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五)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五)](https://img.taocdn.com/s3/m/db030d71804d2b160b4ec05f.png)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五)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
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其三要义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
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
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
其四要人稳。
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
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
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
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
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
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
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七)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七)](https://img.taocdn.com/s3/m/04970a2b90c69ec3d5bb755c.png)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七)71、【拗】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
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72、【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
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
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73、【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
顿是音节单位。
对联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74、【马蹄韵】也称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
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75、【正格】尚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声律方面正格取B定义。
76、【变格】尚无绝对定义,可分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声律方面变格取B定义。
7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对联的禁忌
![对联的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89d74b53d4d8d15abf234ead.png)
对联的禁忌写作对联除了遵循六大要素外,大致还要注意一些个禁忌。
1、忌上重下轻对联是具有对称性的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
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就像基础不坚实的楼房就不会稳固。
如:【例一】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感觉弱了些。
2、忌乱脚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是为对联大忌。
例:【例二】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
此联由于句脚都为平,上下联即为乱脚。
3、忌三仄尾或三平尾指的是上联尾三字不可以都是仄声。
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三】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
下句现在是三平尾。
三仄尾,三平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属于硬伤。
尽管律诗中没有三仄尾的禁忌,所以联律也要求尽量避免上联末三仄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创作对联时,也要尽量避免。
如:“依法修行可入道”就是三仄尾,若将“可”改为“能”这样就避免了三仄尾,治疗了上联的硬伤。
下联容易出现三平尾,是必须要避免的。
4、忌孤平和孤仄以前讲过这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下。
一般来讲,在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
孤平和孤仄的权威解释: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句。
若上联中除句脚外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
孤平和孤仄虽然《联律通则》中没有禁忌,但在实践中都应该避免。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在五言以下的句中,不应该有孤平孤仄的禁忌。
因为五言正格中有一句为:平平平仄仄。
此句不以孤平孤仄论。
但六言和七言句就一定要论孤平孤仄了。
5、忌四连平和四连仄按“马蹄韵”对联是“两平两仄”交替的规则,四言以上句,不论在哪个位置都不允许出现四字以上连续的平声字或四字以上连续的仄声字。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上)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上)](https://img.taocdn.com/s3/m/613194e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3.png)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上)前言:刚入联门,面对浩如烟海之对联知识,有些人茫然失措,不知从何下手。
而繁杂深奥的理论书籍又令一些基础较差的联友望而生畏。
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纲挈领,用问答式分两期介绍对联入门的基础知识,帮助你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从而收到从常境到妙境再到化境之效。
1、楹联的基本规则是哪几条?答:根据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联律通则》,楹联的基本规则有六条: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2、怎样理解词性对品?答:根据《联律通则》规定,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所谓词性对品,粗略来说,就是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基本相同相类。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当然,这是现代语法的概念,更加科学易懂。
这里要强调的是,词性对品并不是严格规定词性完全相同,在一些特殊或放宽的情况下,不同词性的词也可以对仗。
3、词分为哪些种类?答:现代汉语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共有13小类,其中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7小类,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6小类。
王力先生认为古人在诗词创作中一般把词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和代词9类。
其中,方位词属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副词属虚词,单独剔出来,说明这这几类词在对仗中的特殊地位。
4、古代的对联是怎样划分词的?答:古代无现代语法上“词”的概念,更无“词性”之说,只有“字品”。
古人把汉字字性分为虚字、实字、助字三大类,实字又分半实字,虚字又分出活字与死字,还有半虚字。
实字即现代汉语中的有实际形体的名词和代词等,半实字即无实际形体的名词等,活虚字即动词,死虚字即形容词,半虚字即方位词,助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助词等。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c280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关于春联的问答
![关于春联的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5353f3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7.png)
关于春联的问答
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联的问答:
问:春联的起源是什么?
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一对桃木板子,上面分别书写着神茶、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寓意是辟邪除灾,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红纸写春联。
问:春联有哪些种类?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春联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祝福联、吉祥联、哲理联、专用联等;按照创作方式可以分为集句式、自撰式、摘句式等;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单联字数相等与多联不等字数等。
问:春联的书写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写春联要注意以下几点:字数要相等,即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词语要对仗,即上下联的内容要相互对应;韵律要和谐,即上下联的声调要相呼应;横批要紧扣,即横批要与上下联的内容紧密相关;平仄要相调,即上联末尾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末尾一个字为平声。
问:为什么春联要用红纸书写?
答:春联要用红纸书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和驱邪。
同时,红色也是新年的主色调,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问:写春联有哪些常见的禁忌?
