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作者: 陈弼
作者机构: 常州日报社,江苏常州213003
出版物刊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页
主题词: 苏东坡;常州情缘;人和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
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向往。
"买田"意味着置业买地,可能指的是购买一片位于田园乡村的土地。
"阳羡"则表示对阳光明媚、宜人的环境的向往。
"吾将老从初"表示一种持久的承诺和决心,意味着愿意一直陪伴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余生。
"只为溪山好"则是表达对山水景色的喜爱和追求。
"只为"意味着将一切努力都放在追求溪山之美上,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物质财富。
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不追求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而是希望拥有一块自然环境优美的土地,享受宁静、纯朴的生活。
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与山水共存,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它也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物质追逐的反思,希望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句话通过表达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珍视。
它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苏轼与常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 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 等。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 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 “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 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 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 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 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 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 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 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 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苏轼与常州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于文学、 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 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他本是四 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 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 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 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 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它是苏东坡 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 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 地呢?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下面是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苏东坡宜兴诗词
苏东坡宜兴诗词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曾多次游历宜兴,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1. 《菩萨蛮·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2. 《浣溪沙·阳羡爱上元》: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甚时名作锦薰笼。
3. 《和蒋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啜俱豪举,尤忆石上烹新泉。
老来事事皆抛尽,只有好诗不厌烦。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更把馀香唱和诗,春风吹送我江船。
4.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妙见应难。
破琴虽未筑,遗墨尚依然。
想象南湖水,吾庐在其间。
相携一笑处,醉后各分还。
宁使空名传蜀地,不将雅趣博吴天。
高风自可追千载入,何必论功到二疏前。
5.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撑入柳阴滨。
其二: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其三:占位钕鹈泉上石丛丛,淡淡烟笼淡淡风。
占位那得君王卷绡幕,惟见蛾眉浅黛红。
其四:占位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得磻溪一片沙。
占位老来却被功名误,青镜红巾白发新。
其五:占位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第35卷第2期 2017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5 No.2Apr.2017doi:10. 3969/j.issn.1673 -0887.2017. 02.002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魏际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022)摘要: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
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 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
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关键词:苏轼;诗词;常州;君子之邦;鱼米水乡;归隐佳境中图分类号:I07.23 文献标志码:A苏轼自二十岁中第之后,多处为官,遍访美景,然而只有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十几次来到常 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 79—81号)。
在苏轼心目中常州到底有多重要,常 州到底有何特点?他的诗词有助于解开谜底。
苏轼一生创作了 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
