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18173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c.png)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加强原因。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明清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皇帝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
2.掌握明清两代重要历史事件,如明朝的建文改制、永乐大典、土木之变,清朝的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3.能够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些原因。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与勇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https://img.taocdn.com/s3/m/ffe65c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d.png)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漫画、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与高考全国卷模式相链接。
(4)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高二学生之前已学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知识以及在影视上对明清的一些制度如军机处有所了解。
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63d2384028915f814dc251.png)
4.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繁荣与危机并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继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另一方面与世界潮流相比,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历朝历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在中国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
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
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
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外部环境和边疆问题,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
第三子目在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三)内容取舍:明朝的边疆与前代相比包括内陆、沿海两大方面,问题更加复杂,同时,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也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部分讲述稍详细。
内政相对简略,除太祖、成祖外未出现其他具体人物。
但是这一部分概念比较多,历史解释的要求比较高,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内容最后简述了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后统一南北方的历史,与下一课清朝历史前后呼应,体现了明清两朝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五)课时数量:1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与学法指导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出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 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c1588f394028915f814dc258.png)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史实的学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分析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以情境创设、史料研习、观点辩论、历史分析比较、探究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历史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四、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利用知识网络梳理,回顾2、3课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秦至元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得出结论: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
提出问题: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是怎样的呢?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1、明太祖的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思考:罢相的原因、结果。
原因:①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统领六部②朱元璋的观点③地方制度: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④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结果: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第14课 明代的统治 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 明代的统治 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05f0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0.png)
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代的统治特点和制度,以及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
- 教学PPT
- 学生教材
-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 讲师介绍明代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点讲解
1. 明代的基本情况
- 统治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共有16个皇帝统治。
- 统治年代:1368年-1644年。
- 社会制度:实行严格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2. 明代的政治制度
-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封建君主制。
- 官员选拔:科举制度是明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
- 行政区划:设立了行省、布政司等政府机构。
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
- 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明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个人作业
-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总结
-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明代的统治特点是什么?
- 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课后作业
- 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并提交。
- 学生预下节课的内容。
资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66152a8e9951e79b892774.png)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0cdd3237a300a6c30c229fe5.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9652b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0.png)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83d47a9ad1f34693daef3e6e.png)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大致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专题的立意主要在于,通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史实的剖析,了解、认识或探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本专题重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其中,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材从“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说明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2.学生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3.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学会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4.学生通过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2.能对历史王朝制度建设的成败得失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的评判。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对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为代表的中央政权机构设置的背景、经过及其前后变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明白其前后的承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面学习的相关内容,即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对君主专制制度在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影响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377f7058fafab069dc0242.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目标一】:三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
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防止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加强了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防止了皇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
内阁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南书房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值,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更直接地行使了皇权。
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由于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独裁性,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君王与人民的必要沟通,严重妨碍了人人平等。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还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目标二】: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从建立逐步发展到顶峰的。
2、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明清制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注重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了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复习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1af37f941ea76e59fa046f.png)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课题第一单元复习—内化—外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第一单元主干知识: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2、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3、深刻挖掘、归纳提炼推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因和规律性的隐性知识4、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历史概念、哲学概念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它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追寻的。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自豪与自省,骄傲与批判。
养成对待传统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成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科学方法。
3、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
而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过程方法师生互动,双主和谐: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反馈表达―师生互动评价―形成认识巩固知识。
1.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
2.教学四个环节:“吸引注意—渲染气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3.学法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听懂—理解—掌握—解题”四环节向“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现代的学习理念转化。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二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简单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内化成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认识秦、唐、元朝在建立和发展政治制度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及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搜集历史资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本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
明确相应的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有关概念,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0: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0: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d39754524de518964b7dc5.png)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讲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变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探讨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材教法分析1.教材分析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
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本单元中,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为本单元第4课,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
从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4ffd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9.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820ca58762caaedd33d42b.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1)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该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课前预习及准备比较积极认真,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有较大兴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2)教材内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通知却进一步加强。
本课从四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折椅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史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部分“内阁的创立”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部分“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
最后,本节课通过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说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在教学中,要通过前后对照,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通过横向对比,阐明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时又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知道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内阁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实质;内阁、军机处的概念及其作用2 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不同。
3 知道中西君主制度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079a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f.png)
一、明清政治制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明清两朝的皇帝、官员选拔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分析明清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特点皇帝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影响3. 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明清两朝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特点、皇帝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地方政治制度。
3) 分析:分析明清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4) 总结:概括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明清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清政治制度的具体实例。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明清政治制度的影响。
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明清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明清政治制度影响的分析能力。
二、明朝皇帝制度1. 教学目标:了解明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
掌握明朝皇帝的权力和职责。
分析明朝皇帝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明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明朝皇帝的权力和职责明朝皇帝制度的影响3. 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明朝皇帝制度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明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和职责。
3) 分析:分析明朝皇帝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4) 总结:概括明朝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明朝皇帝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朝皇帝制度的具体实例。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明朝皇帝制度的影响。
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明朝皇帝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明朝皇帝制度影响的分析能力。
三、明朝官员选拔制度1. 教学目标:了解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基本特点。
掌握明朝官员选拔的方式和程序。
分析明朝官员选拔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教案 人教版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e1e5753c1ec5da51e2700a.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教学目标: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史实,把握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用人方式与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认识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政治制度。
5.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学法指导:注意抓点、线、面。
抓住重要制度这个“点”,以“点”连“线”,即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拓展知识“点”和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面”,要分析理解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将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归纳、比较、串联;对一些较特殊的政治制度要理解其概念的内涵;要队不同的官职和及其权限进行归纳交接;要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预测: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的概括和总结。
2.重视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考查,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3.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变迁观,要求关注时政热点,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考题回放:(2005年上海历史卷·29)明太祖与奏章据中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参考答案:(1)中央;废承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知识整合: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1、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e69d4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6.png)
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师姓名许丹萍单位名称平果县民族中学填写时间2020.6.6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难点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填写示例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2.XX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地方六部而且间接向天子担任,对上面上的奏折有票拟权(对事情处置提来由理意见),并有对天子旨意的封驳权(即可以对天子下达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实行)。
明朝政治制度比以往历代都更完备,其中异于历代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丞相制的废除与内阁制的设立。
历史上多有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明代丞相制的被永远废弃,是皇权对于相权取得的彻底胜利。
但是,偌大的政务丛杂,皇帝绝不可能凡事亲裁,只得设立内阁助理。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小结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许丹萍单位名称平果县民族中学填写时间2020.6.6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地方六部而且间接向天子担任,对上面上的奏折有票拟权(对事情处置提来由理意见),并有对天子旨意的封驳权(即可以对天子下达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实行)。
明朝政治制度比以往历代都更完备,其中异于历代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丞相制的废除与内阁制的设
立。
历史上多有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明代丞相制的被永远废弃,是皇权对于相权取得的彻底胜利。
但是,偌大的政务丛杂,皇帝绝不可能凡事亲裁,只得设立内阁助理。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
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
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
难怪作者长相思。
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
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
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
难怪他会思念。
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
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
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