律简史

豆瓣 规律简史

豆瓣规律简史
豆瓣是一个中国的文化社交平台,成立于2005年。

它的创始人是杨勰和夏华,他们的愿景是创造一个集合书籍、电影、音乐、艺术和文化活动的社区。

豆瓣最初只是一个图书评论网站,但随着不断扩展,它现在成为了一个全面的文化社交平台。

豆瓣是一个基于用户评分和评论的社交平台。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户可以评价并评论各种文化产品,包括电影、音乐、书籍、电视剧、艺术展览等等。

这些产品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文化艺术”、“电影”、“音乐”、“读书”等等。

用户可以浏览这些类型,查看其他用户的评分和评论,以及写自己的评价和评论。

豆瓣的用户评分和评论系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用户可以给文化产品打分,评分范围从1到10分不等。

用户也可以发表评论,这些评论可以被其他用户进行点赞、回复、分享等操作。

豆瓣的用户评分和评论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的指南,更是一个文化产品的社会化评价体系。

豆瓣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小组、日记、广播、活动等等。

用户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写日记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思考,发广播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等等。

这些功能使豆瓣成为了一个文化社交平台,让用户可以在这里结识志趣相投的人,分享彼此的兴趣和想法,以及发现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经验。

总之,豆瓣是一个中国的文化社交平台,它的用户评分和评论系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它的愿景是创造一个集合书籍、电影、音乐、
艺术和文化活动的社区,让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彼此的兴趣和想法,发现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经验。

豆瓣调查报告(一)2024

豆瓣调查报告(一)2024

豆瓣调查报告(一)引言: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影视、图书、音乐、活动等文化社交平台,拥有着海量的用户和丰富的内容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豆瓣调查的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用户对豆瓣的使用习惯、评价标准以及对平台未来发展的期望,以期为豆瓣平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用户使用习惯1. 用户的活跃程度- 每天使用豆瓣的时间段分布- 用户使用豆瓣的频率和时长- 不同用户群体的活跃程度对比2. 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 偏好使用移动端还是PC端?- 移动端用户使用的操作功能- PC端用户使用的操作功能3. 用户在豆瓣的社交互动- 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评论、赞、分享等)- 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途径- 用户在豆瓣的社交圈子和小组活动情况4. 用户对豆瓣的推荐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的评价- 用户对推荐算法的满意度- 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评价和建议- 哪些因素影响用户的推荐结果?5. 用户评价豆瓣的核心内容和服务- 用户对豆瓣的影视、图书、音乐等内容的评估- 用户对豆瓣的活动和线下服务的评价- 用户对其它豆瓣提供的服务(如读书会、摄影展等)的看法正文:二、用户评价标准1. 内容质量和多样性- 用户对豆瓣平台上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的评价- 用户认为哪些类型的内容在豆瓣上比较缺乏- 用户对于备受争议的内容的看法2. 社区氛围和用户贡献度- 用户对豆瓣社区的氛围和文化的评价- 用户参与豆瓣社区的方式和程度- 豆瓣用户对于其他用户的互动行为的态度和看法3. 平台运营和活动策划- 用户对豆瓣平台的运营策略和规则的评价- 用户对豆瓣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的评价- 用户希望豆瓣在活动策划方面做出哪些改进4. 用户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用户对豆瓣的隐私保护措施的评价- 用户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点和期望- 用户对于平台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看法和建议5. 平台发展和未来展望- 用户对豆瓣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意见- 用户希望豆瓣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用户对豆瓣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的认识总结:通过对豆瓣用户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用户的使用习惯、评价标准以及对平台未来发展的期望。

豆瓣为什么短期内会这么成功?

豆瓣为什么短期内会这么成功?