他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 首,分别是《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 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 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 路)[1]6,但与常州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江南遭受旱 灾,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荒。
到常 州时,正赶上除夕夜,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会按礼仪隆重迎接,衙门上下连同衙 役,恐怕过不好年。
因不忍心惊扰当地官府和百 姓,他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大家在船上过 年守岁。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 毛大雪,想着常州百姓民不聊生的荒凉景象,思绪 万千,他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春景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东山再起: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上书朝 廷,请求先到常州居住。这段时间,既无饥寒之忧,又可 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 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 之地。
苏轼生平
• 流落儋州:哲宗执政,新党再兴。苏轼被贬至惠州,又贬 至儋州,年58。苏轼乐安天命,在海南兴办学校,颇有名 望。
第一节 苏轼《菩萨蛮》
一、苏轼生平
韩柳、•三苏苏轼、(欧103阳7-修11、01),北宋文学 王安家东石、坡、书居曾画士家巩。、一美生食仕家途。坎字坷子,瞻学,识号
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 《枯木怪石图》
• 充满了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全词基调轻松自 在,怡然自得。词人心中这种远离残酷政治斗争、 回归自然田园的喜悦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之中,读 之令人动容。
苏轼对房产的处置与态度:东坡的房产故事一
作者:史遇春一苏轼的故事太多,说都说不过来。
今天,讲一段东坡居士对房产的处置与态度,以小见大,看看这位大文豪的悲悯情怀与豁达气度。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从流放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北归,选择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宋属常州)定居。
苏东坡喜欢阳羡,有词可证:《菩萨蛮·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
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
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
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
要须风雨时。
据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时年48岁。
因为阳羡山水给苏轼的好印象,加之其他考虑,北归后,苏轼来到了阳羡。
众所周知,苏轼是从海南流放回来的,故而,阳羡的士大夫都害怕和苏轼交往,不想沾染上是非,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大家都明里暗里地躲避苏轼。
这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于这位人生多经波折的老人来说,已经是惯常的状态了。
在阳羡,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现实,对苏轼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位名叫邵民瞻的读书人,他对苏轼很敬仰。
这次苏轼来到阳羡,邵民瞻就以苏轼为师,跟从他学习。
苏轼也很喜欢这位读书人。
65岁的苏轼虽然年迈,但是,他的游兴还在,且未尝少减。
空闲的日子,苏轼就拄着拐杖,和邵民瞻一起走过长桥,探访阳羡的好山好水,以为玩乐。
苏、邵二人,这一老一少的二人的交游之中,有学问的授受,也有歌诗的往还,还有潜移默化的身教言传。
邵民瞻很关心苏轼在阳羡的生活。
经苏轼首肯,邵民瞻打算帮苏轼在阳羡置一处房产。
经过多方考察,邵民瞻为苏轼找了一个很好的宅子,他很希望老人家能够安心定居在阳羡。
这所宅子价值五百缗(一串铜钱为一缗,一串值钱一百文)。
苏轼当官,不是那种搜刮民财的污吏,加之官场多风波,所以,他到老也没有存到多少钱。
这五百缗钱,对苏轼而言,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
苏轼倾尽所有,才凑够买这个房子的钱。
买了新房子之后,苏轼找了吉日,就搬进去住了。
在新宅子里住了没多久。
苏东坡:乞居常州终老于此
苏东坡:乞居常州终老于此苏东坡虽生于眉山,却与千里之外的常州结下不解之缘,一生中14次经过常州,并终老于此。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
次年,苏东坡进士及第,同年中有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苏东坡还与蒋之奇定下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
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东坡被派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于十二月下旬至常州无锡县。
除夕下午,船抵常州城东,苏东坡泊舟于此,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句。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
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贬移汝州,乘船绕道江南,九月底来到常州,“置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石,似可足食”。
十月二日,苏东坡在舟中挥书《楚颂帖》:“吾来阳羡……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十月十九日,苏东坡写下哀情至切的《乞常州居住表》:“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石沉大海。
全家在扬州待了近月仍无消息,苏东坡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等待,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吾方上书求居常州,岂鱼鸟之性,终安于江湖耶?”次年二月初,苏东坡全家抵今河南商丘。
不久朝廷新令到,批准他常州居住。
苏东坡本欲即刻调转船头南归常州,不料宋神宗三月五日去世,不得不留在商丘参加哀悼活动,直到五月下旬才抵达常州。
苏东坡遍游常州,留下许多诗文,后迁居宜兴县乡间。
不久接到朝廷调令:“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军州事”,并于六月离开常州启程赴任。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抵达常州,在杭州径山寺维琳长老及常州钱世雄等朋友和家人陪伴下,在孙氏馆走过人生最后40多天,于七月二十八日逝去。
苏轼在常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常州写的诗词
哎呀,你知道吗?苏轼在常州那可是留下了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的诗词呢!就说那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你想想,在那除夕夜,他独自在外,又病又孤单,心里想着家乡,这得多难受呀!这就好比我们在外地过年,周围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那滋味能好受吗?
