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2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2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

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

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

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

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

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

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

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

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

读书心得人间词话(精品7篇)

读书心得人间词话(精品7篇)

读书心得人间词话(精品7篇)读书心得人间词话篇1《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地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

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乃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

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

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位大儒词创功力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

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

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

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

以此类推,代代更迭。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

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

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

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词话寻得亦人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五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五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五篇《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精选9篇)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精选9篇)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精选9篇)《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篇1《人间词话》,说它是目前所有词话诗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恐怕是不为过的。

以前总是听说,也有略读过。

现在终于在兔叔的“豆瓣压力”下重拾起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并完整地读了一遍。

我必须要说,我以前看的是现代排版的简体字版,而现在看的这本是竖排版,从后往前翻,从右往左看,更主要的是繁体字!(说来汗颜,我真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丢中文系的脸了)还好它没有完全和现代相反,毕竟还是从上往下看的。

突然想到一条对联儿: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楼上楼下看左传,页往右翻。

挺有趣的。

其实吧,我是比较喜欢古典文学的。

但是太懒,所以看过的书并不多。

寒假时候买的一本《世说新语》现在还没读多少。

(捂脸……)可能还是没人督促的缘故吧。

自制力啊,真没太大信心。

又扯远啦。

说人间词话吧=。

=王国维先生是很看重词的境界的。

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第二篇也是继续说造境和写境。

第三篇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断更是千古名句了,被无数的人引用过,毋庸赘言。

一直到第六篇依然是境界理论。

第七篇具体赏析单字创造境界。

第八篇又一转,说境界的大小,但无优劣。

后面到第二十六篇最终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老实说,这段话早已耳熟能详,但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上面是说词的境界问题,下面简单说一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人或曰诗人优劣的评价。

他在第六十篇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话说,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简直是垃圾,一代不如一代。

对于这种说法,我想王国维先生如果还在世的话,应该是不会赞同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20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1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

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

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

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这是王国维对三种境界的阐述。

这,是王国维在不断探索中所总结的经验,是以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留下的文化瑰宝,为我们展示人生历练、提升的过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路途。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每天我们会分享一篇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分享活动,用阅读点亮人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极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所以我将此书推荐给你,让我们一起与诗词来一场酣畅淋漓里的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潇洒的风景,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

但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种境界,这句话引用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这句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

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

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

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

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

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

”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他选择词话的形式来创造“新学语”,决非偶然。

清代对词的整理和研究,风气很盛,词学发达,这种形式影响大。

王国维对自己写的词,很有信心,有切身的创作体会。

他还精心校勘过一些词的集子,对词曲有精深的研究。

但是,运用词话这种形式,也有局限。

王国维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文学的“原质”,加以强调。

围绕境界的理论,论述了境界的创造、境界的批评、词的境界的发展。

《人间词话》虽由许多片断组成,其内部是有脉络可寻的。

手稿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强调的着重点。

比如:“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作者在每个字旁都加了圈。

又如:“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手稿上,大多数字加了圈。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提升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觉悟,写读后感是我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练习方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

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

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

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

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

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

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

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

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

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一)《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左右(四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左右(四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左右(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左右(四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3篇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3篇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思接千载,鉴往知来。

每一本文化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记录着前人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今乘此三种境界之风,踏中华文化之路,恐亦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也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顽强,这是文化的味道,更是民族精神的味道。

根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传承的三种文化境界,将“学思用”贯通,将“知信行”统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与希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知”中华文化,高瞻远瞩,不断求索,此第一境也。

“文化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方能知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回望历史长河,五千年文明,三千载诗韵,泱泱中华文化从未断流。

笔墨纸砚厚重如山,唐诗宋词磅礴如海,岁月更替,沧桑轮转,历史冲刷下,那些承载匠心、饱含深情的文化呈现出山云吞吐,翠微万重的气度。

中华文化是柔软的,它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日月星辰、惬意怡然;是“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烟雨朦胧、青翠欲滴。

中华文化更是坚硬的,它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建功立业、誓死报国;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披肝沥胆、酣恣豪迈。

世间真正和煦的春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正是中华文化的韧性支撑着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

奋进新征程,我们应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中华文明圣火不绝,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信”中华文化,坚定不移,孜孜以求,此第二境也。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躁蹬,以此为归。

“中华文化总有种特殊的生命力,它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1)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话人间_1200字人间词话,话尽人间。

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觉,是由于“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观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民国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高校士所热忱的古文。

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观赏家,批判家。

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布满变数的年月,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

从今抱负与现实,虚无与富有,荒芜与壮丽,在他笔下迤逦游走,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不行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其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妙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爱好,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

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无不表现出理性思索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善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也。

”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际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1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11927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黑暗,他义无反顾的跳入水中,平静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学习数理,后回国任教研究哲学文学,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候以病弱之躯做着最高尚的学问,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国维先生离去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此陨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绽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静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首提境界说,以境界之高低论诗之好坏,而何为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无境界"。

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诗词,虽唯情体物,穷极工巧也,可成为出色的词人,但只是锦衣彩妆的行尸走肉罢了,读来全无神韵,犹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恨。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静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说,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