豆瓣为什么短期内会这么成功?问DOUBAN为何在短期内成功,不是问豆瓣好在哪里,而是杨勃究竟如何将豆瓣做起来的,他在战略、业务和细节上做了哪些工作,使得豆瓣能够对接产业链、搭建系统和吸引用户?战略上:一,选择了“键盘用户”的重度人群——知识分子(这个定义并不老土。

它是个泛定义,指在教育素养和表达欲望上指标领先的人群;相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主力人群——青少年,知识分子是小众,因此DOUBAN的市场是细分市场,用户发展规模也较通用市场要慢)。

二,针对目标人群,选择了评论与分享为核心的WEB2.0社区平台。

不管是小组,TAG,还是SNS,都是为目标人群服务,并且与其行为习惯吻合的。

换句话说,如果目标人群不是知识分子,则并不一定选择WEB2.0形式。

三,选择了内容流量衍生模式。

我觉得人们很大程度上误解了互动的意思,以为互动只有一种类型——谈天说地模式。

谈天说地型,以天涯,猫扑,西陆等著名社区为代表。

表现是没有特定主题,或者主题没有特定指向,这种类型的人群聚集是以明星为基础和核心,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

而另一种互动,我称为内容流量衍生模式。

以新浪、百度、土豆等为代表。

这种类型,人们的评论与表达是有特定的、即时的内容为话题的,而这些内容又在网站上随手可得,随处可见;人们因感而发,触景生情。

DOUBAN选择书籍音像,并且在社区前搭建一个内容资源,而后将内容流量与衍生社区紧密结合,我觉得是非常明智的。

四,在积累用户之后,能够迅速的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通过掌握终端消费群的力量,获得与产业链上游的谈判资格与条件,并顺利确认了具体合作方式(只做利润分成,不做广告,不卖商品)战略上DOUBAN的清晰与准确,在众多WEB2.0网站里,确实不一般。

业务上:(略,不了解也不推测,但DOUBAN在项目初期成本控制上值得赞赏)细节上:一、UI 豆瓣的UI很讨目标人群喜欢,但非目标人群则不一定(比如青少年更喜欢绚丽的页面,获取资讯目的的人群更喜欢超长的丰富内容页面)。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

浅谈“圈子文化”2000字圈子文化是指一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行业背景,因而形成的一种互相认可、封闭性强、话题驱动的文化现象。

可以看作是某种群体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圈子文化的特点1. 共性强:圈子文化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归属感,人们可以通过加入这个圈子来得到归属感,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伙伴。

2. 封闭性强:封闭性是圈子文化的一大特点,它让圈子内的人员彼此更互相信任、尊重。

同时,这也意味着圈子的一些话题、行为以及习惯可能会让他人感到陌生、难以理解。

3. 话题驱动:圈子文化的话题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它可以让圈子内的人员保持热情、高效地交流。

对于圈子内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非常热情地参与讨论,而对于圈外人来说,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圈子内的话题和习惯。

4. 自我认同:圈子文化也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随着圈子内的交流和合作,人们会被这种自我认同推向更高的层面。

这也鼓励了圈子内的成员之间建立不同层面的互动和合作。

圈子文化如何运作?首先,圈子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共同点,比如同爱好、同职业等,这种共同点可以成为圈子的核心内在因素。

其次,圈子中的人员需要对彼此建立起信赖和信任,这一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当人们开始信任和尊重彼此,圈子的封闭性将变得更加明显。

最后,话题和活动的规划也是圈子文化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自主策划各种线上或线下活动往往能更好地拉近圈子内人员的距离,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交流。

圈子文化的利于弊圈子文化的利1. 具有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圈子文化中的人员有着某种共同点,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传递某种信息。

2. 为人们提供归属感:加入某个圈子可以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与他人建立联系,共享感受。

3. 对个人及圈子成员的成长发挥作用:圈子内的成员可以更多地得到来自同类伙伴的学习和启发。

圈子文化的弊1. 会让人们感到排斥和孤立:随着圈子内的封闭性加强,某些圈子文化可能会让圈外人感到排斥和孤立,甚至阻碍自我成长。

“圈子文化”在网络文化构建中的新发展

“圈子文化”在网络文化构建中的新发展

《科技传播》153作者简介:黄依凡,硕士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媒介史。

“圈子文化”在网络文化构建中的新发展黄依凡摘 要 自有人群就有“圈子”,尤其在中国,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再到讲究合作共赢的现代社会,圈子文化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对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网络“圈子”能对个性化需求的用户提供更有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人们试图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鱼群。

人们在各自的“圈子”中交流分享着差不多的观点,享受着来自他人的集体性支持的认同感。

文章将分析在网络文化构建中“圈子文化”有哪些新的发展和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关键词 圈子文化;数字赋权;新发展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153-0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数据赋权时代开启后,用户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方式也被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可能。