还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他想要在阳羡买田养老,不就是因为那里的山水美嘛!这多像我们想要找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安度晚年呀。
苏轼在常州写的这些诗词,字里行间都是他的真情实感。
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乡的思念,都一股脑儿地写进了诗里。
这不就跟咱们一样嘛,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只不过他用诗词来表达。
我觉得呀,苏轼在常州的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死于江苏常州,却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三地互相之间相隔千里,苏轼也不曾在常州和汝州任职,何以会于这两个地方有如此深的交集?先说常州苏轼不曾在常州任过职,但他与常州神交已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苏轼进士及第,同科有八百余人高中,创北宋开国的记录,宋仁宗组织了一次浩大的琼林夜宴,宴请新举人。
苏轼在宴席上结识了常州府宜兴人蒋颍叔、单锡,及武进县胡宗夫,他们向苏轼介绍了常州,说常州河湖纵横,山川秀美,生活富足,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劝说苏轼去常州定居,让苏轼十分向往,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这一段佳话在苏轼作的《次韵蒋颍叔》一诗中有记录: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神交了十四年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终于与常州相见了。
自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与常州生死相依30年。
任杭州通判期间,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蒋公裕等朋友,并实地领略过常州的湖光山色,感受到常州地肥水美,卜居常州的意愿便更强烈了。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终于收到了朝廷发来的迁汝州的调令,这是苏轼东山再起的起点。
从黄州赴汝州,苏轼先转道去筠州看了弟弟苏轼,游了庐山、石钟山,又到金陵看望了已经致仕的王安石,两位文坛巨人从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苏轼尽早置办田产,见《次荆公韵四绝》(其一):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许是常州太美,许是苏轼漂泊的心需要有一个归宿,多年的官场凶险和贬谪黄州,让苏轼认真地考虑了王安石的建议,“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间舍。
”(《与滕达道七十二首》其三十四)。
离开金陵后,苏轼专程去了常州,委托常州好友蒋公裕帮他置办田产,最后苏轼在阳羡(今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个小田庄,“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与王定国四十九首》其十六)。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古城区东西南三面临水,唯北面向陆而开,弯弯的河道环绕着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同一位母亲伸开双臂拥抱着她心爱的孩子。
在城东古运河边有一个亭子,叫舣舟亭。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这里停过船,后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差往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他为此写过一首诗《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七百多年后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为昭示对苏轼的敬仰,给舣舟亭题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玉局”,地名,今在成都市,宋时修建有玉局观,苏轼晚年提举玉局观即此,后人以“玉局”代称苏轼。
亭子历经沧桑,几度重修,现在的亭子,四角双檐飞甍九脊,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古雅精致,煞是好看。
在亭子的石柱上有两副对联。
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
”对联表达了后人对苏轼的爱戴和怀念,读来引人遐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十年中,多次到过常州,有文献可查的就有十几次,其间曾多次上表皇上求住常州以度晚年,后终老于常州。
东坡一生有三地最为关键:一是四川眉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二是湖北黄州,其时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三是江苏常州,是他心灵的最终栖息地。
苏轼的晚年有一首自况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际遇坎坷大都在贬谪之中度过,感觉身不由己如同漂泊不定的“不系之舟”,他一生疲累,总想找一处宁静的港湾,常州成了他抚慰心灵伤痛的归属地。
苏轼阳羡诗词
苏轼阳羡诗词诗词阳羡诗词苏东坡阳羡《菩萨蛮阳羡作》买⽥阳羡吾将⽼,从初只为溪⼭好。
来往⼀虚⾈,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不辞诗,要须风⾬时。
《桔颂帖》吾来阳羡,船⼊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之欲。
逝将归⽼,殆是前缘。
《阳羡歌·⼭秀芙蓉》⼭秀芙蓉,溪明罨画。
真游洞⽳沧波下。
临风慨想斩蛟灵。
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问舍。
黄鸡⽩酒渔樵社。
元龙⾮复少时豪,⽿根洗尽功名话。
《念奴娇———阳羡国⼭碑怀古》离墨⼭上,望烟寺茫茫。
悄然神物。
僧指孙吴封禅处,漫说银象⽟璧,紫⽓黄盖。
⼀壑云树,杳杳归啼⾎。
周郎应叹,枉煞江东豪杰。
天公⽆意作弄,昏遗慵⼉,说甚灵异发。
犹恐仲谋适还在,也难逃此湮灭。
野岭荆蛮,千古风⾬,蜕落少年发。
鸦惊暮钟,策筇寻径踏⽉。
《归宜兴留题⽵西寺》⼗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劝饮鸡苏⽔,童⼦能煎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枕,莫教辜负⽵风凉。
此⽣已觉都⽆事,今岁仍逢⼤有年。
⼭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爱⽟⼥洞中⽔,既致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绐,因破⽵为契,使⾦沙寺僧藏其⼀,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符》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下,取⽔亦置符。
古⼈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
常恐汲⽔⼈,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及,弃置为长吁。
苏东坡晚年“阳羡买房”的故事
苏东坡晚年“阳羡买房”的故事苏轼《阳羡帖》纸本行书27.5×22.6cm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旅顺博物馆藏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
