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 试题+答案解析 - 副本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 试题+答案解析 - 副本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馈.赠/溃.败惩.罚/星辰.经纶./羽扇纶.巾B. 诫.勉/机械.觊觎./阿谀.薄.饼/薄.利多销C. 蓦.然/招募.吝啬./萧瑟.拓.本/开疆拓.土D. 伺.候/饲.养肺.腑/诽.谤圈.养/可圈.可点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宵禁立竿见影英雄辈出不假思索B. 凑合变本加砺幕天席地破涕为笑C. 国萃汗流浃背调虎离山至理名言D. 喝彩出奇不意漫不经心一诺千金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本来是自然的一分子,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从自然——鸟、花、树等人类的朋友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B. 赵昌平是中国诗会的知名专家,著有《唐诗三百首全解》《孟子:匡世的真言》《赵昌平自选集》等著作。

C. 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余光中先生自谓:“右手为诗,左手为文”,还说诗歌是他文学的“轻工业”,散文是“重工业”。

D. 为什么称他为著名作家?因为他写出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

为什么又认为他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项目验收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团队作出的结论还不完善,有些观点值得_______。

①他并不赞同激进主义的做法,因为无论多么热烈和激进,都无法迅速地_____传统文化中长期积累的弊端。

①侵略者的轰炸_____没有起到威胁的效果,_______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奋勇反抗。

A. 商榷消除不仅/反而B. 商量消除不仅/而且C. 商榷消灭不仅/反而D. 商量消灭不仅/而且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节期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万人空巷....:马路空荡、行人稀疏、商铺紧锁……B. 近百年来,人民军队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彪炳史册的英雄。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卷,含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卷,含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参考版解析)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坐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许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窒.息/对峙.稽.首/稽.查A.棱.角/菱.形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答案】B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不容置喙A.叹为观止 B.名不见经传 D.戎马倥偬 C【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应为不容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2022年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2022年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2022年⼴东⾼考语⽂真题及答案(解析版)2022年⼴东⾼考语⽂使⽤的是新⾼考全国1卷,总体来说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利于学⽣正常发挥。

下⾯整理是⼩编为⼤家整理了关于2022年⼴东⾼考语⽂真题及答案(解析版)的相关内容,供⼤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2022年全国新⾼考Ⅰ卷适⽤地区:⼭东省、河北、湖北、湖南、江苏、⼴东、福建。

语数外统⼀卷,其他⾃主命题新⾼考Ⅰ卷语⽂、数学、外语三门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统⼀命题;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物、地理由各省⾃⾏命题。

其中⼴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6个省是3+1+2模式的⾼考省份,⼭东省是综合改⾰3+3省份。

绝密启⽤前试卷类型:A2022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语⽂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务必⽤⿊⾊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选择题必须⽤⿊⾊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效。

4.考⽣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现代⽂阅读(35分)(⼀)现代⽂阅读Ⅰ(本题共5⼩题,17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5题。

材料⼀:中华民族有着深厚⽂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脉,既需要薪⽕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化基因与当代⽂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具有当代价值的⽂化精神弘扬起来。

202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

202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

202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

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

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2023年广东高考总分为750分,广东高考用新高考一卷考试。

今天小编整理了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2023年广东夏季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试题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Ⅰ卷〕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标准,它们往往表达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标准,而要使这些标准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法规,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根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当连续,必需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标准。

这种伦理标准又必需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标准,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标准,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依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依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卷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卷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Passage 1Light PollutionTo appreciate the night sky that our ancestors enjoyed, it is necessary to leave the city and travel to the countryside. Urban skyglow (衰退) makes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see the stars in the sky, and especially those that vary from yellow to red color. The combination of gas lamps and neon signs makes the city's night sky similar to an aquarium, exciting and pleasant to look at, but leaving us in ignorance of galaxies and solar systems. It has also led to a loss of cultural values, since it is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night sky that ancient peoples establish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stronomy, e.g. measuring the exact length of year to the nearest minute. For example, if a Magellanic cloud can be seen from a certain location during a certain month one year, then j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make observations in the future to within a few minutes of the same month the following year. This requires accurate instruments, but any success that comes will depend on information gathered about the sky in the past a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ditions needed for future journeys to the same location and time.1.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author intends to tell us that ______ .A. ancient people also lived in citiesB. we should take a look at the night sky in the countrysideC. the city is similar to an aquariumD. the modem city is a beautiful place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A. Urban skyglow is necessary.B. Our ancestors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C. We are less informed about galaxies because of light pollution.D. A Magellanic cloud is an accurate instrument in astronomy.3. The passage probably comes from ______ .A. a news reportB. an advertisementC. a scientific magazineD. a story bookPassage 2Around 400 years ago, the Minors established a train of caravans (商队) which provided the means for the transport of goods between Vera Cruz on the Caribbean and Acapulco on the Pacific. This was a great improvement over earlier practices whereby mule trains or human porters(搬运工) had to carry loads the entire distance over rough mountain paths. The Minor brothers set the pattern for trustworthy land transport which newly arrived Spaniards improved in the century that followed. An official system of caravans ran twice a year between Vera Cruz and Acapulco along with another downtown. Locally, in the mines of Zacatecas, Chihuahua and elsewhere, caravans also played a role in the transport of precious metals to vera Cruz.4. The caravans of the Minors were ______ .A. carry over mountain pathsB. private means of transportC. wonderful and trustworth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D. goods stations5. Why were the Minors successful with caravans?A. Because there were few alternatives in the 17th century.B. Because the system was official from the start.C. Because theirs was the only system at the time.D. Because they were the first to introduce it with trustworthiness.6. The caravans ______ .A. even carried metalsB. were only for moving goods to Acapulco at firstC. did not need the use of animalsD. were not used in mining areas第二节(第16~30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其语文水平一直位居南方各省之首。