人们在网络互动中和他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利用网络逃避现实圈层带来的不适,在网络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寻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被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现实世界“圈子”新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文化是什么网络文化作为文化概念的新型模式,包含着太多其他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如何具体界定它,相较于其他更为具体的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任何在网络中活动的主体都是网络文化的构成细胞。

在各种网络平台中的信息、现象、活动等,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网络文化是综合的社会现象,是网络平台中各种主体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总和[1]。

从狭义上定义,冯永泰在研究多个不同的定义之后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2]。

无论何种定义,网络文化都是根植于现实世界,再通过技术力量传递到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虚拟化的分支。

豆瓣 大众与小众的交织

豆瓣 大众与小众的交织

豆瓣,小众与大众的交织摘要:进入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站作为互联网传播新的发展热点,影响着当下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当前的大众文化。

豆瓣与博客、BBS 论坛一样,属于一种网络文化。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外界对豆瓣有两个标签:小众、文艺;但是豆瓣面向的,究竟是小众还是大众群体,它是一个绝对小众的网站吗?关键词:豆瓣小众大众一:小众文艺小众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布尔乔亚式的特立独行。

一群喜爱独特事物的人聚在一起,在别人或不解、或羡慕的目光中享受自己的生活;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理想:建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花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欣赏。

这个愿望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体现,尤其是在悄然成长着的豆瓣里。

“普通青年上微博,文艺青年上豆瓣”这似乎就说明了豆瓣网用户的小众性。

不同于猫扑,天涯这些大型社区的热闹氛围,豆瓣是静悄悄的,使用豆瓣的人会发现这里能找到许多冷僻的书、电影、音乐,排在豆瓣排行榜上的大多是与市面畅销流行榜不一样的陌生面孔。

豆瓣给人的感觉就是自成一格,评论形容其为“小众”。

而且相对微博,贴吧,豆瓣注册总人数就少。

在最开始,豆瓣的用户有大部分是小资女性。

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眼光。

这些人对文艺有着很强的独特的见解。

豆瓣成立之初,就聚集了一群文艺爱好者,挂广告会骂,上推荐链接会骂,唯恐商业化影响了理想主义,唯恐豆瓣“堕落”成一个个人人都参与的网站,自己不得不和庸众为伍。

他们固执地坚持着这个小众的平台。

而且与传统网络社区以及博客等不同的是,豆瓣做的事情都是更专注于让用户自我制造产生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解放小众化的思维。

豆瓣通过某个成员所列出的清单和评论等,来展现一个人的知识、修养与思想,它实际也成为了人们塑造自我形象的一种手段。

网民成为了内容关系的主宰者。

它的内容都是用户自己产生的,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社区。

一个一个小组将用户分成不同的圈子,诗歌、后摇、旅游或者钢琴;其间虽然有一定的交集,但在自己圈子里获得满足却总会给人更纯粹的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聊豆瓣的“圈子文化”创办于2005年3月的豆瓣网,是一个关于书籍、电影、音乐、博客等的评论网站,在成立一年之内注册用户就达到40多万,而今注册用户更超过了187万。

与会员人数节节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站的工作人员很少,创始人杨勃一个人完成了网站从构想到技术实现的全部工作,并且一个人独立运作了一年多。

豆瓣网的迅速崛起,契合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被公认为web2.0时代网站发展模式的先锋。

这一方面得益于豆瓣对Flickr,Amazon和SNS网站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另一方面也源于豆瓣深谙基于互联网的“圈子文化”,并通过网站独特的编辑方式将这种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豆瓣编辑模式用户创造内容,是web2.0的核心思想,也是豆瓣赖以生存的源泉。

Web 2.0泛指2004年以来出现的第二代以万维网为基础的服务,这个术语最早由蒂姆•欧内利提出:“Web 2.0指网络作为平台,横跨所有互联设备;Web2.0应用充分调动这一平台的内在优势:把软件作为不断升级的服务加以提供,使用软件的人越多,软件变得越好;这些应用从多种来源(包括个人用户)吸取和重混数据,与此同时,允许自己的数据和服务被他人重混。