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
轼再拜。
《阳羡帖》,苏轼墨迹,纵27.5,横22.6厘米,纸本,旅顺博物馆1963年购藏。
行书,68字,是苏轼致友人信札。
署款“轼再拜”。
此帖大致意思是:我(苏轼本人)虽然已经在阳羡买了田地,但也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的名称),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准备了田地,结果怎样?我委托得之(苏轼的朋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
景纯家的田地,也请得之商议经办,此事就不详说了。
为这点琐事不时的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必定不会怪罪我。
苏轼再拜。
此帖为苏轼有关阳羡买田信札的后半部,虽只有60余字,然字里行间风流胜赏。
其书体刚健阿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系苏氏晚年手笔,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
有“抽”字编号,元代郭畀、陆友,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清初元揆曾收藏此帖;信札后有元末明初名僧来复、明董香光、项元汴诸题跋钤印,弥足珍贵。
乾隆年间入内府收藏,清代几个皇帝在上面盖了乱七八糟的印,实在大煞风景。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著录。
现仅存明初灵隐比丘来复行书跋文。
传闻当年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携带大量历代内府所藏的字画名迹,偷偷密藏于东北(长春)伪宫“小白楼”,苏轼此札亦在其中。
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逃命,不少宫内宝物弃之于“小白楼”中。
乱兵发现楼中有宝,一阵哄抢而尽,苏轼此札散落民间。
后,幸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购入藏,成为旅顺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札,曾经启功、谢稚柳、杨仁恺等国宝级专家过眼鉴定,认为其笔墨气息甚佳,来源真实,确为内府收藏之珍品,疑为钩填本。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买田阳羡吾将老
买田阳羡吾将老买田阳羡吾将老——古诗赏析之一菩萨蛮·阳羡作【宋】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历代描写阳羡山水的诗词作品数以千计,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苏轼的这一首《菩萨蛮·阳羡作》了。
尤其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开头两句,人们喜闻乐道,传颂不衰,成为阳羡享誉天下的千古名言。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苏轼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因抨击时弊,屡遭排挤打击,备受贬谪漂泊之苦。
此时的他,已先后经历了“乌台诗案”冤狱,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官,接着,又移授汝州(今河南汝州)安置。
政治上的极大挫折,使他早已厌倦官场生涯,萌生退隐田园的念头。
据史料记载,苏轼一生曾十多次来过宜兴,置田买地,筑舍而居。
最早的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以转运司檄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之后,径往宜兴访友,客居湖父单锡家中,并委托蒋之奇在离善卷洞不远处的黄土村(今张渚黄墅村)购得一处田庄。
十年后,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的帮助下,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又买得另一处田庄。
由此可见,苏轼对宜兴这方山水“殆有情缘”,情有独钟。
这就是词作开篇“买田阳羡吾将老”之由来。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直抒胸臆,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
开头两句点明当初终老阳羡之原因,是因为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
诗人对阳羡山水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视宜兴为第二故乡情感的真实流露。
三四两句承此而来:因此,他要驾一叶小舟来往于山水之间,尽情畅游,享受山水之乐了。
下片用一个“仍”字回应上片之“从初”,通过引述前贤,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
诗人既然选定了“聊从造物游”之路,就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了,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
李春梅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2)003
【摘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对常州的秀美山水和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的依恋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 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李春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古籍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苏轼曾任常州团练副使考--纪念坡翁终老于常州九百周年 [J], 谢忱
2.论清代常州文人对苏轼的接受 [J], 谭坤
3.浅析苏轼归老常州而又未葬于常州的原因 [J], 乔蕾
4.论清代常州文人对苏轼的接受 [J], 谭坤;
5.常州苏轼符号\r——谈苏轼的死亡观 [J], 刘清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东坡阳羡买田的诗词
苏东坡阳羡买田的诗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艺术作品影响深远。
阳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今江苏省宜兴市。
苏东坡曾经在阳羡买田,并写下了一系列关于阳羡山水的诗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游酺湖》和《初到阳羡》。
《游酺湖》中写道:“酺湖镜子水,春夜喜雨新。
岛屿绿阴合,风波白沫昏。
阮籍行多兴,东坡老更亲。
欲归休去,强饮愁人心。
”这首诗描绘了酺湖的优美景色,以及苏东坡对这里的深情。
在《初到阳羡》中,苏东坡写道:“阳羡吾庐,溪山美哉。
入吾室,可以小酌。
可以弹箜篌,吾之乐也。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阳羡山水的喜爱,以及他在这里的惬意生活。
除了这两首诗词,苏东坡还在阳羡写下了许多关于这里的散文和书法作品。