因此,广东省高考语文的难度不容小觑,可以反映广东高中生的语文水平。

以下是广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诗句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高山峭岸巍峨嶙峋”。

A. 比喻B. 典礼C. 拟人D. 夸张答案:A2. 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它的写作手法是?A. 用意词B. 幽默手法C. 借物抒情D. 小插曲答案:C三、阅读式完形填空夫妇俩来到养生馆,老公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按摩了这些部位,希望您的手法温柔些。

”阿姨看了看纸条,再看了看老公,___1___出了一个微笑,说:“Jiāyóu。

”«A. 给B. 张C. 出D. 上答案:C二、201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早期的选项是。

A. 孔子讲学B. 徐霞客游记C. 张骞出使D. 唐代佛教答案:A2.下列句子中的“影视作品”是指。

①运用影像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作品②文学作品被拍摄为影视作品A. ①B. ②答案:B三、阅读式完形填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品味也在升级。

一些人就通过购买高档次的玉,来___1___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份。

»A. 增加B. 创造C. 改善D. 丰富答案:C三、201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作品不是与社会现实有关?A. 《呐喊》B. 《红楼梦》C. 《围城》D. 《茶馆》答案:B2.下列句子最恰当的翻译是?《鹬蚌相争》中只有破釜沉舟的蚌是英勇的,可以用“勇气”关联。

A. Only the clam that risks everything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snipe is brave, and this can be related to "courage".B. Only the snipe that risks everything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clam is brave, and this can be related to "courage".C. Either the snipe or the clam can be brave in the battle of wits and courage in "Contending with the snipe and clam".D. Only the clam that risks everything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snipe is brave, and this can be related to "wisdom".答案:A三、阅读式完形填空我正在阅读一些古籍,想深入了解我们文化的源头,看到这里,我感到__,我暴___了兴趣,甚至想立刻与一些专业书店联系定购。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2024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2024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2024第一部分:基础知识(4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徘徊(pái huái)B. 囫囵(hú lún)吞枣C. 拮据(jié jù)D. 勉强(qiáng)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我们要尊守交通规则。

B. 今天的天气真晴朗。

C. 教室里座无虚席。

D. 我们要爱护公共财物。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全)B. 不胜枚举(尽)C. 顾名思义(看)D. 喜出望外(意料)4-10题略(涉及词语搭配、修辞手法、标点符号使用等内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白日依山尽,_________。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

”是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

“五湖四海”中的“五湖”指的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_________。

15-19题略(涉及古诗词默写、文学常识、成语填空等)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的、地、得”在句子中都是助词,但用法不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句鼓励人们勤奋学习的谚语。

()22-30题略(涉及语法知识、文学常识判断等)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短文一(15分)(提供一篇短文,后附4-5个问题,包括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短文二(15分)(同上,内容不同,难度可稍提升,包含对文章主旨、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考察)第三部分:文学常识与写作(30分)一、文学常识(10分)列举三位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每答对一位诗人及作品得2分,共6分;额外2分为开放性问答,如询问对某位诗人的评价或影响)简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及解决方法。

广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广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广东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倔强(jué jiàng)B. 徜徉(cháng yáng)C. 蹉跎(cuō tuó)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经过这次培训,他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A4.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料。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老成持重,不苟言笑。

答案:B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的故事。

C. 《西游记》是元代作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__》中的名句。

答案:《春晓》8.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其中“鹜”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野鸭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的《________》中的诗句。