”由此可见,Web 2.0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促成这个阶段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服务的总称。

它指认了这样的一种现象:网络用户不再被动地阅读、倾听或观看,而是参与其中:从事共享、社交、协作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创作。

这可以说是Web的新生。

网络媒体让由精英把关的权威平台变成了草根也可以狂欢的盛宴舞台,个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被极大程度地开发,“共同创造”成为新的内容产业生产模式。

1、高度自组织豆瓣网无疑是web2.0的忠实践行者,而且这种实践更深入,更彻底。

在豆瓣网的运行中,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所有的内容都由用户创作产生。

不仅如此,这些内容的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决定。

分类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排序由用户的评定决定,例如给内容一个“有用”的评定,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而且,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

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点。

豆瓣将web2.0的精髓: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分享、用户创造,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并通过真实、客观、可参考价值的信息,为其他用户提供一种良好的引导。

让所有的用户成为编辑,这是豆瓣模式的重要内涵。

2、发现与分享在豆瓣的主页上,有这样几句话:“发现最适合你的书籍、电影、音乐、活动、博客以及未知的一切;时刻获得朋友们以及豆瓣推荐给你的有趣信息;从1876356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

”豆瓣由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构成,以个人为核心,兴趣是决定用户的位置所在。

它不像门户网站那样,有强大的编辑队伍去大规模地推动资讯、制造话题,而是靠每个用户自发的拉动。

用户不需要人多势众,但是需要志趣相投。

豆瓣帮助用户通过他们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志同道合者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豆瓣抓住了人对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分享交流需求来设置网站功能,以评论和评价作为“人”对“物”的作用过程,以收藏作为“人”对“物”作用的结果,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以书籍、电影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分布在网中的一个个兴趣“小组”、在豆瓣上虽然不认识但是兴趣相投的“友邻”,自然形成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圈子。

二、豆瓣的把关与优化让用户成为编辑,并非意味着豆瓣失去了传统编辑的职能。

新兴技术为豆瓣自组织编辑模式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豆瓣对用户内容的把关与优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只不过换了一种角度。

在营造网站的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豆瓣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前所述,豆瓣是一个全动态页面的网站,通常由网站编辑主导的运营方式在这里并不适用,但豆瓣并非是一个不做运营,而由用户自娱自乐的网站。

在豆瓣,整体运营的概念非常清晰,建站理念、设计、产品、技术架构、文字说明等等所有构成豆瓣的元素共同合力,作用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社区。

首先,豆瓣选择了“书籍”、“电影”、“音乐”、“博客”等作为网站的主题,这就在大方向上明确了豆瓣的内容。

如同一本专业的杂志,豆瓣传达给受众的范围是明晰的:豆瓣就是一个关于文化产品的点评聚集地。

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一种媒介,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转化成了传播给别人的媒介,例如电影、书籍和音乐,在这些得到传播之后,豆瓣把大家的共鸣或是一些评论聚集在一起,搭建起了一条文化链条。

因此,出现在豆瓣上的言论几乎都应该是围绕着这些内容的,豆瓣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体现。

其次,豆瓣有良好的站内引导。

在引导文字中,豆瓣不鼓励灌水,不鼓励转载,甚至不鼓励用户长时间泡在豆瓣上,而只希望用户正常使用它。

豆瓣没有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置的积分和升级系统,用户并非为积分而使用豆瓣。

因此,豆瓣用户忠诚度比较高,而且关于文化的讨论也使得用户比较高端,评论比较有效率,也容易吸引具有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和具有广泛交际力的传播者。

同时,豆瓣的引导文字亲切而统一,尽量避免了技术性语汇和色彩强烈的语言表达,代之以“好了,发言”,“给你的发言起一个标题吧”,“过些天来看看,没准就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提示。

在图片上传的说明中豆瓣会给用户一些建议,但最后一句是“当然了,最终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对小组论坛的说明中出现了用户话题不受限制的语句,也强调了要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

豆瓣倡导不同的意见和多样的声音,用人性化的语言和善意的提醒巧妙地引导用户,在给用户自由的同时也小心地维系着“纪律”,在“社区指导原则”中将豆瓣的立场分明地表达,处处体现着传统编辑的职能。