答:写春联有一些常见的禁忌,比如不能出现不吉利的字眼,不能用红纸写白字等。
同时,还要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自造字。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df0bd7a6c30c2258019e9e.png)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一、对联句子不注意平仄。
有的网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声字、仄声字,随意写去;有的抢着作对句,不顾平仄;有的不深思熟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字,先写了再说;
二、四、七字的联句,不知道如何安排平仄。
一般说来,前四字应安排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后七字应用律句。
即,四、七字的联句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上联:
1、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3、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按这四种句式写,在平仄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
三、不知道如何运用马蹄韵,这方面常出问题。
关于马蹄韵,在本擂台的《楹联知识》中说得较详细,请各位新手仔细看一下,并不
难的!!这里我简略说一点。
马蹄韵主要是要掌握好各句句脚即最后一各字的平仄:
每边一句者--
上联:****仄;
下联:****平。
每边两句者--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每边三句者--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八)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八)](https://img.taocdn.com/s3/m/646053aab9d528ea81c7795f.png)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八)81、【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如: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82、【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
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83、【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
如:万事俱如意。
84、【孤仄】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
如:菩提当下圆成。
85、【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86、【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
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
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87、【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
如:奋起还要读良书。
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88、【重字】分为几点说明:A、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世界。
B、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C、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手法,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D、虚字相重:受赋体骈文的影响,对联允许适当虚字(之乎者也等)相重。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89、【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二、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
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90、【上下联无关】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
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下)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下)](https://img.taocdn.com/s3/m/2f85cf5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3.png)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下)50、如何在撰联中把握工对和宽对?答:在实际诗联写作中,不必太强求名词小类工对,如果过于强调小类工对,不仅没有张力,甚至易产生合掌,增加写作的难度。
但是,如果能做到既工对又有意境,那怕一两处很工,无疑会大大加分。
王力认为:“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王步高说,“七字联中有五个字对得很工就行了”。
在对联写作中,真正的严对(工对)是不多的,常江认为,严格做到恐怕不会超过十分之一,因此,严对(工对)往往是理论色彩的,宽对往往是比较实用的。
在诗联的创作中,正确的做法是,能工则工,不能工则宽,既遵守规则,又在允许范围内适度放宽。
初学者应先在工对上下功夫,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联律通则》的要求,求得创作的更大自由,从而实现由常境到妙境再到达化境。
51、请举出工对的典型范例。
答:工对的典型范例很多,比如郑板桥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心”与“傲骨”是偏正词组,“低头”与“仰面”是动宾词组。
心与骨、竹与梅,头与面、叶与花都是名词的小类同类。
全联平仄也合,你找不到一点毛病。
但是,这样的写联局限太大,范围太窄,在实际创作中属凤毛麟角,并不实用。
52、请举出宽对的典型范例。
答:在此我们先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形式的层面上,我们说工对肯定优于宽对,但形式最终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表达比单纯的形式更重要。
中楹联学会一位专家曾举个例子:虽然以“铁”对“金”(同属器物金属门)比以“月”(天文门)对“金”要工,但宋人魏了翁的诗句“磨人三寸铁,行己四知金。
”就远比不上唐朝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3、“同哦曲水千秋月,共叙兰亭一盏茶”,“曲”是形容词,“兰”是名词,可以对仗吗?答:可以,“曲水”和“兰亭”均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按《联律通则》,偏的部分词性可以从宽。
54、“…..喜茫茫空阔无边……叹滚滚英雄谁在……”,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对应联句,“空阔”是形容词,“英雄”是名词,能对仗吗?答:可以,“空阔”与“英雄”都是同义连用词,也就是联合词,句式结构相同,可以不拘词性相对。
楹联问答题
![楹联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70dd23915f804d2b16c1bb.png)
楹联问答题1、你知道什么是楹联吗?答:楹联,也叫对联、对子、对语等,指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等上对偶的句子,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如果是出句应对,出的句子也叫“出句”,应对的句子叫“对句”。
因对联多悬挂在楹柱上,故又称楹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观赏性等特点。
2、楹联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答:楹联也叫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跟随华侨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3、楹联张贴或悬挂有什么要求?答:楹联的传统贴法是(面向对联)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4、我们说话是有声调的。
现代普通话对汉字的平仄声是怎样区分的?答:普通话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为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为仄声。
5、什么是《联律通则》?其修订稿从什么时候正式实施?答:《联律通则》是由中国楹联学会在前人创作楹联作品所遵循的规责基础上,制订的楹联创作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三)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三)](https://img.taocdn.com/s3/m/50d0eb25f78a6529647d535c.png)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三)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
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
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四)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3dfeea8c0029bd64783e2c5f.png)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四)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
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
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
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学对联36忌_对联大全
![学对联36忌_对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4832c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3.png)
学对联36忌(一)、动机1、忌无决心、无恒心。
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
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
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
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
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
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
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
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
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
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
