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先秦时期的教育-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 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 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 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 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 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 先驱。
15
私学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 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 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 在“学在官府”时代,民间根本不具 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不可能有学,而 到了春秋时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10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 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 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 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16
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 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 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 导致了学术的扩散,造成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局面 。这些没落贵族往 往沦落民间,他们的流亡,不仅导致 学术扩散到四方,而且使学术下移到 民间,从而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 的条件。
3
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 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 圣人作,钻燧(音遂,古代的取火器)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说:通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 《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 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 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13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 治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暇顾及教育,不 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废。官学衰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由于 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到后来,甚至诸侯国君也大权旁落,而出现“陪 臣执国命”的现象。原有的等级制度的崩溃使传 统的礼制也受到了破坏。既然这些礼制规范已不 再得到严格遵守,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也就 缺少了实用价值,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了。于 是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逐渐 消亡。
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9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 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 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 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 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 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 生活中进行的。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些记载 说明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 和生活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4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5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 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 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很可能是指 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 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 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 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 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 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中国教育史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三章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 时期的教育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 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2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 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 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 芽了。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文化 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制品、动物骨片、烧 骨及大量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两颗人 牙化石。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中国 猿人文化遗址,堪称中国人类社会初期的 典型遗址。
7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 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 育。“序”是射的意思。至于“校”,原义 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 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 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8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 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 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 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
6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 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 然举措。《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不过老人也 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 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演进而来。
11
第二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 的教育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二、养士与稷下学宫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六、《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七、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12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 失了数百年来经营的关中统治基地,实为 寄人篱下,丧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于是 列国纷争,大国称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 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 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 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 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