阳羡成为了苏东坡的一个重要居住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珍贵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见不和,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与杭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有卜居杭州之意,有诗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v]苏轼也曾任徐州太守,他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余为彭城二年(徐州又称彭城),乐其土风。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vi]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感叹[vii]。
后苏轼贬谪黄州,元丰七年(1084)移汝州团练副使,他于四月离黄州时作《满庭芳》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viii]这首诗把苏轼历尽颠沛离难,渴望一个宁静港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以后的飘泊生涯
中,苏轼还曾有卜居金陵、蒜山、汝州、庐山、惠州等地的打算,在其诗文中屡屡可见,但均未如愿。
而买田宜兴、卜居常州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并最终了却心愿,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宿命论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份”吧。
“殆是前缘”
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中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
其中路过常州,仅作短暂停留有六次,在常州停留较长,并有各种活动,留下不少诗文、佳话、遗迹的有五次。
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到归老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青睐倍致。
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日,苏轼撰《楚颂帖》:“吾来阳羡(即宜兴),船入荆溪[ix],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x]。
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xi]可见一个“缘”字把苏轼与常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倾心畅谈,遂结成莫逆之交,并相约卜居阳羡。
这可以说是苏轼与常州之缘的源头。
继初次相约居常到苏轼首次过常相隔整整十四年。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在朝廷政见不合,自京师通判杭州。
在赴任途中,苏轼第一次路过常州,但却没有时间,似乎也没有心情到早已心有所属的常州游历一番,而是后来在杭州任上常来往于常州、宜兴等地,赈灾、救饥、访友、游览,常州等地遍布了他的足迹,更有大量佳作传世。
特别是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畅游常州阳羡,尽情领略清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后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xii]: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对此,周必大《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又有‘买田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
”苏轼买田居常,也惹得章惇相约:“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xiii]然而苏轼并未能如愿所偿,因政治风云,官场动荡,展转颠沛又近十年。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量移汝州,途中不惜路途遥远绕道来到常州宜兴,再次买田置房,为移居常州作充分准备,可见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归常的迫切心情。
后苏轼于赴汝途中两次上表乞常州居住,词意肯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xiv]金人赵秉文《题东坡乞常州奏草》云:“唐卢坦有言,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材者必剥下以致之,……东坡奏稿以薄田粗给饘粥,乞常州安置,其后竟卒于常州,岂以田故邪?天留此二帖以警世贪饕之徒耳。
然则无德而千驷者,亦可悲也夫!”[xv]“以薄田粗给饘粥”,真是一代清官,两袖清风。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常州居住的诏命。
五月,苏轼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xvi],充分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
园的喜悦之情: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但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六月,在过了一段时间虽短但极其舒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受诰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在常州“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此后苏轼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竟然垂老投荒,远贬惠州、海南数年。
苏轼将全家安顿在宜兴,只有朝云和三子苏过同赴贬所。
常州仍然是苏轼赖以存活全家的故地。
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幸获大赦后,经过数年凄苦的海南贬谪,踏上归途,下决心定居常州。
对此,费衮在《梁溪漫志》卷4中载苏轼语友人曰:“然某缘在东南,终当会合”。
正象苏轼本人所说的“某缘在东南”,自从三十年前首次经过常州之后,九死一生,此时常州是其归老的最佳选择。
周启隽说的好:“盖尝论之东坡赤壁,非不乐也而非其志;珠崖儋耳,非不安也而非其宜;金马石渠,非不欲也而非其处;惟阳羡之居,先生欲之志所存也,而安而乐焉。
”[xvii]
“眷此邦之多君子”
自海南获赦北归之后,苏轼最终消逝人寰于常州顾唐桥北孙氏馆。
“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常州)上下,咨叹之涕”[xviii]。
一代人杰与世长辞。
凡事必有因果,苏轼选择常州为归老之所,不是无故而为,而是有诸多的缘由在里面。
1、苏轼自少就“奋历有当世志”[xix],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名扬京师后,却因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腹经纶也是徒劳。
在种种无奈的情况下,苏轼疲惫不堪,他不愿继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勾心斗角。
在北归途中,苏轼曾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xx]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深感厌倦和畏惧。
他毅然决定回归常州,与此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