“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二)、句式7、忌句子长短不一。
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
”这不是“对联”。
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
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
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
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音韵10、忌音步平仄不协。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d792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8.png)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对联基础知识总结1 对联的起源?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
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③ 平水韵中多出一个“入声”,入声是平水韵字的一个声部的集合。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有五个声部。
而平水韵中“入声”部的汉字现在已经被归入到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了。
6 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诗律马蹄律意节律7 诗律的正格是什么?1: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马蹄律正格马蹄律是把句子中每两字分为一个音节,叫做“二字而节”,每一节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相邻两节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则是逐节平仄相反,叫马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9 关于马蹄律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马蹄韵的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都存在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变格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10 意节律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11 怎样对待和使用三种平仄理论?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律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用名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12 什么是失替?不管是5个字、7个字的句子,或者更多的字的句子,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现的。
对联模拟考试题目和答案
![对联模拟考试题目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d181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8.png)
对联模拟考试题目和答案一、对联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原则之一。
()A. 正确B. 错误2. 对联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A. 正确B. 错误3. 对联中的“对仗”是指上下联的对应位置的词语在意义、词性、结构上要相互对应。
()A. 正确B. 错误4. 对联的创作中,可以不考虑平仄的对应,只注重意义的对应。
()A. 正确B. 错误5. 对联的创作中,可以忽略意境的统一,只追求形式的对仗。
()A. 正确B. 错误答案:1. A2. B3. A4. B5. B二、对联创作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根据上联“春风得意马蹄疾”,创作下联。
上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根据上联“秋水共长天一色”,创作下联。
上联:秋水共长天一色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 下联:秋月无边夜气清2. 下联:落霞与孤鹜齐飞三、对联赏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赏析对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要求:分析对联的对仗、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赏析对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要求:分析对联的对仗、意境和情感表达。
答案示例:1. 此对联通过“梅”与“雪”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哲理。
上联“梅须逊雪三分白”强调了雪的洁白,下联“雪却输梅一段香”则突出了梅花的香气。
整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此对联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距离的超越。
上联“海内存知己”意味着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知己,就如同近在咫尺。
下联“天涯若比邻”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亲近和心灵的相通。
对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无限珍视。
四、对联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假设你要为一家新开的书店撰写一副对联,请你创作一副对联,要求体现出书店的文化氛围和对读者的欢迎之情。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f920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1.png)
对联的90个知识点1.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称的诗句组成的,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结构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放在右边,下联放在左边。
3.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节日祝福、人物赞美、自然景观等。
4. 对联的韵律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5.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6个字,也有少数为8个字的。
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对联问题问答
![对联问题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e43a70c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7f.png)
对联问题问答●轻声字的平仄问题?“轻声字”是因口语的读音而存在的,在书面语中仍应按其原有读音定平仄。
比如花儿,儿字在字典中是第二声,因此属于平声。
●变声字的平仄问题?变声字因其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变声,故其平仄应按其不同场合来确定。
比如:一用在句尾词尾——阴平(平)用在去声字前——阳平(平)用在上声、阴平、阳平前——去声(仄)古声中也有部分字根据使用场合不同可平可仄。
但是像一、八这样的数字在古声中是严格归入入声字的,具体可查《平水韵部》。
因不要求掌握,故不再展开讲。
●“平仄不合格”的概念?平仄不合格通常简称为出律,主要指:1、单联不满足平仄杆规则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包括出现孤仄/孤平、三仄尾/三平尾);2、上下联“粘律”(上下联2、4、6位同平或同仄)。
●如果出句是变格,对句用正格对,还是用变格来对?正格和变格只是便于讲解,创作和赏析实践中,不应刻意区分正变格。
出句:平仄仄平仄(5言第一平仄杆变1、3字)对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两种都可以。
●关于“马蹄韵”和《对联格律》一书?在余德泉教授的“马蹄韵规则”提出之前,大多使用律诗格律中对偶句的规则来规范对联的平仄,没有专门的对联声律,马蹄韵是专门的且被大多数联家公认的对联声律。
余教授的《对联格律》一书内容实际上是“对联声律”。
感兴趣的联友推荐到“恶人谷”网站找寻此书。
●句脚、联脚的概念?句脚指每一分句的尾字,联脚指整幅联的尾字。
因此在单句联中句脚=联脚。
●顿号前的字是否算句脚?因为(1)朗读时顿号需要停顿(2)有的地方顿号可换成逗号也不算违背标点规则(3)4言对偶和排比句一般都用逗号,所以顿号前后的句子(词组)应看作两个分句,顿号前的字也应算句脚。
像大观楼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句脚:仄平平仄)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句脚:仄平平仄)我手边的《古今长联辑注》一书中,空格处标注为逗号,但这种排比句式如果标注为顿号也是可以的。
对联知识及练习题(已整理)有答案
![对联知识及练习题(已整理)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1c00f8de80d4d8d05a4f43.png)
对联探究活动一、对联简史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
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
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
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
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
“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
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
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
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
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
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
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
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应对部分〗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
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
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
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
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
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其三要“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