答案:《静夜思》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高尚情操。

答案:超然物外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文章内容省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5分)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12. 文章中“她”是如何帮助“他”克服困难的?(5分)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13. 文章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5分)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14.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或信息?(5分)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15. 如果你是“他”,在面对同样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请简要说明理由。

广东语文试卷高考(优质4篇)

广东语文试卷高考(优质4篇)

广东语文试卷高考(优质4篇)广东语文试卷高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广东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广东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广东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现在的年轻人啊,可别小瞧了这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就像是一场智慧的小挑战呢。

文章可能会讲一些关于文化传承或者现代社会现象之类的事儿。

比如说,给你一篇讲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冲击下如何发展的文章。

那题目就可能会问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啥,就像在问你一个人的心脏在哪一样重要呢。

或者问你某一段在全文结构里起啥作用,这就好比问你盖房子时一块砖的作用。

哎呀,不过只要你平时多看书,多思考,这几分肯定能稳稳拿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实用类文本啊,通常都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可能是一则新闻报道,或者是一个调查报告。

要是新闻报道的话,那里面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这些要素可都要搞清楚哦。

题目也许会让你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这就像让你把一个故事的梗概说出来一样。

要是调查报告呢,那关于数据的分析、结论的得出都是考点。

比如说,给你一个关于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问你从数据中能看出什么趋势,这就需要你擦亮眼睛,仔细分析那些数字背后的秘密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可有趣啦。

可能是一篇短篇小说,或者是一篇散文。

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关键哦。

你得像了解你的好朋友一样去了解那些小说里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都是要琢磨的。

散文呢,那种优美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一样,可能会让你赏析某一段的描写手法,像比喻啊、拟人啊这些修辞手法,你得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且能说出它的妙处。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你得能说出她哪里漂亮一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文言文阅读有时候会让人有点头疼,但其实也挺好玩的。

文言文里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是神秘的密码一样等待你去破解。

先看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吧,这就像学外语时的单词一样重要。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可以是“的”,也可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变来变去。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一卷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一卷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一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1. 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5分)(现代文材料略)(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5分)(2)分析文章中某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5分)(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5分)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任务。

(共20分)(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物?请列举并简述他们的特点。

(5分)(2)文章通过哪些手法展现了主题?请结合文本分析。

(5分)(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层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解读。

(10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0分)(古诗内容略)(1)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请指出。

(2分)(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2.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任务。

(共20分)(文言文内容略)(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5分)(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行为的意义。

(1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共5分)(题目内容略)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改写句子,使其更加通顺、合理。

(共5分)(题目内容略)3.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编写一则新闻报道。

(共10分)(题目内容略)四、写作(共65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共40分)(材料内容略)2. 根据题目所给的情境,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共25分)(情境内容略)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略)2. (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略)二、古诗文阅读1. (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略)2. (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略)三、语言文字运用1. 答案要点:(略)2. 答案要点:(略)3. 答案要点:(略)四、写作1. 答案要点:(略)2. 答案要点:(略)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试题和答案需要根据具体的考试材料来编写。

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

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

2024年广东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全国Ⅰ卷一、现代文阅读Ⅰ(共9题;共35分)(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来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生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

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附答案解析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附答案解析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ㅤㅤ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协商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广东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1-3题。

文本内容略。

1.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信”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文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坚定信念。

2. 作者认为如何实现文化自信?答案:作者认为实现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教育、传播、创新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同时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3. 文中提到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文中提到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领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信的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6题。

文本内容略。

4. 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案:文中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富有同情心等特点。

5.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答案: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描写、心理刻画、环境烘托等手法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6. 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答案: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人性的冷漠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7-9题。

文本内容略。

7.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什么?答案: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8.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条件。

9.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何联系?答案:文本中提到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

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差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做答。

漏涂、错图、多涂的,答题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B. 豁.免/庆贺.膝.盖/油漆.载.重/载.体C. 胆怯./商榷.扮.演/搅拌.反省./节省.D. 储.存/贮.藏阻挠./妖娆.传.记/传奇.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C.鱼目混珠D.诟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上海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 ④③⑤①② C. ⑤②①④③ D. ⑤③④①②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其.智能亦自可韬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语其.妻曰……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妻泣而从之.,病果瘳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1)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2)画画为大眼诸丑怪状(3)侯船过,附而锯其舵(4)乃改行,投身军营(5)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6)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1)(3)(6)B.(2)(3)(5)C.(2)(4)(5)D.(2)(4)(6)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 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 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布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

)(6分)(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4)--------,--------,小田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

你能说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是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得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