景物,意象皆为作者服务,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

对于古人的诗词创作,静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学问",只有最高深的学问与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潜,苏轼无不如此。

文人不仅该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更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静安先生以过人的气魄,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古人的诗词,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读来全无传统文人的偏执迂腐,更呈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华美词藻而无内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华。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

境于一字中。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

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

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

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

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2老实说,读这本颇见考据功夫的书,把玩那些精辟的不刊之论,继而小心写出下面这些话,要先给自己壮壮胆,耸肩收拾一下自己的浅薄,然后再打开神游八极的冥想……评个五星吧,仅管文字编排上有些叠床架屋的味。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一精一力弥满。

”孟子有曰:“充实之谓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书目:《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校注徐调孚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深受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学者的影响,他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相结合,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构成了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粹做了重新评论。

这样,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即是“境界”说。

并将其作为《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全书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正所谓开宗明义,直入主题,并以之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的脉络,贯穿全部其他主张。

“境界说”不仅是创作原则,也是批评标准,用来论断诗词的发展演变,评价词人的成就得失,作品的好坏,词品的高低。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纵观全书,粗略读之内容看似简略、分散,不成体系,称不上宏篇。

细细读来却发现品评得当,恰到好处,有的一笔勾勒点到为止,有的则深入其理,详加分析论证,绝对称的上“评的有理,评的独到”。

下面稍列几点,以作分析。

壹: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作为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直接提出全书的核心观点“境界”说,认为境界是表现诗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可以理解为:无境界,不诗词。

只有有境界,诗词才能充分完成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诗词本身的意境,使其具备一种意蕴,才能和读者共鸣,有境界格调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具有流芳百世的可能。

五代、北宋诗词之所以兴盛,长久的原因,正在于此,对五代、北宋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王国维先生认为有造境和写境的区别,何为造境,何为写境?造境就是一种作者本人主观的创造活动,属于作者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表达,它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真实的客观世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却又不完全相同,在这里,造境既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描写,又有作者主观意念的理解,修饰和润色。

写境,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

“然二者颇难分别”,这是由于所造之境来源于客观自然界,又高于真实自然,而所写之境不仅是对外在物质世界完全的客观描述,也要有人内心情致的升华,王国维先生对于词的创作,对造境提出了合乎自然的创作方法,对写境提出了邻于理想的期待。

正如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语,俊朗清雅,意蕴丰盈。

纯粹的虚构与写实固然重要,究其根本最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

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娟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树立尔。

在这里,又进一步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在这里,是谁的眼泪,是作者的,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存在,其内心情感感同身受,这就是有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娟声里斜阳暮”,细细品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我们更多地是感到作者的主观情感附加在这意象上的画面,这两句诗都是有我之境,作者带着自己的心情去感受周围的景物,作家参与到情景设置当中,将客观景物主观化,达到一种景与情、人与自然的融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在这里王国维先生认为是无我之境,因为在我们读来,更多的感到的是对天地自然之间风景的描写,读者的感觉来源于对风景的直接感受,在客观景物上,没有作者过多的情感体验附加到上面,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能体会那风景的钟灵毓秀,万般可人。

陆: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这里王国维先生直接阐明了“境界”的存无,在于“写真境物,真感情者”,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

作者必须先对所描写的对象有鲜明真切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放诸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方才使作品有境界有意境,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不管是外在实物还是内在感情,还是虚构的幻境,作家必须对他们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缘情感发。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因袭摹仿,矫情做作,那也只是“无境界”。

因而作者要善于表达内心的真感情,融入诗词,融入性情。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就是对有真感受而苦于辞不达意的作者的指引,是真感情营造出来的真“境界”。

贰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既是对于创作也是人生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经典描写,他对于人生境界的诗词概括已经成为经典名言为世人所闻。

第一种境界即入门前,在寂寞中摸索的阶段,登上高楼,望尽天涯,既是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也是在讲人生要立志高远。

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付出艰辛和血汗的阶段,人生没有血汗的付出就不会有喜悦的收获。

第三种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经历人生的迷茫和歇斯底里的努力,最终参透人生真谛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对原有诗词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蓦然回首间终成正果。

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直至蓦然回首呢?
肆O: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什么叫做“隔”,什么叫做“不隔”?叶嘉莹先生说:“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

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看花,使读者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的表达“真感情,真景物”。

其实“隔”与“不隔”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隔”一层,朦朦胧胧,花非花,雾非雾,加一点人工雕琢更显意境深远悠长。

“不隔”直抒胸臆,情韵在白描间自然浮现,浑然天成。

总体来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做出了伟大的尝试,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自成体系,形散神不散,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观点新颖,理论精辟,在词话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在古往今来的中国词话,诗话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划时代的作品。

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对其崇高地位做了高度评价。

后记: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间词话》作为中国诗词评话的经典,集中国千年思想精粹于一体,是中国文人智慧的结晶,集古典文化于大成。

初读之,浅尝辄止,未求甚解,但在恍惚间感受到一种文字的穿透力。

再读之,细细品来,果然犹如清茶一盏,历久而弥香,让人心平气静。

在文字中,透过薄薄云雾,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体会到了中国文人身上对古典文学的使命和担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