三、豆瓣的“圈子文化”豆瓣在有掌控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拥有充分的话语权的高度自组织编辑模式,而豆瓣努力营造的网络“圈子”文化,将“物”与“人”的关联转化为“人”与“人”的关联,则成为了这种模式成功的保证。

豆瓣为用户提供了“以书会友”的平台,用户通过豆瓣走到了一起来,通过豆瓣的服务和编辑模式,形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圈子”。

具体而言,豆瓣为用户提供了四种层次的圈子。

第一种圈子是“同城”,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居住的城市,并关注同城的其他用户,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用户并加为友邻。

同城的用户也可以在这个圈子里进行二手交换。

第二种圈子是“小组”,这是豆瓣四个交流圈中最有人气也最有个人色彩的。

每个用户都可以建立小组,因此小组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甚至超越了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范围。

第三种圈子是“友邻”,这是和用户关系更密切的一群人,这些人同样也是豆瓣的用户,也就是所谓的陌生但臭味相投的人们。

用户通过友邻圈子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朋友们看过的书、电影和听过的音乐,以及他们正在和想要读、看、听的作品。

用户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每个用户为每条记录写的标签和评论,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交流。

第四种圈子是“广场”。

这是豆瓣正在测试中的一种较之“小众”更有广泛意义的“圈子”,包括“中央公园”、“时光码头”、“后街”、“城市广场”四大类。

广场云集了有所有居民最关心的公共热点,如最受欢迎的评论、日记、照片、相册、活动、推荐等等。

广场内容是几万居民全部的收藏、阅读、回应、推荐等行为自动统计的结果。

从古至今,“圈子”在中国都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圈子似乎有特别的喜好,圈子文化也因此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份子。

一个人的圈子广度与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也基本形成了其能动用的资源和对社会的感知。

而互联网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圈子文化,不仅把传统圈子搬到了互联网上,而且扩展了传统的圈子半径,并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圈子,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圈子文化。

网络圈子文化即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

在信息时代下,人们通过网络能更方便地满足自己千奇百怪的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而不论这样的圈子有多小。

网络“圈子”的出现,是人们寻找失落了的安全感的一种对策和努力。

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

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因此,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一个个由网络联结起来的圈子就是这样的“长尾”,不管你的兴趣有多么独特,你的爱好有多么奇怪,在网络上总能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而不论人多人少。

豆瓣敏锐地捕捉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圈子”精髓,在网站的编排和编辑理念方面,处处以“圈子”文化为核心,并且将“圈子”不断细分,形成了满足“小众”需求的业务模式。

豆瓣以书籍等文化产品作为入口,为“圈子”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书籍本身具有“圈子阅读”的特性,一本共同喜好的书往往连结的就是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而有着共同书籍爱好的人基本都有交流的需求,这对“圈子”的形成是天然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喜好阅读的人普遍习惯文字表达和就阅读的书籍留批注,这对豆瓣的评论产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也为豆瓣的内容延展提供了无穷的可能。

在书籍这个切入点的前提下,豆瓣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群,这些人通过博客传播和介绍豆瓣,看到他们的博客的人成为豆瓣的新用户。

这些新用户继续使用博客对豆瓣进行推介,使得这样的口碑传播能循环不断。

豆瓣营造的“圈子”,是一个不同于博客的公关空间,它既以人为本,也以书籍、电影、音乐等物为本。

豆瓣力图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吸纳更多成员,但是并不会突出其中的某一个人或一群人。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圈子,也可以加入别人的圈子,圈子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

在原来的首页上,豆瓣有图书、音乐、电影的排行榜,但随着豆瓣用户的不断增加,“全员投票”的弊端逐渐显露,排行榜更多体现的是“多数人的暴力”,而豆瓣一直提倡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被消解了,因此,排行榜从显眼的位置上撤了下来。

豆瓣一直在营造这样的“去中心化”的“圈子”文化,编辑手段在不断改进,但是编辑理念没有变,那就是赋予“圈子”们被发现的权利,也保证“圈子”们不被随时打扰的权利,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一个网上的精神家园。

网络中的圈子本身是一种形态,是可以变动、并在变动中不断发展的。

其所担负的东西,也将随着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

不过,人们在圈子中寻找生活之外的理想却是永恒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